普羅高菲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普羅高菲夫(Prokofiev)第二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2 Op.16

樂曲介紹:本曲初演之後,「聖彼得堡新聞報」的專欄記者即以充滿惡意的口吻如下批評普羅高菲夫的演奏:「他一坐到鋼琴前面,不擦拭鍵盤也不檢查鋼琴,一開始就彈出高音和低音,然後越來越尖銳,變成激烈的敲擊,聽眾完全聽不懂他在彈什麼。有人感到憤慨,有一對夫婦甚至快步離席奔到出口說到:『聽這樣的音樂一會瘋掉,他是不是在開我們的玩笑』。另一邊的聽眾也有人跟著離席。普羅高菲夫開始演奏第二樂章時,又再度出現由節奏拼湊而成的音響,聽眾對這大膽的樂章開始發出嚧聲,座位越來越空。最後在銅管樂器連續奏出慘不忍睹的不協和弦中,年輕的演奏家終於結束他的曲子。這時罵聲四起:『這是什麼未來派的音樂,送給魔鬼去吧。我們是來享樂的,種音樂我們家的小貓也會彈』。」(引自:《普羅高菲夫》,伊藤惠子著,林勝儀譯,美樂出版社,2004.06初版,第115頁。)

我手上有以下這些CD

1、  Seiji Ozawa指揮,Berlin Philharmonic,李雲迪鋼琴。DG

//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25215

 

2、  Andre Previn指揮,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Sergei Ashkenazy鋼琴。DECCA(推薦)

//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002820

3、  Kurt Masur指揮,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Michel Beroff鋼琴。EMI(推薦)

//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26109

Facebook

邮箱或手机号 密码

忘记帐户?

注册

无法处理你的请求

此请求遇到了问题。我们会尽快将它修复。

  • 返回首页

  • 中文(简体)
  • English (U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Français (France)
  • Bahasa Indonesia
  • Polski
  • Español
  • Português (Brasil)
  • Deutsch
  • Italiano

  • 注册
  • 登录
  • Messenger
  • Facebook Lite
  • Watch
  • 地点
  • 游戏
  • Marketplace
  • Meta Pay
  • Oculus
  • Portal
  • Instagram
  • Bulletin
  • 本地
  • 筹款活动
  • 服务
  • 选民信息中心
  • 小组
  • 关于
  • 创建广告
  • 创建公共主页
  • 开发者
  • 招聘信息
  • 隐私权政策
  • Cookie
  • Ad Choices
  • 条款
  • 帮助中心
  • 联系人上传和非用户
  • 设置
  • 动态记录

Meta © 2022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 挨着俄罗斯的苦难艰涩地听

2017-08-23 19:00 来源: 古典音乐.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于1913年8月23日在圣彼得堡由普罗科菲耶夫主奏首演。

每接触到斯大林时期的俄罗斯音乐作品,简直有避之不及的感觉,几乎是挨着俄罗斯的苦难才能一遍一遍耐着性子去听。因为这些作品总是与苦难与黑暗的历史时期相连。普罗科菲耶夫《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有人听得泪雨滂沱,有人听得义愤填膺,更多听得是愤懑苦涩,无论从演奏家或是聆听者来说,都是艰难一曲。

毋庸置疑,这首No.2作品正如作曲家本人所说的,是物理的,抽象而艰深。作品原稿丢失,十年之后,普罗科菲耶夫凭记忆与录音复原了乐谱,并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修订,使此曲在难度和技巧上几乎达到人类的极限,最夸张的巅峰是要求弹奏者在一秒钟之内弹奏十多个音符,且要求绝对的清晰度和独立性,他自己将其形象地称之为“颗粒性”。以致作品正式发表之后半个世纪以来几乎无人肯高攀。但为什么此曲现在那么红火?主要是作为技巧呈现,为众多国际钢琴比赛所采用,作为年轻选手炫技的神曲。听了此曲才开始欣赏王羽佳的野性,对于她穿啥的问题就扔到爪哇岛去好了。

▲ 王羽佳/帕佛·贾维/柏林爱乐

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属于俄国的现代派,前有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后有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他们的生活不同程度地被动摇了的俄国政治大动荡年代所破坏。1917年俄国革命前后至斯大林时期,不断涌现的恐怖事件波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音乐家在内的艺术家、知识分子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生命随时有可能消失的年代,有什么比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生存的渴望更强烈。第二钢协是普罗科菲耶夫22岁时创作的,那时正处于青春躁动时期。一个同窗好友自杀引起他强烈反响,他能清楚感受到死亡的威胁。“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如何才能从人世间漫长的苦厄中逃离?作品距离翻天覆地巨变的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只有四年的光景,可见当时空气中充满焦虑与紧张。 1918年,普罗科菲耶夫无奈地逃往美国。

普罗科菲耶夫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时曾以不协和的、无调性的“坏孩子”著称。他的作品有更多的跳进和菱角分明的旋律,突然而来的意外进行的和声,更多更频繁的不协和音,他扭曲了我们对平衡的传统感觉。通过将音乐观点与现代并置,他让我们思考“是什么构成了音乐的风格?”他的作品既是艺术,同时又是对艺术的评论。从某种角度来看,《第二钢琴协奏曲》继承了俄罗斯音乐作品的风格,雄奇险峻,坐愁行叹,有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那样的曲风,新颖的和弦和配器又具有浓重的个人风格,但那琴键下深层的轰鸣,惊恐抑郁的情绪如何也掩饰不了。这部作品一向被视为是需要“锐利”和“瞬变”的作品中,如何才能取得相应气势,有人借助大量的踏板,牺牲的却是每一个和弦的清晰度,毕竟演奏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种惊人的臂力。如何弹奏出狂躁的感觉?也许还是俄罗斯钢琴学派所注重的那种“重力加速度”才能表现出内在的伤感与伤痕累累吧!这部作品除了首乐章开头出现比较清晰优美的旋律,其余乐章开头都是以紧张刺耳的强大声效营造恐怖气氛作始,有如惊弓之鸟,慌乱不自知,透露出那个动荡年代,知识分子与艺术家普遍流露出的悲观绝望心态。

第一乐章:小行板奏鸣曲型的自由形式,把普罗科菲耶夫特有的精妙音色和强烈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用这段音乐编成芭蕾舞,成了耳目一新的现代芭蕾舞曲。

第二乐章:活泼的谐谑曲,几乎听不到内在的旋律线。一长串急速的现代杂音,如空袭般让人惊惧,似乎看到防空警报响起,人们忙乱一团。聆听时,蹦出里姆斯基的《野蜂飞舞》,如果按照这种速度去理解普罗科菲耶夫所遇到的暴风骤雨,这样的欣赏就轻松得多了。从中也可见音乐的传承力量。

第三乐章:毁灭的步伐整齐地迈来,“地狱乐章”描写前进与恐怖,就像鬼子进村那样让人惊恐,但又像是猫和老鼠跳跃着、躲藏着,狡黠地进行拉锯战。

第四乐章:热情奔放的快板,其中有俄罗斯风格旋律,增加了乐队咆哮力度。主动机重复了七遍,据说正好是《圣经》中世界末日的七声号角。信教的子民其哲学观渗透于每一部作品。

Aleksander Toradze/瓦列里·捷吉耶夫

首演之后恶评如潮,因为作品一直是节奏的激烈敲击与持续的不协和弦,对听觉是一场考验。“这种未来的音乐,送给魔鬼去吧。我家的猫也会弹这种音乐。”可是世界上哪能找这么厉害的猫?梨花猫胆小,但捉老鼠很棒;黄黑白三花猫性格随和;黄毛猫爱粘人最温顺;白猫清高自许,对人爱理不理;黑猫神秘凶猛,敢于下狠手。难道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那些神奇的白猫黑猫?如果真有猫能弹得好,可能是灵猫吧。据说动画片《猫和老鼠》就用了这部作品。只是,不看动画片的人真不知这首曲子在哪章节出现,谁能告诉我?不过,对于能接受“形式主义”音乐的人却看到机会。抓住机会的是谁?是那个芭蕾灵魂人物,那个与“芭蕾之神”尼金斯基有着纠缠不清断背之爱的佳吉列夫。佳吉列夫有伯乐的慧眼,正是听完此曲而邀请普罗科菲耶夫创作舞剧音乐,让现代音乐史、舞蹈史、艺术史上许多响亮的名字诸如斯特拉文斯基、德彪西、普罗科菲耶夫、毕加索、马蒂斯、巴甫洛娃等都与佳吉列夫芭蕾舞团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当时音乐评论家卡拉蒂吉则称:“我确信10年后,听众会给这位年轻作曲家的天赋,报以相当的掌声来为昨日冒失的嘲笑赎罪。”

有时候,会想从前的好,如果普罗科菲耶夫学拉赫玛尼诺夫那样一去不复返,会不会更好?去国他乡,辗转漂零,旧俄漫长的冬夜注定变成苦痛的沉沉情愫,魂牵梦绕。那广袤大地上无休无止的大雪一如无声的悲凉,注入到作曲家的音乐之中,百折千转,欲说还休。中国的敦煌遗书对羁旅对漂泊有深切的描述,云,“关山万仞,怨友信之长乖。想玉貌于尧都,悲伤心于外邑。他乡迢递,羁旅难申;边境彷徨,将心无度。朝朝东望,唯见风尘;日日相思,愁心转切。”失去精神的原乡,如何言说欢乐?普罗科菲耶夫也许错误判断了政治形势,他像《布拉格之春》中女主角,无论祖国多动荡,多凋敝,执意重回祖国怀抱!沧海一粟,人在历史、战争和政治运动面前又是那么的弱小与脆弱。谁比谁更悲怆?

“蘸饱了墨水与眼泪,暗自抽泣,直到咆哮的污泥,点燃黑色的春天。”帕斯捷尔纳克有感而言。1934年,普罗科菲耶夫自愿回到俄国故土,只是他的作品受到斯大林的艺术趣味的严格控制,我们知道,斯大林和希特勒一样,都排斥现代音乐。1948年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被官方禁演;他为了避免成为音乐的颠覆分子而被逮捕,他放弃了音乐的“形式主义”,也就是现代主义。同年,他的妻子琳达以“间谍罪”被秘密警察逮捕,并判处流放二十年。随着健康状况的恶化,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逐渐限于停滞。1953年3月5日晚上,他在斯大林逝世之后几分钟,也停止了呼吸。肖斯塔科维奇比普罗科菲耶夫年轻十五岁,但在斯大林时期经受更重的伤害,以至性格非常复杂多面。他几乎是涕泪沾襟地哀悼这位前辈与同侪。

北望俄罗斯,总是有些很杰出的东西蕴含其中,那就是精神与文化。从前的日子很慢,车马邮件都慢。如今不同了,别再想从前了,如今俄罗斯旅游也成了大热门。无论是平原烈日下,还是寒冷雪原中,俄罗斯显示的就是广袤。彼得大帝的夏宫占据精神高地,金碧辉煌的冬宫炫耀着昨日的繁华,叶卡捷琳娜女皇的御花园小松鼠仍在活泼地上蹿下跳……据说世界上最豁达的民族,一个是巴西,一个是俄罗斯。巴西人的豁达来自乐观,俄罗斯人的豁达来自悲观。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有一期介绍俄罗斯森林消防员,由于俄罗斯大地的广袤,他们从几千米的高空跳伞投身火场,随身只带一把铁铲和一只水壶,壶里装的是伏特加!漫无尽头的苦难和荒凉是战斗民族的精神底色。黑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愿我们都能在余温中听到那个民族的灵魂以及最深处的声音。

德米登科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