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 之 華 波 特 萊 爾

本文同步發表在探路客

「讀者,你是否偶爾也會
陶醉地,細細品嘗般地呼吸著
那彌漫在教堂里的焚香的氣息,
或是香袋中那成年的麝香?
深邃而神奇的魅力,使我們眩暈,
使過去在今日再現!
就這樣,情人從可愛的肉體上
采摘回憶那美妙的花朵。 」

雖然繞了點彎路,率先看完了《人造天堂》(Les Paradis Artificiels)。但為了能更加了解波特萊爾(1821 - 1867年),這位『酒神派詩人』的內心世界,穎不由自主又去找了其詩集《惡之華》與《巴黎的憂鬱》來看,試圖理解台灣作家唐諾所說的:讓你三點構成一平面的知道(或說確定)波特萊爾究竟在想什麼,想這些幹什麼,以及以身試法追躡些什麼證實些什麼。

如果你對西洋詩歌有興趣,或者曾從歐美影劇作品裡看到其中選錄的一截詩句,其中大多都會從英國詩歌開始著手,像是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浪漫派詩人拜倫、雪萊、濟慈、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亦譯:柯立芝),自創了個人獨有宗教體系的威廉布萊克我個人偏愛的狄蘭湯瑪斯(雖然只有兩首),以及因《007:空降危機》才知道了丁尼生的《尤里西斯》。

然而,波特萊爾的《惡之華》(Les Fleurs du mal)卻難以定義。1857年出版時,一度被認定為淫亂讀物,當局禁止其中六首詩刊印,波特萊爾與出版商並遭判罰三百法郎,然而因大受歡迎,1861年與1868年分別出了兩版及三版,其中三版則由法國文藝批評家戈蒂耶為之作序;也不斷增修收錄更多詩作,直到1949年初版的判決被撤銷平反,才恢復了詩人的名譽。

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稱他是『法國文學史上的一顆孤星』,我個人則覺得美國女詩人阿麗亞娜•萊因斯說的最好:在這個充斥著『卓越』(並利用它換取報酬)的年代裡,『美好』顯得既浮濫又廉價───『在兩點間的直線』之外勉力開闢了奇詭路徑的人,才是我會感興趣的對象。(嗯,我也是。)

一開始翻閱的過程中,我忍不住聯想到義大利詩人但丁探討原罪與救贖的《神曲》、約翰米爾頓的史詩《失樂園》裡叛逆起義地獄稱王的梟雄:路西法,以及智利詩人聶魯達充滿肉慾與波濤般激情的情詩;卻仍舊摸不著頭緒,始終不放心、不踏實、不穩定,感覺到總有哪個地方進不去,徘徊在囈語和其中惚兮惚兮有物不知如何是好。只有一翻再翻,再三琢磨其中的言外之意,彷彿化身成獵蛋客(Gunters),汲汲營營不斷尋找其中的隱藏訊息。

翻譯者郭宏安真的很厲害,引經據典整理出不少解釋與備註,讓讀者初次端詳這艱澀難解的詩作時,能夠清楚理解詩人創作的心路歷程。稱本書為一卷奇詩、一部心史、一本血淚之書。惡之為華,其色艷而冷,其香濃而遠,其態俏而詭,其格高而幽。

《惡之華》中的詩不是按照寫作年代先後來排列的,而是根據內容和主題分屬六個詩組,各有標題:「憂鬱和理想」、「巴黎風貌」、「酒」、「惡之華」、「反抗」和「死亡」,其中「憂鬱與理想」份量最重,佔全書的2/3。六個部分的排列順序,實際上劃出了憂鬱和理想衝突交戰的軌跡。那不為世人所理解的孤獨感,是高蹈派(Parnasse,或稱:巴拿斯派),與浪漫派詩人鍾愛的主題之一。

詩人以自己交往過的眾多情人(黑白混血女演員 珍妮‧杜娃、銀行家的情婦 莎巴伽夫人、女演員 瑪麗‧朵白蘭,以及有過露水情緣的其他女性…等)、欣賞當代藝術後的感觸,以及與文人騷客的交流為創作靈感(他尤其欣賞美國作家暨詩人愛倫‧坡),也在維克多•雨果因拿破崙三世政變登基,被迫在海外流亡時,陸續寫了好幾首詩獻給他,兩人也有非常友好、互相恭維對方的通信往來。有些詩作影響了後來的作曲家德布西、李斯特、法國頹廢派小說家伊斯曼等,當然也因為詩中一些大膽前衛的用語,被指責違反了宗教道德。

詩人試圖通過自我麻醉、放浪形骸、詛咒上帝、追求死亡等方式,來與這個世界相對抗。《惡之華》在創作方法上的三種成份:浪漫主義象徵主義現實主義,三者互相滲透甚至融合,它承前啟後,顯現出一種獨特的風格,恰如一面反映人心的魔鏡,又恰如一座人性的迷宮。因其豐富性和複雜性,無法定義也難以定義的波特萊爾,才會成為後世許多不同流派相互爭奪,企圖收編的一位精神領袖。

「無論巴黎在《惡之華》的何處出現,都帶著這種衰老的印記。…而這種對時間的敏感,…正是現代主義與古典時代最緊密的聯繫。……波特萊爾喜愛的是稠人廣座中的孤獨。」
── 班雅明,《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

《巴黎的憂鬱》電子書封面(Photo by 買東西 - 聯合報)

1869年《巴黎的憂鬱》(Le Spleen de Paris),又名《小散文詩》(Petits Poemes en Prose)與其說是散文詩,穎反倒覺得比較像是詩人的生活隨筆,只不過以一種詩意般的平仄起伏,將日常的所見所聞講述出來。

早慧靈敏的詩人自出生起,深受具有啟蒙運動思想的畫家父親所啟發,然而6歲時因父親病故母親改嫁,生命就此蒙上了『永遠孤寂的宿命感』的陰鬱色彩。

譯者亞丁在本書的譯序裡曾說:按照作者的本意,在《巴黎的憂鬱》裡,波特萊爾想寫的是「一種詩意的散文,沒有節奏和韻腳的音樂。這還是《惡之華》,但更自由、細膩和辛辣。」,從其中收錄的50篇作品中,我們也不難看出,有些詩篇在題材與內容上,甚至與《惡之華》有種互為表裡的孿生關係。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短篇「雙重屋子」。

從外在的屋內環境、陳設的傢俱細節、光影在空氣中的變化,再衍生到詩人自我麻醉、如夢遊般的心理活動,在外在環境與內在心境不同調的時間流逝,只不過一者以屋為體,一者以體為屋;以及從靜謐如恆的狀態中猛然回神,認清楚身處的簡陋環境後突然爆發的情緒宣洩。描述了一處記憶中或者是臆想中,完美卻短暫甚至不曾存在過,一個理想的家的形象。(詳見全文:双重屋子)

我反覆閱讀詩篇,試圖汲取詩人寓意深遠又難以捉摸的纖細思緒。就如同維克多•雨果的《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又名:《鐘樓怪人》)裡那位外型醜陋不堪的撞鐘人身上發現的人性之美。

中國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1897-1986年)在《論美書簡》曾說過:「藝術必根據自然,但藝術美並不等於自然美,而自然醜也可以轉化為藝術美,這就說明了藝術家有描寫醜惡的權利。」問題只是如何描寫、站在什麼立場、以什麼觀點、為了達到何種目的去進行描寫。

穎個人則認為,對於一個愛好文學的人,任何事物都可以使其成為一位詩人。

詩,無所不談,
詩,無所不包,
詩人,在愛情中看到自己的樣貌,
他不單描述外在環境,也描述自身的內心感受,
他,描述原罪,
他,描述慾望。

你,今天讀了什麼詩呢?

當論及現代藝術,波特萊爾抒情詩中令人費解的特徵,及其將反思性的經驗方式推向主導地位的詩學藝術,被班雅明推崇備至,視作現代藝術的典範之一。

雨果:悲慘世界,一本為了激起慈善精神而寫的書

1867年8月31日,46歲的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因病在巴黎去世。生前,他的詩篇就被大文豪雨果(Victor Hugo)讚為「像星星一般閃耀在高空」,而其名作《惡之華》(Les Fleurs du mal)更是「創造了一個新的寒顫」。作為象徵派詩歌之先驅和散文詩的鼻祖,波特萊爾對「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都有著不朽的影響。

夏爾·皮耶·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

抱持文學理想的少年

波特萊爾1821年4月出生於法國巴黎,父親是孔多塞侯爵(Marquis de Condorcet,法國數學家和哲學家,啟蒙運動代表人物)和卡巴尼斯( Georges Cabanis,法國心理學家)的老朋友,才智出眾,受過良好的教育,在詩歌及繪畫方面頗有才能。波特萊爾自幼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儘管少年時期的波特萊爾並未顯現出卓爾不群的特質,在老師眼裡,他甚至屬於倦怠、遲鈍的類型,但他卻有著極為柔細的心靈和敏銳的心智。

與許多作家一樣,波特萊爾少時便擁有投身文學的願望。但其母親與繼父似乎並不讚同,為了改變波特萊爾這一志向,他們安排他出國旅行,費盡心力地勸他棄文從商。然而,恰恰是這次異國旅行,日後成為他詩作中的景致與靈感。作家戈蒂耶(Théophile Gautier)在對波特萊爾的回憶中形容道:「他詩作中的景致經常從巴黎的濁霧和泥濘跳躍進陽光明媚、晴空萬里、遍地芬芳的國度。就是在他最憂鬱陰沉的詩行裡,也有一扇窗戶開向藍色的印度洋面⋯⋯」這次旅行之後,波特萊爾便開始了他居於皮莫丹旅館小套間裡、時斷時續的創作生涯。

藝術的自控與驚顫經驗

波特萊爾深受愛倫・坡(Edgar Allan Poe)的影響,所持的哲學和文學原則也與之相似。他注意到人類氣質中的反常性,那種反叛的、「性本惡」的因素令他覺得別有吸引力。這一點決定了他打破浪漫主義的藩籬,不被自然野趣局限,卻愛追尋現代人備受實際苦惱和內心情欲所折磨的生存境況。他亦認為,藝術具有絕對的「自控性質」,即是指,詩除了它本身之外,沒有其他的目的,詩歌唯一的使命是激起讀者去感受至高無上的美。但為了不讓這種美淪於日常生活和具體的事實,波特萊爾通過對客體的變形,為這種美製造了某種意外、驚訝和奇異的效果,使其適應於它的表現媒介(如語言、色彩、聲音等等),並超脫瑣碎的現實。

愛倫坡|偵探小說之父;引發法國哲學界爭論的《失竊的信》

每天,我們都逐步向地獄墜落,

穿過臭不可聞的黑暗也毫不心驚膽戰。

仿佛傾家蕩產的浪子狂吻狂吸

風韻猶存的妓女那受盡摧殘的乳房,

我們居然一路上偷嘗那不可告人的幽歡,

竭力榨取幸福,像擠榨乾癟的橘子。

——〈致讀者〉,選自《惡之華》,波特萊爾著

儘管一些批評家試圖批判波特萊爾詩句矯揉造作、用力過甚的問題,但正正是這些獨特、複雜、委婉多姿,多重音調與色彩的語句所創造的驚異場景和神秘之處,才是詩人個性自由、暢快抒發的地方,表達著他難以捉摸的思緒和轉瞬即逝的、模糊的城市影像,呈現引人墮落的情欲和固執到瘋狂的奇思異想;也唯有如此的語言與詩性才恰恰能夠表現出盤根錯節、五光十色的現代思想和摩登事物。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班雅明將其視為現代藝術的典範。在《波特萊爾——發達資本主義時期的一位抒情詩人》中,班雅明認為波特萊爾具有一種隱喻式的天才。他通過波特萊爾的詩作,重新閱讀處於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初期的巴黎,亦從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解釋波特萊爾詩歌中驚顫經驗的社會根源。班雅明指出,波特萊爾的詩句營造了突發性與疏異性的感受,因此讀者需要花時間思索與消化,這一方面體現了現代藝術令人費解的走向,也與現代人的經驗方式息息相關。因為,驚顫經驗正是那一系列信息刺激所產生的神經反應,而波特萊爾的抒情詩所體現的正與現代人的這種經驗方式相一致,這種方式便是其詩歌表現出的驚顫特點賴以生存的社會條件。

班雅明:靈光與漫遊者 - EP72

_________________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k01.onelink.me/FraY/hk01app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