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 玻璃 心 的 十 三 件 事 心得

在第二部份我們談到的「品牌與危機」我比較想著重的談談危機這部份,所以我選了這本書
整體而言,它比較不會像第一本書那麼的讓人睡意濃厚,一口氣讀完它也不是件困難的事
在《告別玻璃心的13件事》這本書中,我覺得可以幫助我們,更認真的去認識我們自己

---作者艾美.莫林 Amy Morin (心理治療師)

以下是她在TED上的一段演說

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無論是外部的管理、內部的控管,又或者是面對大大小小的危機和困難
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強大的心智狀態,才能有效的幫助我們去解決及渡過每次的難關
當你自身已經完全失控了,那對我而言,那才叫做 真正的危機

這是很常聽到,但卻不容易做的完全的13件事,但卻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
1. 不浪費時間自怨自艾
2. 不放棄主導權
3. 不怕改變
4. 不在意無法掌控的事情
5. 不處處迎合他人
6. 不怕審慎冒險
7. 不沈湎於過往
8. 不重蹈覆轍
9. 不嫉妒他人成就
10. 不輕言放棄
11. 不怕獨處
12. 不怨天尤人
13. 不求立竿見影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並不是這樣的人,或是我們總認為別人也跟我們想的一樣
又或是我們時常在迎合別人,只為了台灣人最喜歡的以和為貴
其實書中也有提及到以和為貴,但這跟迎和別人,不懂拒絕卻是兩碼子不相甘的事

「當你迎合別人不是出自於自願,又或是完全同意時,那就是一種委屈自己,將主導權讓給了別人,任由他人左右你的情緒」

書中的一個小段落提到了瑪丹娜在成名前的一段小故事,多數人在聽見批評的時候
常常會有很有趣的反應
1. 認同,並從中找到可以改善的方式
2. 表面認同,但卻從未在內心真正接受

而我們最不缺乏的就是,批評別人,找出別人的缺點,指正別人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我們飽受批評,而一再的打擊自己的內心,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沒有價值?
質疑自己是否沒有業務能力,就什麼事都做不好?
思考未來人生,是否因為自己的努力都不算什麼,自信心的一再崩毀?

而建立自信心其實很不容易,需要面臨反覆的失敗和批評
以及排山倒海而來的群眾論點,總是有著數不盡的鄉民,看好戲的網友
處不好的同事,看衰你的主管,又或是虛情假意的朋友等著看你出糗

審慎評估,每個人說出的情緒性字眼和言論,就算它們的確傷害了你的內心
但請不要允許自己質疑自己,為了一段話、一個眼神、一個無心的玩笑
讓你的自信心再也回不去了。我們時常自以為幽默,卻造成別人心中的陰影

評估,這段話背後的意義,做為一個理性的人,適度的分辨什麼是垃圾話,什麼是建言
也是一個必備的能力。

而我們身邊或多或少會有些控制狂,有病的想掌控每個事情的走向
我強烈建議他們來跟我借這本書,或是直接買來看吧!

任何事情唯一能掌控的只有我們自己,我們能確保每件事情
都付出了相對的努力,並也盡心的去執行,但我們無法保證每位客戶都買單
又或是期許誰也能同樣的認同你的努力和付出

無論是同事的相處,老闆的看法,另一半的行為,還是孩子的想法等
無法掌控,但能給出正面的影響,或是新的做法讓彼此都不需要覺得壓迫
或是被強硬的灌輸「你不這麼做,你就是個失敗者」這類極端的想法

而關於冥想,在《最有生產力的一年》這本書,作者也是很推崇這個活動
關於讓大腦休息,並回歸自己,與自己獨處,並找回節奏等
而種種的數據顯示,冥想的活動對於人的幫助是利大於弊

現代人在網路、手機的便利下,我們捨棄了專心,無法捨棄沒有生產力的每個時刻
無形間也犧牲了很多,我們以為不重要,但等心裡生病了才意識到
自己也成為了無法溝通,不願配合的病患

多數人不願承認自己生病了,因為已經無法掌控自己
失去控制的自己,卻妄想去控制身邊的其它人,而只是一再的惡性循環下去
不健康,但沒有人發現

迎合的人,加壓的人,雙方都沒發現溝通的路徑已歪歪斜斜
心智不夠強健,導致很多心理影響身理的狀況發生

對我的幫助很多,我能以一個比較正確的方式,反省自己
就算我時常會反省自己,我還是無法確定我是對的
這是本很棒的書,推薦給大家。

前言

十三不做

  我二十三歲時,母親因腦動脈瘤突然過世,她向來身體健康,工作勤奮,活力十足,熱愛生命直到臨終的最後一刻。事實上,她過世的前一晚,我們還一起去體育館觀看高中籃球聯賽。那晚,她一如既往地談笑,享受人生,但之後不到二十四小時,就突然撒手人寰。母親的驟逝對我是一大打擊,我實在無法想像下半輩子再也聽不到她的意見、笑聲及關愛是什麼樣子。

當時,我在社區的心理健康中心擔任治療師,不得不請假幾週療傷止痛。我知道,除非我能好好處理內心的感受,否則即使回到職場上,我也幫不了別人。習慣喪母的人生是一道過程,並不容易,但我努力讓自己重新振作起來。治療師的受訓過程讓我明白,時間無法療癒一切。我們面對療癒過程的方式,決定了療癒的速度。我知道悲傷是療傷止痛的必要程序,所以我讓自己去難過、去憤慨、去充分接納母親驟逝時所感到的缺憾。我之所以難過,不只是因為我想念她,也因為我痛苦地意識到,以後她再也無法參與我的人生大事;而她期待的一切種種,諸如退休和含飴弄孫,也永遠無法實現了。後來在親友及信仰的支持下,我找回了內心的平靜,隨著時間流轉,我逐漸記得母親面帶微笑的模樣,不再痛徹心扉。

幾年後,母親三週年忌日快到時,我先生林墾(Lincoln)和我討論那個週末怎樣緬懷她最好。週六晚上朋友已經邀請我們去看籃球比賽,巧的是,該場比賽就是在我們見到母親最後一面的那個體育館舉行。林墾和我談到,回去三年前我們見她之後、隔天就幽明異路的地方,會是什麼樣子。

我們後來覺得那是頌揚她一生的美好方式,畢竟,我對當晚留下的回憶還是甜美的,我們一起歡笑,聊了各種話題,整晚過得相當充實美好。我母親甚至預言我妹妹會和當時的男友結婚,幾年後,那預言確實成真了。

所以,林墾和我回到了那個體育館,當晚我們和朋友都很開心。我們知道,要是我母親還在世的話,她也會希望那樣過。能自在地回到那個地方,感覺很不錯。就在我覺得我已經走出喪母之痛而鬆一口氣時,沒想到我的人生再次起了波瀾,天翻地覆。

當晚看完球賽返家後,林墾說他背痛很不舒服。幾年前他出車禍時,撞斷了幾根椎骨,所以背痛不是什麼罕見的毛病。但幾分鐘後,他昏倒了。我馬上叫救護車,醫護人員幾分鐘內就趕到,把他送到醫院。我打電話給林墾的母親,並和他的家人在急診室會合,我完全不知道他出了什麼狀況。

在急診室的等候區待了幾分鐘後,醫生把我們召進一間診療室。他尚未開口,我已經知道他要說什麼,林墾因心臟病發過世了。

就在我們緬懷母親過世三週年的同一個週末,我突然成了寡婦。這實在是令人費解,林墾才二十六歲,毫無心臟病史,怎麼會突然說走就走呢?我為了母親驟逝還在調適自己,現在又得適應失去林墾的人生,我實在無法想像該怎麼撐過這一切。

面對配偶的死亡,是一場超乎現實的體驗。在我全然不知所措、無法決定任何事情時,我卻必須做出許多選擇。幾個小時內,從喪禮的安排到訃告的措辭,我都得馬上處理。我沒有時間去理解整個現實狀況,事情排山倒海而來,令人難以招架。

我很幸運在過程中還有許多親友的支持。悲傷是一個人獨自面對的過程,但有親友的關愛確實是一大恩賜。有些時候感覺似乎稍微好過一些,有些時候感覺一切可能會變得更糟。每次我覺得自己稍微好一點後,總是在下一刻又發現哀痛鋪天蓋地而來。悲傷是一種令人身心俱疲的流程。

此外,有太多的事情令人悲不可抑。我為夫家感到難過,我知道他們是如此深愛著林墾。我為林墾感到難過,他從此沒有機會體驗一切事物。我也為自己感到難過,我們再也無法一起從事各種活動,更何況,我真的很想他。

我盡可能請假,抽離職場,那幾個月在我的印象中是一片模糊,因為我每天都躲在自己的世界裡。但我無法一輩子都遠離職場,家裡只剩我一份收入,我不得不回去上班。

休息兩個月後,主管打電話來,問我銷假上班的計畫。他們告訴我的患者,我因家裡出了緊急狀況而無限期休假,不確定何時能再回到工作崗位。他們並未告知確切的休假期限,因為大家都不知道接下來會如何發展,但現在他們想要我給個答覆。我確實還沒有走出悲痛,也沒有「好轉」,但我需要回去上班。

就像當初母親驟逝一樣,我需要給自己一些時間面對悲傷,無法對悲傷視而不見,或硬是把它推開。我需要體會那個痛苦,同時積極療癒自己,不能就此陷入負面的情緒,永遠走不出來。雖然自憐自艾或沉湎於回憶很容易,但我知道那樣做並不健康。我不得不認真做出抉擇,踏上重塑新生的漫漫長路。

我必須決定林墾和我一起設定的目標,是否仍是我的個人目標。我們認養孩子幾年了,本來打算最後領養一個孩子。但現在恢復單身後,我還想領養孩子嗎?後續幾年,我仍繼續當寄養家長,主要是提供緊急協助和臨時安置,但我不確定少了林墾以後,我是否還想領養孩子。

既然我現在成了孤家寡人,就必須為自己設立新的目標。我決定冒險嘗試新的事物,於是去考了機車駕照,還買了一台機車。我也開始寫作,一開始純粹只是興趣,但後來變成兼職的工作。我也必須和周遭的圈子重新建立新的關係,例如瞭解林墾的哪些朋友仍適合納入自己的社交圈;少了林墾以後,我如何繼續和他的家人相處。幸好,他有很多好友仍願意和我維繫友誼,他的家人也持續把我當成家人看待。

約莫四年後,我很幸運再次遇到愛情。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愛情找上了我。那時我大抵上已經習慣了單身生活,不過當我和史蒂夫(Steve)開始交往後,一切都變了。其實我們相識多年,是從友情漸漸轉變成愛情。後來我們開始論及婚嫁,雖然我從未想過再婚,但是史蒂夫看來是個可以託付終身的對象。

我不想要正式的婚禮或宴客,不希望重複過去我和林墾經歷過的儀式。我知道賓客會為我再婚而感到開心,但我也知道他們難免會想起林墾而遺憾不已。我不希望大喜的日子成了陰鬱的場合,所以史蒂夫和我決定舉辦非傳統的婚禮。我們臨時起意,直奔拉斯維加斯完婚。我們都開心極了,整個過程洋溢著愛情與幸福。

婚後約一年,我們決定出售林墾和我住的那間房子,搬到幾個小時車程外的地方。那裡離我妹妹和外甥女比較近,也讓我們有重新開始的機會。我在一家繁忙的醫療機構找到工作,我們都期待一起歡度未來。就在人生看似順遂之際,這條幸福之路又突然出現急轉彎,史蒂夫的父親檢驗出罹患癌症。

起初,醫生預期,治療可以幫他抑制癌細胞幾年,但是幾個月後,顯然只剩不到一年的生命。他試了幾種不同的療法,但沒有一項奏效。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醫生對於病情毫無起色也日益不解。如此延續約七個月後,醫生已束手無策。

那消息令我震驚,羅伯(Rob)向來活力充沛,常在孩童面前表演魔術,講一些我聽過最爆笑的笑話。他住在明尼蘇達州,我們住在緬因州,但我們常去看他。自從退休後,他可以一次來造訪我們數週,我總是笑稱他是我最喜歡留宿的客人,因為基本上他是我們唯一的房客。

他也是最熱情支持我寫作的人,不管我寫的是有關教養或心理方面的文章,他都會閱讀。他常打電話來,給我一些故事的靈感和建議。

當時羅伯七十二歲,但那個年紀進入癌末階段,還是感覺太早。去年夏天,他還騎著摩托車橫越美國,揚帆橫渡蘇必略湖,開著敞篷車在鄉野間馳騁。而今他卻已經病入膏肓,醫生都很清楚,接下來的病情只會每下愈況。

這次面對親人的死亡,我有了不同的體驗。我母親和林墾的過世都是完全出乎意料,令人措手不及。但這次,我先收到了警訊,知道未來會發生的狀況,而這也讓我充滿了恐懼。

我心想:又來了。我真的不想再經歷那樣痛苦的生離死別,那感覺就是不對。我認識很多同齡的人都沒遇過失去至親的狀況,為什麼我得一而再、再而三地經歷這樣的痛苦?我坐在桌邊,思考這一切有多麼不公平,這一次會有多難受,以及我多麼希望情況有所不同。

我也知道,不能讓自己再次陷入同樣的狀況。畢竟,我以前遇過,我知道我會再振作起來。要是我讓自己陷入怨天尤人的深淵,覺得我比別人不幸,或是讓自己相信我無法再次承受失去親人的痛苦,那對我毫無助益,只會阻礙我因應現實。

就是在那個時候,我開始提筆寫下「心智堅強者不做的十三件事」(13 Things Mentally Strong People Don’t Do)。那些都是我走出悲傷時,費盡心力想要戒除或迴避的壞習慣。我要是放任它們主宰我,它們就會阻礙我變得更好。

那些技巧正好也是我擔任心理治療師時,傳授給求診患者的心法。但是我需要把那幾點寫下來,才能幫我把人生導向正軌。那份清單提醒了我,心智堅強與否,操之在我。在那個當下,我迫切需要堅強,因為我寫下那份清單幾週後,羅伯就過世了。

心理治療師的職責,主要是幫助他人培養內心的堅強,並提供行動對策以及改善自我的心法。但我寫下那份清單時,我決定稍微偏離一下我習以為常的說法。當我把焦點放在「不做什麼」時,也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結果。好習慣確實很重要,但阻礙我們充分發揮潛力的,往往是壞習慣。你可能養成了一切好習慣,但只要壞習慣不戒除,放任它繼續為非作歹,你就很難達成目標。你可以這樣想:壞習慣是你個人成就的上限,壞習慣愈少,你的成就愈無可限量。

壞習慣就像你每天拖著到處走的重物,只會減緩你的速度,使你精疲力竭,阻撓你的去路。儘管你有天賦,也不忘勤奮努力,但是某些想法、行為和感覺羈絆著你時,就難以充分發揮潛力。

試想,一個人天天上健身房,每次運動近兩個小時,並仔細記下運動的內容以追蹤進步狀況。六個月下來,卻沒發現多大的改變。體重不減,肌肉未增,令他相當失望。他告訴親友,他實在不明白為什麼沒有看起來更好、感覺更好,畢竟他幾乎天天都按表操課了。但他沒提到的是,他每天從健身房回家的路上,都會大快朵頤一番。做完運動後,他總是飢腸轆轆,於是告訴自己:「我盡力了,值得犒賞自己一下。」所以,日復一日,他在回家的路上都吃了一打甜甜圈。

聽起來很可笑,對吧?但我們都是這類行為的慣犯。我們努力去做讓我們更好的事情,卻忘了戒除可能破壞成果的壞習慣。

避免那十三項惡習,不止可以幫你走出悲痛,更能培養內心的堅韌,以因應人生大大小小的難關。無論你的目標是什麼,當你心智堅強時,更能充分發揮潛力。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