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 三 郊

府城三郊又稱為臺郡三郊三郊,為1720年代先後成立的台灣清治時期台南地區之商業公會組織。以安平港與台江為經商根據地的該三郊商分別為北郊蘇萬利,南郊金永順以及糖郊李勝興。[1]。

表記漢字白話字臺羅拼音
府城三郊

府城三郊的主要根據地:台灣台江

三郊
Sam-kau
Sam-kau

在經濟上,三郊既合作也競爭,並在台灣社會上,於地主之外形成另外一股民間力量。事實上,這共一百多家來往大陸台灣間的粵閩本籍之商號所組成的三郊,不但連袂帶動了台南地區的商業發展,也讓台灣府城維持了甚久的台灣首府地位。於是出現了在臺灣琅琅上口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諺語。[2]

簡介编辑

郊的種類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貿易對象的地理位置為郊名,如台南、艋舺的北郊,就是與中國北方的上海、煙臺、天津等地貿易的商行;台南、鹿港的南郊則是與中國南方的金門、廈門、汕頭、香港等地貿易,此外笨港、鹿港、艋舺(萬華古地名蟒甲,後改寫為「艋舺」,平埔族語,意為「獨木舟」,日本統領台灣以後,嫌艋舺俗氣及字太少見,改為 Ban-ga,類似「萬甲」的發音) 都有廈郊、泉郊,指的就是專與廈門、泉州做生意的商行,澎湖還有台廈郊,專營台灣和廈門的貿易;另一種則是為避免同行間惡性競爭,而成立同業公會而從事特 定商品買賣,例如台南有糖郊、藥郊、絲線郊、綢緞郊、杉郊;笨港有布郊、糖郊、杉郊;鹿港八郊 則包含染郊、油郊、糖郊、布郊等等,皆為這類的郊行。

1683年,武將施琅攻下台灣後,清朝正式將台灣收入版圖,台灣正式邁入清治時期。翌年,清廷設台灣為一府三縣,不過自此的治台初期,清廷始終採取消極政策,直至1722年間爆發朱一貴民變後,清廷才對於台灣或台南地區較有積極性的作為,也在同時,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兩岸貿易開始盛行。而因應此熱絡情形,1720年代後,從事兩岸貿易或交易的商號開始聯合成立公會,而此公會即為郊,另外,參與公會的商號則一般通稱為郊商。至於設於台南的府城三郊(嘉慶元年),即為台灣最早設置的郊商,其總部設於南河港上的臺南水仙宮右邊,稱為「三益堂」[3]。

臺南水仙宮的出巡用旗,其上仍寫著「臺郡三郊三益堂」的名號。

1723年至1735年間,以安平港為主要交易港口、台江為主要腹地的台南府城相繼成立三個郊商,此三郊商分別是北郊蘇萬利(乾隆30年),南郊金永順(乾隆37年)以及糖郊李勝興(乾隆45年)。其中,北郊與南郊的分界是以該郊商的中國大陸貿易地點所在做區分:福建福州以北稱為北郊,以南為南郊,另外,糖郊則因為專司做台灣糖業交易而聞名。

清初康雍時期,台南的海岸線約在西門路一帶,到了乾嘉時,因台江淤積,海岸線退到今協進街附近,新生的海埔新生地則由官方與三郊協力疏濬出數條港道,其中供通商使用者5條,號稱「五條港」。道光3年7月(1823年),台灣西南平原發生大風雨,曾文溪改道挾大量河沙注入台江,千田汪洋盡成海埔,三郊為疏濬河道而幾乎耗空公款,雖幾經修濬,且變換外港,勉強維持至清末,卻已是強弩之末,優勢盡失[1]。

該三郊不但扮演台南地區經濟發展的角色,也深入公益與宗教界。另外,也讓17世紀間本來就為台灣政治經濟中心的台南,繼續於18世紀-19世紀間維持台灣第一大城的地位。因此於台灣清治時期間流傳甚久,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台灣三大城市說法中,「府」即是指台南府城。

北郊编辑

北郊為二十餘商家行號所組成,以蘇萬利商號為各項行文代表。該郊商貿易地點為大陸福州以北之寧波、上海、牛莊、煙台、天津與大連。北郊從台灣之輸出品以糖、龍眼乾、樟腦等為主,而輸入品則有寧波綢緞紫布、四川中藥材、牛莊藥膏及天津棉花等貨物。

三郊於清朝末葉後逐漸沒落,1874年,甘為霖牧師代表長老教會買下北郊蘇萬利花園,成為古地的新主人。外貌不揚的台南神學院校門,其實是府城非常具有歷史性的地點。

南郊编辑

南郊為三十餘商家組成,以鍾性粵籍人士創立的金永順商號為代表。該郊商主要貿易地點為福州以南之福州、廈門、金門、漳州、泉州、香港、汕頭與南澳。南郊從台灣之輸出品以農產品為主,如:豆類食品,米、魚翅等等,而輸入品則以廈門藥材瓷器、泉州棉布石材、福州杉木、香港廣東之洋布雜貨等貨物為主。

糖郊编辑

糖郊約有五十餘商家組成,以李元所創設的李勝興商號為首,剛開始以台灣的糖產出口為主,後來則拓展至各種台灣農產品,如:豆類與米。除此,該糖郊的原產地為台灣東港,鹽水港一帶,因此糖郊又有港郊之別名。

沒落與轉變编辑

19世紀初,台江與安平港嚴重淤塞,府城三郊開始失去優勢。1895年,台灣進入日治時期,因為大陸與台灣兩岸貿易數額減低、台灣總督府對台灣主要特產品實行專賣制度、洋商增加、貿易重心轉自台北等因素,該三郊終於一蹶不振。連帶的,台南甚至台灣南部各城市,也因為三郊的沒落,政經發展上受到相當大的影響。

20世紀初期,府城三郊合資產業所轉營的「三郊組合」遭台灣總督府接收並改制為臺南州商工經濟會後,三郊正式走入歷史[1]。最後,比較值得一提的是,三郊改制後的臺南州商工經濟會即為今台南市商業會及雲林、嘉義等縣之商業公會前身。

相關條目编辑

  • 五條港
  • 臺南水仙宮
  • 臺廈郊會館

參考來源编辑

  1. ^ 1.0 1.1 1.2 顏興. 台南文化第3卷第4期. 臺南市文獻委員會. 1954-04: 9–15頁.
  2. ^ 劉克明. 臺灣今古談. 新高堂書店. 1930-11-30.
  3. ^ 石萬壽. 樂君甲子集.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04-03: 241頁. ISBN 957-01-6745-9.

外部連結编辑

  • 臺南學電子報第177期(學術文摘)臺南地區的郊商組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臺郡三郊總部水仙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鹿耳門公館藏經閣|府城三郊與三益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苦苦甜甜命一般,獨對青山一舉觴-1895年二層行製糖先烈抗日的悲壯歷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花開花謝潮起潮落,繁華攏是夢-從府城總爺街「街頭街尾土地公」說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成功大學-踏溯台南|從舊樓到新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表记汉字白话字台罗拼音
府城三郊

府城三郊的主要根据地:台湾台江

三郊
Sam-kau
Sam-kau

府城三郊又称为台郡三郊三郊,为1720年代先后成立的台湾清治时期台南地区之商业公会组织。以安平港与台江为经商根据地的该三郊商分别为北郊苏万利,南郊金永顺以及糖郊李胜兴。[1]。

在经济上,三郊既合作也竞争,并在台湾社会上,于地主之外形成另外一股民间力量。事实上,这共一百多家来往大陆台湾间的粤闽本籍之商号所组成的三郊,不但连袂带动了台南地区的商业发展,也让台湾府城维持了甚久的台湾首府地位。于是出现了在台湾琅琅上口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谚语。[2]

简介[编辑]

郊的种类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贸易对象的地理位置为郊名,如台南、艋舺的北郊,就是与中国北方的上海、烟台、天津等地贸易的商行;台南、鹿港的南郊则是与中国南方的金门、厦门、汕头、香港等地贸易,此外笨港、鹿港、艋舺(万华古地名蟒甲,后改写为“艋舺”,平埔族语,意为“独木舟”,日本统领台湾以后,嫌艋舺俗气及字太少见,改为 Ban-ga,类似“万甲”的发音) 都有厦郊、泉郊,指的就是专与厦门、泉州做生意的商行,澎湖还有台厦郊,专营台湾和厦门的贸易;另一种则是为避免同行间恶性竞争,而成立同业公会而从事特 定商品买卖,例如台南有糖郊、药郊、丝线郊、绸缎郊、杉郊;笨港有布郊、糖郊、杉郊;鹿港八郊 则包含染郊、油郊、糖郊、布郊等等,皆为这类的郊行。

1683年,武将施琅攻下台湾后,清朝正式将台湾收入版图,台湾正式迈入清治时期。翌年,清廷设台湾为一府三县,不过自此的治台初期,清廷始终采取消极政策,直至1722年间爆发朱一贵民变后,清廷才对于台湾或台南地区较有积极性的作为,也在同时,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的两岸贸易开始盛行。而因应此热络情形,1720年代后,从事两岸贸易或交易的商号开始联合成立公会,而此公会即为郊,另外,参与公会的商号则一般通称为郊商。至于设于台南的府城三郊(嘉庆元年),即为台湾最早设置的郊商,其总部设于南河港上的台南水仙宫右边,称为“三益堂”[3]。

台南水仙宫的出巡用旗,其上仍写著“台郡三郊三益堂”的名号。

1723年至1735年间,以安平港为主要交易港口、台江为主要腹地的台南府城相继成立三个郊商,此三郊商分别是北郊苏万利(乾隆30年),南郊金永顺(乾隆37年)以及糖郊李胜兴(乾隆45年)。其中,北郊与南郊的分界是以该郊商的中国大陆贸易地点所在做区分:福建福州以北称为北郊,以南为南郊,另外,糖郊则因为专司做台湾糖业交易而闻名。

清初康雍时期,台南的海岸线约在西门路一带,到了乾嘉时,因台江淤积,海岸线退到今协进街附近,新生的海埔新生地则由官方与三郊协力疏濬出数条港道,其中供通商使用者5条,号称“五条港”。道光3年7月(1823年),台湾西南平原发生大风雨,曾文溪改道挟大量河沙注入台江,千田汪洋尽成海埔,三郊为疏濬河道而几乎耗空公款,虽几经修濬,且变换外港,勉强维持至清末,却已是强弩之末,优势尽失[1]。

该三郊不但扮演台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角色,也深入公益与宗教界。另外,也让17世纪间本来就为台湾政治经济中心的台南,继续于18世纪-19世纪间维持台湾第一大城的地位。因此于台湾清治时期间流传甚久,所谓“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台湾三大城市说法中,“府”即是指台南府城。

北郊[编辑]

北郊为二十馀商家行号所组成,以苏万利商号为各项行文代表。该郊商贸易地点为大陆福州以北之宁波、上海、牛庄、烟台、天津与大连。北郊从台湾之输出品以糖、龙眼干、樟脑等为主,而输入品则有宁波绸缎紫布、四川中药材、牛庄药膏及天津棉花等货物。

三郊于清朝末叶后逐渐没落,1874年,甘为霖牧师代表长老教会买下北郊苏万利花园,成为古地的新主人。外貌不扬的台南神学院校门,其实是府城非常具有历史性的地点。

南郊[编辑]

南郊为三十馀商家组成,以锺性粤籍人士创立的金永顺商号为代表。该郊商主要贸易地点为福州以南之福州、厦门、金门、漳州、泉州、香港、汕头与南澳。南郊从台湾之输出品以农产品为主,如:豆类食品,米、鱼翅等等,而输入品则以厦门药材瓷器、泉州棉布石材、福州杉木、香港广东之洋布杂货等货物为主。

糖郊[编辑]

糖郊约有五十馀商家组成,以李元所创设的李胜兴商号为首,刚开始以台湾的糖产出口为主,后来则拓展至各种台湾农产品,如:豆类与米。除此,该糖郊的原产地为台湾东港,盐水港一带,因此糖郊又有港郊之别名。

没落与转变[编辑]

19世纪初,台江与安平港严重淤塞,府城三郊开始失去优势。1895年,台湾进入日治时期,因为大陆与台湾两岸贸易数额减低、台湾总督府对台湾主要特产品实行专卖制度、洋商增加、贸易重心转自台北等因素,该三郊终于一蹶不振。连带的,台南甚至台湾南部各城市,也因为三郊的没落,政经发展上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20世纪初期,府城三郊合资产业所转营的“三郊组合”遭台湾总督府接收并改制为台南州商工经济会后,三郊正式走入历史[1]。最后,比较值得一提的是,三郊改制后的台南州商工经济会即为今台南市商业会及云林、嘉义等县之商业公会前身。

相关条目[编辑]

  • 五条港
  • 台南水仙宫
  • 台厦郊会馆

参考来源[编辑]

  1. ^ 1.0 1.1 1.2 颜兴. 台南文化第3卷第4期. 台南市文献委员会. 1954-04: 9–15页.
  2. ^ 刘克明. 臺灣今古談. 新高堂书店. 1930-11-30.
  3. ^ 石万寿. 樂君甲子集.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04-03: 241页. ISBN 957-01-6745-9.

外部链接[编辑]

  • 台南学电子报第177期(学术文摘)台南地区的郊商组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台郡三郊总部水仙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鹿耳门公馆藏经阁|府城三郊与三益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苦苦甜甜命一般,独对青山一举觞-1895年二层行制糖先烈抗日的悲壮历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花开花谢潮起潮落,繁华拢是梦-从府城总爷街“街头街尾土地公”说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成功大学-踏溯台南|从旧楼到新楼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