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 媧 娘娘 廟 求 什麼

詳細介紹:

■每週六、日,人數上限為50人
■第二春亦可求姻緣

進廟拜拜

進廟拜拜問卜之信士、信女,以一份金、十二枝香,由天公爐三柱、中爐三柱、內殿各一柱、一柱乃神轎娘娘為一柱香。

求姻緣所需之物品:擲茭、做功德、基本一包水泥、一組瓦

廟方準備:

1.一串佛珠(未嫁未娶之信物)開光加持帶左手
2.再加姻緣、招財、學業及格、護身符帶身上不得離身
3.父母各一個招財平安符,加持平安盛水:吃、洗各七天【※特此聲明不得有誤效果特佳】
4.感謝狀稟報上蒼,請玉皇大帝、姻緣媒神做主達到願望

求娘娘締良緣

求娘娘締良緣時,以擲茭、做功德、基本一包水泥、一組瓦
►有擲‧應求,再以主持、師父開光加持之琉璃佛珠,給男或女信徒帶手為憑,讓其姻緣圓圓滿滿。
►紅包符袋內有平安、招財、姻緣符,加上10元換之6個1元硬幣,代表一元復始、五世其昌、六六大順,帶其平安;師父加持之平安聖水,給信徒洗身、飲之平安。

還願信徒準備:

■ 訂婚時喜餅一個、一對鮮花、三種圓形水果各三個,回廟答願夫妻共食九個水果,感情永久白頭偕老

◆如祈求事業及學業皆以同樣程序來完成
◆詳閱三符六水之說明‧阿彌陀佛

同樣是女媧娘娘廟,對神的詮釋大不相同。

2017.03.08 | 10:18 AM    作者 │ 老邱    報導地點 │ 花蓮縣    瀏覽次數 │ 15,239 檢舉文章

作者:邱顯明
台灣廟多神多,但全台兩間最大的女媧娘娘廟,不但建築型式不同,拜的都是女媧娘娘。宜蘭補天宮著重女媧補天造人,花蓮縣豐濱鄉女媧娘娘廟,廟名用了華文、日文、英文,還有許多看不懂的外文咒語,要媒合男女信徒的感情,很潮,很特別。
宜蘭的補天宮,據傳是1828年,在壯圍海上拾獲從中國飄來的女媧神像,建廟供奉至今。補天宮廟名直接訴說,拜的主神,就是補天造人的女媧娘娘。花蓮縣豐濱鄉海邊的女媧娘娘廟就不同了,它強調的是,女媧創造了男生和女生,讓人類生生不息,因而廟名上,加了許多外文,其中日文姻緣之媒神最醒目,讓未婚男女看了超有感。
這間廟,最大特色是突出伏羲,「創仰則觀於天,俯則察于地,歡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並強調女媧煉石補天,吹泥為人,創造男女並制建婚姻制度,當人類第一個媒人。因而創廟的黃懿榮,就把女媧娘娘定位為姻緣之媒神,吸引的不只年輕男女;上了年紀的信徒,反正逢廟就拜,即使不是求愛情,也可求神救天(減少PM2.5)。
據了解,廟在一位補教界教英語的皮姓老師幫忙下,廟門上,除女媧娘娘廟華語外,還有英語、日語及羅馬併音,讓老外一看就知道這與愛情和婚姻有關的廟。但最奇特的是廟階上,有伏羲和女媧龍麟尾交纏在八掛上的塑像,廟方說,遶這八掛塑像一圈,想戀男女可以永浴愛河,婚姻難偕合的,遶過後會百年好合。
很少人注意到,八掛塑像四週有好幾國外文組成的短句,從華語看是咒語,這種多國咒語是何用意?就很難了解,但它是構成姻緣之媒神的重要部份就是了。

  • 到這間廟拜拜,遶這個八掛很重要,遶一周就讓你們永浴愛河,白頭偕老。底下那些外國咒語是什麽意思,就難懂了。

文章贊助累積金額:NT$0

對單身的人而言,收到紅色炸彈無非是花錢看人曬恩愛外,還再次提醒自己是單身的事實。左思右想,明明自己條件也不差,為何總是遇不到良緣呢?在舉雙手投降、放棄愛情之前,先祈求上天月老能不能幫個忙,讓自己能找到個好對象吧。

圖片說明:在舉雙手投降、放棄愛情之前,先祈求上天月老能不能幫個忙,讓自己能找到個好對象吧。(擷取自flickr,作者kent1124,//ppt.cc/MakU)

樂成宮


若說台北最有名的月老在霞海城隍廟及龍山寺,台中最有名的月老大概就屬「樂成宮」中的月老了。雖然樂成宮主要祭祀媽祖,但由於月老香火太鼎盛,樂成宮裡除了原先的參拜順序說明外,還另外寫一張標示提醒香客月老殿的參拜程序和指引。牆上滿滿一片的謝卡及喜帖就像在跟等待另一伴的單身人宣告著「我成功了!你也可以」一樣令人信心十足。如果總是被爛桃花纏身,別忘了來這裡斬斷桃花之外,點盞姻緣燈讓自己眼睛放亮一點喔!

圖片說明:若說台北最有名的月老在霞海城隍廟及龍山寺,台中最有名的月老大概就屬「樂成宮」中的月老了。(擷取自flickr,作者chiensss,//ppt.cc/SgGJ)

大福補天宮


女媧補天的故事很多人都有聽說過,但你知道女媧也有管姻緣的嗎?傳說中女媧是第一個制定嫁娶禮儀、創建婚姻制度的人,因此不少求姻緣的人會來此祈求。跟月老不同,位於宜蘭的「補天宮」不給紅線只給加持過的佛珠,另外想祈求的人也不用準備甜食,反而要準備瓦片跟水泥,再依廟方的指示進行。如果真的找到人生另一半,別忘了帶著喜餅來此道謝唷。

圖片說明:女媧是第一個制定嫁娶禮儀、創建婚姻制度的人,因此不少求姻緣的人會來此祈求。(擷取自flickr,作者miniqq,//ppt.cc/ndXV)

祀典武廟


不是只有媽祖廟裡的月老才靈驗,位於台南大天后宮附近祭祀關聖帝君的「祀典武廟」裡的月老也靈到讓人吃驚,並且對單相思的人來說特別有效。這邊的月老總是柱著拐杖向前彎著身子,彷彿很仔細地在聆聽來參拜的人的煩惱。此外,這裡除了可以求紅線,也可以將自己對另一半的期望寫在卡片上再放在許願瓶裡,讓月下老人幫你找個自己超滿意的對象。

【延伸資訊】
樂成宮
地址:台中市東區旱溪街48號
官網://www.lech.org.tw/

大福補天宮
地址:宜蘭縣壯圍鄉大福村壯濱路六段279號
官網://nvwa.org.tw/

祀典武廟
地址:台南市中區永福路2段229號

  “女娲补天”重定向至此。关于其他用法,请见“女娲补天 (消歧义)”。

清初萧云从《女娲》,选自《离骚图》,刊印于顺治二年(1645年)

道教

教义和要素

  • 无为
  • 清静
  • 逍遥
  • 三宝
  • 修道
  • 脱劫
  • 无性
  • 守一
  • 神仙
  • 真人
  • 太极
  • 阴阳
  • 五行
  • 八卦
  • 辟谷
  • 内丹
  • 外丹

人物

  • 老子
  • 关尹子
  • 文子
  • 列子
  • 庄子
  • 鬼谷子
  • 张角
  • 张道陵
  • 魏伯阳
  • 许逊
  • 魏华存
  • 葛洪
  • 寇谦之
  • 陆修静
  • 陶弘景
  • 李弘真君
  • 孙思邈
  • 五祖七真
  • 陈抟
  • 王文卿
  • 司马承祯
  • 刘一明
  • 邵元节
  • 褚伯秀
  • 陈景元
  • 王重阳
  • 丘处机
  • 张三丰
  • 陈撄宁
  • 竹林七贤
  • 道教人物列表

神仙

  • 三清四御
    • 元始天尊
    • 灵宝天尊
    • 道德天尊
    • 皇天
    • 后土
    • 紫微
    • 勾陈
    • 南极长生大帝
    • 太乙救苦天尊
  • 先天尊神
    • 西王母
    • 东王公
    • 圣母元君
    • 斗姥元君
    • 三官大帝
    • 五方五老
    • 玄天上帝
    • 雷声普化天尊
  • 天地山川百神
    • 九皇大帝
    • 太阳星君
    • 太阴星君
    • 北斗星君
    • 南斗星君
    • 太岁星君
    • 魁斗星君
    • 五岳大帝
    • 四海龙王
    • 水仙尊王
    • 金光圣母
    • 雷公
  • 冥府
    • 酆都大帝
    • 东岳大帝
    • 十殿阎君
    • 五方鬼帝
    • 阴阳司
    • 判官
    • 日夜游神
    • 黑白无常
  • 圣贤仙真
    • 盘古
    • 女娲
    • 伏羲
    • 神农
    • 黄帝
    • 八仙
      • 纯阳祖师
    • 九天玄女
    • 骊山老母
    • 百花仙子
    • 虚寂冲应真人
    • 三茅真君
    • 黄大仙
    • 慈航真人
  • 护法太保
    • 托塔李天王
    • 中坛元帅
    • 二郎真君
    • 驱魔真君锺馗
    • 关圣帝君
      • 关羽信仰
    • 四大元帅
    • 温元帅
    • 康元帅
    • 马天君
    • 王灵官
    • 玄坛真君
    • 田都元帅
    • 五营神将
    • 法主真君
    • 辅天真君
    • 弼天真君
  • 民间俗神
    • 福禄寿
    • 天上圣母
      • 台湾妈祖信仰
    • 泰山娘娘
    • 灶君
    • 财神
    • 门神
    • 城隍
    • 境主
    • 福德正神
    • 月老
    • 文昌帝君
    • 天医真人
    • 包公
    • 保生大帝
    • 开漳圣王
    • 广泽尊王
    • 灵安尊王
    • 三山国王
    • 古公三王
    • 九龙三公
    • 西秦王爷
    • 洪圣大王
    • 车公
    • 虎爷
    • 七星娘娘
    • 金花娘娘
    • 临水夫人
    • 注生娘娘
    • 武夷真君
    • 巧圣先师
    • 岳武穆王
    • 姜太公
    • 张仙
    • 清水祖师
    • 李弘真君
    • 董公祖师
    • 五府千岁
    • 五年千岁
    • 五福王爷
  • 道教神祇列表

宗派

  • 早期
    • 黄老道
    • 方仙道
  • 成型期
    • 太平道
    • 五斗米道
      • 正一道
        • 张天师
      • 天师道
  • 古三派
    • 楼观道
    • 文始道/隐仙派
    • 华山道
  • 诸宗派
    • 灵宝派
    • 东华派
    • 上清派
    • 茅山宗
    • 阁皂宗
    • 重玄派
    • 天心派
    • 神霄派
    • 清微派
    • 净明道
    • 闾山派
    • 普庵派
    • 太一道
    • 真大道
    • 全真道
      • 龙门派
    • 金丹南宗
    • 正一道
    • 玄教
    • 天仙派
  • 各地道教
    • 中国大陆道教
    • 香港道教
    • 台湾道教
    • 新加坡道教
    • 日本道教
    • 越南道教
    • 朝鲜半岛道教
    • 东南亚道教

典籍

  • 道经与道藏
  • 易经
  • 道德经
  • 南华经
  • 冲虚经
  • 通玄经
  • 文始经
  • 淮南内篇
  • 阴符经
  • 黄庭经
  • 参同契
  • 太平经
  • 悟真篇
  • 灵宝五符经
  • 五岳真形图
  • 三皇文
  • 灵宝度人经
  • 大洞真经
  • 西昇经
  • 清静经
  • 老子河上公章句
  • 心印经
  • 功课经
  • 感应篇
  • 定观经
  • 内观经
  • 胎息经
  • 北斗经
  • 玉枢经
  • 玉皇经
  • 三官经
  • 抱朴子
  • 玄纲论
  • 化书
  • 云笈七签
  • 道教义枢

洞天福地

  • 玉京山
  • 昆仑山
  • 蓬莱山
  • 洞天
  • 十洲三岛
  • 十大洞天
  • 三十六小洞天
  • 七十二福地
  • 道教名山
    • 武当山
    • 青城山
  • 洞天福地
    • 洞天

其他

  • 道士
  • 历史
  • 音乐
  • 宫观
    • 道教全国重点宫观
    • 白云观
    • 楼观台
  • 道历
  • 中国道教协会
  • 中国道教学院

道教主题

女娲(nǚwā)又称女娲氏,另称娲皇女希氏,俗称女娲娘娘。原为中国传说时代中的上古氏族首领,后成为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根据东汉文献记载,女娲人首蛇身(龙身)[1][2][3][4][5]。传说女娲的功绩有搏土造人[6]、炼石补天、杀黑龙济冀州、断巨鳌立四极、积芦灰止洪水[7]、发明笙簧[8]和创设婚姻[9]等。天穹如伞,女娲善于补天,因此女娲亦成为中国雨伞和绣补业者所祀奉的职业神。除了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的娲皇陵、数千年来一直享受历朝历代皇帝尊奉、祭祀的国家级神庙娲皇庙外,山西其他各地也均见女娲信仰文化。

根据《道藏》记载,女娲是上古女神而曾为帝者[10]。是上古诸神之一,成为后世民间信仰中的神祇,在道教中有不少人供奉。道号为“玄元洞府炼石补天娲皇上圣元君”[11]。截至2014年7月中华民国内政部宗教系统总计,台闽地区寺庙中共有七间主祭寺庙(其它配祀庙宇不载)[12],亦是台湾民间信仰的重要神灵。

在民间信仰上相信“九天玄女”与女娲为同一神祇。另外又有“地母娘娘”、“骊山老母”等为女娲一说,这些说法在历史经典及《道藏》中并无相关考证记载,为民间杜撰而生。

目录

  • 1 传说事迹
    • 1.1 称谓源流
    • 1.2 血缘关系
    • 1.3 氏族首领
    • 1.4 抟土造人
    • 1.5 开创婚姻
    • 1.6 制造乐器
    • 1.7 炼石补天
  • 2 身份
    • 2.1 上古诸神说
    • 2.2 九天玄女说
    • 2.3 地母娘娘说
    • 2.4 骊山老母说
    • 2.5 女娲氏之肠
  • 3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娲
    • 3.1 女娲赞
    • 3.2 开辟演义
    • 3.3 封神演义
    • 3.4 海上尘天影
  • 4 对女娲的祭祀
    • 4.1 古代
    • 4.2 祭典日
    • 4.3 现代各地祭祀宫庙情形
      • 4.3.1 中国大陆
      • 4.3.2 台湾
      • 4.3.3 马来西亚
      • 4.3.4 泰国
  • 5 神像造型
    • 5.1 中国大陆
    • 5.2 台湾
  • 6 各地女娲补天意象摄影集
  • 7 影视
  • 8 游戏
  • 9 相关
  • 10 参考资料

传说事迹[编辑]

称谓源流[编辑]

参见:三皇五帝

女娲氏为上古氏族。《说文解字》释“娲”字为女娲之称谓,并以“化”解释“娲”字[13][14],表示“女娲”的词源和得名本身即与“化育”的功能相联系。

传说女娲和伏羲均为风姓[15][16]。

《陔余丛考》引《三皇本纪》记载:“女娲氏亦风姓,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以木德王。是女娲,古帝王之圣者,古无文字,但以音呼,后人因音而傅以字,适得此“女娲”二字,初非以其为妇人而加此号也。”[17]

郑康成根据《春秋纬》注《礼记》云:“女娲,三皇承伏羲者。”认为女娲是三皇之一。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也认为女娲是三皇之一。但三皇五帝向来说法不一,如《尚书大传》、《帝王世纪》等均将女娲排除在三皇之外。

血缘关系[编辑]

女娲与伏羲为兄妹关系,母亲是华胥氏[5]。古籍多提到华胥氏因为在雷泽踩了大脚印而在成纪生下伏羲[18][19][20][21][22]。古华胥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蓝田县华胥镇,有华胥沟、女娲谷、炼石台等相关地名遗存。

《通志》引《春秋世谱》记载:

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故世言女娲伏羲之妹,风姓,人首蛇身,乘伏羲制度,作笙簧。张云幕,枚占神明,能变化万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精民,鸷鸟攫老弱。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川,积芦灰以止淫水。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苍天神四极正,淫水涸,冀川平,狡虫死,精民生。
女娲之后有大庭氏,有柏皇氏,有中央氏,有栗陆氏,有骊连氏,有赫胥氏,有尊卢氏,有混沌氏,有昊英氏,有朱襄氏,有葛天氏,有阴康氏,有无怀氏。据女娲氏,天子也。自大庭氏之后十三氏皆臣于伏羲,诸家以为天子。臣每疑此在伏羲时为诸侯,如夏、商、周在唐虞之世也。不然当伏羲之世分九牧而理天下,各君一方以效其治,后世之讹以为相继为天子也。或言朱襄之时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解散,果实不实,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葛天氏之时民俗熙熙,其作乐也,三人掺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无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谨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或言自伏羲至无怀,千二百六十年。自女娲至无怀,凡十五君,袭庖羲之号千一百五十年。[23]

元·黄公绍《钦定四库全书》〈古今韵会举要卷四〉记载:“娲(公蛙切音与乖同说文。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或云伏羲之妹。)”[24]

元·俞琰《席上腐谈》记载:“女娲氏,继伏羲氏之王天下,后世以女娲为古圣女,乃伏羲之妹,颛顼之母,岂其然乎。”[25]

女娲与伏羲结合[26],为最早的婚姻[9]。唐代卢仝在《与马异结交》诗中写道:“……女娲本是伏羲妇,恐天怒,𢭏炼五色石,引日月之针,五星之缕把天补。补了三日不肯归婿家,走向日中放老鸦。月里栽桂养虾蟆,天公发怒化龙蛇。”

氏族首领[编辑]

女娲氏最早以上古氏族首领的形象出现在古籍中。唐代司马贞在《三皇本纪》中认为,在伏羲氏之后经历了数个世代,女娲氏便取代伏羲氏成为了氏族联盟的首领[27]。女娲氏和伏羲氏均为风姓,表明这两个氏族有共同的母系祖先。

在女娲氏之后成为氏族联盟首领的是大庭氏[28]。另一说为神农氏[29]。

抟土造人[编辑]

作为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女娲用黄土创造人类。但在早期的典籍中,只提及女娲造人而并未提到使用泥土。《淮南子》认为,女娲造人时,其他神灵都来帮忙。黄帝帮助人生出阴阳,上骈帮助人生出耳目,桑林帮助人生出臂手。在他们的帮助下,女娲经过了七十次的尝试和改变,最终创造了人类[30]。

较晚时候才出现女娲抟土造人的记载。《太平御览》说,女娲用黄土塑造人,但因工作繁重而力有未逮,于是用绳子在泥潭中抽打,溅起的泥点就成了无数人类[6]。

开创婚姻[编辑]

新疆岀土的唐代人首蛇身女娲伏羲图。其中女娲持规,伏羲持矩

女娲造人的传说根源,来自于女娲作为婚姻之神的身份。这一形象的建立正因为女娲创立了婚姻制度。[31]《路史》认为女娲规定了以姓氏来安排婚姻[32]。姓标志着母系血缘。女娲与伏羲为兄妹成婚,即同姓。但在此之后,婚姻即规定同姓不婚。

因为婚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所以汉代以来常描绘女娲伏羲手执圆规和矩尺,象征婚姻规矩。

制造乐器[编辑]

女娲创造了笙簧。笙是将竹管插在葫芦内制成,即类似今日之葫芦丝。[33][34][35]簧就是笙管中的簧片。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认为伏羲和盘古都和葫芦有关,因此女娲用葫芦和竹管造笙的传说,也与其兄长伏羲相联系。

后人又以“笙”为“生”之意,象征女娲生人[36][37]。

炼石补天[编辑]

根据《三皇本纪》记载,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38]

《论衡》记载:

俗图画女娲之象为妇人之形,又其号曰“女”。仲舒之意,殆谓女娲古妇人帝王者也。男阳而女阴,阴气为害,故祭女娲求福佑也。传又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消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之足以立四极。仲舒之祭女娲,殆见此传也。本有补苍天、立四极之神,天气不和,阳道不胜,傥女娲以精神助圣王止雨湛乎![39][40]

也有其他说法。《路史》称共工氏在太昊氏(伏羲氏)之后作乱,导致洪水为患。女娲氏与共工氏战斗,战胜了共工氏,于是天地平复。[41]

唐末五代道士陶植所撰的《陶真人内丹赋》记载:“故圣人理金镇玉,炼石补天,体用玄黄,要崇日月。”[42]

唐·张说《延州豆卢使君万泉县主薛氏神道碑》记载:“大圣天后,炼石补天,有王母之神器。”[43]

清·赵翼《陔余丛考》卷十九记载:“谓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语极荒幻,宜乎王充非之也。然充徒以为天非玉石之类,岂石所能补;且女娲虽长,岂能及天,不能及天,又安有阶级可上?五金有青黄赤白黑五色,而皆生于石中。草昧初开,莫能识别,女娲氏始识之,而以火锻炼而出。”[44]

女娲炼石补天之日称为天穿日,众说纷纭,华人各地区正月初七、初九、初十、十九、二十、廿一、廿三、廿五日不定,大致上由正月初七至正月廿五日都有,大致上以正月二十日最通行。也有人说女娲补天,由正月二十日到正月廿三日,补了三日才补成。卢仝称:“引日月之针,五星之缕把天补。补了三日不肯归婿家。”明代杨慎《词品》云:“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今其俗废久。”宋代以后,几乎都在正月二十日。客家人、漳州闽南人称补天之日为正月二十日。泉州三邑闽南人不过天穿日,在五月五日端午节纪念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这个著名的神话亦影响后世的著书创作。《红楼梦》的第一回即引用这个神话,女娲为了补天,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下了一块未用,转世化身为贾宝玉的通灵宝玉。

身份[编辑]

《山海经图绘全像》中的女娲插图

女娲娘娘的浮雕像(马来西亚霹雳州平仙寺)

上古诸神说[编辑]

根据上述传说,女娲乃上古三皇之一、伏羲之妹,用黄土制造出了人类,又曾炼石补天,平洪水灭猛兽,置婚姻定人伦,创笙簧,故中华民族皆视其为始祖女神,也在中国道教与民间信仰之中有相当崇高之地位。

《山海经》记载女娲升天后,她的肠化作了十个神人。[45]

九天玄女说[编辑]

参见:九天玄女

台湾民间传言女娲乃“九天玄女”或九天玄女分身,不过《补史记》、《大荒西经》与《景船斋杂录》记载的女娲传说皆与九天玄女不相关[46]。两者虽皆载于《山海经》,不过女娲的外观为人首蛇身,玄女为人首鸟身[47],时空背景与目的皆不相同。

另台湾民间又传九天玄女为“连理妈”,然玄女古籍无相关媒妁婚姻之载,古籍多记玄女传兵法、道术为主[48]。女娲古籍则有关于媒妁婚姻之载,并将女娲奉为神媒[49][50]故台湾道教总庙三清宫考究相关道藏特别注记九天玄女与女娲并非同一神仙。[46]

而在道教典籍《娲皇渡人九品真经》中所记载的宝诰和九天玄女有几分相似之处[11]。

道法流传。玄光普照。
炼石补天全仁义。修心养性运阴阳。
大弥宇宙。细摄毫厘。
开万世之道统。掌三期之法会。
德遍九天。威灵赫濯。
恩同十极。慈愿宏施。
运天地之造化。法轮大转。
培日月之光辉。慧力广开。
普度原人。齐归正觉。
提携佛子。共出迷津。
大慈大悲至德至灵。玄元洞府。炼石补天。娲皇元君。

地母娘娘说[编辑]

民间误传说女娲娘娘即为后土,俗称“地母娘娘”,为道教四御之一,主掌阴阳、生育,是四御中唯一的女性神。[51]“后土”中的"后"是君主的意思,后土就是管理土地的君主。在民间会将女娲与地母混为一谈多半是由台湾地区流传的《地母经》之说,然此经是由飞鸾传经而成[52](飞鸾,亦称扶乩、扶鸾,依神灵附体托笔,于沙盘书写上谕圣训。)故而与一般上古文献记载多有出入,仅依其中一句:“娲皇制人伦,乾坤合其德,两仪妙生成,从此地母神”,而与女娲娘娘有所混谈。况且《地母经》成书于清光绪年间,女娲传说最早始于《山海经》、《楚辞·天问》等古籍,时空背景均有很大的差异。

骊山老母说[编辑]

民间还有传说骊山老母是炼石补天的女娲娘娘,然则骊山老母是骊山的山神,中国传说中古代道教的女神仙。姓氏与来历不详。依道教《骊山老母玄妙真经》记载老母乃斗姥所化,是上八洞古仙女中的第七柱,是上古时代的神仙。另依照焦生全〈骊山女娲与骊山老母考辨〉[53],女娲与骊山老母间的年代亦有所差距,女娲活跃年代距今约8000年左右,而骊山老母活跃年代于商朝周朝之间,距今约3000多年。又女娲之功德为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炉灰以止淫水”,抟土造人、置婚姻、制笙簧等;骊山老母则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为“郦山女”,“保西垂”、“为天子” ,神话传说为释阴符、增麦饭等。故民间传言女娲乃骊山老母一说甚有疑义。

女娲氏之肠[编辑]

根据《山海经》,女娲死后,她的肠化作了十个神人。[54]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娲[编辑]

女娲赞[编辑]

魏·曹植《女娲赞》:古之国君,造簧作笙,礼物未就,轩辕纂成,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灵。 [55]

开辟演义[编辑]

明·周游《开辟演义》第十一回:却说女娲氏,系女身,乃伏羲氏之妹,同母所生,生而神灵,面如傅粉,齿白唇红,身长二丈五尺,幼极聪慧,长佐兄正婚姻媒的嫁娶之礼,以重万民,是为神媒,帝爱而敬之。伏羲氏崩,群臣推女娲氏即位,号为女皇,建都于中皇之山。

封神演义[编辑]

山呼称臣:“臣商容待罪宰相,执掌朝纲,有事不敢不奏。明日乃三月十五日,女娲娘娘圣诞之辰,请陛下驾临女娲宫降香。”
王曰:“女娲有何功德,朕轻万乘而往降香?”
商容奏曰:“女娲娘娘乃上古神女,生有圣德。那时共工氏头触不周山,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女娲乃采五色石,炼之以补青天,故有功于百姓。黎庶立禋祀以报之。今朝歌祀此福神,则四时康泰,国祚绵长,风调雨顺,灾害潜消。此福国庇民之正神,陛下当往行香。”[56]

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讲述殷商纣王在女娲娘娘圣庙进香时,突然一阵狂风卷起了幔帐,现出了女娲娘娘的圣像,纣王见女娲容貌端丽、国色天姿,宛如蕊宫仙子临凡、月殿嫦娥下世,不由神魂飘荡,陡起淫心。便在殿内壁上题诗一首,表达爱慕之意,对女娲造成了大不敬。女娲回到殿内看到后便在盛怒之下命令轩辕坟三妖(其中千年狐狸精假扮成妲己)迷惑纣王,以使其荒废朝纲,断送成汤六百年的基业,加速商朝的灭亡。

海上尘天影[编辑]

清·邹弢《海上尘天影》第一回:

上帝闻奏。顾问诸天神,有何方略?
当有九天玄女女娲娘娘出班俯伏金墀道:“臣女愿承补天之役,考得西北天高寒,去中天极远。今世界上自古及今,已死之痴男怨女,情意极浓,渺渺游魂,无可位置。若假臣全权,在彼处造有情天一所,俾各魂修省其中,以成善果。彼等情意固结,挚爱弥纶。所补之天得真气以胶牢,必可永远不坏。”
上帝闻奏,便道:“卿所奏甚是,朕恐天体空虚补非容易,此去有何方略?”
女娲道:“该处有不周山,为共工所触,山石高高下下苦不能平。臣女愿将山头触下之石,选炼补天。此石与天空颇合,愿吾主简选一人同去,必能奏功。”
正言间只见万花总主杜兰香也俯伏金阶,奏称:“臣统领群芳,西天驻扎,殊觉不便,愿与女娲同去补天。补成之后,即带着一班花神,住在此处,愿吾主允准。”[57]

对女娲的祭祀[编辑]

澳门女娲庙

古代[编辑]

王充在《论衡》中引董仲舒的话说,若天久雨不晴,就祭女娲[58]。表明从很早前起,就有了对女娲的祭祀。其原意是因为女娲是古代的女皇,属阴,而天久雨不晴也是阴象,所以祭祀女娲。

北宋《新定九域志》卷一说:孟州有“皇母山,又名女娲山,其上有祠,民旱水祷之。”[59]

从唐肃宗时起,也将女娲作为婚姻之神祭拜。并认为是她创立婚姻的功绩,令她成为国君[60]。

据记载女娲的陵墓在今山西芮城县西南的黄河岸边,秦汉以来受到“祀典”。著名的“风陵渡”因此而得名。王国维校:“《御览》引戴延之《西征记》云:‘伏羲、女娲,风姓也。此当是女娲之墓’。……《寰宇记》云:‘河东县三里风陵,是女娲之墓,秦汉以来俱系祀典’。”

祭典日[编辑]

女娲的祭典日为人日、补天节与神诞。

各地相传女娲生日皆不同,如冬至、正月初一日、正月初七日、正月初十日、二月十五日、三月初三日、三月十五日、三月十八日、五月初五日、五月初九日、七月十八日、九月初五日、九月十五日、十月十八日、十一月初五日、十二月初八日等,说法繁多,目前以三月十八最流行。

位于河北涉县县城西北12公里处中皇山上的娲皇宫,始建于北齐。每年旧历三月十八日,是祭祀娲皇宫女娲圣母诞辰之日,从三月初一就开始庙会,直到十八日。

现代各地祭祀宫庙情形[编辑]

中国大陆[编辑]

中国大陆祭祀女娲的著名庙宇之一为女娲陵,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侯村,2004年6月10日成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古建筑[61]。 山西省吉县人祖庙亦有女娲之祭祀、相关遗迹等报导。[62]另经骊山中华女娲文化研究会和大陆各地专家学者论证,骊山顶峰“人祖庙”是始建于战国时期的伏羲女娲祠。[53]其他各地亦有零散之祭祀宫庙,例如澳门的女娲庙等。

祭日为正月初七人日、正月廿日补天节等。

台湾[编辑]

根据中华民国内政部登记资料,台湾主祀女娲娘娘庙宇截至2014年7月共有七间,分别是宜兰县大福补天宫、台南市灵山寺(台南)、云林县无极补天宫、基隆市护天宫、新北市板桥天秀宫、嘉义县补天宫、嘉义县保福宫,其中以宜兰县补天宫建于道光八年(1828年)为最早。[12]

马来西亚[编辑]

大马的女娲娘娘庙据说有3座,分别座落在森州、霹雳怡保和雪州加影(龙天宫) [63]。

泰国[编辑]

泰国的曼谷,也有祭祀女娲娘娘的女娲宫 [64]。。

神像造型[编辑]

中国大陆[编辑]

中国大陆民间方面易将骊山老母与女娲娘娘混为一谈,故而形像方面有老妇貌,较少年轻仙女貌。头戴有旒冕冠,手多持拂尘或拐杖,亦有经书、金石、太极图、金笏等法器。神像多为比人高的大型木雕或石刻,身旁多有护法之宫娥。另亦有石刻下半身蛇身之雕像,多属露天石刻,通常多有女娲补天之意像。形像方面比较多变化。[65]

台湾[编辑]

台湾宜兰补天宫之女娲神像

台湾民间方面易将九天玄女或地母混为一谈,故而形像方面常是中年女性貌,头多戴单凤或五凤、九凤冠,手多持拂尘或葫芦,亦有持金石、太极图等法器,身披黄凤袍或黄龙袍。宫庙镇殿神像多有护法宫娥,一般而言神像多是1尺3、1尺6、2尺2等,宫庙镇殿神像才有3尺6以上高度。露天石刻补天意象在台湾仅于宜兰县补天宫香客大楼楼顶上才有。[66]

各地女娲补天意象摄影集[编辑]

  • 台湾宜兰县大福补天宫之女娲补天意象照

  • 广东省深圳市海上世界的女娲补天雕像

影视[编辑]

  • 1981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 电视剧《封神榜》:梁小玲饰女娲
  • 1986年台湾版电视剧-中国电视公司(华视) 电视剧《封神榜》:周丹薇饰女娲
  • 1990年上海电视剧制作中心 电视剧《封神榜》:陈秀珠饰女娲
  • 1998年 电视剧《天地争霸美猴王》:吴美珩饰女娲
  • 1999年 电视剧《莲花童子哪吒》:何咏芳饰女娲
  • 2000年香港版ATV电视剧《我和僵尸有个约会II》:黄卓玲饰女娲
  • 2000年大陆版电视剧《伏羲女娲》:荣蓉饰女娲
  • 2000年台湾版电视剧-中国电视公司《封神榜》:林秀琴饰女娲
  • 2001年香港版TVB电视剧《封神榜》:盖鸣辉饰女娲
  • 2006年大陆版电视剧《封神榜之凤鸣岐山》:谢润饰女娲
  • 2010年大陆版电视剧《女娲传说之灵珠》:邓英饰女娲
  • 2010年大陆版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刘佳饰女娲
  • 2011年大陆版电视剧《终极封神》:李璐平饰女娲
  • 2012年大陆版电视剧《轩辕剑之天之痕》:米雪饰女娲
  • 2014年大陆版电视剧《封神英雄榜》:陈祉希饰女娲
  • 2014年大陆版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张梓琳饰女娲
  • 2016年大陆版电视剧《仙剑云之凡》:李依晓饰女娲
  • 待播 大陆版电视剧《梦回朝歌》:陈数饰女娲

游戏[编辑]

  • 无双大蛇系列,牧岛有希配音

相关[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女娲
  • 华胥
  • 伏羲
  • 天穿日
  • 伊南娜
  • 尼比鲁(古代太空人)

参考资料[编辑]

  1. ^ 《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2. ^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女娲氏〉:“《山海经》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粟广之野。〈郭璞注曰: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肠化为此神。粟广,野名也。〉”
  3. ^ 《列子》卷第二〈黄帝篇〉:“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4. ^ 《元中记》:“伏羲龙身,女娲蛇躯。”
  5. ^ 5.0 5.1 清·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华胥生男为伏羲,女子为女娲。”
  6. ^ 6.0 6.1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絚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絚人也。”(今本《风俗通义》无此记载)
  7. ^ 《淮南子‧览冥训》:“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8. ^ 《史记‧补三皇本记》:““女娲氏风姓,有神圣之德,代宓仪、立号曰女希氏,作笙黄。”此时的笙簧以竹、木片制”
  9. ^ 9.0 9.1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义》:“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10. ^ 《山海经‧卷之十六》:“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也。人面蛇身,一日之中七十变。”
  11. ^ 11.0 11.1 佚名. 全文. 《媧皇渡人九品真經》.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2).
  12. ^ 12.0 12.1 內政部宗教資訊系統. [2014-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8).
  13. ^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14. ^ 《说文解字注》:“娲化叠韵。”
  15. ^ 皇甫谧《帝王世纪》: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庖牺制度。
  16. ^ 宋·毛渐《三坟》:“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为风姓”
  17. ^ 赵翼. 卷十九. 《陔餘叢考》. [2022-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18. ^ 司马贞:“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
  19. ^ 《山海经·内东经》郭璞注:“华胥履大迹生伏羲”
  20. ^ 《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氏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
  21. ^ 王嘉《拾遗记》:“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
  22. ^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太暤包牺氏,风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23. ^ 郑樵. 卷一. 《通志》.
  24. ^ 俞琰. 古今韻會舉要卷四. 《欽定四庫全書》. [2022-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30).
  25. ^ 俞琰. 卷上. 《席上腐談》. [2022-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30).
  26. ^ 唐·李冘《独异志》卷下:“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兄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取妇执扇,象其事也。”
  27. ^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无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载,不承五运。一曰,女娲亦木德王,葢宓牺之后已经数世。金木轮环,周而复始,特举女娲,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类木王也。”
  28. ^ 《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五气异色。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庖牺之号。自无怀氏已上,经史不载,莫知都之所在。”
  29. ^ 《三皇本纪》:“女娲氏没,神农氏作。”
  30. ^ 《淮南子‧说林训》:“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31. ^ 明末清初《绎史》卷三引《风俗通》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32. ^ 宋·罗泌《路史》卷十一:“少佐太昊,祷于神祇,而为女妇,正姓氏、职昏因、通行媒,以重万民之判,是曰神媒。”
  33. ^ 《尔雅·释名》:“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竹之贯匏,以匏为之,故曰匏。”
  34. ^ 《隋书》:“匏之属二:一曰笙,二曰竽,并女娲之所作也。笙列管十九,于匏内施簧而吹之。竽大,三十六管。”
  35. ^ 《宋书》志第九:八音七曰匏。匏,笙也,竽也。笙,随所造,不知何代人。列管匏内,施簧管端。宫管在中央,三十六簧曰竽;宫管在左傍,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其他皆相似也。竽今亡。“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其笙中之簧,女娲所造也。《诗》传云:“吹笙则簧鼓矣。”盖笙中之簧也。
  36. ^ 《隋书》:“昔者淳古苇籥,创睹人籁之源,女娲笙簧,仍昭凤律之首。”
  37. ^ 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问曰:‘上古音乐未和,而独制笙簧,其义云何?’答曰:‘女娲,伏羲妹,蛇身人首,断鳌足而立四极。欲人之生而制其乐,以为发生之象。其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二簧也。’”
  38. ^ 《三皇本纪》: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𡙇。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于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
  39. ^ 王充. 順鼓篇第四十六. 《论衡》.
  40. ^ 王充. 談天篇第三十一. 《论衡》.
  41. ^ 《路史》:太昊氏衰,共工为始作乱,振滔洪水,以祸天下,隳天纲、绝地纪、覆中冀,人不堪命。于是女皇氏役其神力,以与共工氏较。灭共工氏而迁之。然后四极正,冀州宁,地平天成,万民复生。娲氏乃立,号曰‘女皇氏’。
  42. ^ 陶植. 全文. 《陶真人內丹賦》.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43. ^ 张说. 全文. 《延州豆盧使君萬泉縣主薛氏神道碑》.
  44. ^ 赵翼. 卷十九. 《陔餘叢考》. [2022-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45. ^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46. ^ 46.0 46.1 台灣道教總廟三清宮-女媧娘娘. [2014-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47. ^ 《广博物志》卷九曾引《玄女兵法》文曰:“...王母乃命一妇人,人首鸟身,谓帝曰:'我九天玄女也。”
  48. ^ 《云笈七签》卷一百載 全文在线阅读. [2014-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4).
  49. ^ 明末清初《绎史》卷三引《风俗通》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50. ^ 宋·罗泌《路史》卷十一:“少佐太昊,祷于神祇,而为女妇,正姓氏、职昏因、通行媒,以重万民之判,是曰神媒。”
  51. ^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祇”称“为阴地者,五方相乘,五气凝结,负载江海山林屋宇。故日天阳地阴,天公地母也。”
  52. ^ 《地母经》,全称《无上虚空地母玄化养生保命真经》,前言记载此经是光绪九年(1883年)正月初九日陕西汉中府城固县地母庙飞鸾传经。
  53. ^ 53.0 53.1 驪山女媧與驪山老母考辨. [2014-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9).
  54. ^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55. ^ 湖北衛視-女媧的前世今生. [2015-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8).
  56. ^ 陈仲琳. 第一回〈紂王女媧宮進香〉. 《封神演義》.
  57. ^ 邹弢. 縹渺情天別開幻境 辛勤精衛重謁仙真. 《海上塵天影》.
  58. ^ 东汉·王充《论衡·顺鼓篇》引董仲舒语:“雨不霁, 祭女娲。”
  59. ^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六《河南一》:“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亦名王母山,又名女娲山”。
  60. ^ 宋·罗泌《路史·后纪二》: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
  61. ^ 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今日山西网. [201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4).
  62. ^ 6200年前「媧皇」遺骨? 山西人祖廟發現人頭骨. [2014-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63. ^ 大馬女媧廟僅3座. [2022-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6).
  64. ^ Nv Wa Temple. [2022-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6).
  65. ^ 存档副本. [2014-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30).
  66. ^ 宜蘭補天宮. [2014-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

世系

伏羲 · 女娲 · 神农(《史记索隐·三皇本纪》说法)
伏羲 · 神农 · 黄帝(《帝王世纪》说法)
燧人 · 伏羲 · 神农 (《尚书大传》说法)

黄帝 · 颛顼 · 帝喾 · 帝尧 · 帝舜 (《史记·五帝本纪》、《礼记》和《春秋国语》说法)
少昊 · 颛顼 · 帝喾 · 帝尧 · 帝舜 (《白虎通义》和《尚书序》说法)
太昊(一说即伏羲) · 炎帝 · 黄帝 · 少昊 · 颛顼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说法)

三皇五帝说法众说纷纭,三皇版本参考《司马贞·三皇本纪》、《帝王世纪》和《尚书大传》的说法。五帝参考《史记·五帝本纪》、《礼记》和《春秋》、《国语》说法;《白虎通义》和《尚书序》说法;《吕氏春秋》和《淮南子》说法。其他版本参见三皇五帝条目中的说明。

三皇五帝 三国  / 十六国 北魏 / 南朝 – 北齐 – 北周 五代 – 十国  / 西夏 /  / 民国 / 共和国

《封神演义》

登场角色作中事物改编作品

作者:许仲琳 · 陆西星 · 王世贞

阐教截教殷商西岐

  • 元始天尊
  • 十二弟子
  • 太乙真人
  • 申公豹
  • 杨戬
  • 哪吒
  • 韦护
  • 雷震子
  • 黄天化
  • 土行孙
  • 金吒
  • 木吒
  • 李靖
  • 武吉

  • 通天教主
  • 九龙岛四圣
  • 魔家四将
  • 十天君
  • 赵公明
  • 三霄娘娘

  • 纣王
  • 千年狐狸精(苏妲己)
  • 殷郊
  • 殷洪
  • 比干
  • 闻仲
  • 黄飞虎*
  • 崇黑虎*
  • 李靖*
  • 邓九公*
  • 邓婵玉*
  • 苏护*

  • 西伯侯姬昌
  • 周武王姬发
  • 姜子牙
  • 伯邑考
  • 南宫适
  • 散宜生

  • 榜上三百六十五位正神
  • 法宝

戏剧电影电视剧漫画电子游戏动画电影电视动画网络电影

  • 肉山藏妲己(1949)

  • 封神传奇(2016)
  • 封神三部曲
    • 妖乱国殇(2020)
    • 魔道争锋(2021)
    • 封神天下(2022)

  • 封神榜(1990)
  • 哪吒(1986)
  • 莲花童子哪吒(1999)
  • 封神榜(2000)
  • 封神榜(2001)
  • 封神榜之凤鸣岐山(2006)
  • 封神榜之武王伐纣(2009)
  • 封神英雄榜(2014)
  • 封神英雄(2015)
  • 封神演义(2019)
  • 哪吒与杨戬(待定)
  • 封神之天启(待定)

  • 殷周传说日语殷周伝説(1994)
  • 封神演义(1996)
  • 天庭学园(2010)
  • 封神纪(2010)

  • 封神榜 伏魔三太子(1995)
  • 爱蔵版 封神演义日语封神演義 (ゲーム)(1999)
  • 荡神志(2004)
  • 封神杀(2011)

  • 封神榜(1975)
  • 哪吒闹海(1979)
  • 我是哪吒(2016)
  • 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
  • 姜子牙(2020)
  • 新神榜:哪吒重生(2021)
  • 新神榜:杨戬(2022)

  • 封神榜传奇(1999)
  • 仙界传 封神演义(1999)
  • 哪吒传奇(2003)
  • 霸穹 封神演义(2018)

  • 封神榜·妖灭(2020)
  • 封神榜:决战万仙阵(2021)

标示 * 为弃商投周者

中国上古时代事件

神话、传说、
半信史时代古人类和考
古文化类型其他

远古与三皇时期

五帝时期

  • 盘古开天辟地
  • 女娲造人补天
  • 伏羲创造八卦
  • 燧人钻燧取火
  • 有巢构木为巢
  • 共工怒触不周山
  • 神农尝百草

  • 禅让政治
  • 阪泉之战
  • 涿鹿之战
  • 黄帝
  • 蚩尤
  • 仓颉造字
  • 少昊
  • 颛顼
  • 帝喾
  • 帝挚
  • 帝尧
  • 帝舜
  • 虞朝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 元谋人
  • 北京人
  • 蓝田人
  • 金牛山人
  • 马坝人
  • 山顶洞人

  • 裴李岗文化
    • 贾湖遗址
    • 贾湖契刻符号
  • 仰韶文化
    • 半坡遗址
    • 半坡陶符
  • 马家窑文化
  • 红山文化
  • 良渚文化
  • 龙山文化
    • 河南龙山文化
    • 陶寺遗址
  • 石峁遗址

  • 中国传说时代君主列表
  • 五帝世系图
  • 中国新石器时代至上古时代考古文化年表

中国历史事件

传疑时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东周(春秋 → 战国) → 秦朝 → 汉朝 → 三国 → 晋朝/十六国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宋朝/辽金夏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汉族神话

主题主要人物主要生物主要地方典籍

  • 创世神话
  • 占卜
  • 民间宗教
  • 宗教
  • 汉族神话人物
  • 妖怪

  • 先秦
    • 昊天上帝
    • 女娲
    • 西王母
    • 后土
    • 神农
    • 伏羲
    • 三皇五帝
    • 蚩尤
    • 社神
    • 嫦娥
    • 后羿
    • 精卫
    • 夸父
    • 女魃
    • 瑶姬
    • 仓颉
  • 东汉
    • 盘古
    • 九天玄女
    • 太上老君
    • 四海龙王
    • 玉帝
    • 中坛元帅
    • 玄坛真君
    • 八仙

  • 玄武
  • 青龙
  • 白虎
  • 朱雀
  • 麒麟
  • 凤凰
  • 石狮子
  • 貔貅
  • 年兽
  • 獬豸
  • 狐狸精

  • 紫微垣
  • 扶桑
  • 蓬莱
  • 天堂
  • 黄泉
  • 地狱
  • 幽冥
  • 昆仑山
  • 桃花源
  • 瀛洲
  • 方丈
  • 洞天
  • 海外三十六国

上古体系道教体系民间体系

  • 《山海经》
  • 《尚书》
  • 《淮南子》
  • 《易经》
  • 《楚辞》
  • 《诗经》
  • 《穆天子传》
  • 《礼记》
  • 《水经注》
  • 《路史》
  • 《史记》
  • 《左传》
  • 《国语》
  • 《竹书纪年》
  • 《吕氏春秋》
  • 《帝王世纪》

参见此模板

    • 《搜神记》
    • 《拾遗记》
    • 《神异经》
    • 《博物志》
    • 《桃花源记》
    • 《汉武帝内传》
    • 《宝莲灯》
    • 《太平广记》
    • 《白蛇传》
    • 《黑暗传》
    • 《西游记》
    • 《东游记》
    • 《封神演义》
    • 《聊斋志异》
    • 《红楼梦》
    • 《子不语》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