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运动死了多少人?

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簡稱社教運動,又稱四清運動,簡稱四清,是1963年中國共產黨八屆十中全會以後,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在中國農村逐步推開的一場政治運動,意圖「反修防修」,防止演變[1][2]。四清運動最初是「清工分,清賬目,清財物,清倉庫」,後來擴大為「大四清」,即「清政治,清經濟,清組織,清思想」[1][2][3]。

四清運動於1965年基本結束,與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聯繫緊密,常被視為文革的預演[2][4][5]。四清運動造成了大量人員的非正常死亡,包括被迫害身亡和自殺等,部分區縣的死亡人達數百人甚至數千人[2][6][7]。據相關研究人員,四清運動期間77,560人被逼死,共整了5,327,350人,產生了大量冤假錯案[8][9]。

目次

  • 1 運動歷程
    • 1.1 運動前兆
    • 1.2 起源:前十條的頒布
    • 1.3 初步展開:後十條的頒布
    • 1.4 全面展開:後十條的修正
    • 1.5 結束:二十三條
  • 2 評價
  • 3 參見
  • 4 注釋
  • 5 參考文獻

運動歷程[編輯]

運動前兆[編輯]

對廣大農村幹部和群眾進行社會主義教育,一直是毛澤東關心的一個大問題。1957年7月反右派鬥爭開始不久,毛澤東表示「贊成迅即由中央發一個指示,向全體農村人口進行一次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教育」。同年8月8日中央發出《關於向農村群體人口進行一次社會主義教育的指示》。

1959年廬山會議以後中央再一次提出要在農村進行一次社會主義教育。1960年起,先後在農村開展了「三反」(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運動和整風整社運動。1961年11月13日,中央又一次發出《關於在農村進行社會主義教育的指示》[10]。1962年9月,在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提出「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的號召,再次提出要進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11]。

中共八屆十中全會重提階級鬥爭以後,毛澤東從「反修防修」之戰略出發,決定在全國城鄉發動一場普遍之社會主義教育運動[12]:9。1962年冬和1963年初,毛澤東在杭州、南昌、長沙、武漢、鄭州、邯鄲等地,分別找來一些省委負責人談話,只有湖南省委書記王延春、河北省委書記劉子厚向他彙報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之情況[12]:10。毛澤東感到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之問題並沒有引起各地負責人之高度重視,感到不滿,決定在1963年2月召開之中央工作會議上專門講一下[12]:10。中央工作會議於2月11日至28日在北京召開,會議決定,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增產節約和「五反」運動,制定《中共中央關於厲行增產節約和反對貪污、反對投機倒把、反對分散主義、反對官僚主義運動的指示》[12]:10。但該指示只在縣級以上單位實施[13]。中央工作會議重點討論開展社會主義教育的問題。在這次會上,毛澤東在國家主席劉少奇講話時插話指出:「我國出不出修正主義,兩種可能,一種是可能,一種是不可能,現在有的人三斤豬肉,幾包紙煙,就被收買。只有開展社會主義教育,才可以防止修正主義」。會議後,各地紛紛把農村社教運動當做一件大事來做,並且初步總結經驗,上報中央,毛澤東對這些經驗報告極為重視,選其重要者,及時批轉各地,催促參照實行[12]:12。會後毛澤東便着重研究農村如何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問題。

起源:前十條的頒布[編輯]

四清运动死了多少人?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關於目前在農村工作中的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

1963年2月毛澤東在中央會議上介紹了保定地區「清理賬目,清理倉庫,清理財務,清理工分」(簡稱「四清」)的經驗。後又發現東北局宋任窮和湖南省委的報告,具體講述了當地社會主義教育經驗。包括「正面教育」,「群眾自我教育等」。[註 1]1963年4月間,毛澤東又先後收到幾個報告,主要有4月4日保定地委關於「四清」工作向河北省委之報告,這個報告第一次提出「四清」問題,即「清理賬目、清理倉庫、清理分工、清理財務」[12]:12-13。毛澤東到上海,4月25日在同周恩來、鄧小平等討論對蘇共中央3月30日來信之覆信稿時,特地提請他們注意報告,但當時大家心思都不在這裡,沒有怎麼討論[12]:13。毛澤東覺得重要問題沒有引起注意,實在有必要強調,便找彭真來幫助起草轉發報告批語[12]:13。毛澤東指定彭真(後加陳伯達)具體主持決定之起草工作,決定後來定名為《中共中央關於目前農村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12]:14。從5月2日至5月12日,毛澤東在杭州召開會議,主要討論和修改決定草案稿,參加會議有彭真、陳伯達、各中央局第一書記,團中央第一書記胡耀邦和浙江省委第一書記江華也參加會議[12]:14。毛澤東特別看重幹部要和群眾一道參加勞動,同群眾打成一片,不能浮在上面、做官當老爺,但就總體而言,是建立在對階級鬥爭形勢之過分估計上,因而對幹部思想,及對實際工作之指導,都產生「左」之影響[12]:21。

1963年5月杭州會議,毛澤東把各中央局書記召集到杭州,舉行包括部分政治局委員參加的小型會議。會中指出「要點就是階級,階級鬥爭,社會主義教育,依靠貧下中農,四清,幹部參加勞動這一套。」5月10日和5月11日,毛澤東集中兩天時間修改《中共中央關於目前農村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先後修改四稿,決定草案共10個問題[12]:21。在5月11日晚的講話中毛澤東着重強調「不要性急,要搞穩一點,不要傷人太多。」12日凌晨又找到各大區的書記,再次強調。5月18日,在周恩來主持下,中央政治局舉行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目前農村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決定草案在5月20日正式下發,成為全國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之指導文件[12]:27。後來被稱為「前十條」。杭州會議後,「四清運動」初步展開。

初步展開:後十條的頒布[編輯]

四清运动死了多少人?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中共中央關於農村社會主義教育中的一些具體政策的規定(草案)

1963年各地立即展開了農村社會主義教育的試點。多數單位情況不錯,但在試點中也暴露刪除一系列問題。當年下發的《中央關於在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嚴禁打人的通知》就指出「根據許多地區的材料反映,在農村社會主義教育中有些地方發生打人和亂搞鬥爭等違法亂紀現象」。例如在湖南省麻城縣,共鬥爭331人其中被打21人,被捆的65人,被吊的3人,被罰跪的42人。同年3月15日,帥孟奇在《關於湖南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中》提到二月底全省因為鬥爭自殺76人。

中央視察組在八省視察工作後,向黨中央的報告中寫到:要防止急躁情緒;對於上中農,工作人員中的地富和資本家子女,犯錯誤的幹部要正確對待,防止出差錯;對於貪污盜竊,投機倒把分子,要在不損害嚴肅性的原則下儘可能從寬處理,絕大多數幹部是好的,或者是可以教育好的。

到1963年9月,中央機關之「五反」運動基本結束[12]:27。9月6日至9月2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議程之一就是討論《關於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的一些具體政策問題》[12]:28。10月25日,毛澤東起草了《關於印發和宣傳〈關於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一些具體政策問題(草案)〉的通知》,先後由鄧小平和劉少奇修改,並將題目改為《中共中央關於農村社會主義教育中的一些具體政策的規定(草案)》,由毛澤東批准發出,後被稱為「後十條」。

後十條與前十條相銜接,主要是對前十條中「團結95%以上的幹部、群眾做了許多政策規定。最主要的是強調「運動要依靠基層組織和基層幹部」、工作隊不應包辦替代。其次文件強調:第一:必須分清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界限,並且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第二:必須團結中農,正確對待上中農。第三:正確對待地富反壞分子問題。第四,正確對待地主、富農子女。為了達到這些要求文件提出了許多政策界限。另外後十條還提出要結合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整頓農村黨的基層組織。

然而後十條的效果並不理想。湖北省第一批試點鋪開前後死了2000多人,第二批試點開始後,僅襄陽在25天內就死了74人。1963年11月末國家主席劉少奇之妻王光美帶工作隊到河北省撫寧縣盧王莊公社桃園大隊搞試點,總結出桃園經驗進行推廣。12月,毛澤東作出批示之後,各工業部門從機關到企業紛紛設立政治部,迅速擴大到所有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後來在文化大革命中得到很大加強;事實證明,在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普遍設立政治部,不能說是一個成功經驗[12]:33-34。

全面展開:後十條的修正[編輯]

運動全面展開後,中央大大增加對防止修正主義範圍,之後的階段爭議較大。

1964年6月2日劉少奇在會上講話中,提出「和平演變」已經演變到高級機關中的某些人了,省委,市委都有他們的人,不再強調依靠基層幹部。在群眾沒有充分發動起來之前,不能強調團結95%以上的幹部,依靠基層。[14]

6月8日毛澤東在會上談到防止修正主義的問題時說:國家有三分之一的權力不在我們手裡,白銀廠、小站就是搞修正主義。關於三分之一政權不在我們手裡的估計,影響了運動之後的發展走向。

6月17日由譚震林主持修改「後十條」,後根據陳伯達的提議,中央決定成立「四清」「五反」指揮部由劉少奇掛帥。7月劉少奇在各地多次講話中強調:後十條中團結95%以上的幹部規定不恰當,要改,二是要擴大四清的範圍,不止是經濟,經濟、政治、思想、組織四個方面的問題,統統要搞清,三是要在運動中集中精力打殲滅戰。他還表示,要「放手發動群眾,要了解和掌握群眾運動的火候,注意不要燒過頭。燒到多少度了,就要勸群眾、積極分子,不要繼續搞了,要實事求是了,是多少就是多少。群眾運動過火時,是有些徵象的。群眾運動過了頭,群眾中有些就不贊成,但不敢講話,因為空氣是那樣,怕說了右傾,是庇護地主、富農,庇護四不清幹部。講的話都是一樣的。[15]」

以後的運動中,工作組的人數和權力都被大大增強。中央工業,交通戰線的16個部共抽出3901人,占幹部26%。桃園經驗在全國宣傳,後十條的修正案中提出「整個運動都由工作隊領導。」於此同時,一樣在全國宣傳的還有陳伯達負責的天津小站奪權的「經驗」。從此,不被團結的幹部,越來越多。青海省一個公社,工作組認為需要撤職處分的幹部占總數的47%。暴力事件發生頻率又一次提高。在北京郊區通縣,去了2萬多人,有110個工作隊打了人,自殺70多起。

結束:二十三條[編輯]

四清运动死了多少人?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目前提出的一些問題

196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利用各地負責人在京參加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的時機,召集各中央局的領導幹部召開一次中央工作會議。在這段時間,毛澤東與劉少奇之間發生了嚴重的分歧。分歧主要在兩方面:運動性質和運動方法。

在運動性質上毛澤東多次公開指出「關於運動性質的幾種提法,即「四清」與「四不清」的矛盾,黨內外矛盾的交叉或者是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交叉,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後一種提法比較恰當。」而前一種提法正是劉少奇的觀點。

在運動方法上,劉少奇認為主要矛盾在基層富裕農民與群眾,而毛澤東提出,先不管下層,而要發動群眾整我們這個黨,整當權派,先搞豺狼後搞狐狸。

1965年1月,毛澤東在一個小型會議上不點名地批評了劉少奇。他反對運動中的「人海戰術」集中過多人員,「繁瑣哲學」學習文件內容過於繁瑣,「冷冷清清」不依靠群眾。提出「四清」運動「一是不要讀文件」,「二是不要人多」,「三是不要紮根串聯」。會議後毛澤東講話主要內容被整理為《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目前提出的一些問題》(俗稱《二十三條》)。後來1970年斯諾問毛澤東什麼時候覺得必須把劉少奇在政治上搞掉,毛澤東答「就是發布二十三條的時候。」據李新稱,當時搞四清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多數人認爲,《二十三條》的許多新精神, 與桃園經驗大不相同,甚至是批判了桃園經驗中的某些作法,例如搞秘密串連等神秘化做法。[16]

1965年1月5日,宋任窮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講到現在形勢一年比一年好,生產一年比一年好的時候,毛澤東插話說「在人大會議上講的一片光明,在工作會議上講的一片黑暗,對不上頭啊」。隨着「四清」運動深入發展和運動中種種問題暴露,毛澤東對不少幹部嚴重脫離人民群眾,以至同群眾對立問題越來越感到憂慮[17]:6。

到了1965年下半年,毛澤東基本放棄了「四清運動」,認為這場運動連同文化戰線的批判都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因而轉而籌劃和發動「文化大革命」。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各地的四清運動也就慢慢退出了歷史舞台。

評價[編輯]

1963年至1965年間,在部分農村和少數城市基層開展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雖然對於解決幹部作風和經濟管理等方面的問題起了一定作用,但由於把這些不同性質的問題都認為是階級鬥爭或者是階級鬥爭在黨內的反映,在1964年下半年使不少基層幹部受到不應有的打擊,在1965年初又錯誤地提出了運動的重點是整所謂「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在意識形態領域,也對一些文藝作品、學術觀點和文藝界學術界的一些代表人物進行了錯誤的、過火的政治批判,在對待知識分子問題、教育科學文化問題上發生了愈來愈嚴重的「左」的偏差,並且在後來發展成為「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線。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參見[編輯]

  • 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
    • 反右運動
    • 三面紅旗
      • 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 大躍進
      • 人民公社
    • 三年困難時期
    • 七千人大會
      • 三自一包
    • 四清運動
      • 小站經驗
      • 桃園經驗
      • 白銀經驗
      • 北大社教
    • 文化大革命
    • 中國共產黨政治運動列表
  • 中國大屠殺列表
  • 共產主義政權下的大屠殺

注釋[編輯]

  1. ^ 這兩件事情薄一波與宋任窮的回憶錄中時間順序不同,這裡採用的是宋任窮的版本。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高華. 大饥荒与四清运动的起源. 香港中文大學. 《愛思想》. [2019-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3) (中文).
  2. ^ 2.0 2.1 2.2 2.3 李若建. 干部四清自杀 农民:不稀罕 大跃进死那么多人. 鳳凰網. 開放時代. 2011-05-04 [2019-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8) (中文).
  3. ^ 夏征農,陳至立主編;熊月之等編著. 大辞海 中国近现代史卷.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3.12: 290. ISBN 7-5326-4071-X.
  4. ^ 王海光. 四清运动:文革的预演,刘少奇厄运的开场. 搜狐. 東方歷史評論. 2015-12-26 [2019-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1) (中文).
  5. ^ 预演文革 “四清”运动中的毛、刘矛盾. 鳳凰網. 鳳凰衛視. 2009-09-08 [2019-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27) (中文).
  6. ^ Xie, Xuanjun.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Shaman 's Establishment of State. [2019-11-20]. ISBN 9781387223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30) (中文).
  7. ^ 反問號公共號. 《张钦礼传》十三 | 张钦礼被四清工作队指家中茶叶麻袋装. 復興網. 2017-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30) (中文).
  8. ^ 楊繼繩. 《天地翻覆: 中国文化大革命历史》. 天地圖書. 2017-07-04 [2020-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6) (中文).
  9. ^ 宋永毅. 被掩藏的历史:刘少奇对“文革”的独特贡献. 當代中國研究. 2006年 [2020-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31) (中文).
  10. ^ 張樹軍主編. 图文共和国年轮 2 1960-1969.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9.09: 768. ISBN 7-202-05373-X.
  11. ^ 李新芝,鄭明俊主編. 毛泽东纪事 1893-1976 下.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01: 927. ISBN 978-7-5073-3609-2.
  12.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12.11 12.12 12.13 12.14 12.1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逄先知、金沖及主編 (編). 《毛澤東傳(第六卷)》 香港第一版. 香港: 中和出版. 2011. ISBN 978-988-15116-8-3.
  13. ^ 《中國共產黨反腐倡廉文獻通典:1921-2008年》編委會編. 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文献通典 1921年-2008年 第2卷. 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 2009.09: 236. ISBN 978-7-5099-0080-2.
  14. ^ 1964年  六十六岁--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cpc.people.com.cn. [2021-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18).
  15. ^ 劉少奇. 在华东局、上海市负责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964年7月21日、23日.
  16. ^ 李新. “四清”札記. 我親歷過的政治運動. 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8: 240.
  17. ^ 當代中國研究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三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09-01. ISBN 9787515401720.

  • 四清运动死了多少人?
    中國共產黨主題
  • 四清运动死了多少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

四清运动死了多少人?
中國共產黨政治運動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 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時期
    • 反AB團
      • 富田事變
  • 瑞金時期
    • 肅清社會民主黨
    • 肅清國民黨改組派
    • 反羅明路線
    • 肅清托派

中華民國

  • 延安時期
    • 延安整風
    • 土地改革
    • 城工部事件
    • 新式整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毛澤東時期

  • 三大運動
    • 鎮壓反革命(取締反動會道門)
    • 抗美援朝
    • 土地改革
  • 「思想改造」
  • 改造和限制宗教
    • 控訴運動
    • 獻堂獻廟
    • 三自愛國運動
  • 三視教育運動
  • 三反五反
  • 胡風反革命集團案
  • 大肅托
  • 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
    • 公私合營
  • 肅反運動
  • 大鳴大放
  • 反右運動(鄧小平)
  • 三面紅旗
    • 人民公社化
    • 大躍進
    • 總路線
  • 放衛星
  • 打麻雀
  • 軍隊反教條主義
  • 反右傾
  • 忠誠老實政治自覺
  • 反浪費反保守
  • 社會主義教育
  • 四清(劉少奇)
  • 學雷鋒
  • 農業學大寨
  • 工業學大慶
  • 全國學習人民解放軍
  • 文化大革命(中央文革小組)
    • 上山下鄉運動
    • 一打三反
    • 批林批孔
    • 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

華國鋒時期

  • 揭批查
  • 真理標準大討論
  • 平反冤假錯案(胡耀邦)

鄧小平時期

  • 清理三種人
  • 清除精神污染
  • 1983年嚴打
  • 五講四美三熱愛
  • 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 反和平演變

江澤民時期

  • 三講教育
  • 愛國主義教育
  • 學習實踐「三個代表」

胡錦濤時期

  •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
  • 構建和諧社會
  • 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
  • 社會主義榮辱觀
  • 重慶唱紅打黑(薄熙來、王立軍)
    • 唱讀講傳
    • 打黑/黑打
  • 十星文明戶
  • 創先爭優

習近平時期

  • 習近平反腐(習近平、王岐山,國監委、中紀委、巡視組)
    • 獵狐2014專項行動
    • 「天網」行動
  •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
    • 八項規定
    • 六項禁令
    • 反「四風」
  • 全面深化改革(深改委)
    •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
  • 「三嚴三實」專題教育
  • 三大攻堅戰
    • 脫貧攻堅戰
    • 藍天保衛戰
    • 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
  • 兩學一做
    • 抄黨章
    • 重溫入黨誓詞
  • 掃黑除惡專項鬥爭
  • 政法隊伍教育整頓
  •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 黨史學習教育

文化大革命

文革前事件

  • 大躍進
  • 反右運動
  • 1959年廬山會議
  • 三年困難時期
  • 七千人大會
  • 四清運動

主要事件

  • 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五一六通知》
  • 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通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
  • 北大聶元梓大字報
  • 毛澤東接見紅衛兵
  • 「紅色恐怖」之亂
  • 一月風暴
  • 奪權運動
  • 二月抗爭
  • 七·二〇事件
  • 武鬥
  • 清理階級隊伍
  • 上山下鄉
  • 一打三反運動
  • 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
  • 批陳整風運動
  • 九一三事件
  • 批林整風
  • 評法批儒
  • 批林批孔運動
  • 「黑畫」事件
  • 修改憲法
  • 1975年整頓
  • 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
  • 四五運動
  • 毛澤東逝世
  • 懷仁堂事變
  • 撥亂反正

文革大屠殺

  • 紅八月
  • 廣西
  • 內蒙古
  • 廣東
  • 雲南
  • 湖南
  • 江西瑞金大屠殺
  • 青海二二三事件

理論

  • 毛澤東思想
  • 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
  • 全面專政論
  • 法權基礎論
  • 階級關係新變動
  • 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二重性
  • 兩個凡是
  • 四個現代化

群眾活動

  • 工業學大慶
  • 農業學大寨
  • 全國人民學習解放軍
  • 群眾專政
  • 全國大串連
  • 紅寶書
  • 毛主席像章
  • 最高指示
  • 毛澤東崇拜
  • 芒果崇拜
  • 四個偉大
  • 三忠於四無限
  • 早請示晚匯報
  • 忠字舞
  • 批鬥
  • 破四舊
  • 改名
  • 四大
    • 大字報
  • 大批判
  • 憶苦飯
  • 劃清界限
  • 三轉一響
  • 革命婚禮
  • 老三篇

術語

  • 鞍鋼憲法
  • 革命委員會
  • 兩個文革說
  • 封建法西斯主義
  • 階級成分
    • 黑五類
    • 紅五類

影響

  • 馬克思列寧毛主義
  • 五月風暴
  • 反越戰運動
  • 緬甸共產黨
  • 紅色高棉
  • 秘魯共產黨 (光輝道路)
  • 尼泊爾聯合共產黨(毛主義)
  • 印度尼西亞共產黨
  • 印度共產黨(毛主義)
  • 菲律賓共產黨
  • 美國革命共產黨
  • 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
  • 台灣獨立運動
  • 日本新左翼
  • 日本赤軍
  • 日本共產黨(左派)

模板:大模板 · 編年史 · 地方史 · 政治案 · 人物派別英模中央小組五人小組) · 外交 · 藝術 · 作品 · 成果 · 古蹟 · 天災 · 後續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

文化大革命編年史

前奏

  • 中蘇交惡(九評)
  • 越南戰爭
  • 中美大使級會談
  • 反黨小說《劉志丹》案
  • 印尼九三〇事件
  • 四清運動
    • 桃園經驗
    • 白銀經驗
    • 小站經驗
    • 北大社教
  • 三線建設
  • 突出政治
  • 備戰指示
  • 工交系統建立政工機關
  • 重上井岡山
  • 竊聽器事件
  • 改組文化部
  • 東山海戰
  • 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
  • 批判翦伯贊
  • 羅瑞卿事件
  • 蘇共二十三大

1966年

  • 與中非斷交
  • 全軍政治工作會議
  • 吳文獻事件
  • 文化革命五人小組
  • 二月提綱
  • 邢臺大地震
  • 二月紀要(黑八論)
  • 三月杭州會議
  • 中央書記處會議
  • 四月杭州會議
  • 五·七指示
  • 政治局擴大會議
    • 五一六通知
    • 五·一八講話
    • 彭、羅、陸、楊反黨集團
    • 中央文化革命小組
    • 中央專案審查小組
  • 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
  • 文革工作組
  • 《橫掃一切牛鬼蛇神》
  • 清華附中紅衛兵
  • 三家村
  • 改組北京市委
  • 八條指示
  • 批判烏蘭夫
  • 南京大學事件
  • 全國高校中斷招生
  • 二炮部隊成立
  • 毛澤東回韶山
  • 二月兵變
  • 毛主席暢遊長江
  • 三舊
  • 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
    • 毛主席給清華附中紅衛兵的一封信
    • 炮打司令部
    • 十六條
  • 破四舊
  • 紅八月
  • 八二三事件
  • 大興事件
  • 北京市大、中學校紅衛兵聯絡總站
  • 全國大串連
  • 毛澤東接見紅衛兵
  • 關於軍隊院校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緊急指示
  • 八八大案
  • 南海英雄船
  • 應予保護的幹部名單
  • 九·七社論
  • 農村五條
  • 工業六條
  • 批判資反路線
  • 安亭事件
  • 《解放日報》事件
  • 一二·三事件
  • 六·三事件
  • 全國大武鬥
    • 康平路事件
    • 一二·四事件
  • 加納單方面斷交
  • 中央工作會議
  • 工廠十二條
  • 工業交通座談會
  • 工交十五條
  • 工礦十條
  • 農村十條
  • 聯動成立
  • 孫中山百年紀念
  • 政治局擴大會議

1967年

  • 元旦社論
  • 一月風暴(上海人民公社)
  • 奪權運動
  • 革命委員會
  • 公安六條
  • 軍隊支左
  • 國務院業務組建立
  • 全國大武鬥
    • 喀什武鬥事件
    • 石河子「一·二六」事件
  • 軍委八條
  • 1967年莫斯科紅場事件
  • 揭露暢觀樓事件
  • 《出身論》
  • 二月抗爭
  • 二月鎮反
  • 青海「二·二三」事件
  • 軍以上幹部會議
  • 抓叛徒
  • 六十一人叛徒集團案
  • 軍委十條
  • 三支兩軍
  • 備戰、備荒、為人民
  • 「抓革命、促生產」第一線指揮部
  • 江青「為人民立新功」講話
  • 揭發「伍豪」事件
  • 五·一三事件
  • 六·六通令
  • 六七暴動
  • 全國大武鬥
    • 重慶大武鬥
    • 瀘州武鬥事件
  • 圍困中南海事件
  • 中國駐緬甸使館遇襲事件
  • 午門抗緬大會
  • 中國駐印尼使館遇襲事件
  • 七·二〇事件
  • 全國大武鬥
    • 砸上柴聯司
  • 軍委辦事組
  • 揪軍內一小撮
  • 青銅峽事件
  • 廣東文革屠殺
    • 廣州吊勞改犯事件
    • 反彭湃烈士事件
    • 陽江大屠殺
  • 砸爛公檢法
  • 印尼駐華使館遇襲事件
  • 中國與印尼斷交
  • 八·七講話
  • 林副主席八·九講話
  • 點名批判
  • 東華門事件
  • 火燒英國代辦處事件
  • 王、關、戚事件
  • 東北幫叛黨投敵反革命集團案
  • 坦贊鐵路
  • 湖南文革屠殺
    • 道縣事件
    • 邵陽縣大屠殺
  • 內人黨事件
  • 九五命令
  • 《評陶鑄的兩本書》
  • 復課鬧革命
  • 馬明方叛徒集團案
  • 重要指示
  • 海軍積代會
  • 革命大聯合
  • 鬥私批修
  • 五十字建黨方針
  • 《沿着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開闢的道路前進》

1968年

  • 中蘇邊界衝突
    • 七里沁島事件
  • 楊、余、傅事件
  • 雲南文革屠殺
    • 滇西挺進縱隊案
    • 趙健民雲南特務案
    • 沙甸事件
  • 毛澤東支持美國黑人抗暴鬥爭的聲明
  • 全國大武鬥
    • 蚌埠、淮南武鬥事件
    • 蕪湖武鬥事件
    • 寶雞武鬥事件
    • 清華百日武鬥
  • 廣西文革屠殺
    • 南寧「四·二二」慘案
    • 桂林武鬥事件
    • 柳州武鬥事件
    • 武宣吃人事件
  • 打通南北航線
  • 林昭被執行死刑
  • 「五·一二」命令
  • 清理階級隊伍
  • 「七·三」布告
  • 江西瑞金大屠殺
  • 七·二一指示
  • 「七·二四」布告
  • 毛澤東思想宣傳隊
  • 全面勝利
  • 鬥、批、改
  • 五七幹校
  • 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
  • 整黨建黨
  • 批判黑六論
  • 反覆舊
  • 上山下鄉

1969年

  • 廖和叔事件
  • 中蘇邊界衝突
    • 珍寶島事件
    • 鐵列克提事件
  • 中共九大
  • 邊壩事件
  • 尼木事件
  • 中共九屆一中全會
  • 「五·二二」指示
  • 軍委辦事組座談會
  • 國際問題研究小組
  • 人民防空
  • 北京地下城
  • 「七·二八」牛田洋風災
  • 「八·二八」命令
  • 林副主席指示第一號令

1970年

  • 通海大地震
  • 全民大練兵
  • 一打三反(遇羅克、王佩英)
  • 全國計劃工作會議
  • 企業下放
  • 中共中央工作會議
  • 「共產主義自修大學」案
  • 清查「五·一六」
  • 北方地區農業會議
  • 五·二〇聲明
  • 工農兵上大學
  • 中共九屆二中全會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存廢之爭
  • 我的一點意見
  • 中央組織宣傳組
  • 斯諾訪華
  • 華北會議
  • 批陳整風

1971年

  • 197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
  • 基辛格秘密訪華
  • 1971年毛澤東南巡
    • 南昌談話
  • 三國四方會議
  • 「五七一工程」紀要
  • 九一三事件
  • 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 第31屆世乒賽
  • 乒乓外交
  • 1972年全國計劃會議
  • 關於農村人民公社分配問題的指示
  • 外交部聲明釣魚島屬中國領土

1972年

  • 批林整風
  • 追悼陳毅同志大會
  • 五七一工程紀要之披露
  • 四三方案
  • 尼克松訪華(上海公報)
  • 維特克事件
  • 解放老幹部
  • 中日邦交正常化
  • 國慶社論
  • 批判極「左」思潮
  • 王府井「圍攻外賓事件」
  • 廢除法西斯式的審查方式
  • 國務院業務組1972年12月審幹會議

1973年

  • 新年獻詞
  • 1973年全國計劃會議
  • 爐霍大地震
  • 雅典事件
  • 中共中央工作會議
  • 白卷英雄
  • 中共十大
  • 中共十屆一中全會
  • 恢復亞運聯席位
  • 反擊右傾回潮運動
  • 批周
  • 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
  • 黃帥事件
  • 雲南知青暴動
  • 外交部《新情況》第153期事件
  • 評法批儒

1974年

  • 西沙群島自衛反擊戰
    • 海軍艦隊首航台灣海峽
  • 安東尼奧尼事件
  • 蝸牛事件
  • 批「黑畫」運動
  • 批林批孔
  • 馬振扶公社中學事件
  • 《三上桃峰》事件
  • 《園丁之歌》風波
  • 李九蓮被捕
  • 三個世界
  • 鄧小平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
  • 抓革命、促生產
  • 風慶輪事件
  • 政治局會議
  • 體育革命
  • 參加第七屆亞運會
  • 召開四屆人大通知
  • 李一哲事件
  • 長沙決策

1975年

  • 1號文件
  • 中共十屆二中全會
  • 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
  • 七五憲法
  • 海城大地震
  • 學習無產階級專政理論運動
  • 1975年整頓(三項指示為綱)
  • 國務院政治研究室建立
  • 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
  • 特赦釋放全部在押戰爭罪犯
  • 批判經驗主義
  • 張志新被執行死刑
  • 《論對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
  • 政治局會議
  • 解放老幹部
  • 鋼鐵生產計劃
  • 廣東八四海難
  • 河南「75·8」水庫潰壩
  • 全國大武鬥(鎮壓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兵變)
  • 第三屆全運會
  • 國務院計劃工作務虛會
  • 中共中央軍委擴大會議
  • 毛澤東關於電影《創業》的批示
  • 評《水滸》運動
  • 工業20條
  • 第一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
  • 中共中央農村工作座談會
  • 匯報提綱
  • 論總綱
  • 劉冰上書事件
  • 打招呼會議

1976年

  • 元旦社論
  • 第二次打招呼會議
    • 毛主席重要指示
  • 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
  • 南京事件
  • 四五運動
  • 總理遺言案
  • 全國計劃工作座談會
  • 唐山大地震
  • 「你辦事,我放心」
  • 「按既定方針辦」
  • 毛澤東之死
  • 粉碎四人幫(上海反革命武裝叛亂)
  • 揭批查
  • 毛主席紀念堂
  • 全國大武鬥(保定武鬥事件)
  • 中共中央宣傳工作座談會
  • 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

1977年
(尾聲)

  • 洋冒進
  • 兩個凡是
  • 揭批陰謀文藝
  • 1977年全國計劃會議
  • 中共中央工作會議
  • 中共中央軍委座談會
  • 鄧小平致信中共中央
  • 《毛澤東選集》第五卷
  • 鄧小平談話
  • 按勞分配討論會
  • 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
  • 把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進行到底
  • 中共十屆三中全會
  • 中共中央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恢復高考)
  • 中共十一大
  • 中共十一屆一中全會
  • 中阿決裂

後續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 撥亂反正
  • 平反冤假錯案
  •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
  • 真理標準大討論
  • 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歷史問題決議)
  • 改革開放
  • 知青大返城
  • 清理三種人
  • 文革2.0

模板:大模板 · 編年史 · 地方史 · 政治案 · 人物派別英模中央小組五人小組) · 外交 · 藝術 · 作品 · 成果 · 古蹟 · 天災 · 後續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