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處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知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附註

平天下裡面的平字並不是平定的意思,在《禮記·樂記》中說:“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樂之發也。”說明,修身齊家平天下中的平是指天下平均,表示的是一個公平,公正,秩序的意思,而不是簡單的平定,而是平均或者均平的意思.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

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Ҿ��䡶��ǡ���ѧ������˹Ŵ�ʿ��һ���ɾ͵��ĸ��׶Σ�����������ҡ��ι���ƽ���£���������ι�ƽ���£���ֱ�����죬�ҹ��ܶ�����Ȼ������������ҡ��ι���ƽ���¡���Ϊ����������滮��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處

������������ҡ��ι���ƽ���¡��ĺ���������ʷ�ݱ��Ѿ������ܴ�仯������������ҡ��ι���ƽ���¡����ĺ��岻������������˼����ô����ᳫ�ġ���������ҡ��ι���ƽ���¡�������ʲô��˼�أ�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處

����ʵ���ڷ��ƺͷַ��ơ����ӵĵճ��Ӽ̳����ӣ��������ӷַ����س�Ϊ�����ĵճ��Ӽ̳����������ӷַ����س�Ϊ��򣻴��ĵճ��Ӽ̳д���������ӳ�Ϊû�з�ص���͹��塪��ʿ��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處

���ӵ���ؽС����¡���������ؽС�������������ؽС��ҡ��������ӡ�����򲻿��ܶ��Թ���ͳ���Լ��ķ�أ�����Ҫ�г��Ӹ�������������ڵ��Ĺ��佫�����Ϊû�з�ص�ʿ�ṩ����Ҫ������Դ��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處

��Ҫ��ͨ���������ӡ����������֤�Լ������ʿ��Ҫ�����¡������ͣ�����ǡ������������������������ر���Ϊ����ҡ����������������ؾͱ���Ϊ���ι�������������������ؾͱ���Ϊ��ƽ���¡���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處

�ۺ�����������������ҡ��ι���ƽ���¡��������˼��ʿ�����Լ��IJ��ܵ��£�Ϊ��ͬ����ķ⽨�������񡣵�����ʼ��ͳһ���º����¡������Ҷ������˾޴�仯������������ҡ��ι���ƽ���¡�����˼Ҳ�ͱ��ˡ�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源于《礼记·大学》。《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所以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礼记》与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乐》《易》《春秋》等共称“六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人生哲学的论文,该文先提出学习的目的在“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接着认为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其文曰:“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處

“修身”很好理解,就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修养,这是为人立世之本。而后文的齐“家”治“国”与平“天下”,则必须先要了解孔子说这句话时所处的时代及其政治制度,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这句儒家经典。孔子的生活时代,是我国的春秋末期,春秋时期有两个重要的政治制度,一个就是立嫡长子的宗法制度,另一个是继承西周的分封制。所谓“分封制”,是我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西周灭商后,周武王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就是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盟国的首领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这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据史书记载,当时有800多个诸侯国。诸侯的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處

周王室称王、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诸侯称国,首领叫公,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等之类。也就是说,天下指的是周王室所主宰下的华夏大邦,而“国”则指的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之邦,是为诸侯国,位于“天下之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處

而在诸侯国之下,还有“家”。这里的“家”并不是指普通的个体家庭,而指的是卿、大夫的食邑。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是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卿、大夫在食邑内享有统治权利并对诸侯承担义务。食邑是可以世袭的,但是,到了战国时期,食邑主相互兼并,世袭制度才渐渐废弛。

卿、大夫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夏朝就有。据《礼记》载:“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在诸侯国里,卿的地位非常崇高,他们甚至可以左右国之一切,比如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的故事,讲的就是卿的巨大作用力的。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處

三家分晋,是指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由此可以看出,上文所谓的“家”,是仅次于诸侯的个人封地,是“大家”。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處

因而,上述那段文字的大致意思,用现代汉语的表达就是:古时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采邑;要想管理好自己的采邑,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采邑;采邑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修身”为“修齐治平”之始。《大学》特别强调修身:“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括了修身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它包含有两层含义:

  其一,儒家主张“天下为公”,人们应该共担社会责任。既然社会成员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就必须考虑自己的社会性内涵,讲求公共意识和公共道德,不论身处社会基层的民众,还是属于贵族阶层的大夫,乃至国君、天子,都要自觉修身。

  其二,由个人而家、国、天下,由身修到家齐、国治、天下平,这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过程。社会要取得大同与和顺,人们就必须自觉修身,由“明德”而“新民”,进而实现社会的“至善”。这与孔子所说“修己以安人”一致,突出了“修己”或“修身”的价值与意义。

  怎样修身?《大学》给出的方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要求“即物穷理”,在具体行为中增长见识;“致知”是在实际行动中探明本心,求得真知;“诚意”是在推致事物之理的基础上诚实意念;“正心”是去除各种“未安”的情绪,保持心灵的宁静。修“身”落脚于修“心”,由此提高品德修养,整齐家族家庭,实行仁政德治,最终求得天下太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视为对“大学之道”的概括,它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所在。儒家“修齐治平”之道也是自尧舜以来古圣先贤智慧的凝练与总结。因此它才能够在历代士人的心中深深扎根。无数的志士仁人都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他们有崇高的价值信念和高尚的理想追求,如北宋儒学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历史上,不少人把《大学》看成中国的“圣经”,显示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教人“成人”,具备人的社会性内涵;更教人成为“君子”,成为社会管理人才。“君子”一词本义是为政者和贵族男子的统称,引申义则是道德上的高尚。孔子说“君子之德风”,既然责任大,就该要求高;既然是尊贵的人,就应是高尚的人。“大学之道”强调人的全面成长,培养“大人”“君子”。

  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严重受挫,在反思传统时出现了很大偏差。孙中山先生说,“修齐治平”之道“本属于道德之范围”,有时却不得不“把它放在智识范围内来讲”。事实上,“我们祖宗对于这些道德上的工夫,从前虽然是做过了的,但是自民族精神失去了之后,这些智识的精神,当然也失去了。所以普通人读书,虽然常用那一段话做口头禅,但是,那是习而不察,莫名其妙的”。直到今日,虽然人们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应该更加清楚它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丰富意涵,了解它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和睦和平的巨大意义。(作者系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哪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大学》,意指以个人自身修养为基础,先治理好家庭,进而实行仁政德治,治理好国家,更进而安抚和治理天下百姓,最终求得天下太平。 在这一层层扩展的过程中,个人的德性和修养与不同层面的政治抱负息息相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谁提出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解释这句儒家经典,必须先要了解孔子说这句话时所处的时代及其政治制度。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

平天下是什么意思?

一般可解释为“平定天下”。 又有人认为,“平天下”指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说文解字》解释字为“亏八”也,亏为亏损、消除,八就是分别,因此“平天下”就是天人合一,消除一切分别,达到大同世界的理想。

齐家是什么意思?

齐家的意思,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 字有治理、整理的意思。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欲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