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月 九 日 憶 山東 兄弟 王維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诗歌。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思念自己。全诗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目录

  1. 1 作品原文
  2. 2 注释译文
  3. 词句注释
  1. 白话译文
  2. 3 创作背景
  3. 4 作品鉴赏
  1. 整体赏析
  2. 名家点评
  3. 5 作者简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⑵,每逢佳节倍思亲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词句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本太原祁人,后迁居于蒲(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 yú):即草决明,一名越椒,芳香植物。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2]  [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白话译文

独自在异乡做异乡来的客子,每遇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天登高的地方,遍插茱萸时会想到少了一人。 [2]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这说明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1]  [2]  [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整体赏析

这首王维少年时期创作的抒情小诗,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写得非常朴素。但这首诗却有着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对作客他乡的人们。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名家点评

宋末刘辰翁《王孟诗评》:顾云:真意所发,忠厚蔼然。

元初圆至《碛砂唐诗》:谦曰:圣叹曾言,唐人作诗每用“遥”字,如“遥知远林际”、“遥知兄弟登高处”,皆用倩女离魂法也,极有远致。

明代高棅《唐诗正声》:吴逸一曰:口角边说话,故能真得妙绝,若落冥搜,便不能如此自然。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诗不深苦,情自蔼然,叙得真率,不用雕琢。

明末唐汝询《唐诗解》:摩诘作此,时年十七,词义之美,虽《涉岵》不能加。史以孝友称维,不虚哉!

明末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自有一种至情,言外可想。徐充曰:“倍”字佳。“少一人”正应“独”字。

清代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情至意新。《陟岵》之思。此非故学《三百篇》,人人胸中自有《三百篇》也。

清代吴瑞荣《唐诗笺要》:右丞七绝,飘逸处如释仙仗履,古藻处如轩昊衣冠,其所养者深矣。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即《陟岵》诗意,谁谓唐人不近《三百篇》耶?

清代张谦宜《茧斋诗谈》: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清代刘宏煦《唐诗真趣编》:从对面说来,己之情自已,此避实击虚法。起二语拙,直是童年之作。

清代朱宝莹《诗式》:三四句与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意境相似。

清末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杜少陵诗“忆弟看云白日眠”、白乐天诗“一夜乡心五处同”、皆寄怀群季之作,此诗尤万口流传。诗到真切动人处,一字不可移易也。 [5] 

九 月 九 日 憶 山東 兄弟 王維
王维像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6] 

参考资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9-300
  • 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0:221-222
  • 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1-82
  • 4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92-194
  • 5    陈伯海.唐诗汇评(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350-351
  • 6    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443

�o���֬O�����Q�C���ɼg���C���ɤ������}�F�a�m�Z�{�����w�dz����աA�A�{�����θ`�A�]�ӫ���h�m�A�g�U�F�o���֡C

�֪��e��y�g�֤H�θ`����ˤH�������C�Ĥ@�y�@�C�r�A�ΤF�@�ӡu�W�v�r��ӡu���v�r�A��֤H�ȩ~���m���t�W�P��o�o�O�v�ɭP�C�ĤG�y�u���v�r�αo�S�O�����q�A�`��ϬM�H�b�`��ɯS�O�e�����ͱj�P������P���C

�֤H�t�W�@�H�b�L�m�@�ȡA�C�{�θ`�A�a�a����w�ֹλE�A�۵M���P�N�M�I��A�����������󥭤�C���Q�a�m���S�̭̦b�����n���A���۬���贡�W�������ɭԡA�@�w�o�{����֤F�ۤv�@�H�A�]�ӷP��L�������C

�֪����y�g�֤H���Q�S�̹�ۤv���h���C�֤H���Ρu�n���v�B�u�M������v�M�������`���`���^�A�åB�����a�q���Q�G�m�S�̭̦b�θ`���]������ۤv�o�Ӥ�V�Ӱf�V�y�g�A�Ӥ��O�����g�ۤv�p�����̥S�C�֤H�]�Q�L�̵o�{�u�֤@�H�v�ɪ������A�o�S�ϫ��������[�`�ơA�]�g�X�F�˱�����y�O���V���A�״I�F�u�C�{�θ`����ˡv�����[�C

�e��y���ۤv�A����y�໡���A�o�رq�ﭱ�]�Q�����{��k�A�O�@�ثܦ��зN���c��A��{�֤H���X���~�ء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