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 喜歡 這樣 學

★國立交通大學  熱門線上課程「學會學:學習之道」指定閱讀
★Amazon 書店 綜合榜長銷書‧學習與成長類分類榜前五名

重新訓練你的大腦,看見你自己如何思考,
你一定能把數理學好。
你不是沒有天分,你只是不知道如何學習!

本書作者芭芭拉‧歐克莉教授,很知道害怕數學是怎麼一回事。她從小學到高中數學成績都不好,以為自己沒有數理天分。學校畢業進入職場工作之後,她發現,數學不好竟然妨礙了她的升遷。於是她回到校園重拾學生身分,從頭開始學習數學與其他科學。

     她從小地方開始調整:她改變讀書習慣,改變思考方式。更重要的是一項重大發現:學習數理科目的方式,與大腦的特性有密切關係。於是她善用大腦特性,建立新的習慣,逐漸掌握數學理科。後來她不但學會了,還學得呱呱叫。如今她在大學任教,而她教的可不是當年她拿手的語言文學,卻是她以為這輩子不可能學好的理科哩。

     她寫這本書,要與更多害怕數字的人分享她親身經歷過、確認有效的學習方法。

本書從大腦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出發,帶領我們採用有效的方式學習。

     書分以下幾部:
Part 1, 從大腦的特性重新認識學習數理科目這回事
Part 2, 拖延造成的嚴重問題,以及如何改變拖延的習慣
Part 3, 記憶力與學習的關係,以及怎樣增強記憶
Part 4, 如何學得更深入,以及自學的價值
Part 5, 最後,提供有效的讀書方法與有用的應考技巧

本書特色

     針對學生面對數學的焦慮,本書從大腦神經元的特性特質出發,提出學習策略。
關於學習的重要觀點:學習是一種創造性的過程,而不是在尋找唯一解答。

特色:文字清晰,敘述簡明,深入淺出。態度親切,言語激勵人心。

內容包含:關於學習的策略與技巧、腦神經科學的知識,既有抽象概念,也有具體步驟(觀念、方法)、文圖並茂的解說方式、多位老高中生大學生以及各級學校老師的實際經歷分享。

適合以下這些讀者:
‧喜愛文學、藝術,卻厭惡數學的高中生
‧原本就擅長數學、自然科學、工程與商學,而還想學得更快更好的大學生
‧擔心你家小孩的數學跟不上進度的家長
‧想要通過某一項重要證照考試,但屢試不過而為此傷腦筋的上班族
‧夢想成為醫護人員,為此進修,而此刻不得暫且在某處打工的人
‧在家自學者
‧教授數學和理科的老師,以及其他教授教育、心理和商管等學科的老師,可從書中得到更多教學參考
‧終於有時間學習電腦、追求生活新知的退休人士
‧熱愛學習新事物的人,不拘年齡大小

本書涵蓋兩大方向:
一、關於學習的策略(以腦神經科學的事實為基礎,說明為何出現學習的困難,並提供對策。)
二、關於學習的技巧(實際的訣竅、立即可用的具體步驟)

全書十八章,逐步說明學習數學理科的重要課題。每一章都包含:解說、運用、實用步驟、真人實例。從中,我們學到幾項重要觀念:
──太用力學,反而學不好。放鬆,是一切學習最重要的態度。
──學習,是在動用大腦的兩種主要模式(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善用這兩者,才能學得好。
──學習是一種創造的過程,而不是為了尋找唯一的解答。
──學習新事物是一場冒險,而不是一場苦苦折磨的比賽。
──我們會對自己擅長的事物培養出熱情,但我們誤以為自己對於不擅長的事物永遠不會有熱情。
──學不好,往往是因為我們不相信自己能學好。因此,學習是一件與信念有關的事。
──想改變一個習慣,最難的是開始。但如果不是著開始改變,舊習慣會變成殭屍一般固執。
──有一天,你可以在心中看見題目自己走向解答。

書中也提出多種實用的學習小技巧:
──二十五分鐘學習法
──養成新習慣的方式
──交錯練習
──轉念的練習
──設定時間表
──用APP來讓自己專心
──幫助記憶的方式:說故事、找比喻、畫圖
──記住公式的方法

讚譽與推崇

     ──數學科老師特別推薦
國立武陵高中 數理資優班教師 陳銘欽
國立台南一中 數學科教師 張立群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數學系教授 游森棚

                                        ──資優班學生真心推薦
國立武陵高中 數理資優班 (201班)學生 沈祐德‧陳之玄‧蘇思蓉

「本書善用譬喻,訴說大腦各個部分與學習的關係。我很驚訝學習方法竟然有這麼多技巧及如此富有系統性。本書除了介紹許多你認為理所當然、無法解決的問題如何產生、解決,亦有開放性問題使讀者有自我反思的空間,實在值得一讀再讀、反覆咀嚼箇中之理。」(武陵高中數理資優班 201 班沈祐德)

「本書一針見血地指出我所遭遇的瓶頸,讀起來不禁有種會心一笑的感覺。書中以輕鬆有趣的文字提供許多獨到的訣竅,讓人不忍釋手。」(武陵高中數理資優班 201 班/陳之玄‧學測滿級分)

「台灣的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填鴨式教育,而學生中能夠有自己一套有用的讀書方法的人其實也不多,許多人死背知識以應付升學壓力,直到面臨挫折,發現行不通時,卻不知道如何改進自己的讀書方法,以至於壓力更大,惡性循環。

    而這本書中提出了許多常人不曾想過的思考方法與新思維,以更多的角度促進自己的學習能力。尤其面對數學和自然科時,經常有人感到頭痛,但這本書中的方法能讓人感到數字不再複雜,思考的範圍更加廣闊,也不再因為挫折而受到更多壓力。除了關於思考方面的啟發,這本書也提到了能夠提升生活品質的方法,改善我們的生活和思考方式,都能使我們過得更加開心。

這本書中提出對於讀書的新穎態度,適合身為高中生的我們學習,當我們的高中生活不再充斥壓力與死知識,而是放輕鬆的理解之事實,必定能獲得更多的回報。」(武陵高中數理資優班 201 班/蘇思蓉)

●「一個好老師會給你該有的教育。而一個優秀的老師會使你擁有好奇心。芭芭拉歐克莉就是一位優秀的老師。她自己不但擁有了數學腦,她還能善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而且她不說廢話哩。」──麥克‧羅武(Mike Rowe),Discovery 頻道節目製作人

  ●「不是每個科學家都能把關於學習的建議翻譯成普通語言,也不是每個作家都有深厚的科學素養。在這本書中,芭芭拉‧歐克莉將上述兩種能力結合得天衣無縫。書中許多關於學習的生動案例,說明許多學習策略,在在顯示這些理論極為有效。」──大衛•丹尼爾博士,詹姆斯麥迪遜大學心理系教授

●「你學數學和理科學得很痛苦嗎?不要絕望。芭芭拉‧歐克利教授在這本書裡要教你:如何把你大腦裡本就具有的解析能力發揮出來,好讓我們學習到如何好好兒學習新事物。這本書,應該是所有學生的必備讀物。還有,我媽也應該讀。」──亞當‧葛蘭(Adam Grant),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 Give and Take》

●「很久沒有讀到一本書使我如此振奮又激動了。若能把關於『如何學習』的深入知識給予學生,將可使他們把所學事物記得更牢,學得更好,進而在各個學科個面向都有好表現。這本書是給他們人生的禮物。」──羅伯‧葛瑪歇 (Robert R. Gramache),麻州大學羅威爾分校,教務與學生事務暨國際關係處,執行副總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Lowell, Academic Affairs, Student Affair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ssociate Vice President)

●「你會從這本有趣又及時的書中,得到許多關於如何有效學習的洞見與技巧。你會看見你是如何自欺欺人,誤以為自己真的把書讀通了;你會找到維持注意力和間隔練習的方法;你還會學到如何濃縮重點、促進記憶。一旦掌握了本書描繪的這些簡單而實用的技巧,你將能更有效地學習,少受點挫折。這本精彩的指南不僅能豐富你的學習,也能豐富你的生命。」──泰倫斯‧塞伊諾斯基,索爾克生物研究所,法蘭西斯克里克講座教授

導讀

教學,既是藝術也是科學
陳鏗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Those who can, do; those who can’t, teach.”

這是上個世紀初名劇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在一齣話劇裡的台詞。或許撰者無心,但百年來不知讓多少教育工作者見之莫不七竅生煙。無論是在哪裡、哪一科、哪一個階段任教,這句地圖砲橫掃千軍,從大學教授到幼兒園的教保員,凡是學校裡頭的為師者皆遭到掃射倒地,無一倖免。後人還如法炮製追加第三句: “Those who cannot teach, teach others how to teach”,更讓大學裡頭才剛剛中槍喊痛的師培教授,多補一刀放血放到乾,真是慘烈!我們都知道這句話存在邏輯上「非黑即白」的謬誤:學界也好、創作界也好,或是其他專業領域的佼佼者:諾曼.喬姆斯基(Noam Chomsky)、瑪麗.居禮(Marie Curie)、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J.K. 羅琳(J. K. Rowling)、托爾金(J. R. R. Tolkien),還有更多傑出專業人士,通常也是該領域裡優秀的教師。更何況,想要教得專業,不管是學科教師、帶領工廠實習的師傅、實驗室的助教、到輔導室的專輔老師,相關知能不但必不可少,還要時時精進自我。當老師的我們樂意且能夠自我更新,是帶領孩子們探索新世界的基本條件。但是,戲謔的一句話背後的否定,讓你我心內鬱卒,有氣難平。

為什麼百年來老師們承受著這麼大的不白之冤?

一方面,是因為教學是複雜的任務,卻與其他的專業工作不同:即便能夠抽繹條理,歸納原理原則,卻很難把教學任務化約為每位教師皆齊一動作的標準作業流程。這也是為何教學被稱之既是藝術又是科學的原因。另一方面,部分也是因為教學的科學研究很不容易。試想,要能夠如實又精密地追蹤一間教室中三十幾顆頭蓋骨下的千變萬化,那該有多困難?就算真的可行,我們也可能會因為即時追蹤得越多,導致教學過程中干擾也越來越多,這間教室就算產製了精密到毫秒的學習大數據,卻再也不像是真實世界的教室。於是,長久以來,教學成為部分科學研究、部分經驗法則、部分大師開示、部分文化傳承之下的混搭。不能說這些累積出來的知識都是錯的。但不可否認地,確實有一些我們信以為真的教學理論,在教師的職前課程中代代相傳;未料有的經驗法則可能難以通過嚴格的科學檢驗。例如,不少師培書籍會提到的學習風格(learning style,或譯學習式態),曾經風靡一時,但存在著很大的問題。且讓我賣個關子,本書的三位作者會提到您可以如何更為健康地看待這個幾乎每位教師都聽過的教學觀念。

聰慧如您,可能看到我的解釋後,跳出兩個大哉問。第一個是:教師要如何確保自己所相信並實踐的教學活動,不但有效,且來自於可信的研究證據?第二個是:言下之意是不是說,近年來學習的研究有很多進展?

第二個答案相對好說:是的。21世紀開始,兩輛學習研究的高速列車改變了學習的地景,讓我們對人怎麼學有了更多的認識。一輛是巨觀的,將大數據分析方法用在數位學習環境上,能做出精準預測的學習分析(learning analytics);另一輛則是微觀的,由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e neuroscience)解析腦生理訊號,逐個揭開教育心理學當中似乎已經被說清楚,但又隔了一層面紗的學習理論。歐克莉老師在《大腦喜歡這樣學》、《學習如何學習》兩本書中,和線上課程「學習之道」所提出的自學方法,皆有腦科學和學習科學的支持。多年來這兩本書的讀者和線上課程的學生,只要願意從中身體力行一、兩個策略,多感受用,也看見學習能改變人生的重要價值。同時,學、教二者是硬幣的兩面,無法割離。學習研究的進展,同樣為教學研究的進展。書中正解釋了鷹架隱喻(scaffolding)、差異化教學(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這些不算非常當紅,但歷久彌新的教學原理,也能夠在大腦如何學習當中,找到支持為什麼我們確實該這麼教的依據。這些新的發現,不但對自己的學習有益,也對從事學習指導的教師們有所啟發。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不如說歐克莉老師埋梗已久。我們在規劃搭配與書籍《學習如何學習》同名的各國語言青少年版線上課程時,就已經想到畢竟青少年與成人不同,需要在線上課程裡針對每個單元蒐集並補充一對一的親子練習活動、以及一對多的師生練習活動,做為成人對孩子學習指導的參考。早期的她,深信直接將好的學習策略交付給學習者,這個直接培力的旨趣,將能夠挽救教育資源總是不均的困境(每個人的信念,與自己的成長歷程息息相關)。不過,在遊歷世界各國觀摩不同的教學方法之後,她更多地發現教師的無窮潛力;能夠和現場教師,以及師培教授們合作,我們能在學習之道上發揮更大的力量。也因此,歐克莉繼續邀集羅戈沃斯基與索諾斯基兩位教授,又用了兩年,合力在本書回答了大腦以哪些不可思議的方式回應各種教學方法。有些教學方法,例如交替學習(interleaving),似乎違反常識,還帶給學生更多痛苦,但證據告訴我們,採用交替學習的作業設計,往往能幫助學生學得更好!

除了現在與未來的教師之外,我相信大學裡的師培教授(teacher educators)也有機會在本書中獲益良多。師資培育的教學和一般學科領域的大學教學,或與一般的中小學教學不盡相同。這是因為後兩者的教學皆屬第一手的現場教學(first-order teaching),而師資培育的教學活動卻必須額外且同時帶有後設教學(second-order teaching)的性質——我們課堂上的每分每秒都成為師資生的教學示範,還要在教學的恰當段落按暫停,向師資生說明我們之所以帶領該活動的設計緣由,不但要讓學生「知其然」,也要讓學生在後設之知的層次上「知其所以然」。我們向師資生示範的有效教學,與科學證據所支持的教學方法相符,是確保未來老師樂意根據研究證據自我更新成長的關鍵。

我感佩三位作者跨領域合作,攜手為全球的教師們完成本書。二十一世紀的教學,不論是對於接受長期研究訓練,剛脫下實驗室白袍,走入大學任教的新科博士,或是在COVID-19疫情下必須從實體教室與虛擬世界之間來來去去的資深中小學教師,都帶來明顯的挑戰。這一本書並不是回答:什麼教學法最流行?當代的熱門教學趨勢?還是又要開山立派,自創出一套教學法(看哪!這樣的煙火是不是到處都在放?放得老師們眼花撩亂,放得讓一些老師不禁認為乾脆以不變應萬變?)。他們循其根本,從「大腦怎麼學習」來一一檢驗「哪些教學原則,能夠符合或強化大腦機制下的學習」。這是一個不追求花俏的質樸議題所獲致的結果,能夠跨越國別、文化、甚至年紀,而在眾聲喧嘩的時代中,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如果我們相信孩子的社經背景決定了他們的教育成就,而我們想要伸出手,陪伴著他們一起擺脫輪迴,那身為老師的我們更應該知道,有哪些學習工具,是這些資源匱乏的孩子擁有的基本認知能力當中,也能夠慢慢運用熟習,且有機會因為我們的教學,支持孩子發展為可以自己帶著走的學習策略。

歐克莉老師向我們闡述了教學的科學,至於教學的藝術每位教師各有巧妙不同,歐克莉老師就留給信手拈來的各位老師了!與歐克莉老師之前的書籍相同,與本書同名的線上課程英文版已經在Coursera問世,中文版正在陽明交大如火如荼的籌備,也預計在2022年上線。我們歡迎您和我們一同線上歡聚,分享您在書中和在教室中的精采心得!

前言

給我們教師讀者的備忘錄

我們把《大腦喜歡這樣學.強效教學版》書中的教學法,稱為「不依循常識的教學法」(Uncommon Sense Teaching)。這個名稱聽起來可能很狂妄。畢竟呢,如果你已經任教一段時間,那麼對你來說,討論教學法的大多數見解,似乎都是簡單的常識。

先介紹芭芭拉.歐克莉(Barbara Oakley)和泰倫斯.索諾斯基(Terrence Sejnowski)。他們開設的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名稱是「學習之道」(Learning How to Learn),提出以大腦為基礎的教學和學習方法,已經爆紅成為全世界極受歡迎的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修課人數多達數百萬人。課程這麼受歡迎,表示大家很重視這種嶄新、實際又有用的見解。這個課程結合了泰倫斯的專業知識,他是美國沙克研究院(Salk Institute)的計算神經科學家和神經網絡研究先鋒;加上芭芭拉在各方面的專業知識,她是工程學教授、語言學家,以及前往世界各地講解大腦如何學習的冒險旅人。課程中有很多資訊非常新穎,還沒有納入學校的教學法。不過這個課程真的很實用,幫助大家學習得更有效率,同時也顛覆了教學法的一些常識和直覺。

且讓我們退一步思考。長久以來,我們一直把教學稱為一門藝術,不過教學的藝術至今依然很難捉摸。新手教師從事這份職業,每個人都想成為傑出教師,然而一旦發現教室裡充滿各種不同的學生,而且大家對學生的學習成就抱持極大的期待,於是新手教師很快就從摩拳擦掌的達文西變成餓肚子的藝術家。大多數的教師很想盡力成為最好的教師,但自然而然採取過去所學的教學方法。可惜的是,他們所學的那些方法,也就是教導他們的教師在過去所學的方法,其實不見得適用於當今學生的需求。

再介紹第三位作者貝絲.羅戈沃斯基(Beth Rogowsky)。1990年代,貝絲剛展開教學生涯,當時她很渴望改變這個世界,一個學生都不能少。她教的是中學生,有十四年的經驗,城市和鄉下的教室都待過,她在那段期間成為令人尊敬的教師。但貝絲漸漸領悟到,雖然她的學生很有創造力,學得也很開心,這是值得讚賞的目標,但學生經常無法達到她所期望的學習水準。

於是貝絲更進一步。她的博士論文探討的是以電腦輔助的認知和語言訓練,這帶領她認識許多重要的神經科學家。後來,她在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分子與行為神經科學中心」完成三年的博士後研究,與一群優秀的神經科學家共事。如今,貝絲是美國賓州布魯斯堡大學(BloomsburgUniversity)的教育學教授,有一部分的研究是經常觀察幼兒園、小學、中學到高中的K-12課堂運作。顯而易見的是,貝絲經常觀察到缺乏效率的教學法,而她十幾年前就用過同樣的方法,但其實相關研究已教我們一些更好的新方法。

貝絲的經驗,讓她深入了解兩個非常不一樣的世界:日常教學和神經科學研究。她與兩位共同作者芭芭拉和泰瑞斯越來越相信,教師可以運用神經科學所提供的實用見解,讓學生的學習能力產生戲劇化的改變。

舉例來說,每個學生的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各不相同,於是需要不同的教學技巧。在學生面前小心保持教學生活的平衡時,神經科學讓我們深入了解要怎麼安排那些不同之處。說到底,學生之所以放棄學習,並不是因為缺乏成長型思維,也不是沒有人教他們運用自己偏好的學習方式,而是因為他們自認有些主題很難學習,但實在不了解該怎麼進行。此外,教師經常不知道有一些基礎的研究見解,例如提取練習(retrieval practice),或者同時運用陳述性和程序性路徑的教學方法有何價值。透過這些領域的突破性研究,我們可以幫助學生讓各種觀念以更快的方式進入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於是他們可以用更有創意的方式進行思考與工作。與其他學科比起來,神經科學非常重要,能讓我們以更直接又深入的方式,好好理解學習和教育的基礎。

這本書並不是要大幅檢討你的教學方式。你固然會看到一些新的教學策略,能夠改善你使用的一些方法;不過你也會看到一些禁得起長時間考驗的技巧。你漸漸學到這些策略為何這麼有效,於是也會開始了解,如何採取一些微小但有效的變化,讓你的教學方法的所有層面都有改進。

我們努力把這本書寫成不只針對K-12教師,也針對各式各樣的教師,包括大學教授,以及父母和保母。我們把專有名詞減到最少,如果真的用到,也會詳細解說名詞的定義;對於剛進入這項專業領域的新手來說,這一點特別有用。如果你是經驗豐富的教師,甚至可以重新檢視一些多年來視為理所當然的定義。我們也納入各式各樣的實用練習和教學訣竅,廣泛適用於各個年級的學生。

我們三個人一起寫這本書。我們在書裡著重的教學技巧在很多方面都有效,集合了多方面的科學證據,包括認知科學和腦科學,加上我們自己的課堂經驗。

身為教師,你所從事的工作非常重要,不只為了學生,也為了整個社會。說到底,教學是對「學習」具備了專業知識,總之就是可以幫助別人學習得更多。那麼,透過《大腦喜歡這樣學.強效教學版》加入我們的行列,一起分享我們對學習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