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 的 孩子 不是 你 的 孩子 閱讀 心得

閱讀分享:324 林芬如-每個小孩都幸福?(中學生網站1071031梯次 優等,指導老師:董雅蘭老師)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這本書的作者是位家教老師,她走進不同家庭看見了不少故事後寫出九篇故事來告訴這個社會的每個父母,或許「成績」並不能代表一個孩子的好與壞,不應該過度的要求一個孩子考出完美的成績,卻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天分,應該適度的了解每個孩子的興趣與尊重每個孩子的看法。

二、內容摘錄:
「每個小孩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有許多家長因為自己有高學歷,或是自己有未完成的夢想,因此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向自己看齊,或是要孩子幫自己完成未實現的夢想,卻忘記孩子也有個夢想想要實現。(封底)

「知識是很寶貴的。」由於電子產業興起,現代的孩子看手機、玩電動的時間大於讀課外書的時間,因此漸漸地容易失去對其他事物的好奇心,對求知的慾望也漸漸下滑,所以我覺得「知識」這個東西並不會因為多讀一點而傷身,反而會因為少讀一點而害了自己。(P.308)

三、我的觀點:
我原本對這種類型的書完全沒有興趣,我會知道這本書是因為在看電視時無意看到公視播出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的標題深深吸引我的注意,看了幾集後,我決定去買他的原著,在買到手的第一天,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開那本書,從封面到推薦序在到自序,中間沒有一段是讓我想放下這本書休息的,反而讓我精神加倍,當我翻到目次時,我發現更讓我目不轉睛的是作者寫每一章節的標題,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世界上最傷人的話是什麼?」,我覺得最傷人的話是說我是個「不孝女」。

許多人可能認為「不孝女」這三個字可能對叛逆的小孩說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我是個大家公認的「乖乖牌小孩」,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我也不太會回嘴,頂多有時候太累會抱怨一下,可是有一陣子爸爸可能家庭壓力負擔太大,脾氣容易暴怒,只要我沒有馬上去做,他就會說我是「不孝女」,第一次聽到覺得沒什麼,但是他那陣子卻把「不孝女」三個字時常掛在嘴邊並且數落我,讓我聽了非常心痛,偏偏我是個容易想多又把話放心底的人,所以在那一段時間裡情緒非常低落,看到太陽覺得難過,遇到雨天覺得更難過,每天回家前都感覺有一場暴風雨等著我,就這樣失落的情緒持續一段時間,媽媽覺得家裡的氣氛不太對,於是開始試著與我跟爸爸溝通,經過第三者的調解後,爸爸的脾氣緩和了一點,終於家中的烏雲出現了一道美麗的彩虹。

書中有一篇「一脈不相承---我們都是為了取悅母親寧願委屈自己的人」是讓我看完後覺得最心酸的家庭故事, 書中的主角是個又聰明又乖巧的孩子,所以母親希望她能考上北一女,媽媽從小就對茉莉的分數要求很高,要求茉莉要考九十分,但是少一分打一下,而家中還有一個哥哥柏宥,因為柏宥沒有比茉莉聰明,所以媽媽只規定柏祐有考到八十分就可以了,有次茉莉不小心考不及格,看到考卷分數的那瞬間就感覺自己被判了死刑,回到家後媽媽看到了考卷皺了一下眉頭,二話不說的就拿著旁邊的藤棍猛打,直到媽媽手酸了才停止,打完後茉莉想起柏宥有次也考不及格,媽媽卻只是唸了哥哥幾句後叫他要好好吃飯,想到這裡茉莉不自覺地掉下了眼淚默默地繼續寫作業,雖然母親對她非常嚴厲,茉莉也常常對這種待遇感到「不公平」,但是她都默默忍受。

終於到了成績單發下的那一天,茉莉真的沒有辜負媽媽的期望考上了北一女,母親叫來了所有的親戚朋友到家裡,但是母親卻沒有對這些親戚稱讚茉莉考上北一女,而是一直稱讚哥哥柏宥考上醫學系,茉莉看到這種情形感到非常難過就自己默默的回房間了, 就在這時,茉莉聽到了門口的腳步聲停下,她正想著是誰的時候,房門打開了,探頭進來的是她的小阿姨,小阿姨高興的為茉莉祝賀,但是當茉莉看到小阿姨時卻有點受寵若驚,因為她以為大家都只關心哥哥,沒有人關心她,茉莉和小阿姨聊了一段時間後,小阿姨告訴茉莉其實茉莉的媽媽原本也要考北一女,但是在考試的過程中失常了,外公又是個重男輕女的人,不准她重考並且叫她趕快嫁人,茉莉聽完媽媽的故事後,了解媽媽為什麼那麼希望她考上北一女了。

看完這篇後,覺得每個小孩都討厭家長們的互相比較,但是家長們卻時常拿自己的小孩與他人的小孩比較誰的成績高?誰的比較乖?誰得比較文靜?似乎遺忘了「每個小孩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沒有一個小孩是完美無缺的,小孩子也是需要父母的關心、安慰與鼓勵,而不是被拿來當大人們的普克牌比大小,適時的關心與鼓勵不但可以讓孩子有一份安全感,更多一份自信心!

四、討論議題:
作者寫了那麼多篇故事,那什麼是教育的本質?愛是有條件的嗎?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看了電視劇才回頭來看書,作者用自己親身的經歷,站於第三者的角度去說著一篇又一篇的故事,很不可思議卻都是真實得故事。

文字沒有過度的修飾,簡單地敘事沒有矯情煽情的鋪成,卻也讓人不禁鼻酸,也許是因為自己成長過程裡也有過相同的故事,不知不覺將自己投影了進去。求學期間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很羨慕人們口中的"資優生"。筆者相信絕對有天才,但更多的是自己拼了命學習而來,後來漸漸明白很多人自小就被家長揠苗助長,並不是對所有人都不好,只是每個人都喜歡嗎?!這書與電視劇為何熱賣與熱播,也間接地說明了作者書寫得故事如此貼近生活。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觀念深深植入在每個華人家長得心中,一句"都是為了你好"扼殺了多少孩童自由選擇的權利。作者走進這些孩子的生命之中,在最深的絕望與害怕裡,與他們一同呼吸、一同吞吐這個世界的濁惡空氣。正因為如此的貼進最深沉的內心,所以她可以聽見青春生命的幽微泣聲,演繹著苦悶、傷痛、畏怯、憤怒、歡喜、欲望和絕望,這也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為何受人注目的關鍵。

家教,筆者在大學與研究所時期為了賺生活費也曾經在此奮鬥過,起初是興奮,畢竟家教相對其他行業的打工算是輕鬆且CP值極高,但慢慢地,倒不是熱情散去,最初就是為了錢,熱情消退倒是還好,只是種種情況讓自己不禁反思,當小孩成績不如自己預想時,為什麼總會說你真的讓我很丟臉。為什麼已經盡力了,得不到好結果相信孩子比誰都難過,而父母卻還要二次傷害。比起自己被出資者酸言酸語,對比家長對於小孩所展露的失望與苛責更本不算什麼,一旁的自己常想著這樣優渥環境對於孩子是好還是壞。還記得有一個學生每次考完試總是不回家,有次還跟著家長出去找,最終在學校操場找到,他一人落寞地在昏暗無光的操場漫無目的走著 ,落寞的背影臉上寫著恐懼。最終回到了家,不僅因為成績被罵,還因為不回家讓家人擔心而訓斥。這次的經歷讓自己如今已經過了快十年了仍記憶猶新。 孩子是孩子!還是個物品?一個要到處炫耀攀比的物品。兩者之的愛,成為了一種箝制的精神連結,不在是單純的關懷。考試、成績成為了唯一的話題,為了孩子好,一種家長的焦慮,一種孩子折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成了孩子禁錮思想與自由的枷鎖。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詩中一句筆者相當喜歡,「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每個孩子都不是大人的附屬品,沒錯!你生育教養孩子,但孩子扔是屬於獨立個體,學會彼此的尊重是身為父母一生的課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道出在台灣考試下大人們的恐懼與孩子的悲歌,換個角度去了解其他家裡的親子關係,更能清楚明白自己在教育孩子時的盲點,反思到底是為了自己還是真心為了孩子,父母這道題目是終生的課題,如此取得親子間亦師亦友又為這道題的核心問題,值得深思!

博客來:書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 的 孩子 不是 你 的 孩子 閱讀 心得

很推薦的一本書,主要探討父母對子女的教養問題,前一陣子有被改編成電視劇。初次接觸吳曉樂作品的人,應該會驚豔於其細膩的文筆,個人因為身邊朋友常轉錄其文章,已經透過 FB 提早被驚艷過了。書中有九個故事,加上最後吳曉樂的自述學習經歷,應該可以算十個故事,都是作者家教學生或友人的親身經歷。

開頭引用 冰心翻譯的,紀伯倫《先知》書中【論孩子】這一篇章,非常有文學性,不得不佩服譯者的功力,引用如下: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蔽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間看定了目標,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遙遠的射了出來。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那靜止的弓。

書中除了探討教養問題,很大部分也關連到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將子女跟父母綁在一起的觀念、重男輕女的觀念等等。我們這一代的父母輩,剛好處於兩種價值觀的交界,成長過程中,唯有讀書高、父母老師各種體罰打罵,女生學歷不要讀太高、找個人嫁了比較重要,這些觀念都是天經地義;生兒育女後,西方重視個體獨立性的觀念傳入,實際上該怎麼做?沒有人知道。有人堅守傳統價值,有人矯枉過正,孩子的成長是多年的累積,其中一個環節走偏,就有可能導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台灣的教育又強調要找出 [正確答案],面對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很多人顯得手足無措,在壓力下、以愛之名,父母跟孩子都傷害了對方。


作者以家庭教師的身分參與這些故事,會替孩子請家教的家庭,背景同質性不低,大多是家境不錯、父母積極介入子女生活的案例。如同托爾斯泰的名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個案例都有其獨特的問題,有的父母期待過高,不停地打罵小孩;有的家道中落,孩子讀私立學校覺得低人一等;有的母親改嫁,孩子成為人球;有同性戀不敢跟父母出櫃,有家長過於介入孩子的私生活,當然也有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的老師跟同學父母都對其反感。
每個案例都太過真實,看的時候無法不去想身邊的誰誰誰就是這樣,也無法不去想如果當初這麼做的話,是否後續的不幸就可以避免...


書中也有不少篇幅探討家教跟家長、學生對應的立場跟方式,看的時候也常勾起過去當家教的回憶,當初只專注於課業內容,沒有跟學生有什麼互動,現在想想有點可惜。大學時總是有時間不夠用的感覺,課業、社團、各種活動排的滿滿,作者可以在就讀台大法律系的同時,花這麼多時間接家教,實在蠻讓人佩服的。
閱讀時也常回想起自己成長的過程,有時感到幸運、有時感到惋惜,有些看似解不開的心結,在反思的過程中也多了幾分理解。

本書在 2018 由公視改編為電視劇,現在可以在 Netflix 上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