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后书2章

【林后二1】「我自己定了主意再到你们那里去,必须大家没有忧愁。」

  • 保罗写哥林多前书的时候,准备沿陆路从以弗所经过马其顿,然后再去探望哥林多教会(林前十六5-7)。但后来他改变行程,可能直接从以弗所坐船去了哥林多,然后再回到以弗所。那次访问不太愉快(十三2),给哥林多人和保罗都带来了「忧愁」。
  • 「再到你们那里去」,指保罗后来按原计划的行程,沿陆路从以弗所来到马其顿,在马其顿写完本信后(徒二十1),沿陆路第三次访问哥林多(徒二十2),结果十分愉快,「大家没有忧愁」。保罗可能在哥林多住了三个月,在那里写了加拉太书和罗马书,然后一路回到耶路撒冷,被捕受审。

哥林多后书2章

上图:保罗从以弗所到马其顿、希腊(徒二十1-2),然后从腓立比坐船回亚细亚的特罗亚(徒二十6)。

【林后二2】「倘若我叫你们忧愁,除了我叫那忧愁的人以外,谁能叫我快乐呢?」

  • 「我叫你们忧愁」可能指保罗在上次的访问责备哥林多信徒的过错,使得哥林多会众都很「忧愁」。
  • 「我叫那忧愁的人」是单数,可能特别指某位需要悔改的哥林多信徒(5-8节),只有他的悔改才能让保罗完全快乐。

【林后二3】「我曾把这事写给你们,恐怕我到的时候,应该叫我快乐的那些人,反倒叫我忧愁。我也深信,你们众人都以我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

【林后二4】「我先前心里难过痛苦,多多地流泪,写信给你们,不是叫你们忧愁,乃是叫你们知道我格外地疼爱你们。」

  • 「我曾把这事写给你们」(3节),可能保罗从上次不愉快的哥林多之行以后,曾写了一份措辞严厉的信给哥林多教会(69节),这封信并没有留传下来。
  • 「应该叫我快乐的那些人,反倒叫我忧愁」(3节),可能指在保罗上次的访问中,那些应当支持他的哥林多信徒袖手旁观。保罗盼望他们能主动地在神的光照中转回,因为没有人能代替他们选择归向神。人的责备是需要的,但是责备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人甘愿向神降服下来,人里面的难处才能得到解决。
  • 「以我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3节),指为软弱的肢体悔改而快乐,为神的权柄被高举而快乐。
  • 彼此相爱不是对坏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凭爱心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当我们对弟兄「格外地疼爱」(4节),甚至会「心里难过痛苦,多多流泪」(4节)的时候,才有资格「用爱心说诚实话」(弗四15),造就、挽回弟兄。从血气里出来的责备不能让人感受到爱,只会让人感受到论断和弃绝,结果是败坏弟兄。

【林后二5】「若有叫人忧愁的,他不但叫我忧愁,也是叫你们众人有几分忧愁。我说几分,恐怕说得太重。」

【林后二6】「这样的人受了众人的责罚也就够了,」

【林后二7】「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忧愁太过,甚至沉沦了。」

  • 「若有叫人忧愁的」,保罗没有在信中指名道姓,给软弱的弟兄留下余地。
  • 「不但叫我忧愁,也是叫你们众人有几分忧愁」,表明那人不只伤害了保罗,也伤害了整个哥林多教会。
  • 「责罚」(6节)指教会的纪律处分。哥林多教会接纳了保罗上一封信的劝告,对犯罪者采取了纪律处分。消息传来,保罗一面得着了安慰(七6-13),一面也担心如果这位软弱的弟兄「忧愁太过」(7节),会让撒但趁虚而入。教会中纪律处分的目的是要挽回弟兄,而不是败坏弟兄,应当适可而止。
  • 信徒只要肯悔改认罪,就应予以赦免并接纳,以免对方「忧愁太过,甚至沉沦了」(7节)。如果我们只会对弟兄定罪、弃绝,却丝毫不曾为对方的灵魂着想,就不够资格定罪别人,因为这样就反而证明我们没有肢体之间应有的爱。
  • 「沉沦」(7节)原文指动物吞灭猎物,或者大水淹没东西,忧愁也会「吞灭」人、「淹死」人。

【林后二8】「所以我劝你们,要向他显出坚定不移的爱心来。」

【林后二9】「为此我先前也写信给你们,要试验你们,看你们凡事顺从不顺从。」

  • 爱是「最妙的道」(林前十二31),只有爱能让别人确实知道我们之间不再有隔阂。「显出坚定不移」(8节)原文常用作交易的成交,「显出坚定不移的爱心」(8节)指教会要采取正式的行动。
  • 「凡事顺从」(9节),不是指顺从保罗个人,而是指顺从神的权柄,按照神的旨意而行。保罗书信从来都是根据福音的真理作出要求,而不是根据个人权威。

【林后二10】「你们赦免谁,我也赦免谁。我若有所赦免的,是在基督面前为你们赦免的,」

【林后二11】「免得撒但趁着机会胜过我们,因我们并非不晓得牠的诡计。」

  • 保罗和教会都受到了这人的伤害(5节),最大的直接受害者是保罗自己,但保罗不愿意越过教会,而是凡事与身体一起行动,这是建造教会的首要原则。「你们赦免谁,我也赦免谁」(10节),这是保罗让他们不要顾虑保罗会不同意赦免。
  • 「为你们赦免的」(10节),表示保罗的赦免为了哥林多教会内部的和好铺路,以恢复教会的合一。
  • 「在基督面前」(10节),表明我们无论是责备还是赦免,都应该顺服回到主面前、行在主面前,寻求圣灵的引导,学习按主的心意处理事情,而不是根据自己的血气。这样主的旨意在祂的身体里就能通行,教会才不会沦为世上的社团。
  • 「胜过」(11节)原文意思是「占便宜」,在新约中都出现在保罗书信里(七2,十二17-18;帖前四6),表示是用欺骗的方法,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因此,保罗的意思可能是说,撒但的诡计是要趁机把软弱的肢体骗回到牠的权势下,扩大对教会的伤害。所以,我们该公义的时候就执行公义,该怜悯的时候就要向软弱的肢体「显出坚定不移的爱心来」(8节),不让撒但占便宜。因为,教会中如果缺少恩慈和赦免,仇敌就会趁虚而入;肢体之间若不能彼此合一相爱,得胜的乃是撒但。

【林后二12】「我从前为基督的福音到了特罗亚,主也给我开了门。」

【林后二13】「那时,因为没有遇见兄弟提多,我心里不安,便辞别那里的人往马其顿去了。」

  • 「到了特罗亚」(12节),大约是主后54年秋天,保罗在离开以弗所之后(徒二十1),沿陆路向北到了特罗亚,准备从特罗亚坐船前往马其顿。在保罗时代,特罗亚是重要的海港和商业中心。
  • 「主也给我开了门」(12节),表明保罗在特罗亚传福音比较顺利。
  • 「提多」(13节)是希腊人(加二1-3),他可能带着保罗上一封信前往哥林多,保罗非常关切哥林多教会对这封信的反应,所以在没见到他之前「心里不安」(13节)。
  • 「我心里不安」(13节)原文意思是「在我的灵里没有安息」,这是圣灵在人里面的引导。没有遇见提多是小事,灵里没有安息是大事。圣灵既然在特罗亚给保罗开了门,按道理应该抓紧机会广传福音,但圣灵却没有叫他留下。人所能知道的是有限的,虽然人的理由可能很合理,但摆在神永远的计划里可能就是一个大错误。因此,圣灵的引导大过人的理由,灵里的安息大过环境的顺利,成全神的计划大过传福音,顺服工作的主大过解决工作的需要。

【林后二14】「感谢神!常率领我们在基督里夸胜,并借着我们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

【林后二15】「因为我们在神面前,无论在得救的人身上或灭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气。」

【林后二16】「在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气叫他活。这事谁能当得起呢?」

  • 保罗跟随主的道路非常准确,他始终顺服神的权柄,「在基督里夸胜」(14节),一路显明基督、供应基督,叫人遇见基督。到了特罗亚是显明基督的恩典(12节),离开特罗亚是高举基督的权柄(13节)。神所要得着的是顺服神权柄的人,而不是工作。人若不顺服神的权柄,好像是抓紧为主做工,实际是使神的心意不能满足,因为神得着了人才能心意满足。
  • 当时罗马帝国的将军在凯旋归来时,会率领得胜的士兵和战俘进城「夸胜」(14节),游行展示给国民观看。在游行中,罗马祭司会手持点燃的香炉,边走边摇,发出「香气」(14节),在场的人都能闻到。这「香气」对于得胜的将军、士兵和夹道欢迎的群众而言,代表胜利的喜悦;但对战俘而言,却意味着即将被奴役或处死。
  • 同样,福音对于听了拒绝的人,要作定他们有罪的根据(约三18),「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16节),他们的结局乃是灭亡;而对于听了就信的人,是使他们得救的神的大能(罗一16),「作了活的香气叫他活」(16节),结局乃是永生。
  • 我们必须自己放在神的权柄之下,始终在基督的「率领」(14节)之下,「在神面前」(15节)行走,才能使自己的道路带着「基督馨香之气」(15节)。我们什么时候体贴自己的执着、随从自己的理由,什么时候就失去了「基督馨香之气」,不再能供应基督的生命。

哥林多后书2章

上图:古罗马的凯旋仪式。当时罗马帝国的将军在凯旋归来时,会率领得胜的士兵和战俘进城「夸胜」,游行展示给国民观看。在游行中,罗马祭司会手持点燃的香炉,边走边摇,发出「香气」,在场的人都能闻到。这「香气」对于得胜的将军、士兵和夹道欢迎的群众而言,代表胜利的喜悦;但对战俘而言,却意味着即将被奴役或处死(林后二14)。

【林后二17】「我们不像那许多人,为利混乱神的道;乃是由于诚实,由于神,在神面前凭着基督讲道。」

「为利混乱」(17节),原文意思是买卖或沿街叫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