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 很 有事 女 主持 人 換 人

亞洲旅遊台備檔新節目《我的非洲很有事》,日昨 (10/22) 轉往馬達加斯加錄影,出發至今已經邁入第20天,整趟旅程不知不覺已經走了一半,團隊才開始適應日夜溫差約20度的非洲。

非洲 很 有事 女 主持 人 換 人

上一周兩位攝影師相繼重感冒發燒,這星期輪到主持人廖科溢也生病,整整失聲一周,現在廖科溢笑稱另一主持人書那娜是「口語翻譯」,錄影時看廖科溢用手和僅剩的氣音說話,書那娜轉身就直接向鏡頭,一邊幫忙主持一邊翻譯,讓第一天生病的廖科溢開玩笑說:「我可以放心地養病了。」

不僅如此,身為混血兒的書那娜 (下圖右),還是團隊的小幫手,連問路、買車票、訂房都仰賴她的語文天分,原本以為最嫩最需要被照顧的,卻是最獨立的,意外讓團隊省心不少。

為期18天的肯亞行程,最後幾天堪稱最折磨的時候,團隊前往拉穆島 (驢島) 必須搭上6小時的公車,沒想到最後實際卻花了10小時,還因為之前恐攻的關係,公車沿途被臨檢了4次,全程無法開窗,整車坐滿了人,行李多到只能堆到車頂,讓團隊的人大喊吃不消。

事前工作人員做了不少功課,22日轉往馬達加斯加時,瘟疫的狀況還是沒有解除,直到10月初世衛仍發出警告,所有人還是將該準備的藥物、衣物、設備都準備好,毫無懸念地勇闖馬達加斯加。

旅途中,廖科溢與工作人員閒聊,話題除了回味這20天來發生的事,他依然心心念念著家人,問起目前心情如何,他若有所思地摸了長長的鬍子說:「這點打拚算什麼,20天而已。」讓工作人員鬆了口氣,還以為廖科溢心情很低落。

目前廖科溢在非洲錄製《我的非洲很有事》已經超過20天囉!臉上長了不少鬍子,頭髮也長了許多,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樣不可思議的事呢?溢粉們別忘了鎖定亞洲旅遊台粉絲專頁 (https://goo.gl/F2h5sD),參加「尋找新頻道278中的廖科溢Where’s Marco」,就有機會獲得廖科溢封面雜誌喔!

亞洲旅遊台新節目《我的非洲很有事》預計2018年3月開播,敬請期待。

記者許逸群/台北報導

外景節目主持人廖科溢先前到非洲錄影,首戰進入肯亞首都奈洛比,拜訪了貧民窟區內由台灣人辦學的希望小學。女人緣一向不錯的他,沒想到也是非洲人的菜,在體驗接髮綁辮時竟被調戲,對方不斷地撫摸他的頭髮,他直到事後看畫面才驚覺不對勁,還被大家調侃:「因為太舒服沒發現啦!」

非洲 很 有事 女 主持 人 換 人

▲廖科溢體驗當地的「辮髮」。(圖/亞洲旅遊台提供)

亞洲旅遊台《我的非洲很有事》即將播映,去年10月出外景長達53天,創下台灣旅遊節目紀錄。當時廖科溢和製作團隊回台時,愛美的他火速跑去剪頭髮,也把鬍子刮得乾乾淨淨,隔天上班時還得意地說:「我剪頭髮了,昨天晚上還敷臉呢!」

非洲 很 有事 女 主持 人 換 人

▲廖科溢拜訪了貧民窟區內由台灣人辦學的希望小學。(圖/亞洲旅遊台提供)

團隊在企劃籌備時,就是為了一換廖科溢的主持風格及拍攝手法,運用大量實境畫面,讓遠在非洲他們呈現更多更真實的模樣和美景。廖科溢因為少了攝影機在眼前拍攝的工作模式,話風自然而然變得生活化許多,幽默的一面也因此被顯現出來,還被熟識的工作人員笑誇:「你本人比較好笑耶!」

因為同事的稱讚,讓自我要求很高的廖科溢聽了之後放心不少,原本還擔心邊兼顧主持邊調整呈現方式會拖累拍攝進度。不僅如此,同行的夥伴也加入了書那娜及其他工作伙伴,讓過往都是一個人主持的廖科溢有些小小的不習慣,假裝任性的說:「好啊好啊,鏡頭都給你們就好啦!」

原标题:非洲女博士谈在华真实生活:中国的开放和包容让我梦想成真

非洲 很 有事 女 主持 人 換 人

资料图片:和丹。(英国广播公司网站)

参考消息网11月20日报道 英媒称,浙江师范大学讲师、非洲姑娘和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西方有关非洲人在中国的报道或者新闻报道,基本上都是在谈负面的问题,很少有人谈非洲人在中国的真实生活。”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1月10日报道,来自中东的非洲姑娘和丹说,她这次来到伦敦是想展示自己参与拍摄的一部纪录片,网络上已经有片花,于是找了出来让大家看。

报道称,和丹说的纪录片是最初由浙江师范大学投资30万元人民币,拍摄了两年多的《非洲人在义乌》,和丹是导演之一。她说来伦敦之前,她带着片子的初剪部分在伦敦索马里国际文化节做了展示会。她说,展示会反响很好。

《非洲人在义乌》,又名《我从非洲来》,一共讲述了18个生活在浙江义乌的非洲人的故事。当天晚上播出的片断,有6个故事,其中包括和丹。

报道称,和丹祖籍索马里,在沙特阿拉伯出生长大。高中毕业后,经过与中国有生意往来的叔叔介绍,她2006年自费到浙江师范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学士学位,最初的想法是她留学中国能帮助叔叔打理生意。

大学毕业后,和丹获得孔子学院的奖学金,在浙江师范大学开始了汉语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学习。2011年,她获得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优秀留学生奖学金,攻读传播学博士学位。2016年毕业后,她在浙江师大有了这份工作。

而浙江师大非洲研究院本身就是由中国教育部和外交部联手于2007年成立的中国高校首个综合性非洲研究院。现在该校每年招收的非洲留学生约1000人。

和丹透露,她毕业后留在非洲研究院工作,是因为“比较自由,像这样的项目,你提出来他们觉得有意义,就会提供资金。”

纪录片中,她调侃自己说,中国有人把女博士称为“灭绝师太”,感觉她们很丑。“但我认为恰恰不是这样。我认识的女博士都很漂亮”。

眼前的和丹,的确漂亮。除了外表,还有她结合了阿拉伯传统和中国文化培养出来的风度。问答阶段,被留学生们尊为“老师”的和丹,自如地在英语和汉语之间切换,颇有为人师表授业解惑的自信,也有中国老师在课堂上爱说的口头禅:“这是什么意思呢?”“明白吗?Do you understand?”

台上解答的“老师”是留学中国十多年的非洲博士,台下提问的很多是在海外留学多年的中国学生。中国式思路和国际视野、非洲特性和世界通性、很快就成为最为热烈讨论的话题。

当有同学认为,在这部片子里没有发现“冲突、对立和矛盾”时,和丹回答说,在设计构想时,这部片子就是要能够传达出积极、乐观的形象和信息。

“不是因为我们不够批评精神,或者缺乏批评思维或批评视野,而是因为迄今为止,西方有关非洲人在中国的报道或者新闻报道,基本上都是在谈负面的问题,很少有人谈非洲人在中国的真实生活。”

“真实的生活有酸甜苦辣,你365天都过得很好,可是只有那么一天你走在街上有人问你护照,难道我就拿这个某一天警察问我护照来作为非洲人在中国生活的整个故事吗?我看到很多人,他们来中国时一无所有,现在却取得了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成功,而且他们很开心。为什么没有能够表达出这些形象的片子呢?”

和丹承认,中国人的审美标准是不一样的、在中非跨国婚姻中是有偏见的。

还有同学认为,这样一部纪录片既然是由非洲人讲述自己的故事,观众期待的是非洲人的客观视角,这样有助于消除西方对中国在非洲活动、中国崛起的疑虑,也更能在西方观众中引起共鸣。

和丹打断说,“那不是疑虑,而是恐惧,本能的恐惧”。她说,“这也是我们选择制作这样一部纪录片的原因。我们选择用这样的方式制作,我们选择传递一种欢快的信息。”

“我知道我们肯定会遭遇很多批评,但这是人们应该听到和看到的现实。正是要在欧美主宰的充满恐惧、煽情和焦虑的声音中,传达另一种声音。”

她认为,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描述、对中国与非洲关系的描述,“要么耸人听闻,要么是媒体的恐惧”。

有同学提出,这部纪录片从拍摄手法到叙事手法“都很中国”。和丹开玩笑说:“你是说我很中国吗?”

中国的义乌生活着很多非洲人,和丹说:“义乌有经商的文化,也就是不排斥外来文化、外来人,因为外来人带来了资金带来了贸易,让双方互惠互利。”

她介绍说,义乌有很多特殊优惠的政策,让非洲人的孩子可以上学。

她透露拍摄的原始材料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一个在义乌的非洲商人说,刚到义乌时乘坐大巴,很多人会坐到他旁边来,看看他的肤色会不会掉。

不过,和丹并不认为中国人存在种族歧视。她表示,“种族主义”这个词源自西方。

2017年9月,和丹作为浙江师大的外籍教师参加了由浙江省委宣传主办的宣讲竞赛,获得二等奖。她演讲的主题是“中非梦,我的梦”。

浙江师大的网站上有她参赛时的视频,她说:“11年间中国发展迅速,影响力日益提高。中国正以它的开放和包容,让我的梦想成真,更让我体会到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情怀和格局。”

她说,希望让更多非洲国家读懂中国发展背后的多维度故事,也让中国感受到非洲54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当一名好教师,引领更多读懂中国又热爱非洲的中非青年,培养中国的非洲通和非洲的中国通。”

说到西方近些年针对中国在非洲活动提出的质疑,和丹有些激动。她说:“你看看西方在非洲都做了些什么,而中国人近些年都做了什么?!”

她特别提到中国一个大型鞋厂,在非洲雇佣的几千名员工,六成是女性。“女性有了收入,意味着家庭和孩子能生活得更好。”

“理想是理想,物质条件的变化也是很重要的。”

报道称,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中国对非洲各项投入的加大,像和丹这样的非洲中国通,今后会越来越多地活跃在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