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吼 大 叫 的 企鵝 媽媽 ppt

大 吼 大 叫 的 企鵝 媽媽 ppt

我們都是擁有各種情緒的平凡人,累了~會煩!急了~會躁!忙了~會怒!心慌急忙之際,也會控制不住情緒而對孩子大吼大叫.吼完後,我們會後悔,會想彌補,或是想說只吼這麼一次應該沒有關係.摸摸孩子的頭,就認為沒事了,但我們有想過孩子當下的感受嗎?

『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是以孩子的角度去觀察被父母吼叫時的感受.一開始,企鵝媽媽好生氣喔,氣到對小企鵝大吼大叫,然後把小企鵝嚇得全身都散掉了,頭、身體、翅膀、嘴巴都不見了,只有兩隻腳還在.

爸媽的打罵吼叫,自認為是在教孩子.熟不知,其實是把利刃,把孩子割的遍體鱗傷卻不自知.

澤澤還小時,有次在哭鬧,許多方法都無效,快要失去耐性的我,用極具震撼力的聲音對澤澤大吼,而澤澤也立刻停止了哭聲.當時的我還以為找到了讓澤澤停止哭鬧的有效方法.於是,每當澤澤哭鬧到沒輒時,我就用大吼來終止這一切.隨著次數越來越多,也慢慢的驚覺到不對.我與澤澤講道理時,澤澤的眼神滿是恐懼,只要我講話有一點大聲,澤澤會想要逃開,甚至會害怕與我共處一室.後來我知道了,原來對澤澤的每一次大吼,就是在澤澤的心裡刺上了一條無形的傷痕,只是這個痛,他還不會形容.只好用恐懼跟躲避來遠離可能再刺到的難過.

看著『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就想到了當時的我與澤澤.看著小企鵝被吼完且支離破碎後,還是想要找媽媽,原來孩子對於爸媽的愛是如此依賴.看著小企鵝想要喊救命,原來孩子在當下只是不知道如何表達內心的嘶吼.看著小企鵝想要飛走,原來孩子只是因為年紀小還無法逃離.其實孩子就是孩子,永遠依存以及盼望著爸媽的愛.

這無形的傷痛切割了我跟孩子之間的情感,後來花了更多的心力與時間,重新接回我與澤澤的關係.就像『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的最後,媽媽出現把所有散掉的身體都找了回來且縫補好了.看著小企鵝依偎在媽媽身上修補傷痕時的平和表情,真的只有爸媽的愛,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最大的溫暖與安全感.

打罵吼叫,就像包著糖衣的毒藥,看似能快速得到結果的特效藥,其實是在撕裂著我們與孩子的親子關係.我領悟了之後,不斷地調整自己,『了解孩子哭鬧背後的原因』,而非一昧的制止孩子哭鬧.『蹲在身邊,以孩子的高度看世界』,用孩子的角度去找到最適合彼此的溝通方法.用『溫柔的堅持』來建立著孩子行為的規範.不打罵不吼叫,依然可以管教孩子,雖然需要的時間比較長,但與孩子之間的情感卻是越來越牢不可破.

後來跟澤澤一起看完『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我問:「企鵝媽媽後來把小企鵝的身體都縫好了,那小企鵝應該原諒媽媽了吧.」澤澤想了一想,卻說:「雖然已經縫好了,但小企鵝斷掉的地方,可能還是會有點疼.」聽到兒子說的,想到了當時對澤澤的錯誤吼叫,忍住快要奪匡而出的眼淚,緊緊的把兒子給擁著:「那企鵝媽媽一定會用更多的愛,讓這個縫補的痕跡消失.」.

『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這繪本,不僅是給孩子看的,更是要爸媽帶著孩子一起看.『我們都是有了孩子之後,才開始學習怎麼當爸媽的』,放下身段來愛孩子.面對上天給予我們最珍貴的禮物,怎麼忍心讓他們支離破碎呢,應該是要緊緊地擁抱著他們,直到一生一世.

--

歡迎加入澤爸的Facebook粉絲團   

《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選書緣起

我曾經看過這本書,很多年前(德文版1998年出版),當時在聽專家導賞國外繪本時,對這本外型小巧,但故事情節猛烈的繪本印象深刻。書中不管是情緒爆衝大吼的企鵝媽媽,或是被驚嚇到身體四散分離的小企鵝,角色的造型簡單樸拙、表情幽默傳神,當時真覺得這是本非常有力道的作品。

不過,當時的我有點疑惑,如果出了中文版,讀者們會接受嗎?因為書中這位媽媽,形象很「真實」卻「不典型」,意思是,這麼一個脾氣猛然爆發的媽媽,生活中並不少見,但童書的大小讀者可以接受這麼「真實」形象的媽媽嗎?媽媽生氣大吼之後,小企鵝全身飛散的畫面,很貼切卻也很震撼,大人會介意嗎?孩子們看了會怎麼反應?當時我想,要出版這本書需要很多的勇氣!何止我這麼覺得,當年即使在德國已經很有名的作者尤塔.鮑爾,帶著作品到處詢問出版可能,都吃了不少閉門羹,顯然在那個時空氛圍中,親子的互動的童書不好太寫實。

今年,我們決定推出這本作品,這表示,現在的我比較勇敢了嗎?不是,不是我比較勇敢,而是「我們」比較勇敢。我和各位親愛的讀者們,我們比以前更願意面對親子關係中「真實」的一面,願意承認身為媽媽都會有情緒爆走的時刻,我們會不小心讓孩子們心理和情感上受傷,在大吼之後,會在他們身心靈造成看得到,或是看不到的裂縫傷痕。但是,我們比以前更有勇氣,願意面對這樣的衝突和爆走,願意縫補關係的裂痕,願意修復孩子受傷的情感,我們願意再次擁抱孩子,真誠對他們說「對不起!」

我相信這本美好的書會成為很多親子關係的祝福,藉著企鵝媽媽和小企鵝的經歷,讓親子之間多一些對話、表達,多一些修復和擁抱。

這是我們出版這本書的想法。

譯者的話

陪伴女兒大量閱讀(共讀)繪本的階段,我們住在德國。她的閱讀內容除了中、英、日文繪本,大部分是德文。

在這段期間,我習慣且喜歡德國人對孩子說故事的方式:使用簡單、卻不幼稚化的語言,不添加太多讓故事「熱鬧」的成份。即使製作故事CD,通常只由一位專業播音員「演」出故事中的各個角色,不添加太多背景音樂或特效,整個故事聽來安靜、卻深具該有的張力。

我也因此認識插畫家尤塔‧鮑爾(Jutta Bauer)和她精練而幽默的畫風,讀過她和幾位著名德文青少年文學作者合作的許多讀本。她幾本得獎的作品,也都是女兒最愛的珍藏。

當我拿到德文版《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時,很訝異的發現,網路上流傳的好幾個中文翻譯版本,竟如此「加油添醋」!

一再翻閱、品味原文,我更體會到Jutta企圖用簡潔的圖和文,傳遞出非常強烈的情緒和親子互動,是不需要用多餘文字去說明的。

因為孩子看得懂。

許多德國媽媽本來為警戒自己不要情緒暴走買了這本書,最後卻成為家中幼兒的最愛,每天要求共讀好幾遍。甚至,在媽媽「大吼」後,孩子會自動去書架上拿來這本書,在簡單的故事中,親子關係再次得到和解、愛又重新凝結……。

有幸在德國漢堡專訪到Jutta本人,釐清了好多疑惑。原來,這本書之所以動人,因為那是Jutta和兒子真實的互動;原來,爸媽不須完美,可以有情緒,重要的是放下身段,向孩子道歉;原來,自我察覺和誠實以對,才是一輩子的身教,沒有任何文化隔閡。

推薦序

自我修煉,創造高EQ的家庭文化

學前幼兒對於父母,尤其是媽媽,有非常濃烈的依戀,他們需要父母的溫暖擁抱、親密接觸,也渴望和爸爸媽媽有愉快的情感交流。這種特別的情感關係被稱為「依附關係」,是幼兒情緒與人際健全發展重要基石,也是學前幼兒能夠放心探索外在世界的主要動力。

當父母能夠適時覺察、回應孩子的生理與情感需求,並提供孩子穩定一致的照顧,不太受外界或自己的情緒干擾時,最能培養出有安全感、信任感的孩子,也為孩子長大成人後的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和情緒管理,立下堅實的地基。相對的,如果父母時而溫柔撫觸,時而煩躁粗魯,孩子就會感到無所適從,並對父母產生又愛又惡的矛盾情感。這樣的孩子經常焦慮不安,因為無法信任而對周遭的人事物充滿敵意和憤怒。

然而,為人父母雖然是美好的生命體驗,卻從來不是輕鬆的角色任務。再有耐性的父母,也有火冒三丈、情緒爆衝的時候,就像《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裡的企鵝媽媽,不只生氣……,甚至氣到對孩子大吼大叫。

還好,生命自有它堅韌的一面,孩子從來不要求父母完美;只要不用言語羞辱、不動肢體暴力,在發怒後記得真誠道歉、擁抱孩子,讓孩子知道你的愛仍在,這些傷痕多少可以獲得撫平。如同本書最後幾頁,媽媽努力將小企鵝被嚇得飛散四處的肢體縫補回來、小企鵝眼眸重新綻放光芒,以及小企鵝和媽媽的四眼對望;在夕陽餘暉的襯托下,散發出一些幸福的溫暖。

不過,孩子終究是孩子,即使努力修復彌補,也無法抹去記憶中害怕驚嚇的痕跡。我衷心企盼,《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的誇飾文字如:「我的頭飛向外太空……身體飛到大海中……翅膀掉進叢林裡……嘴巴降落在山頂……」,以及「我想要找回身體,但是,眼睛在外太空……我想要喊救命,但是,嘴巴在山頂上……」,能夠讓更多大人看到孩子面對父母情緒失控時,魂飛魄散、求助無門的情緒。祈願天下父母,以滿滿的親子之愛做為自我修煉的起點,帶著孩子一起創造高EQ的家庭文化。

推薦序

愛,是修補關係最強大的力量

看完《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心裡有著說不出的心疼。

我來自雲林的小農村,來自一個不會說「愛」的家庭。

在這個家裡,我們不曾談論過「愛」這個話題;彼此之間,也鮮少用口語表達過內心真正的情感。平時每個人講話急促、音量大聲像吵架,總是容易失去耐性,常不客氣的直接指責彼此,常被孩子的行為問題惹得大吼大叫......。

但是隨著年歲漸長,我能深刻感受這個家庭的成員,其實是用行動默默的關心著彼此。那些刻意準備的物品,那些搶著付錢的畫面,那些指責對方話語的背後,常是一種想為對方好卻又不知道該如何表達的矛盾情結。

每回從台中回到雲林老家,我能更清楚看到這個家庭成員之間的應對方式。尤其是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我的老媽、我的大嫂,她們背負著工作忙碌、家務繁忙、公婆相處、夫妻關係、孩子行為不佳......許多的高度壓力源。只要孩子吵鬧不休,就會瞬間理智線斷裂,上演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形象。但下一分鐘,她們為此深感抱歉,內心矛盾又自責。

這種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也在我們四周隨處可見,包括我的家長們、我的朋友、我的同事,還有更多在餐廳裡、在公共場合裡擦身而過的陌生媽媽們。她們和孩子落入了某種不自覺的循環,也在孩子的心裡烙印了某種的傷痛。

當了很多年老師後,我自己在個性上有很大的修正,早期的我也會不自覺出現這種企鵝爸爸形象。我清楚看到這種源自於原生家庭的慣性,我也想要停下這樣世代複製的影響。

累積很多和孩子溝通的經驗後,我明白要導正孩子行為的關鍵,絕非大吼大叫、或是厲聲斥責;而是一句溫暖的話語,一句充滿信任的沉穩語調,就能直達孩子的心裡。

當了爸爸之後,看著孩子晶亮的眼神,我更不想用怒吼的方式,粉碎了孩子幼小心靈裡對我的信任。

我也體會到,要修復孩子內心傷痛的最好方式,不是外在物質的給予,而是真誠的表達愛與歉意。

所以這本《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繪本,不是給孩子看的,也不單單只是給媽媽看的,而是爸媽帶著孩子一起閱讀。

我們可以輕聲問著孩子:「爸爸媽媽也是這樣嗎?當爸爸媽媽生氣時,你的感受如何?你也像企鵝寶寶一樣有著破碎的感覺嗎?爸爸媽媽要跟你說聲『對不起』,爸爸媽媽好愛你!」

也許在情緒無法克制的當下,爸爸媽媽忍不住大吼大叫,卻在一聲溫柔的「對不起」中,重新串連起親子之間的關係。

愛,其實是修補彼此關係的最強大力量。

然後,當爸媽的我們也要一起約定:下一次我們要用更有智慧、用孩子更能接受的方式來與他們相處。先安頓好大人內在的情緒,才有辦法開啟和孩子的溝通管道。

也請向著想擺脫大吼大叫企鵝媽媽形象的自己,打氣的說:加油,我們會一次比一次更好!

推薦序

從疏離到連結--圖畫書《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的母子關係

這是一本母親與孩子因為「母親吼叫」事件,而產生各自內在歷程變化的故事。故事內容敘述,媽媽因為生氣而對小企鵝大吼大叫,導致小企鵝頭、身體、翅膀、腳分離,分散在不同地方,最後由媽媽找回來並縫補修復的故事。

以下將分別針對書中母親、孩子的內在變化,與圖畫書的圖像表現扣合,提出筆者的觀察。

模範或不再模範的母親

在台灣(或德國,本書為德國翻譯繪本)多由女性擔任育兒工作,因而母親往往被召喚進入溫和美好的形象框架,而必須壓抑自己的情緒與育兒中的挫折,做一個以孩子為中心的「模範」母親,否則可能伴隨著內在的逞罰,如內疚。以《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為例,媽媽因為生氣而表達自己憤怒與挫折的情緒,孩子身體因此四分五裂,媽媽張著眼睛看著,說不出話來。閱讀至此,我想多數的媽媽可能會感覺到歉疚,原來情緒不加以壓抑的結果,對孩子的傷害這麼大。於是書中媽媽開始把孩子的各個部分找回來,縫補修復,然後跟孩子道歉。書中媽媽的補償行為與唯一的言語「對不起」,揭露了作為「母職」的女性,內在存放著自我與孩子兩種主體間,誰先?誰後?誰輕?誰重?的兩難。

然而以孩子為重心的母親,往往對孩子有較大的掌握與支配,而成為無所不能的母親,既是孩子最有利的保護,也是孩子成長中的限制與陰影。如同本書故事,母親才有能力找回並修復孩子成為完整的孩子;又如內頁第十二跨頁,當孩子的腳走到薩哈拉沙漠時,母親到來的巨大影子,為孩子遮住沙漠上炎熱太陽的同時,孩子也因此壟罩在母親的影子下,在此母親既保護孩子,也暗示了在孩子之上,母親作為較高權力者帶來的陰影。

依附與連結的孩子

當孩子的身體四分五裂的飄散出去時,可以看到孩子的腳因為嚇到而繼續不斷地跑/走著,既要逃離媽媽情緒產生的內在恐懼,逃開後身體又自動化的尋找媽媽,對母親害怕與依附的情感,在內心掙扎著:小企鵝想要找回身體,眼睛在太空,想要喊救命,嘴巴在山上……內在情感與身體無法整合。這裡我們同樣可以從圖像發現,孩子黑白色的頭飛在藍白色的太空中、白黑色的身體掉在藍海上、黑色翅膀掉在綠色叢林裡、黃色嘴巴掉在綠色山頂上、黑色屁股掉在一片紅色的城市馬路上,這些孩子身體的元素與周圍環境完全格格不入,這種「放錯位置」的疏離如同孩子與媽媽之間關係的轉變,顯現孩子分裂身體所隱喻的內在心理的錯置與不安,而不安中仍繼續尋找媽媽,渴望與媽媽連結的兩歧情感。

圖畫書《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雖然以現實生活常見的母子情緒互動作為故事開端,圖像中出現的整片紅色的城市、飛向太陽的船等等,非寫實的圖像卻也揭示了圖畫書中的幻想性,掀開了許多母子關係表象下的內在想像。進入一本層次豐富的圖畫書,同時也悄悄的閱讀了我們內在與母親那最深層的關係,或許,在這一點上,我們既是兒時的小企鵝,又是長大育兒時的企鵝母親,圖畫書悄悄的縫合了我們從兒時到成人間的內在心理位置。

推薦序

好好修練自己的心,做孩子的榜樣

有一天,企鵝媽媽好生氣,氣到對小企鵝大吼大叫,小企鵝嚇壞了,嚇得全身都散掉了。小企鵝的頭飛向外太空,身體飛到大海中,翅膀掉進叢林裡,嘴巴降落在山頂,屁股淹沒在大城市裡,只剩兩隻腳還在,它們一直跑著跑著,這下該如何是好?

這本在網路瘋傳的德國繪本有中譯版了,這本繪本生動描述親子間的衝突以及孩子在承接大人的負面情緒後的心理狀態,很值得爸爸媽媽們讀一讀、想一想。

我們都不是聖人,都可能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產生衝突與摩擦,如何處理親子衝突的場面,在在考驗著我們的情緒智慧。

在尚未有小孩之前,我自認自己個性溫和、不易發怒。但有了小孩後,在身心疲累又必須面對孩子無理取鬧的狀況下,我見識到自己情緒失控的窘態。對孩子大吼大叫,事後總是讓我懊悔萬分。孩子不會因為我大吼大叫就學會怎樣當個好孩子,孩子卻會因為我的大吼大叫而懷疑媽媽是不是不愛他?也可能會複製媽媽處理問題時這種大吼大叫、情緒失控的模式,更也可能會像這本書中的小企鵝那樣,雖然媽媽最後向他道了歉,也將全身散掉的他縫補好,但縫補後的小企鵝還會是如最初那般完好無缺嗎?還是變成一隻心裡傷痕累累的小企鵝?

媽媽是穩定孩子情緒的主要力量,情緒穩定的媽媽帶出情緒穩定的孩子,如果我們希望培養孩子的情緒管控能力,就該自我期許做孩子的榜樣,好好修練自己的一顆心,盡量不讓負面情緒影響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讓孩子在溫暖、愉悅、和諧、平靜的家庭氛圍中,安心快樂的長成一個好大人。

推薦序

無心一吼,親子兩傷:企鵝媽媽的親職示範教學

育兒生活有許多來自孩子的挑戰;孩子的挑戰,最初多半出於無心,但是「哭、鬧、拖、賴、纏……」接續而來,辛苦的爸爸媽媽在身心疲憊時,如果又誤把「挑戰」當作「挑釁」,免不了就要上演《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裡的故事情節。

故事中的企鵝媽媽不知道為了什麼事生氣,在第一頁就怒目圓睜、張開大嘴對小企鵝大聲吼叫,小企鵝嚇得豈止魂飛魄散,連身體都被炸開、四處飛散。他的頭飛到外太空、身體掉進大海裡、翅膀落在叢林中、鳥嘴在山頂、屁股在車來人往的城市街道上……

只有雙腳還在原地。

請放心,《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沒有血腥的畫面,只是一種象徵的表現,就算列為「普遍級」也完全沒問題,頂多列入輔導級,由成人陪同閱讀也很好。

作者Jutta Bauer的表現法雖然誇張,但曾經是孩子的我們,想必都能理解吧!小小的身體和心靈,對廣大世界、對複雜情緒的認知還相當有限,遭受突如其來的一吼,而且還是來自自己最依賴的父母,內在世界勢必四分五裂。如此看來,作者看似誇張的表現,其實是恰如其分的;超現實,往往是最內在的寫實。

另外,小企鵝的身體散落各地後,只有雙腳還能自主移動,讓故事的主述者看起來是這雙腳,而不是大腦所在的頭部、也不是山頂上的嘴。這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玩味的一點。

孩子是直覺式的行動者、是世界的參與者,還未「退化」成一個(只)用頭腦、偏向理性思考的人,他們透過不斷移動、嘗試、觸碰、探索,來學習、理解這個世界;企鵝媽媽一定是忘記了這一點,才會吼了小企鵝。

小企鵝的身體掉落在各地,他說:「我想要找回身體,但是眼睛在外太空;我想要喊救命,但是嘴巴在山頂……」,他無法看、無法說,小企鵝的情緒多麼壓抑、小小的心多麼無助。

小企鵝的雙腳漫無目的走到沙漠,直到媽媽開著大飛船找到他;媽媽已經將他四散的身體部位都收集並縫合好了,只差這雙腳,以及最後的一句,「對不起」!

其實在第二個跨頁,就已經可以看出企鵝媽媽大吼之後,看到小企鵝的反應,似乎也愣住了;這也描繪出家長事後暗自懊惱或不忍的心情。企鵝媽媽願意向小企鵝道歉,確實可以緩解他的無助和自責;但如果企鵝媽媽將各段身體都找回來縫好、縫緊了,卻找不到心,該怎麼辦呢?

也有可能,就算把心也找回來了……

「唉呀!可以縫啊!太好了!」企鵝媽媽或許會這麼暗自慶幸;但要縫一顆心,每扎一針都會好痛好痛的呀。

《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在德國已經出版十多年,獲得許多回響,很多媽媽看了這本繪本,將孩子被大吼後的反應具像表現出來,對於「無心一吼,親子兩傷」的後果大感震驚、歉疚,所以不斷分享、推薦,引起廣泛的討論。不過海狗房東向來認為繪本不該是用來「說教」的,對孩子如此,對大人也是。

因此,家長讀了《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之後,有感觸就太好了,罪惡感是不需要的。畢竟,在生活與生存的種種課題上,孩子有孩子的慢,你有你的難;能夠感受到這個故事溫柔的、感性的召喚,那就夠了,未來如果又逢情緒時速破表,在大吼飆出口之前,會記得踩剎車的。

推薦序

讓孩子知道媽媽永遠愛他

相信很多媽媽在看到這本書名時,一定也和我一樣忍不住發出會心的一笑。不論再怎麼希望自己是個優雅、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媽媽,孩子總是有辦法把我們逼到不得不「大吼大叫」。也許是明知故犯、故意踩妳的底線,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擔心他的安危;怕他在車水馬龍的路上突然甩開妳的手奔跑、怕他探索的手伸向運轉中的電風扇、怕他在公園的遊樂設施上和其他小孩推擠而墜落……,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太多太多的機會及場景可以逼我們「大吼大叫」了……。

但再往下翻,看到可愛的小企鵝因為媽媽的吼叫而嚇得魂飛魄散時,心中不免一驚,是的!不論妳吼叫的原因是什麼,當孩子看到最親愛的媽媽吼叫時的青筋、突出的眼球,甚至喉嚨深處的小舌頭,怎麼能不被嚇得頭飛到外太空、嘴巴落到不知名的山頭⋯⋯,所以如果妳還要高聲問他「你到底在想什麼?」他答不出來也是理所當然的吧……。

作者只用了簡單的幾行字搭配著可愛傳神的插圖,卻足以讓身為媽媽的我暗自深省,在下一個吼叫要發生前,可以多給自己一點時間回想這個繪本,真的有必要讓孩子找不到他的頭和身體嗎?如果妳也跟我一樣曾經不小心犯了這樣的錯,記得要像企鵝媽媽,好好地把孩子被嚇掉的部分找回來,細心地幫他縫補回去,並且抱著他說「對不起!」相信孩子一定會知道,媽媽永遠是愛他的!

推薦序

吼叫媽的深刻自省

女兒三歲後,我變成一個很容易大吼大叫的媽媽。

我生性就是個脾氣暴躁之人,女兒出生後,母愛的天性已把我修正為相對有耐心。然而,隨著女兒年紀漸長,她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她開始凡事都有自己的意見,對事物的安排也有各種堅持,如果大人企圖介入她的秩序,她會非常反彈,有時情緒一來,她會不可理喻地又哭又鬧,任憑大人怎麼做,她都不滿意。

每當女兒開始「番」,我暴躁的天性就被引發出來,忍耐到極限的我,也爆發地對她大吼大叫。母女戰爭開始,我大吼,她大哭,她越哭,我越氣,兩人情緒相互糾纏,空氣中的火藥味瀰漫。

每次大吼之後,女兒總是主動向我道歉,心情尚未平復的她會強忍淚水,哽咽地對我說:「媽咪,我想跟妳說對不起。」,還在氣頭上的我,常常等到女兒說了好幾次對不起,才放下情緒與她擁抱和解。我一直以為女兒的「對不起」是知道自己錯了,而我也總是仗著女兒會主動道歉,很少反省自己,在每一次失去耐性的時候,我只專注於自己的氣血攻心,我以為只要大吼,她就能知道我真的生氣。

翻開《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的那天,我才剛因為女兒無理取鬧而生氣。當天晚上我打開電腦,親子天下的邀稿信帶來了這本線條簡潔、色彩大片渲染的繪本,我捲動滑鼠,一頁一頁往下翻,我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盲點。

《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沒有說教,它直白地從小企鵝的角度,描述孩子被媽媽吼叫時的內心狀態。當我看到小企鵝面對媽媽生氣時的表情,我才知道許多時候,孩子其實不知道我們為什麼生氣;當我看到小企鵝被媽媽的吼叫嚇得全身四散時,我才知道當我們對孩子吼叫時,孩子感覺自己支離破碎了;當我看到只剩下兩隻腳的小企鵝急著想找媽媽,我才知道媽媽的愛對孩子如此重要,就算被媽媽傷害了也要在第一時間找回來;當我看到小企鵝最後發現媽媽已經找回他的軀幹而且修補好了,我才知道所有的媽媽在吼叫後都好後悔,希望自己能彌補一切;最後,當我看到企鵝媽媽對小企鵝說:「對不起。」,我才知道該反省的是我,因為我從來沒為自己的失控,向女兒道歉。

我一直以為自己的吼叫是在警告孩子的不當行為,我不知道其實我只是在氣自己的無力。我從來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想,我忘了她們也需要發洩情緒。我失去分寸,我自以為對她吼叫就能解決問題。我的吼叫是一把刀,把孩子砍得遍體鱗傷。原來,被我吼叫後的大哭其實是害怕失去媽媽的愛,她慌張、恐懼、心碎,正如小企鵝破碎的肢體,她強忍淚水所說的對不起,不是因為知錯了,而是因為她深深愛著我,她是如此需要我的愛。

小企鵝給我上了一課。

隔天晚上,我抱著女兒一起看繪本。當女兒看到小企鵝被媽媽吼叫後,身體四分五裂地飛到外太空、大海中、叢林裡、山頂、都市中,她呵呵笑了出來!她說:「當媽媽對我們吼叫的時候,我們的身體都飛走了!」,我也笑著問:「那怎麼辦?」,女兒說:「沒關係,媽媽會把我們縫起來!」。

《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不僅讓我自省,也療癒了孩子。它同理孩子受傷的心,藉由小企鵝的破碎,讓孩子從「原來別人也是這樣啊!」獲得安慰。而企鵝媽媽的對不起,提醒我必須向孩子道歉,我要學習更好的處理方式,而不是用傷害她來發洩情緒。媽媽的愛是孩子的一切,我要不厭其煩地向她保證:無論發生甚麼事,永遠不要擔心失去媽媽的愛,媽媽永遠愛妳。

教養孩子也是大人的修鍊。一路上,我們仍會擦槍走火,在愛的指引下,我們一次次練習更好的處理方法,最重要的,在每次衝突過後,我們都要以最快速度讓孩子回到我們的懷抱,而我們,要更用力地抱她。

《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引導我,做了很深刻的自省。所有爸媽都應該帶著孩子一起看,讓我們換位思考,也讓孩子從幽默中被撫慰。

推薦序

《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把‧愛‧找‧回‧來

上市前幾週,我跟編輯君君坐在辦公室的沙發上討論這本書的行銷操作與定位訴求。

本來應該是一場理性分析且明快的決議流程,最後,兩個女人竟然都必須把下巴揚起45度角,才能不讓眼淚潰堤。

一向人前堅強,只容許完美出場的君君,抬著下巴,哽咽地對我說:「都是你啦,害我快哭了,你是個危險人物……」

我:「跟我沒關係,是這本書。它會觸動你最脆弱的感覺神經,直搗記憶的最深層。」

2014年開始,不知怎麼的,「德國最火紅繪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這篇文章開始在兩岸網路瘋傳,天生反骨如我,就是不想跟風,所以我一直沒好好讀過內容。

「圖畫書一定要看紙本」──是基本原則,網路上的圖文全看光了也是沒感覺,因為每種素材都有屬於自己的溫度,紙就是有一種溫度,當它被拿在手中時,還會與你的體溫結合,創造出一種屬於你跟它之間的均溫狀態。

今年,知道親子天下要出版這本火紅繪本,我很高興,我知道親子天下的團隊,會將這本書的核心價值拉出來,而不會只是一本「因為它很紅而出中文版來搶占市場」的產品。

要透徹了解一本書,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各個面向來「讀」它,而了解幕後製作團隊的初衷與背景,更能幫助讀者更全面性地接觸書本的內在樣貌。

★選書者──童書主編 張淑瓊,就是讓大家有幸看到繁體中文版的關鍵人物,在十幾年前就注意到這本書,但當時台灣的整體環境,讓淑瓊再觀望了幾年,2015年,在「大家」都變勇敢的時刻,勇敢地決定讓它與台灣讀者見面。

★中文版的譯者,同時身為親子天下雜誌的總主筆──賓靜蓀。靜蓀在德國生活十幾年,本身是個母親,又是教育議題的記者,這次實地遠赴德國,造訪作者Jutta Bauer的創意基地,展開一場深度的訪談。與作者面對面後,延續了工作室裡的原創因子所翻譯出來的內容,不只是保留了原汁原味,更增加了感性元素,讓繁體中文版體現原文精神之外,層次更豐富。

★責任編輯──熊君君。外表與內心「圖文不符」的可愛女孩,執行編輯了《這不是我的帽子》、《一直一直往下挖》、《貝蒂好想好想吃香蕉》……等等重量級又受到讀者歡迎的圖畫書。用心、細膩、追求創新,每一次的編輯作品都讓繁體中文版有了獨特的價值。

第一次看這本書,我覺得它是圖畫書界的驚悚之作。

再看一次,我覺得是給大人讀的自省之作。

看了很多次之後,我想,它是腦內思考的顛覆之作。

記得尼奧三歲的某個晚上,睡覺前躺在床上哭哭啼啼地說:「媽咪~你知道每次你罵我的時候,我整個心都碎掉了,像漂浮在宇宙中的rocks!」

當時,我正在家裡打掃,想著:「我甚麼時候罵他了?」幾秒後我了解到他講的是「曾經有那麼一天…」的事情。

終於,他花了不知道多少天的時間,用三歲小孩僅僅會的幾個詞語,把悲傷的感覺描述出來。當我意識到的當下,慌張地放下手中的掃把,衝向他的身邊,給他一個緊緊的擁抱,在他耳邊輕輕地說了:「寶貝,對不起,媽媽以後不會再這樣了。」

彩妝品經常用【Before/After(使用前/使用後)】的對照,讓女人們驚覺使用前後的差異,然後相信使用這個產品會讓自己變得更美。

《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是教養觀的【Before/After】,讓家長們驚覺使用前後的劇變,然後大徹大悟地發現自己在教養的路上,確實還有進步的可能。

「使用」它之前,我們可以說(或佯裝不知情),對大吼造成的後果一無所知,但「使用」它之後,就無法再用「無辜」和「無知」來忽略孩子的心情了。

不看不知道,看了以後,絕對翻轉你的教養觀點。

從此之後,吼叫前的那一瞬間,腦海中會浮現出四分五裂的小企鵝,想到我們的孩子也被我們嚇得四分五裂,其實孩子也不過就是_______(請自行填空)。

為了這本書的行銷宣傳,做了不少前期的市調與試讀邀請,後來發現,這本書很奇妙,每個人讀過之後,都會好像被電流刺激腦部,突然回憶起年幼時父母的某些吼叫時刻、或是經常性的否定(編輯君君就是因為這本書而不小心打開了腦中的小抽屜,才會紅了眼眶。);或是像老ㄙㄨ老師一樣,想到了家中各個不同年代的媽媽,不分時代地吼叫景況。

《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開啟了全然創新的圖畫書議題。

以往我們與孩子共讀很多圖畫書,要他們學「分享」、學「勇敢」、學「愛」。圖畫書可以是有功能性,也可以是純然悅讀的體驗;然而,褪去所有教條的訴求後,與你裸身相見的文本,如果仍是迷人又餘韻猶存,更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佳作。

《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如果是個女人,絕對是很complicated的那種。

它領你與孩子共讀,開啟對話;也引導你正視情緒問題;還讓你沉浸在自己過去的傷痛中,療癒如今才意識到的傷口,並思索著如何不讓這樣的經驗複製到孩子的未來;更讓具備文青魂的你探究每個畫面中的符號所代表的意義。

簡約、帶點寫意的繪畫風格,歐陸式的線條勾勒出一個超現實的世界。

只有在這個世界中,孩子可以盡情地將想像中被撕裂的軀幹放肆地解散,盡情地表現悲憤與恐懼;媽媽可以在這個世界裡,乘坐著那艘裝載著愛的漂浮之船,把遺失的愛找回來,並盡力縫補。

我們不是完美的人,總是會犯錯、總是有情緒,但讀完它以後你不會再忘記:我們可以盡力去找回,努力去修補,縱使一切無法回到初始,但我們仍然不會放棄可以再次擁有愛的機會。

推薦序

「衝突管理」,在家也要好好運用!

讀完這本書,我其實心裡有許多感嘆,一方面是對自己,一方面是對孩子。我們父母也是人,面對孩子,總有氣到抓狂的一刻(尤其我有三個男孩!)說真的,我真不敢說:自己沒對孩子大吼過。但是隨著年齡漸長,終於我可以進入戒吼的境界,老僧入定些了。

吼叫,的確是有些威力的,尤其是對常常有重聽毛病的小男孩(雖然醫師說:那是選擇性的重聽,男孩只聽想聽的)。可是結果你不久也會看到:你的孩子,也對別人用吼叫來表達心中憤怒!這是一種文明社會改反省的惡性循環。一個社會越文明,不是更該用心平氣和來討論事情嗎?不然我們與茹毛飲血的原始人,有何異?

年輕時,我也會對孩子忍不住吼叫,等到養到第三個男孩,才知道:蠻取不如智取。運用獎懲、幽默、小技巧,讓孩子達到你的要求,總比像瘋婆娘一樣亂吼有用,而且不會喪失身教的好模範。

書中的小企鵝,最後被媽媽一個個撿回來。媽媽其實還是愛孩子的,所以,萬一真的吼過了,冷靜時千萬別忘了:抱住孩子,說聲對不起,以及自己生氣的理由。孩子會了解,也漸漸會修正錯誤的行為的。也許只有一點點,但總是一個互相溝通的新開始!

誰說「衝突管理」,只適合用在商業上?在家也一樣需要好好運用!

推薦序

那個時候,妳忘了妳愛我,也忘了我愛妳

和孩子一起念完《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闔上書後心虛地偷瞄她一眼,問她有沒有什麼心得,只見她抿抿嘴指著封面說:「你看小企鵝回頭看的表情,牠應該覺得還會有下一次吧!」

我禁不住大笑起來,我都沒注意到封面細節呢!是啊是啊,哪個父母敢擔保自己下一次絕對不會對孩子吼叫呢?

下一秒卻心中一驚,該不會是我「紀錄不良」,讓她意有所指吧?

繪本描述的是企鵝媽媽對小企鵝吼叫之後,小企鵝感覺被四分五裂的「內心戲」;書中運用幽默的比喻、單純直接的口吻替孩子發聲,讓做父母的我們得以揣摩孩子被大聲斥責的心情;而正當小企鵝忙著找回魂飛魄散的自己,媽媽其實也早一步默默撿拾掉落四處的片段,以愛為針線縫補情緒風暴帶來的碎裂傷口。

最後企鵝媽媽輕輕的說聲對不起為故事畫下句點,畫面上的柔和色彩似乎暗示著這句對不起與當時吼叫的音量不成比例,這讓我回想起自己無數次的以往,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音量稍一大聲就足以讓妹妹紅了眼眶,更別提對她大吼大叫時,她的世界正在天崩地裂。

幾秒過後,我後悔不已的低聲安慰,不好意思地囁嚅夾雜著「對不起」,而妹妹像是等一輩子般的一聽到這三個字,立刻送上她的大力擁抱和「沒關係』。孩子真的就像書裡面的小企鵝一樣,二話不說的輕易原諒父母,儘管心裡傷痕累累,也不願意耽擱與父母和好的一分一秒。

我沉思不語,妹妹突然開口:

「媽媽,我覺得妳大聲吼我的那個時候,妳忘了妳愛我,也忘了我愛妳對不對?」
「那個時候妳還相信媽媽是愛妳的?」
「嗯,所以我跟小企鵝不一樣,小企鵝要找媽媽回來,我要等妳回來。」
「對不起,媽媽大聲正式地跟妳說對不起,雖然很想跟妳說不會有下次了,但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真的做到。」我故意用平常吼叫的聲量說出這段。

妹妹放聲大笑:「沒關係啦,不然我們就再唸一次這本書,這樣好不好?」

書打開,和孩子一起療癒;書闔上,才是對話的開始;那些難以啟齒的、說不出口的真心話,就讓企鵝媽媽幫我們一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