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某 年 七 月連續 七 日 的 暴雨,造成長江 中 下游 地區 發生 嚴重洪患,受災戶超過 千 萬 造成此 洪患 的可能原因為 哪 兩

2016年中國大陸遭遇各類災害中,以6至8月間在長江和華北一帶的洪災最為嚴重,共造成184人死亡,百餘人失蹤,約3,282萬人受影響,除了人命傷亡之外,還造成9條鐵路因部分路段嚴重淹水而中斷,以及水利設施受損,包括:大、中型水庫受損共4座,小型水庫受損403座,2座小型水庫潰壩。怡安保險公司(Aon Benfield)估計洪災總損失約2,558億人民幣(約11,563億新台幣),而洪災保險理賠超過40億人民幣(相當180億台幣)。再加上2016年與1998年分別為目前觀測史上唯二最強聖嬰現象的隔年,也是長江三峽大壩建造前、後發生的洪災事件,本文將另外針對2016年及1998年的洪災事件起因、雨量及災害損失做探討[1]。 [1]EM-DAT資料庫分類將颱洪災害區分洪災(Flood包含:Rverine flood, Flash flood, Coastal flood)及風暴(Storm包含:Tropical cyclone, Convective storm),而本文探討的災害統計屬於是豪雨(含梅雨)造成的洪災(Flood);而非颱風(Storm)所造成的淹水、崩塌或土石流等災害。

一、本次洪災地理環境概述

(一)長江中下游流域

長江中、下游流域包括三峽大壩庫區至長江口,流域面積約77.2萬平方公里,包含10個省份,地勢高程約50公尺左右,多以丘陵與平原為主,河網縱橫,湖泊密度高,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方,其中較大的湖泊就有1,300餘個,此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一直以來洪旱災害發生頻率高(維基百科)。

(二)舉水河

舉水河是位於湖北省東北部的一條長江支流,發源於黃岡麻城的棋盤石(圖1),上游稱作福田河,在黃岡市、團風縣處注入長江,全長165.7公里(長度界於臺灣高屏溪171公里與淡水河159公里之間),河流沿線的城市有黃岡麻城和武漢新洲(維基百科)。

中國 某 年 七 月連續 七 日 的 暴雨,造成長江 中 下游 地區 發生 嚴重洪患,受災戶超過 千 萬 造成此 洪患 的可能原因為 哪 兩

圖1、湖北武漢長江三峽大壩及舉水河等位置圖(Google earth)

二、氣象水文分析

此次強降水主要是冷、暖空氣交匯所致,由於6月下旬江淮地區屬於梅雨季節;一方面,尼伯特颱風間接影響後,又有來自南海的季風與來自孟加拉灣的南亞季風北上,兩股季風在副熱帶高氣壓帶西側匯合,形成低空急流並向北不斷輸送水汽;另一方面,來自北方的弱冷空氣也不斷南下,因副熱帶高氣壓帶比較穩定,這一冷一暖的空氣勢均,所以在長江中下游沿江地區到淮河一帶交會後形成了穩定而持續的雨帶(圖2)。

湖北武漢是此次主要降雨地區。測得最大時雨量於武漢東方西湖柏泉達78.7毫米,而最大6小時累積雨量亦超過220毫米,其中24小時累積雨量發生在7月4日20:00至7月5日20:00,累計241.5毫米,屬於中國大陸氣象局雨量分級中的大暴雨-特大暴雨等級,超過武漢平均月雨量(7月月累積平均191.12毫米)。而從615日至714日共30日,長江流域月累積雨量約400-800毫米皆超過過去歷史紀錄(3)

中國 某 年 七 月連續 七 日 的 暴雨,造成長江 中 下游 地區 發生 嚴重洪患,受災戶超過 千 萬 造成此 洪患 的可能原因為 哪 兩

圖2、GFS模式7月15日至30日長江流域預估雨量(Tropical Tidbits)

中國 某 年 七 月連續 七 日 的 暴雨,造成長江 中 下游 地區 發生 嚴重洪患,受災戶超過 千 萬 造成此 洪患 的可能原因為 哪 兩

圖3、2016年6月15日至7月14日累積降雨(中國中央氣象台)

三、災害衝擊

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2016年3月27日遙測影像與7月28日洪災發生後之遙測影像(圖4)比較,圖4(b)白色框則顯示出災後無論在河道寬、湖泊面積都有較災前擴大且嚴重的趨勢。而此次二波的強降雨造成的洪災,由圖5藍色區塊的洪水淹沒範圍,可發現從一開始的長江中、下游流域,到第二波轉移至華北地區。

中國 某 年 七 月連續 七 日 的 暴雨,造成長江 中 下游 地區 發生 嚴重洪患,受災戶超過 千 萬 造成此 洪患 的可能原因為 哪 兩
 
中國 某 年 七 月連續 七 日 的 暴雨,造成長江 中 下游 地區 發生 嚴重洪患,受災戶超過 千 萬 造成此 洪患 的可能原因為 哪 兩

(a)2016年3月27日                                            (b)2016年7月28日

圖4、長江流域災前、災後衛星影像,白色框表示河道及湖泊在洪災發生前、後有較明顯的差異(NASA)

中國 某 年 七 月連續 七 日 的 暴雨,造成長江 中 下游 地區 發生 嚴重洪患,受災戶超過 千 萬 造成此 洪患 的可能原因為 哪 兩
  
中國 某 年 七 月連續 七 日 的 暴雨,造成長江 中 下游 地區 發生 嚴重洪患,受災戶超過 千 萬 造成此 洪患 的可能原因為 哪 兩

        (a)六月到七月初                            (b)七月中至七月底

圖5、中國大陸二波豪雨造成洪災位置圖,藍色區塊表示洪水淹沒範圍(Aon Benfield Analytics)

長江流域在豪雨過程中,部分河道溢、潰堤,分別為:位於湖北武漢舉水河7月1日潰堤70公尺寬,造成6個村約1.2萬人緊急避難;7月1日晚間,舉水河柳子港水位站33.35公尺,已超過當地堤防設計水位0.24公尺,並在晚間22時30分達到最高峰33.58公尺,隨即水位下降。武漢氣象中心表示:洪峰發生前六小時,降雨量約220毫米以上,而持續的降雨造成洪水不退的情況。大型湖泊紛紛超過警戒水位,分別:太湖超過警戒水位0.98公尺、洞庭湖超過警戒水位0.87公尺,而鄱陽湖超過警戒水最多約1.72公尺;大型水庫水位部分:三峽水庫超過水位6.7公尺,雖然水位超過警戒水位,而洪水範圍隨著洪水疊加效應一直擴大。

此次強降雨帶來的洪災主要集中在6月30日至7月16日期間,共造成184人死亡,受災人口約3,282萬人,199.3萬人撤離安置,47.1萬棟房屋全、半毀,農作物受災面積約416.7萬公頃(相當9個嘉南平原面積)(圖6)。除了生命財產損失外,還造成9條鐵路因部分路段嚴重淹水而中斷(圖7)。另外,水利設施損情況,大、中型水庫受損共4座,小型水庫受損403座,2座小型水庫垮壩。

中國 某 年 七 月連續 七 日 的 暴雨,造成長江 中 下游 地區 發生 嚴重洪患,受災戶超過 千 萬 造成此 洪患 的可能原因為 哪 兩
 
中國 某 年 七 月連續 七 日 的 暴雨,造成長江 中 下游 地區 發生 嚴重洪患,受災戶超過 千 萬 造成此 洪患 的可能原因為 哪 兩

圖6、豪雨造成洪災災害照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國 某 年 七 月連續 七 日 的 暴雨,造成長江 中 下游 地區 發生 嚴重洪患,受災戶超過 千 萬 造成此 洪患 的可能原因為 哪 兩

圖7、洪災影響鐵路停駛公告(維基百科)

四、歷史災情回顧比較

本文將中國大陸2016年的洪災事件與1998年洪災進行比較,主要是因為這兩場分別是目前觀測史上唯二最強聖嬰現象的隔年,同時也是長江三峽大壩建造前、後的洪災事件(1)1998年洪災造成共有4,150人死亡和失蹤,九江水壩潰壩;2016年因長江支流舉水河等支流潰堤,造成死亡和失蹤人數相較少。而經濟損失部份,1998年主要洪災發生在湖南和江西二省超過50億人民幣損失(225億新台幣),而這二省周邊省份以及遠至內蒙古、吉林和黑龍江省亦有1050億人民幣損失(45億至225億新台幣),災情擴及東南和東北省份;2016年主要由湖北和河北二省損失超過50億人民幣(225億新台幣)10億至50億人民幣(45億至225億新台幣)之省份也僅有5個省份,相對19989個省份來的少(8、圖9)。總計1998年洪災損失占當年度GDP 2.99%;而2016年度損失,占當年度GDP 0.35%

表1、1998年與2016年洪災事件描述(Aon Benfield Analytics)

中國 某 年 七 月連續 七 日 的 暴雨,造成長江 中 下游 地區 發生 嚴重洪患,受災戶超過 千 萬 造成此 洪患 的可能原因為 哪 兩

中國 某 年 七 月連續 七 日 的 暴雨,造成長江 中 下游 地區 發生 嚴重洪患,受災戶超過 千 萬 造成此 洪患 的可能原因為 哪 兩
 
中國 某 年 七 月連續 七 日 的 暴雨,造成長江 中 下游 地區 發生 嚴重洪患,受災戶超過 千 萬 造成此 洪患 的可能原因為 哪 兩

圖8、1998年與2016年洪災損失分布(Aon Benfield Analytics)

中國 某 年 七 月連續 七 日 的 暴雨,造成長江 中 下游 地區 發生 嚴重洪患,受災戶超過 千 萬 造成此 洪患 的可能原因為 哪 兩

圖9、1998年與2016年洪災損失之統計(Aon Benfield Analytics)

五、結論

中國長江流域的洪災發生頻率,隨著人口增加,行水區和蓄洪用地減少,而逐年提高。人類透過工程手段預期達到蓄洪及減災功能,但即使建造水利工程,仍無法杜絕洪災所帶來的衝擊。初步探討當地近期洪災發生的主因,大多是強降雨超過歷史記錄或水工構造物設計標準。以本次事件為例,洪災主要發生在三峽大壩下游,亦即有高設計標準,工程設施僅能處理設計範圍內的問題,即使建造眾多的水利設施,仍會出現防汛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