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Bosna i Hercegovina
Босна и Херцеговина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国旗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国徽

国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国歌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位置(绿色

欧洲(深灰色)  —  [圖例放大]

首都
及最大城市
萨拉热窝[1]
43°52′N 18°25′E / 43.867°N 18.417°E
官方语言
(国家层面)
无[1]
通用语言[3]波士尼亞語
塞尔维亚语
克罗地亚语
(使用拉丁字母和西里尔字母[2])
族群(2013[4])

  • 50.1% 波斯尼亚族
  • 30.8% 塞尔维亚族
  • 15.4% 克罗地亚族
  • 3.7% 其他

政府联邦制 议会共和国

• 高级代表

克里斯蒂安·施密特

• 主席团轮值主席

熱利科·科姆希奇

• 波黑主席团

謝菲克·扎費羅維奇
米洛拉德·多迪克

• 部长会议主席

佐兰·泰盖尔蒂亚
立法机构波黑议会

• 上议院

民族院

• 下议院

代表院
现代史

• 波斯尼亚危机

1908年10月6日

• 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独立

1918年10月29日

• 成立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

1918年12月4日

• 以共和國政體加盟南斯拉夫聯邦

1943年11月29日

• 波士尼亞戰爭

1992年4月1日

• 《岱頓協定》

1995年12月14日
面积

• 总计

51,129平方公里(125th)

• 水域率

1.4%
人口

• 2019年估计

3,301,000[5](135th)

• 2016年普查

3,511,372[6]

• 密度

69/平方公里
GDP(PPP)2022年估计

• 总计

606.79亿美元[7]

• 人均

17,471美元[7]
GDP(国际汇率)2022年估计

• 总计

233.58亿美元[7]

• 人均

6,725美元[7]
基尼系数0.338[8](2011年)
 · 47th
人类发展指数 0.769[9](2018年)
 · 75th
货币可兌換馬克(BAM)
时区UTC+01(欧洲中部时间)

• 夏令时

UTC+02(欧洲中部夏令时间)
日期格式dd. mm. yyyy. (CE)
行驶方位靠右行驶
电话区号+387
ISO 3166码BA
互联网顶级域.ba

网站
www.fbihvlada.gov.ba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各地常用別名
中国大陸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臺灣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港澳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斯尼亞語:Bosna i HercegovinaБосна и Херцеговина),简称波黑[11][12],有時亦簡稱為波士尼亞,是欧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西部的多山國家,首都萨拉热窝。波黑為組成原南斯拉夫的六個社會主義共和國(即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社会主义共和国)之一,于1990年代,南斯拉夫內戰时期獨立,並且根據《岱頓協定》,波黑目前是國際社會公認的獨立主權國家,波黑議會由歐洲議會所選出的高級代表所監督。該國在行政及管理上被分成兩個實體,其一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联邦(又称穆斯林和克羅地亞人聯邦),其二為塞族共和國(又称斯普斯卡共和國)。2000年處於國際監護的布爾奇科市設立了特區,為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境內第三個政治實體—布爾奇科特區,雖然布爾奇科特區在名義上是屬於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兩個政治實體共同治理,但是事實上該區的地位卻等同於第三個政治實體,因為該區具有等同於其他兩個政治實體的相同權力,並且直屬於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政府所管轄。

該國國名源自於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這兩個歷史地區名稱,但時至今日在該國仍然沒有直接使用這兩個地理區域名稱所代表的政治實體存在,僅有使用種族名稱波士尼亞人跟克羅地亞人(波赫聯邦)、及塞爾維亞人(塞族共和國)所代表的政治實體存在而已。

历史[编辑]

最晚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波黑地域已經有先民聚居,斯托拉茨巴丹吉洞穴古遺址距今超過一萬二千年,是目前已知的歐洲東南部最早的洞穴古遺址. 此外, 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也時有發現, 當時的居民为伊利里亚人。波黑地域于公元前168年由罗马帝国占领。455年时东哥特人将该地区占领,6世纪时东哥特人被拜占庭击败,现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南部地区一度成为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

阿瓦尔人于6世纪和7世纪时开始入侵,塞爾維亞人和克罗地亚人也相继进入巴尔干半岛。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内,波士尼亞以及赫塞哥維納地区多次分属周围的各个国家。1377年时特弗尔特科·科特罗曼尼奇(Tvrtko Kotromanić)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波斯尼亚王国,但1463年时奥斯曼帝国入侵,波士尼亚被奥斯曼帝国所併吞。

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以武力、宗教人头税等方式迫害当地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并规定凡是穆斯林,可进入上层社会;农民如改信伊斯兰教,可免交某些捐税。過去的學者認為,在现今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境内的穆斯林族大多是由于这种政策所造成的。然而近年來的研究則認為波斯尼亞人改信伊斯蘭教多數並非被迫。[13]

奥斯曼帝國占领区儿童从小脱离父母和家庭,进行集中教育和培养,使之成为近卫军的一种兵源,迫使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后代突厥化。他们还将其占领地区的人分等级,给予不同地位。凡是为其统治服务、效力的地主、军人等享有很高的地位,而仍旧信仰基督教的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普通平民则被称为“赖雅”。

1908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一起成为奥匈帝国的领地,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族民族主义者所刺杀(參見萨拉热窝事件),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后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成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的一部分,该王国后来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成为納粹德國及意大利王國的傀儡政权克罗地亚独立国领地的一部分,战后以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名義又重归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此时的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正式确认为南斯拉夫的一个联邦共和国,其边界采用的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边界,與當地实际民族的分布颇有出入。

70年代,南斯拉夫承认“讲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的伊斯兰教徒”为穆斯林族(即波黑独立后的波士尼亞人),使原本构成南斯拉夫主体的民族由五个提升到六个。新承认的穆斯林族,人口次于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位居南斯拉夫第三位。

1992年2月19日,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在境內塞爾維亞人抵制的情况下,就独立问题举行公民投票。投票结果显示,约占人口62.8%的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支持独立。3月3日,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议会在塞爾維亞人议员缺席抵制的情况下宣布独立,致使民族矛盾激化。4月6日,就在欧洲共同体承认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共和國独立的當天,其境内5个塞爾維亞人自治区宣布联合成立塞族共和国,独立于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之外,但依然留在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之内。塞尔维亚人的行动立即招致了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政府的镇压,驻扎在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境内的南斯拉夫人民军亦遭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两族武装部隊的攻击。4月7日,南斯拉夫人民军出动飞机轰炸了克罗地亚族武装力量的弹药库,武装冲突骤然升级。冲突由首都萨拉热窝向外蔓延,酿成全面内战。

1994年3月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境內的穆斯林和克羅埃西亞人雙方同意共组联邦,以共同对抗境內塞爾維亞人。1995年11月21日各方签署代顿和平协定,结束内战,并把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分为波黑联邦以及塞族共和国两个政治实体。在這次的内战中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境內共有20万人死亡,超过200万人流离失所。战争结束後,北约在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境內继续驻扎维和部队,2004年底由欧盟所取代。

2006年10月1日,大选举行。[14]10月18日,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波什尼亚族的哈里斯·西拉伊季奇、塞尔维亚族的内博伊沙·拉德马诺维奇和克罗地亚族的泽利科·科姆希奇当选为主席团成员。议会代表院42个席位中,民主行动党获得9席,波黑党获得8席,独立社会民主联盟和波黑社会民主党分别获得7席和5席,余下席位被其他一些政党和政党联盟获得。[15]2007年2月9日,以尼科拉·什皮里奇为部长会议主席的政府宣誓就职。[16]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Odzak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1995年围困升级后的萨拉热窝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位于萨拉热窝的BBI商业购物中心,该中心还是半岛电视台巴尔干半岛分台总部

政治[编辑]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主席團由三人所组成,每人各属一个民族(波士尼亞克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任期为四年,四年中每人轮流就任八个月主席团主席的职位。主席团成员由人民直选,其中波黑联邦选出波斯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成员,塞族共和国选出塞尔维亚人成员。

主席团提名部长会议主席,由议会通过。部长会议主席负责任命各部长。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議會拥有立法权,分为两院:人民院有15名成员,每个民族各5名;代表院有42名代表,三分之二来自波黑联邦,三分之一来自塞族共和国。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憲法法院掌握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全國的最高司法权,由9名法官组成,其中四人为波黑联邦所选出,二人为塞族共和国选出,三人由欧洲人权法院选出,并且不能是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或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邻国的公民。

行政区划[编辑]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蓝色为波赫联邦,红色为塞族共和国,绿色则是布尔奇科区。

根据1995年11月21日所签署的岱顿协定,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境內被区分为两个政治实体:波赫联邦与塞族共和国,双方各自统领一半的国土,拥有自己的首都、政府、國旗、國徽、總統、議會等。

其中,波黑联邦下辖10个州,塞族共和国下辖7个区

位于波士尼亞东北的布尔奇科特区为一自治区,直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政府。

地理[编辑]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波士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位于巴尔干半岛西部,邻国有克罗地亚、塞爾維亞以及黑山共和國。境内90%为崎岖山地,迪納拉山脈斜贯西部,与克羅埃西亞沿海地区相隔,西南部为石灰岩高原;平原仅限于河流两岸。萨瓦河(多瑙河支流)为北部与克羅埃西亞的边界。南部在亚得里亚海上只有一个20公里长的出海口涅姆。

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属于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主要城市有萨拉热窝、巴尼亞盧卡、图兹拉與莫斯塔尔等。

外交[编辑]

经济[编辑]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用颜色编码的28种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产品出口资料图解(2009年资料)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在南斯拉夫时期便是联邦内较贫穷的地区之一,独立后又发生了内战,经济受到严重损害。目前波黑经济正在渐渐复苏,同时还要进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货币为可兑换马克,曾经和德国马克保持一比一的汇率。德国马克由欧元所取代后,可兑换马克继续和欧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人口[编辑]

在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境內波什尼亞克人(Bоšnjak)約為48%、塞尔维亚人約為37.1%、克罗地亚人約為14.3%。

宗教[编辑]

境內的宗教分布為伊斯兰教(約為46%)、东正教(約為36%)、和天主教(約為14%),為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三大主要宗教。

文化[编辑]

飲食[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Constitution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 (PDF). [6 March 20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8 October 2015).
  2. ^ Nove generacije u FBiH sve manje znaju ćirilicu, iz RS-a tvrde da ravnopravno koriste oba pisma. Klix. [2020-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5).
  3.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统计局. 关于波黑.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统计局. [23 Febr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1).
  4. ^ The World Factbook. CIA. [2012-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5).
  5. ^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9".
  6. ^ Demography 2016 (PDF). [24 October 20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4 November 2018).
  7. ^ 7.0 7.1 7.2 7.3 Bosnia and Herzegovina.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2-07-30] (英语).
  8. ^ Distribution of family income – Gini index. The World Factbook. TWB. [29 Octo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October 2017).
  9.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10 December 2019 [10 December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9) (英语).
  10. ^ Danas se iz Norveške kući vraća 13 državljana BiH, a šta je sa ostalima?. Oslobođenje. [2020-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2).
  11.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国家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19-08 [2020-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1) (中文(中国大陆)).
  12. ^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0-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2) (中文(臺灣)).
  13. ^ Bringa, Tone. Being Muslim the Bosnian Way: Identity and Community in a Central Bosnian Villag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14-18. ISBN 0-691-00175-8.
  14. ^ 何毅,波黑举行全国大选 登记选民约275.5万人,新华网
  15. ^ 连国辉,王海昉,波黑全国大选最终结果揭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华网
  16. ^ 连国辉,王海昉,波黑新政府宣誓就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华网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克罗地亚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克罗地亚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克罗地亚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塞爾維亞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波黑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克罗地亚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蒙特內哥羅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蒙特內哥羅

地中海及其周边地区

大 西 洋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西班牙

巴利阿里海

巴利阿里群岛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法国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意大利

利古里亚海

科西嘉岛



第勒尼安海

西西里岛

爱奥尼亚海

地 中 海



黑 海

基克拉泽斯

克里特岛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希腊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土耳其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塞浦路斯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叙利亚

西奈半岛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埃及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利比亚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阿尔及利亚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摩洛哥

阿尔沃兰海

直布羅陀海峽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英国: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① 直布罗陀 ② 亞克羅提利 ③ 德凱利亞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④ 北塞浦路斯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⑤ 黎巴嫩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⑥ 以色列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巴勒斯坦國: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⑦ 约旦河西岸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⑧ 加沙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⑨ 阿尔巴尼亚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⑩ 黑山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⑪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⑫ 克罗地亚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⑬ 斯洛文尼亚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⑭ 摩纳哥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⑮ 马耳他
海域: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土耳其:⑯ 达达尼尔海峡
  ⑰ 马尔马拉海  ⑱ 博斯普鲁斯海峡

  • 以「地中海」開頭的条目
  • 分类:地中海

欧洲

西欧
不列顛群島

  • 英国
    • 英格兰
    • 苏格兰
    • 威尔士
    • 北爱尔兰
  • 爱尔兰

法語圈

  • 法国
  • 摩纳哥

低地國家群

  • 荷兰
  • 比利时
  • 卢森堡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南欧
亞平寧半島

  • 意大利
  • 梵蒂冈(属聖座)
  • 馬爾他騎士團
  • 圣马力诺

伊比利亚半岛

  • 葡萄牙
  • 西班牙
  • 安道尔

地中海諸國

  • 希腊
  • 賽普勒斯
  • 馬爾他

中欧
德語圈

  • 德国
  • 奥地利
  • 瑞士
  • 列支敦斯登

馬扎兒語圈

  • 匈牙利

西斯拉夫國家

  • 波兰
  • 捷克
  • 斯洛伐克

北欧
斯堪的纳维亚

  • 丹麦
  • 挪威
  • 瑞典
  • 芬兰
  • 冰岛

波羅的海

  • 立陶宛
  • 拉脫維亞
  • 爱沙尼亚

东欧
東斯拉夫

  • 俄罗斯(欧洲部分)
  • 白俄罗斯
  • 乌克兰

巴尔干半岛

  • 斯洛維尼亞
  • 克羅埃西亞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塞尔维亚
  • 黑山
  • 北馬其頓
  • 科索沃
  • 阿尔巴尼亚
  • 保加利亚
  • 羅馬尼亞
  • 摩尔多瓦

跨欧亚地区
(部分領土位於歐洲)

  • 俄罗斯(欧洲部分)
  • 土耳其(色雷斯)
  • 喬治亞(高加索地區)
  • 阿塞拜疆(高加索地區)
  • 哈萨克斯坦(乌拉尔河以西)

海外屬地與
其他特殊政區

  • 英國
    • 直布罗陀
    • 根西
    • 马恩岛
    • 澤西
  • 挪威
    • 揚馬延島
    • 斯瓦尔巴群島
  • 丹麥
    • 法罗群岛
    • 格陵兰

  • 参见:世界政區索引
  • 非洲
  • 美洲
  • 南极洲
  • 亚洲
  • 大洋洲
  • 各国首都列表

欧洲各国家和地區

联合国會員國

  • 阿尔巴尼亚
  • 安道尔
  • 亞美尼亞
  • 奥地利
  • 亞塞拜然
  • 白俄罗斯
  • 比利时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保加利亚
  • 克罗地亚
  • 賽普勒斯
  • 捷克
  • 丹麦
  • 爱沙尼亚
  • 芬兰
  • 法国
  • 喬治亞
  • 德国
  • 希腊
  • 匈牙利
  • 冰岛
  • 爱尔兰
  • 義大利
  • 哈萨克斯坦
  • 拉脱维亚
  • 列支敦士登
  • 立陶宛
  • 卢森堡
  • 馬爾他
  • 摩尔多瓦
  • 摩纳哥
  • 蒙特內哥羅
  • 荷兰
  • 北马其顿
  • 挪威
  • 波兰
  • 葡萄牙
  • 罗马尼亚
  • 俄罗斯
  • 圣马力诺
  • 塞尔维亚
  • 斯洛伐克
  • 斯洛維尼亞
  • 西班牙
  • 瑞典
  • 瑞士
  • 土耳其
  • 乌克兰
  • 英国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公认主权实体

  • 馬爾他騎士團
  • 梵蒂冈(聖座)
  • 歐洲聯盟

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

  • 阿布哈兹
  • 阿尔察赫
  • 科索沃
  • 北塞浦路斯
  • 南奥塞梯
  • 德涅斯特河沿岸

属地和其他特殊政区

  • 阿克罗蒂里和泽凯利亚
  • 奥兰
  • 法罗群岛
  • 直布羅陀
  • 扬马延
  • 根西
  • 澤西
  • 马恩岛
  • 斯瓦尔巴

南斯拉夫历史
1918年以前 1918年–1929年 1929–1945 1941–1945 1945–1946 1946–1963 1963–1992 1991/1992–2003 2003–2006 2006–2008 2008–
斯洛文尼亚

奥匈帝国
的一部分

包括
科托尔湾

参见

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
1868年–1918年

達爾馬提亞王國
1815年–1918年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管地
1878年–1918年

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
(1918年–1929年)

南斯拉夫王國
(1929年–1945年)

参见

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
1918年

普雷克穆列共和国
1919年

巴纳特、巴契卡和巴拉尼亚
1918年–1919年

阜姆自由邦
1920年–1924年
1924年–1945年

意大利行省扎达尔
1920年–1947年

附属于a
法西斯意大利 和
納粹德國
南斯拉夫民主联邦
1945–1946

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
1946–1963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
1963–1992

斯洛文尼亚(1945–1991)
克罗地亚(1945–1991)
波黑(1945–1992)

塞尔维亚 (1945–1992)
(包括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自治省

黑山(1945–1992)
马其顿(1945–1991)

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

参见

的里雅斯特自由区 (1947–1954) j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斯洛文尼亚共和国

十日戰爭 (斯洛文尼亞)
達爾馬提亞

克罗地亚独立国
1941–1945

納粹德國傀儡政權
部分附属于法西斯意大利。
梅吉穆列縣和巴兰尼亚附属于匈牙利。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克罗地亚共和国
b
克罗地亚独立战争
斯拉沃尼亚
克罗地亚本部
波斯尼亚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波黑
c
波斯尼亚战争

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联邦(1995–),
塞族共和國(1995–)和布爾奇科特區(2000–)组成

黑塞哥维那
伏伊伏丁那 匈牙利德尔维德克地区的一部分 自治巴纳特d

(德国
塞爾維亞救國政府的一部分)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塞尔维亚共和国(1990–2006)

黑山共和国(1992–2006)组成

塞尔维亚和黑山 塞尔维亚共和国

包括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和聯合國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托管下的科索沃和梅托希亚自治省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塞尔维亚共和国

包括伏伊伏丁那自治省

中塞爾維亞 塞尔维亚王国
1882–1918
塞爾維亞救國政府
1941–1944 e
科索沃 塞尔维亚王国
的一部分
1912–1918
大部分附属于阿尔巴尼亚王国 (1939年-1943年)
1941–1944

与西马其顿和东南黑山一起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科索沃共和国
g
梅托希亚 黑山王国
1910–1918

梅托希亚由奥匈帝国控制1915–1918

黑山 意大利黑山省f
1941–1944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蒙特內哥羅
马其顿共和国 塞尔维亚王国的一部分
1912–1918
附属于 保加利亞王國
1941–1944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馬其頓共和國
1991–2019
北马其顿共和国
2019–h
  • a 普雷克穆列附属于匈牙利王國 (1920年-1946年).
  • b 参见克拉伊納塞爾維亞人自治州 (1990) → 克拉伊納塞爾維亞人自治州;(1990–1991);和東斯拉沃尼亞、巴蘭尼亞和西斯雷姆塞爾維亞人自治州;(1990–1991),西斯拉沃尼亞自治州;(1990–1991)和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1990–1995),全部由联合国东斯拉沃尼亚、巴拉尼亚和西锡尔米乌姆过渡行政当局;(1996–1998)取代。
  • c 参见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黑塞哥-波斯尼亚克罗地亚共和国;波斯尼亚克拉伊纳塞尔维亚人自治州的塞爾維亞人自治州、东北波斯尼亚塞尔维亚人自治州、羅曼尼亞塞爾維亞人自治州和赫塞哥維納塞族自治州(1991–1992)合并成塞族共和國(1992–1995)。
  • d 巴奇卡重新附属于匈牙利(1941–1944),而斯雷姆附属于克罗地亚独立国(1941–1944)。
  • e 参见乌日策共和国
  • f 附属于法西斯意大利(1941–1943)和纳粹德国(1943–1944)。小部分属于克罗地亚独立国(1941–1944)。
  • g 科索沃是一個在科索沃共和國與塞爾維亞共和國之間的爭議領土。科索沃已于2008年單方面宣布独立并成立了科索沃共和国,但塞尔维亚仍坚持认为科索沃是其主权领土的一個自治區。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中有113个已承认科索沃的独立地位。
  • h 北马其顿在联合国中被称为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 因为和希腊的名称争议。
  • j 自由领成立于1947年。其行政区划分为两个区域(A区)和(B区)。自由领事实上由意大利和SFRY于1954年接管。

联邦制国家

目前实行联邦制

  • 阿根廷
  • 澳大利亚
  • 奥地利
  • 比利时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巴西
  • 加拿大
  • 葛摩
  • 衣索比亞
  • 德国
  • 印度
  • 马来西亚
  • 墨西哥
  •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 尼泊尔
  • 奈及利亞
  • 巴基斯坦
  • 俄罗斯
  •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 伊拉克
  • 索马里
  • 苏丹
  • 南苏丹
  • 瑞士
  •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 美国
  • 委内瑞拉

过去实行联邦制

  • 波蘭立陶宛聯邦
  • 苏联
  • 教皇國
  •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 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
  •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 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
  • 西印度群島聯邦
  • 印度尼西亞聯邦共和國
  • 法屬印度支那
  • 利比亞王國
  • 荷蘭共和國
  • 肯亚
  • 叙利亚
  • 羅德西亞
  • 坦桑尼亚
  •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由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组成)
  • 阿拉伯聯邦共和國(由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 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组成)
  • 奥匈帝国
  • 北德意志邦聯
  • 哥伦比亚(格拉納達邦聯 · 哥倫比亞合眾國)
  • 巴西合众国
  •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 東德
  • 西德
  • 乌干达
  • 刚果共和国(利奥波德维尔)
  • 喀麦隆
  • 马利联邦
  • 馬來聯邦
  • 马来亚联邦
  • 马来亚联合邦
  • 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聯邦
  • 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聯邦
  • 南非(南非聯邦 · 南非共和国)

短暂存在的政权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联邦)

参见:联邦制

 

国际组织成员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权力

  • 聯合國憲章第五章
  • 聯合國憲章第七章
  • 否决权
  • 决议
  • 改革

组织结构

  • 军事观察员
  • 建设和平委员会
  • 反恐怖主义委员会
  • 维和行动

使命

  • 联合国军
    • 朝鮮半島衝突
  • 联合行动力量

常任理事国
(否決權)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雅尔塔会议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中国代表权变更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苏联解体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四國聯盟
    • 联合国改革

1945年-1971年
(创始国)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美國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蘇聯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英国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中華民國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法國

1971年-1991年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美國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蘇聯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英国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法國

1991年-至今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美國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俄羅斯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英国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法國

非常任理事国
(选举)

2021年-2022年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印度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愛爾蘭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肯尼亚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墨西哥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挪威

2022年-2023年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阿尔巴尼亚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巴西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加纳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加彭
  •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阿联酋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伊斯兰合作组织

成员国

  • 阿富汗
  • 阿尔巴尼亚
  • 阿尔及利亚
  • 阿塞拜疆
  • 巴林
  • 孟加拉国
  • 贝宁
  • 布吉納法索
  • 汶莱
  • 喀麦隆
  • 乍得
  • 科摩罗
  • 科特迪瓦
  • 吉布提
  • 埃及
  • 加蓬
  • 冈比亚
  • 几内亚
  • 几内亚比绍
  • 圭亚那
  • 印尼
  • 伊朗
  • 伊拉克
  • 约旦
  • 科威特
  • 哈萨克斯坦
  • 吉尔吉斯斯坦
  • 黎巴嫩
  • 利比亚
  • 马尔代夫
  • 马来西亚
  • 马里
  • 毛里塔尼亚
  • 摩洛哥
  • 莫桑比克
  • 尼日尔
  • 尼日利亚
  • 阿曼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國
  • 卡塔尔
  • 沙特阿拉伯
  • 塞内加尔
  • 塞拉利昂
  • 索馬里
  • 苏丹
  • 蘇利南
  • 塔吉克斯坦
  • 土耳其
  • 突尼斯
  • 多哥
  • 土库曼斯坦
  • 乌兹别克斯坦
  •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 也门

暂停成员身份

  • 叙利亚

观察员
观察员国

  •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 中非
  • 俄罗斯
  • 泰国
  • 北塞浦路斯
  • 桑給巴爾

穆斯林社区/组织观察员

  • 菲律宾 摩洛民族解放陣線(MNLF)

伊斯兰机构观察员

  • 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议会联盟(PUOICM)  伊斯蘭會議對話與合作青年論壇(ICYFDC)

国际组织观察员

  • 联合国
  • 不结盟运动
  • 阿盟
  • 非盟

法语国家及地区国际组织

參與國家/地區
正式成員

  • 阿尔巴尼亚
  • 安道尔
  • 亞美尼亞
  • 比利时
  • 贝宁
  • 保加利亚
  • 布吉納法索
  • 蒲隆地
  • 柬埔寨
  • 喀麦隆
  • 加拿大
  • 佛得角
  • 中非共和國
  • 葛摩
  • 刚果民主共和国
  • 刚果共和国
  • 科特迪瓦
  • 吉布提
  • 多米尼克
  • 埃及
  • 法国
  • 加蓬
  • 希腊
  • 几内亚
  • 幾內亞比索
  • 赤道几内亚
  • 海地
  • 老挝
  • 黎巴嫩
  • 卢森堡
  • 马达加斯加
  • 马里
  • 毛里塔尼亚
  • 毛里求斯
  • 摩洛哥
  • 摩尔多瓦
  • 摩纳哥
  • 加拿大新不倫瑞克省
  • 尼日尔
  • 北马其顿
  • 加拿大魁北克省
  • 羅馬尼亞
  • 卢旺达
  • 圣卢西亚
  •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 塞内加尔
  • 塞舌尔
  • 瑞士
  • 乍得
  • 多哥
  • 突尼西亞
  • 瓦努阿图
  • 越南
  • 比利时法语社群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準成員

  • 賽普勒斯
  • 加纳
  • 新喀里多尼亞
  • 卡塔尔

觀察員

  • 阿根廷
  • 奥地利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大韩民国
  • 哥斯达黎加
  • 克罗地亚
  •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 爱沙尼亚
  • 格鲁吉亚
  • 匈牙利
  • 科索沃
  • 拉脫維亞
  • 立陶宛
  • 墨西哥
  • 蒙特內哥羅
  • 莫桑比克
  • 安大略
  • 波兰
  • 塞尔维亚
  • 斯洛伐克
  • 斯洛文尼亚
  • 多明尼加
  • 捷克
  • 泰国
  • 乌克兰
  • 乌拉圭

歷任秘書長

布特羅斯·布特羅斯-加利 → 阿卜杜·迪乌夫 → 米歇尔·让 → 路易丝·穆斯基瓦博

相關

  • 法语国家和地区列表
  • 法語系運動會
  • 法國電視國際五台

规范控制
波 士 尼 亞 與 赫 塞 哥 維 納

  • WorldCat Identities
  • BNF: cb11709959t (data)
  • FAST: 1212749
  • GND: 4088119-2
  • HDS: 032206
  • LCCN: n81035836
  • NARA: 10045294
  • NDL: 00577605
  • NKC: ge134079
  • NNL: 000984370
  • VIAF: 1261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