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 的 孩子 和 壞 掉 的 大人 心得

受傷 的 孩子 和 壞 掉 的 大人 心得

圖片來源:博客來

一本適合父母與助人工作者看的書,如果和作者一樣同為助人工作者,必定能從書中得到許多共鳴與寶貴經驗;而作為父母的,則能藉由本書實例與作者的體悟,避免讓自己的小孩需要到輔導老師那裡諮商會談。如同作者的經驗,會被送到輔導室諮商的孩子,究其根本,幾乎都是壞掉的家長造成的,值得父母警惕與省思。

「不少父母以為告訴孩子『我們對你的期待很高』或『我們只能指望你了』,是在激勵孩子奮發向上,卻不知道這可能是在阻礙孩子的發展,讓孩子無法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然而,孩子不僅不想讓父母失望,反而更希望能繼續得到父母的支持和肯定。於是會一邊採用原本無效的學習策略,同時變本加厲地花費更多精力投入課業。這樣的孩子就是在傳遞一個訊息:『雖然我的成績表現不好,但是我已經盡力了,請你們不要因此不愛我。』」

「父母對孩子的愛當然是無條件的。然而一句習慣性的話,卻讓孩子帶著不安成長。因此父母一定要記得,得讓孩子感受到你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請時常帶著溫柔而堅定的語氣,告訴孩子:『從你成爲爸媽孩子的那一刻起,爸媽就是全力愛著你的!這無關你的表現,爸媽對你的愛都不會有絲毫減少。』」

「父母對孩子的愛,若是帶有過多的焦慮、恐懼或擔心,往往來自於成長過程中的創傷經驗,或者未被滿足的需求,以及一些未能完成的缺憾。這些問題該由大人自己去處理,而非投射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承擔,甚至無意間成了父母的照顧者,而無法將自己的人生活得更好。如果孩子在成長的路上,一直回頭看著父母,如何將心力聚焦在眼前的挑戰,又如何全力以赴地追求成就呢?」

「許多大人的內心世界,似乎內建著無法忍受孩子成績不佳的自動化模式。細究原因,我們的文化氛圍就是如此,長久以來的主流價値觀總是稱頌那些會讀書的人。而大人們也是在如此對待下長大。若幸運地,在課業上成為人生勝利組,就會再用這樣的標準來評價孩子的人生。」

「有智慧的大人總能為孩子創造舞臺,讓孩子在擅長的領域中被他人看見,獲得自信與繼續向前的力量。然而,目光如豆的大人,卻可能用一句話擊垮孩子對生命的熱情。」

「在過去,有事的孩子不是不存在,而是沒被看見。就像等到兒少保護、性平教育等法規制度逐一建立後,家暴、兒虐、性侵等案件通報量才急速暴增,因為過去不當回事的,如今都紛紛浮出檯面。」

「改變世界的力量常來自那些不安現狀且特立獨行的人。大人該支持孩子勇於展現不同,還是把一根根突起的釘子給敲平?」

「是的,『期待』是一回事,『相信』又是一回事。如果你想達成一個目標,這是你的期待;但你認為自己是否能達成,這是一種相信,而你相信『這個世界會如何運作的方式』,就是一種信念。真正影響孩子發展的,往往是信念,而非期待。這就是許多家長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常感覺到事與願違、力不從心的原因。當家長不斷數落孩子的缺點、說孩子的不是,表面上是爲了孩子好,恨鐵不成鋼;但內心所呈現出來的,正是一種『我的孩子不夠好,一無是處,所以才需要我不斷提醒』的信念。於是,從這個信念出發所看到的孩子,永遠是不夠好的。」

「師長為孩子建立起一段有別於過去的溫暖關係,讓孩子體驗到被肯定、被支持與被接納的經驗,這點點滴滴都會化成他們的心理養分。即使看不到立即成效,只要方向是對的,就要持績去做。由於逐漸體會了這個現象,對於處在困境中的孩子,我開始懂得等待。過去,當孩子出現狀況時,我會和家長一樣著急,心急如焚地給出各種建議,要家長積極做點什麼;而現在,我會在與家長談完後,多加上一句話:『別急,多點時間觀察與等待,也許自然就會改善了。』正如恩師賀孝銘教授常說的:『慢慢來,比較快!』」

心理的創傷,該如何面對

經常聽到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沒辦法照顧好自己的人要如何去照顧他人」這句話,我覺得對錯各半。對的部分在於如果連自己的生活都管不好,光是照顧自己就忙得焦頭爛額的人要如何分出時間去照顧另一個人?但不認同的部分在於有時我們以為自己準備好了,正式接觸時才發現自己根本還沒準備好,那時能說抽離就抽離嗎?我想很難。所以有的時候,面臨到的狀況是明明自己還沒準備好,卻已經開始了下一個挑戰,而這也是許多問題衍生的開端。

內容介紹:

作者將自己在輔導處擔任輔導老師的所見所聞整理成本書,用輕鬆的筆法去描寫每個個案的心情與自己介入輔導個案時的想法轉折……

本書以章節依序討論了孩子的內心、大人的困境、如何協助孩子以及作者本身從孩子身上學習到了什麼,像剝洋蔥般揭開親子互動中產生的傷痕。

心得感想:

有時看一些親子互動或親子溝通的書籍,總是會有一種莫名的排斥感。細想後或許是因為這些書籍不外乎都是以『指導』的方式去談論親子互動,不論是家長對孩子應該如何如何;甚至連孩子應該怎麼面對父母都有一套指導手冊。千篇一論的道理寫得冠冕堂皇,但人際關係真的有這麼單純嗎?如果明明知道這麼做是對的但總是無法徹底實踐書中的內容,那麼會不會變得四不像?

而這本書,看到的正是內心受了傷的孩子以及受了傷的大人,帶著傷的他們就像刺蝟一樣,一碰就舉起利刺保護自己,卻傷害了他人。書中的大人或許也讀過相處的書、也許是用自己的想法和孩子相處,但在孩子身上無法應用,甚至引起了孩子的排斥,因而感到無所適從;而孩子,查覺到大人似乎不能理解自己,甚至在無意間傷害了自己,為了保護自己也豎起了刺。雙方帶著武器相處,多是爭執。

其實看了這本書後我自己覺得,我沒辦法從書中學習到和孩子相處的『真理』,也沒辦法從書中去學到『如何處理自己心理的傷』,但可以從書中的案例去感受作者想表達的事情,經過咀嚼後成為自己的想法,也許,在自己身上會逐漸有些改變。

書名: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作者:陳志恆

出版社:圓神出版社

書名: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作者:陳志恆

內容簡介

作者有十年校園輔導老師的實務經歷,致力於幫助受到傷害的學生。書中以32篇學生的真實故事為例,希望喚醒各位「壞掉的」家長和老師,讓他們了解到原生家庭對自己和下一代的影響,同時學習真正愛孩子的方式。

閱讀心得

原生家庭是最近討論度很高的話題,前有電視劇《歡樂頌》的樊勝美,後有《都挺好》的蘇明玉,很多人都在訴說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甚廣,從性格、言行舉止、金錢觀、生育觀、教育觀等等方面都能發現父母的蛛絲馬跡,為此痛不欲生,但很少人能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

作為子女,面對跟家人的衝突,想要改變卻無從下手,一方面是父母已年過半百,不認為自己需要改變,一方面是自己想要改變,卻心有餘而力不足,抵抗到最後傷口愈合了,傷疤還在。

作為家長和師長,總是從小孩身上找問題,認為孩子調皮是交了狐朋狗友,學習成績不好是因為貪玩不夠努力,甚至用偏激的方式對付不聽話的孩子,根本沒有察覺到孩子是在向他們發出求救信號。僅僅一句辱罵的話,媽媽的一巴掌,就足以摧毀弱小的心靈,讓孩子一輩子活在痛苦當中。等孩子長大後,他們又會不自覺的學習父母的教育方式,成為下一個壞掉的大人,代代相傳。

書中提到的案例,我作為受傷害的原生家庭一份子,深深的體會到那種無助和絕望。面對大人我無話可說,就算偶爾對話,我常說的口頭禪是「我不知道」,就因為不頂撞大人,不吵不鬧,我成為大人眼中的乖孩子,就因為成績還可以我被家人寄予厚望,就因為工資低總被家人冷眼嘲諷。沒有人問過我上課累不累,工作辛不辛苦,最近開不開心,問得最多的都跟錢有關,直到現在才發現原來我的家人很冷漠。

看完這本書,受原生家庭影響的人也許能從書中得到啟發,看清父母的真面目,或許能夠原諒父母錯誤的表達愛的方式,亦或許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轍。

如果是想要作出改變的父母和老師,這本書非常適合你,因為書中針對每一個案例都有提供因應方案,幫助你發掘自身的問題所在,學習如何讓孩子感到愛和關懷,而非讓傷害成為彼此一生的遺憾。

佳句摘錄

  • 人的本質其實很簡單,我們渴望被看見、被理解,然後,自在地以各種樣貌活在世界上。

  • 阿德勒心理學主張「所有的困擾都來自人際關係」。

  • 你可以選擇多說一點,或少說一點,也可以都不說,我會尊重你。

  • 如果大人的批評與指責有用,孩子早就振作了。

查價:Readmoo電子書 | 博客來電子書  | 博客來實體書

如果想看更多真人故事,我推薦吳苾雯的《是誰“殺”了我——毁了孩子一生的一件小事》,這本書非常直擊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