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府王爷 管 什么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 有用+1 已投票

池府王爷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中国台湾民间神明

五府千岁之一 池府王爷

台湾民间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姓池名梦彪,陈留人氏,文质仁心,治军严正。

中文名 池府王爷 流行地区 台湾

唐高祖入关时,因助唐开国有功,授封中郎将、折冲都尉。贞观十七年(643),随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势如破竹,又加封为宣威将军。传说池府王爷某夜梦见一位瘟神,奉玉帝旨令下凡降灾、散布瘟疫。池王知道这件事后,便请这位瘟神到府中饮酒畅谈。瘟神畅饮之后,已有几分酒意,就吐露下凡之意,池王托言借看药粉,趁瘟神不注意时将那包瘟疫粉全部吞下。药性发作,随即满脸变黑,两眼突出而亡。瘟神带着池梦彪的灵魂参见玉帝,玉帝感念其爱民救民的精神,敕封为“代天巡狩池府千岁”,农历六月十八日为其圣诞千秋。 [1]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 1    中国寺庙祠观造像数据库细览   .中国寺庙祠观造像数据库[引用日期2021-01-05]

池府王爺原名叫池夢彪,不願人民受苦而用計吃下了瘟神的毒藥而死,後來玉皇大帝有感祂的慈悲之心,封他為五府千歲,代天巡狩。而五位王爺各有擅長之處,而池府王爺又被稱「二王好流水」,意指祂是漁民的守護神,也保佑著信眾生意順利,財源滾滾來。

池府王爺的慈悲心腸

傳說池府王爺生前名叫池夢彪,對人和善,勤政愛民。後來夢到玉皇大帝派遣瘟神來人間降瘟疫,池夢彪就去找這位瘟神,用計拿過瘟神的降瘟用的藥粉,一口氣吞了下去,不久後毒發身亡。上到天庭後,玉皇大帝有感池夢彪為民而亡,實為大善之舉,所以就封他為池府王爺,代天巡狩,掌人間善惡,懲惡揚善。

池府王爷 管 什么

池王爺 發財神

在台南以前還是以捕漁為生的年代,池府王爺的職責就是守護這些漁民,每每漁民祈求出海平安、望得豐收的時候,池府王爺就會幫助漁民滿載而歸。久而久之,因為漁民的收入慢慢上升,就有「池王爺,發財神」的美談。出門打拚都需要這位愛護人民的守護神保佑能順順利利,財源進寶。

池府王爷 管 什么

好惡分明的池府王爺

不過求財的信眾切記求的要是正財,因為池府王爺性格好惡分明,嫉惡如仇。如果求的財是偏財或心有歹念,池府王爺不但不保佑,可能還會下懲罰。但也因為祂的性格,景仰信任池府王爺的信眾若被陰間的亡魂騷擾,池府王爺也會二話不說為信眾抓拿惡鬼,讓信眾平平安安。

池府王爷 管 什么

台灣的王爺涵蓋範圍很廣。圖為海埔池王府五王。(圖/保庇NOW資料圖)

台灣的王爺涵蓋範圍很廣。圖為海埔池王府五王。(圖/保庇NOW資料圖)

王爺是指非帝級男性神明的普遍尊稱,王爺信仰在台灣普及數量、種類極多,許多人對於王爺信仰體系是一知半解,今天就來帶大家解開王爺信仰的小秘密!

永義宮池府王爺。(圖/記者黃彥昇攝)

王爺分三類,部分有名有姓有其人

第一種王爺屬於有名有姓,也就是出自歷史與傳奇賢人的王爺,但因百姓不能直呼王爺名諱,都是以某王爺或是某府千歲做為尊稱,因此長久下來被大部分人遺忘其姓名。如岳飛(岳府王爺)、周瑜(周府王爺)、李柏瑤(李府王爺)

第二種則是自然神格化的王爺,因是從自然崇拜演進而來,因此原先就沒有姓名,例如十二天王(瘟王)、五福大帝(五瘟鬼)

第三種則為集體被神格化,且來源眾說紛紜,如三百六十進士、三十六進士,因其缺乏有名有姓的史料記載,因而沒有名諱。

王爺為何稱之為千歲?

根據史料,宮中大臣、百姓見到漢武帝時需要尊呼三聲萬歲,意旨祝福皇帝萬壽無疆之意,到了後來「王歲爺」變成為皇帝的俗稱。因此在皇帝之下的王爺則相對稱之為「千歲」,正式來說,親王、王爺、娘娘都可以被稱之為千歲。

池府王爷 管 什么

台灣的王爺涵蓋範圍很廣。圖為海埔池王府五王。(圖/保庇NOW資料圖)

僅有千歲才能代天巡守

王爺人數繁多,雖說官職相同在職場上是同事的身分,但業務性質卻不全然相同。像是代天巡守就只有稱號為千歲的王爺才能執行;而尊王、國王的工作則是行使城隍的職務。

某府千歲並非是特定對象

王爺以姓氏作為稱號,但因對象眾多因此可以常常見到重複的現象,像是池府王爺就有五位,池夢彪、池然、池文魁、池連陞、池德良等,蘇府王爺則有蘇永盛、蘇碧雲、蘇得化、蘇東坡、蘇緘祭拜時可別搞錯對象了。

盤點台灣常見的王爺

三府王爺(李、池、朱)、五府王爺(李、池、吳、朱、范)、七府王爺(蕭、蘇、邢、沈、羅、池、朱)、富美七府(章、韓、雷、狄、邢、金、池)、文興七府(龍、天、張、劉、沈、蘇、林)、文興四府(蕭、邢、沈、廉)、邢府七千歲(盧、邢、周、殖、王、郭、賈)。

王爺信仰體系龐大,除了上述之外還有很多沒詳述到的各府王爺,下次信眾到廟中時不妨了解一下自己敬拜的是哪一府的哪一位王爺。(編輯:鍾怡婷)

五府千歲千歲王爺

更多保庇新聞
中秋節拜月老還是月娘?職業新女性首選太陰星君
不止財神能求財!盤點兼職送財神明 第一名網路票選完勝財神爺
供奉的三杯敬茶有何涵義 喝掉或倒掉?三方法教你如何處理

王爺千歲信仰屬於人鬼崇拜之類,是臺灣及閩南地區最為盛行的民間信仰之一,也是臺灣民間信仰的一大特色,有被稱為「千歲」、「王爺」、「尊王」、「聖王」、「王公」、「代巡」、「大巡」者,皆屬於王爺信仰。還有許多民間奉祀的「老爺」(三甲三府老爺)、「尊侯」(武德尊侯、靖惠尊侯)、「聖公」(魏聖公、魏府三聖公)、「太傅」(謝太傅、蕭太傅)、「大人」(東門三府大人)、「舍人」(護國舍人)、「將軍」(威武陳將軍)、「元帥」(五甲戴府元帥、右昌七府元帥)、「大帝」(五位大帝)等神,也被視為王爺信仰。

王爺信仰
閩南語名稱?
全漢 王爺
全羅 Ông-iâ

概略编辑

「王爺」本來是對親王、郡王的尊稱,其位階僅次於皇帝;在民間信仰裡,就把尊重的男性神尊為「王爺」。在地方鎮守時,受人民百姓尊崇為「王」,一般被認定是直屬天庭的神祇,受玉皇上帝之命令(奉玉旨)下凡巡察人間、獎善懲惡、為百姓驅除瘟疫與魑魅等,此即所謂之「代天巡狩」,類於古時的巡按、欽差大臣,今日為人伸冤的司法官,亦有成為地方境主、負責地方行政類似古代知事者,脫離最早的瘟神、厲鬼範疇。其所在王府稱為「代天府」,並配屬有天將天兵、地將地兵[1]、直屬中軍等。神尊造型則大多穿著漢服,有錦袍玉帶的文官,還有頂盔貫甲的武將。

臺灣的王爺神也常被認為有航海守護神的能力。如屏東縣東港鎮漁民常會參拜東港東隆宮溫府千歲,昔日新北市淡水區碼頭苦力工人常參拜淡水祖師廟奉祀的蕭府王爺等。

信仰來源编辑

系統分類编辑

一般而言王爺可分為幾種系統,像瘟神系統、英靈系統、家神系統、厲鬼系統、國姓爺祖孫系統、山神系統、戲神系統等,內容非常廣泛,從有官方封號的岳武穆王、文武尊王、廣澤尊王、開漳聖王等神祇,或者民間奉祀的、不詳其名的各府千歲,甚至是有應公,都可稱為王爺,如臺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康豹(Paul R. Katz)即認為王爺不是一個特定的神明,而是一種男性鬼神的通稱,身分來源多樣但並不衝突,用以表達信眾對鬼神之尊敬或親切,如「灶神」可稱為「灶王爺」、關子嶺地區將不動明王稱為「火王爺」、苗栗縣後龍山邊閩南人將平埔原住民族奉祀「鳥神」尊稱為「鳥王爺」(後以臺語諧音改稱「照王爺」,但福州也有不同類型的照天君信仰)等等。

  • 瘟神系統:為臺灣王爺的主流系統。早期民間認為千歲乃玉帝所派、負責管理傳播瘟疫的神明,故民眾不敢久留其於鄉里,常以「王船」形式把王爺送到外地,或者焚燒送其回天庭;後期,千歲則逐漸變成掃蕩瘟疫的大神,又可以分為兩大派別:
    • 一是以「五瘟使者」為主的五府千歲(臺南市北門區南鯤鯓代天府-李池吳朱范)、五福王爺(臺南市北區全臺白龍庵)
    • 二是以「十二瘟王」為主的五年千歲(系統分為三支:雲林縣褒忠鄉馬鳴山鎮安宮、嘉義縣東石鄉先天宮、臺南市西港區西港慶安宮)。五年千歲中亦有醫神者,如盧千歲即為神醫扁鵲,因號稱「盧醫」,故民間以「盧」代姓稱之。
  • 英靈系統:生前於世有功、有恩德的人過世後,也時常被尊祀為王爺,如:
    • 五府千歲(臺灣有多種英靈系統之五府千歲組合)
    • 青山靈安尊王(三國時代孫吳名將張悃)
    • 周府千歲(三國時代孫吳將領名將周瑜)
    • 謝府千歲(東晉名臣謝安)
    • 薛府千歲(唐朝名將薛仁貴)
    • 雷府千歲(唐朝名將雷萬春)
    • 張府千歲(元末義軍領袖張士誠)
    • 蕭府千歲(西漢宰相蕭何)
    • 包府千歲(北宋賢臣包拯)
    • 朱邢李三千歲(東漢名將朱祜、北宋學者邢昺、南宋名將李良)
    • 方鐵景三府千歲(明惠帝忠臣方孝孺、鐵鉉、景清)
    • 文武尊王(唐朝名將張巡、許遠)
    • 伍王爺(春秋時代名臣伍子胥)
    • 項王爺(西楚霸王項羽)
    • 苻王爺(前秦君主苻堅)
    • 二徐大王(南唐的江王徐知証、饒王徐知諤兄弟)
    • 助順將軍(明末義軍領袖黃道周)
    • 鎮海威武王、蔡府千歲(清朝海盜「大出海」蔡牽)
    • 中興王(清朝朱一貴事變一號領導人朱一貴)
    • 杜國公(清朝朱一貴事變二號領導人杜君英)
  • 家神系統:英靈系統多半是歷史名人或者傳奇故事中的人物,家神系統王爺則較具地域性,指稱自家祖先或同鄉人士對家族、地方有貢獻者。如福州長樂之陳湯銘有義舉,於馬祖西莒島受祀封神,號威武陳將軍,後玉封神號為「威武陳元帥」,長樂陳氏族人聽聞其神蹟,遂於清乾隆十八年至西莒島迎請分靈回鄉建祠奉祀,此信仰亦隨馬祖移民、大陳義胞傳至臺灣、海外。
  • 國姓爺祖孫系統:指臺灣清領時期之初,民間為避免被清政府查緝的鄭成功、鄭經、鄭克臧祖孫信仰,於是改稱鄭成功為池府千歲(泉州腔調臺語「池」與「鄭」發音相近),鄭經為朱府千歲(鄭家被明朝賜國姓「朱」),鄭克臧為李府千歲(相傳鄭克臧為李姓人家養子)。此說來自連雅堂《臺灣通史‧宗教志》,他認為明鄭遺民假託祭祀王爺之名以奉祀鄭成功祖孫。[2]
  • 山神系統:閩南人、客家人都有尊稱山神為王爺的現象,如泉州惠安人將信仰的青山之神青山靈安尊王稱為「王爺公」,日本學者鈴木清一郎在《臺灣舊慣冠婚葬祭與年中行事》,指出青山王有代天巡狩的職能,臺北市萬華區艋舺青山宮亦俗被稱為「王爺公館」。此外,福州人信仰的武夷山之神武夷王,也常被被尊為「王爺」。潮州人則尊稱揭陽「巾山、獨山、明山」三座山的山神「三山國王」為王爺,是當地潮汕人和客家人的守護神,如新竹縣新埔鎮的「廣和宮」因主祀三山國王,當地人稱為「王爺宮」。
  • 戲神系統:「西秦王爺」亦為王爺信仰的一種,是為戲劇界的守護神。最常見的說法,該神是唐玄宗李隆基。粵劇劇團奉祀的華光師傅,又稱馬王爺。

姓氏分類编辑

在臺灣及閩南地區有許多的「王爺廟」(代天府),其主祀為王爺(統稱為千歲),這些廟裏的千歲一般只稱姓氏,不稱其名,有上百餘種姓氏,稱為「某府千歲」(某府王爺),受古皇帝所封贈共三百六十位千歲,共計一百三十二姓,有:李、池、吳、朱、范、溫、康、關、馬、趙、張、鍾、劉、史、謝、連、蘇、施、許、袁、蕭、崔、盧、潘、郭、邢、姚、金、鐵、岳、雷、伍、羅、黃、洪、藍、白、紀、蔡、沈、余、俞、于、虞、陳、包、薛、林、楊、徐、田、譚、黎、封、何、葉、方、尹、高、甘、鄭、呂、章、耿、王、武、華、夏、楚、秦、魯、齊、越、周、殷、韓、魏、海、陸、唐、陶、宋、胡、狄、駱、韋、歐、侯、柯、萬、江、榮、邱、孟、董、戴、吉、聶、龍、雲、游、尤、程、倪、莫、干、丁、于、元、潘、廉、石、玉、清、將、帥、兵、士、寇、冠、抄、景、平、順、瓊等姓。

目前在臺灣最常見的三個不同姓氏王爺合祀,五個不同姓氏王爺合祀等等,合祀在一起的則稱三府千歲、五府千歲,有時又稱為三王府、五王府等。

也有廟宇主祀四府王爺[3]、六府王爺[4]、七府王爺[5]。貴文宮供奉九府王爺,在臺灣廟宇中相當罕見[6]。

王爺信仰的系統非常繁雜,如甲乙兩廟皆供奉李府千歲,但造像來歷不一定相同,蓋因兩位李府千歲並非同一神,很有可能只是同姓而已。

民間傳說编辑

民間的王爺(千歲)傳說極其複雜,如說王爺係古時之數名士人,途中見水井中有疫毒,自行投身井中,以警告鄉民不能飲用,救人性命,因此大德,而昇天,被封為瘟神,即「瘟神說」。或說「王爺」為唐明皇或其他皇帝時三百六十名進士,因皇帝要試張天師法術而誤殺,故天子賜其封為王,遊歷四海,遍享血食,即「張天師試法冤死說」。還有合乎史實的「天順舉人說」。

其他如:

  • 或說王爺為應考遇難的士子或官員,各地人民尊其為王爺,希望其英魂能繼續庇佑百姓。
    • 「天順舉人說」,天順七年(1463年)的考場大火,百名舉人殉難於祝融,明英宗御筆撰文祭弔,立御匾稱「天下英才之墓」,一律追贈進士,葬於朝陽門外,後被民眾尊奉為王爺。
  • 或說王爺為秦始皇焚書坑儒時的儒生,各地感念,因而尊為王爺。
  • 或說王爺為秦始皇大臣趙高謀殺的忠臣義士、門閥宗室等等,各地感念,因而尊為王爺,如陝西人稱冤死的太子扶蘇為秦王,設廟祭拜。[7]
  • 或說王爺為明末時之三百六十名進士,因不願仕清而自盡,玉帝特別敕封為王,使之巡按天下,賞善罰惡。

瘟神說编辑

福州有五帝(五福王爺)信仰,《乌石山志》载:“榕城内外,凡近水依寺之处,多祀疫神,称之为涧,呼之为殿,名曰五帝,与之以姓曰张、鍾、刘、史、赵。”(《乌石山志》卷9《志余》)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官府视之为“淫祀”而拆毁,并下令“民再祀者罪之”。但不久又恢复,“庙貌巍然,且增至十有余处,视昔尤盛。”(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风俗》)在闽南等地,奉众多的“王爷”为瘟神,每个王爷都冠以姓氏。明清时期,泉州王爷崇拜盛行,普遍奉祀的王爷有:赵、康、温、马、萧、朱、邢、李、池、吴、范、姚、金、吉、玉、周、岳、魏、雷、郭、伍、罗、白、纪、张、许、蔡、沈、余、潘、陈、包、薛、刘、黄、林、杨、徐、田、卢、谭、封、何、叶、方、高、郑、狄、章、耿、沈、陳、楚、鲁、齐、越、侯、殷、沐、虞、苏等数十姓,王爷庙遍布沿海各地。供奉三尊王爷的称“三王府”,四尊王爷的称“四王府”,五尊王爷的称“五王府”,其中以泉州富美宫最为有名,该庙主祀萧望之王爷,配祀数十尊王爷,香火兴盛。

張天師試法說编辑

唐皇說编辑

清代巡臺御史黃叔璥《使臺錄》:「三年王船,備物建醮,志言之矣。及問所祀何王,相傳唐時三十六進士為張天師用法冤死,上帝敕令五人巡遊天下,三年一更,即五瘟神。飲饌器具悉為五份,外懸池府大王燈一盞云:南明鄭陳永華臨危前數日,有人持柬借宅,永華盛筵以待,稱為池大人。池呼陳為角宿大人,揖讓酬對,如大賓。永華亡,土人以為神,故並祀焉。」

宋帝說编辑

富美宮《王爺信仰探源》:民間相傳,宋朝皇帝夜裏召見張天師,打算測試他的法術,於是命令進士三百六十人躲在地窖,演奏樂器。皇帝告訴張天師:「邪魔半夜在這作祟,常打擾到我思考,你既然有辦法的話,為我除去它。」天師說:「臣得到功曹神的稟告,這半夜中彈奏、唱歌的三百六十個人,都有功名在身,不是妖魔,原來是官僚罷?」皇帝心裏惶恐,說:「我怎麼會測試你,這真的是妖魔啊!」天師說:「陛下,這些人不是妖魔,胡作非為會有報應,您的金口一開,造作業障無數啊!」皇帝大怒,說:「你的法術沒有效用,卻以敷衍的態度欺騙我。我會懲罰你流放遠方,去除你的教法。」天師說:「臣知道命令了。」天師向空中祝禱:「皇帝的命令,不可以違背。」又以劍拄地大呼:「真君、靈官,與我去魔。」忽然間地震,雷聲大作,音樂聲都停了。皇帝急著令宦官把地窖打開,結果三百六十個人都七孔流血而死了,皇帝非常哀痛,命令把他們以禮合葬,天師流淚離開了皇宮。不久之後,宮廷鬧鬼事件不斷,每天晚上都有哭聲。皇帝很後悔,請天師來問。天師說:「這些冤死的人,都聚集在宮中,等待發落,應該要把他們封王,讓他們去巡遊天下,宮內才能平安。」皇帝於是照做了[8]。

天順舉人說编辑

《明史選舉志》中記:“七年癸未試日,場屋火,死者九十餘人,俱贈進士出身,改期八月會試。”天順七年(1463年)癸未科會試,考場發生火災,有九十幾個舉人因而喪命,明英宗追贈他們為進士,《萬曆野獲編》紀:皇帝在北京城朝陽門外埋葬他們,封此墳墓為「天下英才之墓」。嘉靖年間修北京城,此墳墓被遷葬。

這故事傳到民間,民眾同情他們,有舉子吟詩一首:「回祿如何也忌才,春風散作禮闈災。碧桃難向天邊種,丹桂翻從火裏開;豪氣滿場爭吐焰,壯心一夜盡成灰。曲江勝事今何在?白骨棱棱漫作堆。」民間許多廟宇奉他們為王爺,稱「春闈殉身孝廉,敕封進士、代天巡狩」。

特殊王爺编辑

許多辦理陰事的神明被尊崇為王爺,他們類似於閻君、死神或者冥判性質,為王爺信仰的非主流系統,民間對此種神明多半非常隱諱,他們時常與五福王爺或者各種瘟神、有應公一類的無主孤魂混同,早期最具代表性的為南臺灣的「伍福五位大帝」,「伍福五位大帝」共有五人,一般認為「伍福五位大帝」是五福大帝分靈逐漸流傳南遷,而被清朝軍人奉祀的海山館賦予的新形象。

祭祀活動编辑

地方廟宇编辑

「王爺信仰」(千歲信仰)尤其盛於南臺灣,與臺灣中部的媽祖信仰並稱,俗曰:『南王爺、中媽祖』,又另稱『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顯示民眾狂熱的程度。據1960年代所作的調查分析,全臺宮寺廟所供奉之主神共有二百四十七種之多,其中具有廿座以上的寺廟者有廿九種,超過一百座以上的有九種神明,最多的是千歲(王爺),共有七百一十七座以上,足見王爺信仰的普遍,屬臺灣民間「強勢信仰」,無論千歲神明數量或廟宇數量均居全臺之冠,遠超過眾所熟悉之觀音菩薩、天上聖母、玄天上帝、保生大帝、關聖帝君、純陽祖師、清水祖師、法主真君、玄壇元帥、中壇元帥等等。

附身降駕编辑

而千歲的乩生和筆生降駕附身時,往往亦幫百姓消災解厄;替神明辦公事時,大部分只講說公事、教化及指引等事宜;當乩童跟隨神駕出巡遶境作法時大多數會操五寶(以角棍或釘槌猛擊頭部之兩眉人中、背部、腹部或肩部)或用長銅針來貫穿臉頰而封口(俗稱灌口針)等儀式,壹來保密到家-禁洩漏天機、貳來大顯神威,還有極少數宮廟堂的乩童灌口針,所使用的是小型王爺頭(或五營頭)下連有一根短銅針的型狀。

送王船習俗编辑

送王船在中國大陸閩南地區又可分為泉州派、漳州派。一般認為千歲如人間的欽差、巡按,奉天命來作代天巡狩,大多採行「數年一醮」,每幾年就舉辦一次大型豐富隆重的祭祀,另有災禍或瘟疫時,亦會迎請千歲至該地區鎮壓,或舉行「送王船」儀式等[9]。

「送王船」的習俗有兩種,一種是「遊天河」,就是以紙、竹、綢緞等製造王船,到海边火化,送神歸天,盛行於福州、漳州;另一種稱為「遊地河」,以木製真船,使之隨風放流,到下一個港口、村落,供他人祭祀,盛行於泉州、厦门。而鄰近的潮汕地區同時存在與之類似的兩種習俗。

福建各地皆有「遊天河」之俗,即《乌石山志》所说“出海”,又称“送船”、“送王船”等。福州城的“瘟船”多为纸竹扎成,《闽杂记》载:“出海,驱遣瘟疫也。福州俗,每年五六月中,各社醵钱扎竹为船,糊以五色绫纸,内设神座及仪从供具等,皆绫纸为之,工巧相尚,有费数十缗者,雇人舁之,鸣螺挝鼓,肩各庙神像,前导至海边焚化。”(《闽杂记》卷7《出海》)《乌石山志》载:“出海剪彩为舟,备食息起居诸物,并神鬼所请之相,纳于舟中,鼓噪而焚于水次。以祭祀毛血贮木桶中,数人负之而趋,谓之‘福桶’”[10]。

而「遊地河」就是製造真船,將王爺的神像連同祭品、糧食,搭載在一艘富麗堂皇的特製船中,上面旌旗招展,桅帆俱備,萬分威武,放入河海,任其漂流。如王船漂到某個村落,該村便要迎神奉祀一番,再將之放流,或者就地建廟以護庇民眾,臺灣許多知名的王爺廟都是因王船漂至而建廟。此俗明清至民国时盛行,每3年举行一次,祭典极隆重,称之为“王醮”。民国时期,泉州富美宫附近还有一专门制造“王船”的工场,祭典就在晋江江边举行,有些“王船”漂至台湾海岸,故台湾王爷崇拜多源于闽南。[11],據說南鯤鯓代天府的千歲爺,便是這樣而來的。《闽杂记》载:“漳府属亦有之,然亦皆绫纸糊耳。惟厦门人别造真船,其中诸物,无一贗品,并不焚化,但浮海中,任其漂没,计一船所费,或逾中人之产,付诸无用,殊可惜也[12]。」另外,由於放流王船,流至外庄,依例則必須大加祭祀,舉辦隆重祭典,清朝中葉以後,台灣人為了避免使他鄉鄉民耗費過多金錢,多改採用焚燒王船的方式,將神明送歸天庭。

在潮汕的部分地區,亦有類似「送王船」的送瘟神習俗,一般在農曆正月或是二月初二舉行。送瘟神有兩種方法,一種與「遊天河」接近,叫做「送香船」;一種與「遊地河」接近,叫做「送竹龍」。香船和竹龍形式相似,都是由竹子和紙製作成,香船最後會被火化焚燒,而竹龍會被放去河中用石頭等重物壓住直至沉沒。在送香船前,部分地區會先進行召香船的儀式,期間男女老少會用手觸摸香船的不同部位以求祈福,而主持儀式者也會唸誦召香船歌,召喚結束後香船便被視作不祥之物將被火化。亦有地區在抬香船時會有人群向香船投擲石塊和點燃的香等物。在焚燒香船前,亦會進行營老爺的活動,將老爺請至香船面前監督焚燒。另外,爭奪香船的祭品雞肉也是送香船習俗中的一部分。「送竹龍」活動由於被視作不祥之物的竹龍會漂至下游村落,引發村落之間的爭執,因而逐漸被廢棄。[13][14][15]

2020年12月17日,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类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6]。

參考文獻编辑

引用编辑

  1. ^ 代天巡狩的王爺千歲. [2013-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 連雅堂《臺灣通史‧宗教志》:「時已歸清,語多避忌,故閃爍其辭,而以王爺稱。」「雍乾之際,芟夷民志,大獄頻興,火烈水深,何敢稍存故國之念?」
  3. ^ 楊迪文. 放天燈'十分'熱鬧山區村落現奇觀 遊客湧到嘆為觀止. 《聯合晚報》. 1989-02-21 (中文(臺灣)).
  4. ^ 黃靖雅. 當代實錄 卅年來首度恢復鹿港六府王爺暗訪活動 神明暗訪代天巡狩. 《聯合晚報》. 1990-05-29 (中文(臺灣)).
  5. ^ 陳俊合. 屏東東港 古廟遭縱火 廟藝付一炬 重建鎮海宮盼關切. 《民生報》. 1998-03-05 (中文(臺灣)).
  6. ^ 楊淑媛. 內海貴文宮舉辦「九府王爺、媽祖娘娘遶境祈福」. ETtoday新聞雲. 2017-02-11 [2017-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3) (中文(臺灣)).
  7. ^ 渡海期與開拓期:跨族群崇拜. [2013-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8. ^ 富美宮。《王爺信仰探源》民間相傳,宋帝夜召張天師,欲試其術,乃令進士三百六十人居窖內,鼓瑟吹笙。帝告天師:「邪魔夜茲,頗擾我思,君既有法,為我除之。」天師曰:「臣得功曹稟報,此夜笙歌三百六十人,俱有功名在身,非『魔』也。固官僚乎?」帝心惶然,曰:「我焉試卿?此誠魔也。」天師曰:「陛下!是人非魔,濫為有報。金口一開,造業無數。」帝怒曰:「爾法不效,厭然欺我。當殛爾邊荒,去爾教法。」天師曰:「臣聞命矣。」望空禱曰:「官家命,不可違。」杖劍指地大呼:「真君靈官,與我去魔。」忽然地震,霹靂大作,琴簫俱止。帝急命黃門開其室,則三百六十人俱七孔流血而死矣,帝哀之,命以禮合葬。天師淚辭宮闕。不久,宮廷鬼祟不斷,夜夜哭聲,帝悔,請天師而問之。天師曰:「此冤死輩,皆聚於宮闕,等候發落。宜封為王,使之巡遊天下,宮禁方安。」帝從之
  9. ^ 千歲巡狩─島嶼王船文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研究院電子報
  10. ^ 《乌石山志》卷4《寺观》
  11. ^ 迎王的習俗. [2013-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1).
  12. ^ 《闽杂记》卷7《出海》
  13. ^ 潮汕听陶:揭阳民俗——申英送香船. 揭陽新聞網. [2020-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5).
  14. ^ 【劳热】正月二十东里西洋村"送香船",一个历史渊源的红头船故事!. 搜狐. [2020-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6).
  15. ^ 威武!澄海隆城古俗“送香船” 送走晦气迎好运,还请了“红面爷”来“督战”. 橄欖網. [2020-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5).
  16. ^ 太極拳成功申遺 中國共42項目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on.cc東網. 2020-12-17 [2020-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8) (中文(香港)).

来源编辑

  • 盧道權《臺灣的王爺信仰小故事》.(臺南:修心書局,1970)
  •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文集》(台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1974)
  • 蔡相煇《臺灣的王爺與媽祖》(台北:臺原出版,1989)
  • 黃秀峰《東石港先天宮宮誌》(嘉義:東石港先天宮管理委員會)

外部連結编辑

  • 千歲巡狩 數位島嶼王船文化展
  • 台灣的王船祭(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台灣的王船祭(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台灣的王船祭(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台灣的王船祭(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影像實錄
  • 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鹽鄉信仰的故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福建 送王船習俗

参见编辑

  • 五府千歲
  • 五年千歲
  • 溫府千歲
  • 池府千歲
  • 邢府千歲
  • 黃府千歲
  • 乩童
  • 王爺廟
  • 臺灣民間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