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 我相 無人 相

無 我相 無人 相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我相」是個人與另一人相處而存在;

「人相」是因為我相而存在;

「眾生相」是從我與許多人相處而存在;

「壽者相」是自我中心在時間上的延續。

如果世界上只有「我」一個人,便不會感覺到我的存在,因為有我與別人的相對比較,才有自我價值的出現。我的成敗得失,是相對於別人的存在而浮現出來。一旦能夠把自我價值的情執化解消融,便會體驗到《金剛經》所說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四相,其實就是自我的消融,也就是自我的最高人格的完成。

消融了自我的執著、自我的煩惱,便能顯現出無我的大智慧以及平等的大慈悲;實際上就是自我的無限自在與無限包容。可以稱之為空,也可以稱為無我、無相、無住、無念,一切都無,唯有智慧與慈悲的功能,在世間的眾生群中,永無休止地展現於無窮空間及無盡時間的內外中間。

  • 首頁 /
  • 第五類【文叢】 /
  • 星雲說偈(共6冊) /
  • 星雲說偈5 /
  • 053 勸修行偈

053 勸修行偈

勸君修道莫生瞋,法中無我亦無人;

欲識西方求淨土,會是塵中不染塵。 ──《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

「勸君修道莫生瞋」,這是勸告修行人,第一要務是不起瞋恨心。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怒之火能燒功德之林。修道的人,要注意貪愛的執著,不能一見到喜歡的就起貪心,不喜歡的就起瞋心。有時起貪心只是想多得一點,還不會太傷人;起瞋恨心卻必定會對人不利。比方說,用語言傷害人,用臉色傷害人,用肢體傷害人,瞋恨的罪過是無量無邊的。

一個剛開始學習修道的人,應先修習慈悲心,用慈悲的心待人,用慈悲的眼睛來看世間,用慈悲的耳朵來聽世間人訴說。修習了慈悲心,就能對治瞋恨,沒有了瞋恨心,道業便容易成就。

「法中無我亦無人」,佛法要人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因為如果有了我執,就會以「我」為主,以「我」為中心,「我」要什麼,「我」不要什麼,什麼是「我」所歡喜,什麼是「我」所不歡喜,學佛的人不要這樣把我執提得太高。能夠「無我」以後,還要能「無人」。無人的意思,是不跟人家計較,消除人我、你我他之間的對待,就能人我一體,你我一家。大家互相幫助,合作共生,這就是「同體共生」,大家做同體的慈悲人,做共生的地球人。

「欲識西方求淨土,會是塵中不染塵」,如果想獲得清淨的國土,獲得安身立命的歸宿,就不要讓自己染上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便不會遮蔽自己清淨的自性。能夠時時保持心靈不染塵,心中不起瞋念,這樣就是淨土了。

二〇一四年八月二十九日刊於《人間福報》

讀佛學書籍時,常讀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句話。雖然就其註解、翻譯也讀了許多回,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到底所指為何?仍然是迷迷糊糊,只能說佛法實在太過艱深了!

最近讀南懷瑾先生所講述的文本《金剛經在說甚麼》,見其以一個「看電影」的例子來解說何謂「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一時間豁然開朗。足見讀書通達者若能善用譬喻,當可在思想上造福眾生不少!

南懷瑾先生說「相」這個字如果用現代一點的字眼來說,差可作「觀念」解。

比如說我們走進電影院看電影,本來正高興,這時有個高個子走過來坐在前排位置上,把銀幕擋了一半。當下我就覺得不爽,這就是「我相」出現了。「我」覺得不高興了!

接下來我心想:他×的,沒事長那麼高幹嘛?不會坐旁邊一點?偏偏擋在我前面!此時「人相」就出現了,「我」與「他」的分別心生焉。

然後,我可能開始發勞騷,怪這電影院設計的有問題,還會讓前排擋後排!音響這麼難聽!椅子那麼舊!地板那麼髒!這諸多抱怨就是源於「眾生相」。不知該怪誰,就怪環境吧!

同時間,我心中又嘆到:唉!在這麼爛的環境看電影,不知道要死多少細胞,少活幾天的年紀,真是他×的氣死我了!唉!不能生氣不能生氣,不然皺紋都要跑出來了!此處所生即為「壽者相」,心心念念不忘自已的健康與壽命。

據說佛經的原典中,有關「壽者相」列舉了數十條之多,鳩羅摩什大師在譯經時,覺得太繁瑣了,乃統稱以「壽者相」,概人類最關心還是自已的壽命,以之為代表即可。惟此亦當知「壽者相」原不僅指「壽命」而言,而是人對自身貪欲的總合性名詞。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些觀念就是人類「煩惱」的來源。而佛法要解脫人類的煩惱,就是要以般若的大智慧去除以上四個「相」,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

至於要如何的修行才來達到這個境地,大哉問也!豈敢妄言!

(轉載自網路)

在《金刚经》中一切论述都由一个“空”字贯穿,所谓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金刚经》的四相,对于我们生活的精进起着至关重要的开示。相,是指物质的形相或状态之意,相是对于物质的性质、本体来说的,即指诸法之形相状态。

在我看来,相,就是万事万物的世界所展示出的基本形象。所谓不住相,就是不被世间万物打扰。

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万事万物皆称为相,皆在相上。而所有的相,却又都冠以一个无字,告知一切皆空。大智慧便在于此,一切自己、人生、禅宗的修行便在于此。

看透了自我的执著,然后放下;看透了人际关系的执著,然后放下;看透了世间万物的本质,然后放下;看透了我们从世上走过一遭,死亡既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然后放下。这样才是真正的大解脱。

我们探究生命的本质,探究自己的真实如初,我们想把生命过的美满而周全,便是要先看透,再放下。

所谓一切皆空,万法皆空便是这样。人生都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我们根据自己的经历与经验,体悟生命中的点滴,看透所有的虚妄。拥有所有,再一无所有,才是真正开悟的本质。

所谓的禅心,我认为是当我们看透了人世间的一切,看透世界的本质,不过是荒凉的、无聊的、可笑的、空无的,但我们却还愿意理解它们、同情它们、体悟它们。这个样子有始无终的去修行、感悟,才是我们真正需要修行的佛心。

《金刚经》中有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可见,无相即是实相。想要探究实相,皆在空之一字。

而既想修习禅宗,那么便是绕不开一个人,就是我们禅宗的六祖慧能。

而其中最出名的公案就是六祖慧能与神秀写的两首偈语。

神秀和尚写: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而慧能却写: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因此,五祖弘忍认为慧能显然更有悟性,于是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了他。

慧能的偈语更是符合了大乘佛教一切皆空,万法皆空的宗旨。因此胜了神秀。

实相真如无相,佛性无相,自我本心也无相。

那么一切皆空,本来无我,那么什么才是我呢?我不存在吗?生命从生到死自己应该做什么呢?

相信这是大多数人对于“无”与“空”的疑虑。

六祖慧能曾在《六祖坛经》中写道: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力功课?

由生至死,明明只是一具臭皮囊,我们何必在意呢?

我们追求开悟,追求身处那片净土,我们寻求内心安宁,无外乎住了自我的心。

何为呢?

就是六祖终其一生都告诫我们的——“空”

对于打坐修炼是空,行走世间是空,正是因为它看透了世间万物的本质,也看透了自己的心。知道自己如何精进,不在于形式。

而相对的我们身边大多数人还在流于形式,还在被世间的迷妄假象所困。本来是无我的,因为自己有佛性,“我”便在万事万物之中。

我没有我,但什么都是“我”。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佛性。

只是当我们总是执着于后天的我,才会生出种种烦忧,才会起心动念,才会有欢喜与痛苦,这也是还为解脱的根本。

一切在于空字。我们念佛经。第一句总是会出现“如是我闻”。

意思是,这本经书里面所有的内容都是自己所听到的。别人记录的经书,当我们再去执著于经书表达的固有文字,那么本身就是一种执念,就存在相。

当我们修习经文,这是别人所听到的,那么你自己所听到的又是什么呢?

就要问自己的真心。

我们人生在世,总是有所执着,看不透这世间万物“无”的本质。我们总是看似精致、充实,却殊不知自己便早早的掉进了无底漩涡。

诸法皆无,万法皆空。人生何为?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