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 唯 其 疾 之 憂 語 譯

【原文】

2.6 孟武伯问孝①,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②。

【注释】

①孟武伯:上文孟懿子的儿子,名彘(zhì),“武”是谥号。

②其:指孝子。

【翻译】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

【解读】

珍重自身就是孝,别再让父母为你操心

在这里,孔子强调孝顺的子女应当爱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心。同时,做子女的也应多关心父母的健康,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其实,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有着另外一层意思。他觉得真正的孝子,绝不会让父母为自己的言行忧虑,他们所担心的只能是自己的健康,而非德行方面的问题。因此,倘若在德行上没有问题的话,保证好自身的健康,就是在尽最大的努力孝敬父母。

“父母唯其疾之忧”句意直解,是父母最担心子女的健康状况。扩大理解,则是对儿女所有毛病心存担忧。据史载,孟武伯是孟懿子的长子,为人骄奢淫逸,有声色犬马等诸多切身之疾。孔子在此处的回答,意即为人子者若有诸多不义的行为,就是最大的不孝。他这是借孟武伯问孝之机,婉转地向他提出批评和教育。另外,还有人认为,孔子这里强调的是做子女的若是孝顺父母,就应多关心父母的健康。这种解释虽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通过对孟武伯的身份以及行事风格的了解,就会发现这种解释基本上是不成立的。

孝、悌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它是一种充满人性化的思想,将其引入到治理国家的方针中,就是“为政以孝”的观念。比方说,当政者应将关注子女身体健康问题,推而广之,扩大为关爱天下黎民,以慈父之心对待治下的民众,关心、担忧他们的健康和疾苦。后世称地方官为“父母官”,与这种思想不无关系。另外,还有相反的说法,说为政以孝是指官员当以孝子之心治理天下,对待治下的民众要想孝顺父母一样,但这种说法最后消亡了。为政以孝的观念,到唐宋以后就逐渐演变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的选官思想。上层统治者认为,倘若一个人真心孝顺自己的父母,做官后一定会以孝子之心对待皇帝和上级。

孔夫子对孝的解释,以及后世对这个观念的发挥,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迪。我们应该知道,珍爱自己,管理好自己,让自己有个健康的身心,父母就会少为自己操心,这便是孝了。而“为政以孝”的观念,提醒每位管理者,要关心爱护自己的下属和员工。如果以慈父之心对待员工,他们则将以孝子之心对待领导,这样,事业没有做不成的。

毋庸置疑,每一个人都爱自己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一生安康。所以,每每有外人伤害自己的父母之时,儿女都会主动为父母“讨个公道”。然而,并不是这样就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孝顺,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在父母受到欺负时视若无睹。

仔细想想,很多时候恰恰是做儿女的给父母造成的伤害更多,让父母为自己担忧,增添父母负担,而自己却一无所知。其实,在生活之中,外人侵犯父母利益的状况毕竟只是少数,真正令父母愁肠百结的往往是他们的儿女。要知道,外人所带来的伤害,毕竟只是一时的,无须多久自会烟消云散,儿女给予父母的伤害却是经常性的,会让父母的痛苦在心口难开。

所以孔子说:“做子女的,要让父母只需要在自己有病的时候担忧,在其他方面不让他们担忧操心,这才是孝。”即,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有这样一个故事,不知大家看过以后会有何感想。

很久以前,有一棵非常大的苹果树。有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喜欢在苹果树下玩耍。他有的时候爬树,吃苹果,有的时候在树荫下小睡……这个孩子是那么爱这棵树,而树也爱和他玩。时间过得很快,小男孩慢慢长大了,他不再每天来树下玩耍了。

有一天,男孩再一次来到树下,注视着树。树说:“来和我玩吧。”男孩回答道:“我不再是小孩子了,我再也不会在树下玩了。”“我想要玩具,我需要钱去买玩具。”树失落地说:“对不起,我没有钱……但是,你可以把我的苹果摘下来,拿去卖掉,这样你不就有钱了吗?”男孩兴奋地把所有的苹果都摘下来,高兴地离开了。男孩摘了苹果之后很久都没有回来,树非常伤心。

终于有一天,男孩回来了,树非常激动。树兴奋地说:“来和我玩吧!”“我没有时间玩,我要工作,这样才能养家糊口。我们需要一幢房子,你能帮助我吗?”“对不起,我没有房子,但是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下来去盖你的房子。”男孩听后非常高兴,他把所有的树枝都砍下来,高兴地离开了。

看到男孩这么高兴,这棵苹果树非常欣慰。可是,从此之后,男孩又很久都没回来,苹果树再一次孤独、伤心起来。

在一个炎热的夏日,男孩终于回来了,树很高兴。树再一次说道:“来和我玩吧!”“我过得一点都不快乐,我现在正在一天天变老,我好想去旅行放松一下。你能给我一条船吗?”“用我的树干造你的船吧,这样你就能够快乐地航行到遥远的地方。”之后,男孩又把苹果树的树干砍下来,做成了一条船。他去航海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再露面。

过了很多年之后,男孩终于回来了。“对不起,孩子,我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你了。”树说。“我已经没有牙咬苹果了。”男孩回答道。“我也没有树干让你爬了。”树说,“我真的不能再给你任何东西了,除了我正在死去的树根。”树含着泪说。

“我现在已经不再需要什么了,我只希望找个地方好好休息。过了这么些年,我累了。”男孩回答道。“太好了,老树根正是休息时最好的倚靠,来吧,孩子,来坐在我身边,休息一下吧。”男孩这一次坐下了,树很高兴,含着泪微笑着……

毫无疑问,这树就是父母的象征,他们将一生的心血付与儿女,不求回报,所期盼的,不过是儿女能在身边多陪他们一会儿,只要儿女幸福,他们可以心甘情愿地倾尽所有。身为儿女,我们不该是一盏不省油的灯,常令父母操心受累,而应少犯错,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少给社会添乱,少让父母操心,真正成为父母贴身的小棉袄,这才是真正的孝顺。

作为父母,当他们决定养育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下了要做出重大牺牲的决心,无论孩子什么样,父母都可以包容,因为孩子是他们的责任,更是他们血脉的延续。但是当孩子长大成人之后,特别是已经到了应该自谋出路的年龄,是不是还应该待在家里,继续由父母养活呢?

找工作,独立生活,计划开支,甚至交朋友,买房子成家,这些都应该是成年子女完全能够自理的事情,如果一天到晚还让父母为这些事情操心,还需要替你张罗,替你出钱、出力,这样就太过分了。

为人子女,其实有的时候应该心里明白,哪些事可以让父母为你操操心,哪些事应该独立解决,不要给父母添麻烦。

原文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注釋

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其: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的”、“他們的”。這裡到底是代指父母還是兒女,歷來有不同的理解。

譯文

孟武伯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做父母的一心為兒女的疾病擔憂。”

譯文辨正

《論語·為政篇》: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傳統譯文:

1、孟武伯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做父母的一心為兒女的疾病擔憂。”

此譯文:“父母的事,只是為父母的疾病擔憂”,講的是子女對父母的愛,而不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只有子女對父母的愛才可被稱為孝。

2、孟武伯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父母唯一擔憂的是他生病。”

此譯文“父母唯一擔憂的是他生病”,也是講父母對子女的愛,而不是子女對父母的愛。只有子女對父母的愛才可被稱為孝。

這個譯文:孟武伯問什麼是孝。孔子說:“除生病不能避免外,不要讓父母擔憂子女的任何事情”(劉小烽嬴嘉麗)。

“父母唯其疾之憂”,直譯就是“讓父母只擔憂子女的疾病”,換言之就是“除生病不能避免外,不要讓父母擔憂子女的其它事情”。這是子女疼愛父母的深義。因為直譯“讓父母只擔憂子女的疾病”,還不能表達出子女對父母疼愛的深義。所以我們意譯為“除生病不能避免外,不要讓父母擔憂子女的任何事情”。這樣就能使讀者明白的理解孔子所要表達的思想。

解讀

1、孟武伯,出身貴族,驕奢淫逸,有聲色犬馬諸多切身之疾。此處實乃告誡孟武伯應節慾保身爾。

2、乍一看來,孔子的回答真有點牛頭不對馬嘴的味道。人家問什麼是孝。他卻回答說父母一心為兒女的疾病擔憂。但我們稍加體會,就會發現聖人真是和平常人不一般,他的回答實際上非常深刻而精妙,依然是微言大義,他的意思是說“你要問什麼是孝嗎,想一想你生病時父母為你擔憂的那種心情吧!這樣你就會知道怎樣盡孝道了。“說穿了,所謂孝不在乎是對父母愛心的回報你只要記得自己生病時父母是如何的焦急,而以同樣的心情對待父母,這就是孝。這種心情,這種幼時躺在病床上望著爸爸媽媽滿懷愛憐地為自己餵湯餵藥的溫馨體驗,不是時常在我們的腦際縈迴,在文學家的筆端流淌嗎?“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原文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

注釋

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其: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的”、“他們的”。這裡到底是代指父母還是兒女,歷來有不同的理解 。

譯文

孟武伯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做父母的一心為兒女的疾病擔憂 。”

譯文辨正

《論語·為政篇》: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傳統譯文:

1、孟武伯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做父母的一心為兒女的疾病擔憂。”

此譯文:“父母的事,只是為父母的疾病擔憂”,講的是子女對父母的愛,而不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只有子女對父母的愛才可被稱為孝。

2、孟武伯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父母唯一擔憂的是他生病。”

此譯文“父母唯一擔憂的是他生病”,也是講父母對子女的愛,而不是子女對父母的愛。只有子女對父母的愛才可被稱為孝。

這個譯文:孟武伯問什麼是孝。孔子說:“除生病不能避免外,不要讓父母擔憂子女的任何事情”(劉小烽嬴嘉麗)。

“父母唯其疾之憂”,直譯就是“讓父母只擔憂子女的疾病”,換言之就是“除生病不能避免外,不要讓父母擔憂子女的其它事情”。這是子女疼愛父母的深義。因為直譯“讓父母只擔憂子女的疾病”,還不能表達出子女對父母疼愛的深義。所以我們意譯為“除生病不能避免外,不要讓父母擔憂子女的任何事情”。這樣就能使讀者明白的理解孔子所要表達的思想。

解讀

1、孟武伯,出身貴族,驕奢淫逸,有聲色犬馬諸多切身之疾。此處實乃告誡孟武伯應節慾保身爾。

2、乍一看來,孔子的回答真有點牛頭不對馬嘴的味道。人家問什麼是孝。他卻回答說父母一心為兒女的疾病擔憂。但我們稍加體會,就會發現聖人真是和平常人不一般,他的回答實際上非常深刻而精妙,依然是微言大義,他的意思是說“你要問什麼是孝嗎,想一想你生病時父母為你擔憂的那種心情吧!這樣你就會知道怎樣盡孝道了。“說穿了,所謂孝不在乎是對父母愛心的回報你只要記得自己生病時父母是如何的焦急,而以同樣的心情對待父母,這就是孝。這種心情,這種幼時躺在病床上望著爸爸媽媽滿懷愛憐地為自己餵湯餵藥的溫馨體驗,不是時常在我們的腦際縈迴,在文學家的筆端流淌嗎?“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