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計 畫 表格

最有效率的讀書計劃表

MemoryStack 是一種 web app,自動產生有效率的複習計畫,可幫助您以更少的精力記住更多的內容,它很適合拿來準備考試,語言學習。


15%

為什麼這個計劃表有效?

MemoryStack 是根據 The Ebbinghaus Forgetting Curve 規則之下產生的讀書計畫表,可以用來製造高效率的複習計畫,科學證實,有規律地複習,能夠幫助你形成長期記憶。

15%

它是如何運作的?

讀書 計 畫 表格

1. 填入你的計劃

定義你的List數量以及每個List的內容,(ex: 某項科目共有 3 個章節要閱讀,每一天規劃念一個章節),按下確定產出讀書計畫。

2. 照著計畫表複習

比起一個晚上把所有知識塞進腦子裡,透過有規律的複習,你將能夠更有效率地記住想學習的知識,如果該天有重複的 `List`,這代表你需要在同一天內多複習一次。

3. 將計畫表儲存起來

目前能將資料儲存單個裝置上,關掉頁面也不會消失,可以隨時載入查看。

15%

開始創建你的讀書計畫


15%

Product

  • MemoryStack
  • YoutubeTime

Company

  • Contact With Email

© 2020 | Developed with by Luke Lin. | All rights reserved

  • 前言 : 認識「回顧性計畫表」
  • Step 1. 製作表格:建立一張表,寫上學習主題以及他的子主題
  • Step 2. 紀錄時間:當對該主題進行 revise 時,就紀錄時間
  • Step 3. 評估效果:根據「主動回想 (active recall)」 的狀況,紀錄理解狀況
  • 透過「回顧性計畫表」複習弱點科目
  • 結語

前言 : 認識「回顧性計畫表」

這是摘要 Jamie Miles Redraft 課程的第二篇文章,主題是「回顧性計畫表 (Retrospective revision timetables,下均用中文)」。

小提醒:建議先閱讀前一篇《制定個人的學習目標,以終為始的學習》,學習效果會更好唷!

我們都喜歡制定讀書計畫表,一開始滿腔熱血、在白紙上列下各種想要學習的內容、時間,認為未來的自己一定可以完成這個縝密計畫。但通常的結果呢?1 個星期後這張計畫表就沒有更新、一個月後這項計畫就被拋在腦後了。

為什麼會這樣?是我們不夠有耐力所以失敗了嗎?

並不是,其實真正問題是:大腦不擅長預估事情要做多久,因此計畫表根本不準確,很容易做了也不會持續使用。

那該怎麼辦呢?難道不做計畫表、隨性的學習嗎?

其實呀,我們要做的計畫表應該是彈性的,這種計畫表不是用來「規劃未來要讀些什麼」,而是「記錄與評估過去的學習狀況」。這種計畫表叫做「回顧性計畫表 」。

你一定會問:這兩種表都需要計劃,兩者有什麼區別?

「回顧性計畫表」和「傳統計畫表」最大的不同在於:

前者注重「紀錄學習狀況」,後者注重「規劃與預測」。

既然我們的大腦時常會有「估不準現象」,那麼就別強迫它估算每個章節要學習多久、要花多久時間完成學習一個科目。換個心態,我們關注自己已經學習了多少東西,有哪些東西學習的已經很熟悉了、哪些則很不熟悉要趕快複習或繼續學習。

要制定「回顧性計畫表」 有 3 個步驟 :

  1. 製作表格:建立一張表,寫上學習主題以及他的子主題
  2. 紀錄時間:當對該主題進行 revise 時,就紀錄時間
  3. 評估效果:根據 active-recall 的狀況,紀錄理解狀況

Step 1. 製作表格:建立一張表,寫上學習主題以及他的子主題

以 Jamie Miles 的圖片舉例,假設我們要學習「Chemistry (化學)」這個主題,可以先列下要學習的子主題。

讀書 計 畫 表格
圖片來源:Redraft — Jamoe

如果你是學生、或是正在學習一個有教學大綱 (Syllabus) 的科目,可以直接把大綱的內容列下來當成子主題 ; 如果沒有明確的教學大綱,則要使用{上一篇文章} 提到的「Creating a curruculum (建立個人學習課表)」,將想要學習的內容當成子主題列下來。

Step 2. 紀錄時間:當對該主題進行 revise 時,就紀錄時間

第二步要開始紀錄學習時間、從左至右開始填寫,例如今天學習了 Atomic structures (原子結構) ,那麼就在這一列寫下今天的日期 ; 明天若學習了 Redox recations (氧化還原反應),則將明天的日期寫在格子內。

讀書 計 畫 表格
圖片來源:Redraft — Jamoe

Step 3. 評估效果:根據「主動回想 (active recall)」 的狀況,紀錄理解狀況

最後一步,我們要對這些子主題的內容作主動回想 (active recall),並根據理解狀況分別紀錄理解程度,可分成 High、Medium、Low,使用不同顏色做標記。

什麼是「主動回想 (active recall)」? 也就是用某種方式測試自己,或是在某種形式下使用知識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例如寫考卷、教別人、寫成 Q&A flashcards (閃卡)、整理學習內容的架構、畫學習內容的心智圖…等都可以,這些舉動都是自己主動調用學習知識。

相反地,讀筆記、從課本複製/貼上知識、重複播放課程影片…等都屬於「被動回想 (Passive Recall) 」,是相對沒有效率的複習方式。我們感覺自己 “都記住了”,但實際上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罷了。

根據每一次「主動回想 (active recall)」的狀況,我們替當天的複習打上一個簡易的分數,如果回想狀況良好就代表 High,可以用綠色標註該日期 ; 覺得普通,就用橘色 ; 如果複習時很吃力,代表我們對該知識的理解有待加強,可以用紅色標註該日期。

讀書 計 畫 表格
圖片來源:Redraft — Jamoe

舉例來說,Atomic Structures (原子結構) 在 2021.09.18 的「主動回想」程度不是很好,因此用紅色標註解。後來情況漸入佳境,因此分別用橘色 (Medium) 和綠色 (High) 註記。

讀書 計 畫 表格
圖片來源:Redraft — Jamoe

透過「回顧性計畫表」複習弱點科目

回顧性計畫表怎麼幫助我們學習呢?我們留意那些日期寫得很少、且標註是紅色與橘色的子主題,這些項目就是進度落後的學習項目,需要優先投入時間加強進度。

可以發現,我們將時間專注在「關注學習進度」,而不是「規劃漂亮的計畫表」。

如果同時有多個主題需要學習,那麼可以建立多張回顧性計畫表,這樣就可以同時掌握多個科目的學習進度,針對弱點加強。

另外,我們可以將「主動回想 (Active Recall) 的實際例子」和「學習目標截止期限」加在表上 (如果有的話),就可以提醒自己注意學習時間。

讀書 計 畫 表格
圖片來源:Redraft — Jamoe

結語

以上就是「回顧性計畫表」的介紹,3 個步驟分別是:
Step 1. 製作表格:建立一張表,寫上學習主題以及他的子主題
Step 2. 紀錄時間:當對該主題進行 revise 時,就紀錄時間
Step 3. 評估效果:根據 active-recall 的狀況,紀錄理解狀況

追蹤學習過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進步狀況,看看還跟「專家」差多少距離、或是「目標」相距多遠。

這套方法不論是學生準備考試,或是自我學習,都是非常實用的。

重點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