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髖關節後遺症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新突破 男術後即可下床恢復力驚人

宜蘭一位68歲簡姓男子因髖部疼痛造成跛行至羅東博愛醫院骨科就醫,經X光與磁振造影檢查,發現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且有髖臼磨損。經醫師建議須進行全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以確保日後行走無虞。簡姓男子本月初(2020/11)完成「前側路入微創髖關節手術」後,當日即可下床活動的術後成果,讓病人與家屬十分驚訝,也顛覆了過往對髖關節手術的印象。

羅東博愛醫院骨科鄭彥文醫師表示,傳統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經由大腿外側或後方切開傷口進行置換,傷口至少10 至15公分,且必須破壞髖關節外展的主要肌肉才能完成手術,因此病人術後常需臥床或3個月內須使用助行器輔助下床行走,再搭配復健計畫,才能讓下肢的力量恢復術前的水準,但仍存有未能完全恢復的風險。

人工髖關節後遺症

簡先生術後回診一周,右腳已活動自如,正常行走無礙。

隨著國外使用前側路手術方式技術漸趨成熟,國內亦有醫師開始使用前側路微創方式進行髖關節置換手術,手術方式為由大腿前側打開傷口,並從肌肉與肌肉之間的縫隙處進入,不但傷口縮小約只剩8公分,且因為不破壞任何肌肉,加上手術中以移動式X光機確定關節植入物正確位置,因此術後病人除了可立即下床活動之外,也減少關節脫臼的風險,可說是髖關節置換手術的一大突破。

羅東博愛醫院骨科韓步禹主任也提及,臺灣雖然近幾年才開始發展前側路入微創髖關節置換手術方式,但在歐美已逐漸成為髖關節置換的主流手術。本次簡姓男子的案例,羅東博愛醫院特別邀請3年內已施做超過500例,且經常在國外各地巡迴演講及示範手術的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楊傑思醫師前來指導,手術順利完成。自今年9月至目前(11月),羅東博愛醫院已完成近10例相關手術病例,病人恢復狀況良好。未來預期將讓該手術方式正式引進博愛醫院,讓宜蘭縣民日後都能享有新式手術所帶來的優勢與好處。

人工髖關節後遺症

前側路入微創髖關節手術從肌肉與肌肉之間的縫隙處進入完成手術,傷口小、不破壞任何肌肉,術後即可下床。

髖關節缺血性壞死肇因於血液循環系統的障礙使骨頭缺乏養分供給,進而造成骨頭壞死、結構崩塌,簡姓男子的病況即是髖關節疼痛變形,骨頭空洞化,因此必須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目前健保補助的人工髖關節,使用年限約10~15年,若搭配前側路入微創手術,將可望幫助病人輕鬆移除病痛、提早恢復健康的步行習慣。不過也提醒民眾,不同適應症適用不同手術方式,建議仍應與主治醫師詳細討論。

人工髖關節後遺症

臺北榮總楊傑思醫師(右二)於博愛指導手術後,與博愛執行長許豪(中)、骨科韓步禹主任(左二)、鄭彥文醫師(右一)餐敘合影。

人工髖關節後遺症

髖關節退化不但帶來痛楚,還會影響患者活動能力及步行,若情况嚴重或需要考慮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隨着醫學進步,近年配合電腦導航技術,令手術做得更精準,加上人工髖關節的設計不斷改善,令病人在術後仍能保持關節活動靈活性,同時減低脫骹風險,加快康復。

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鄧偉文醫生說,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已在香港施行數十年,技術十分成熟。與膝關節置換手術相比,髖關節置換因其位置及力學原因,術後有較大機會出現脫骹,因此多數病人於術後需要較長時間休息,方能開始活動及進行物理治療,以避免脫骹。然而,病人術後愈遲活動,康復進度愈慢。

為了減低脫骹風險,醫學界不斷研究改良人工髖關節設計及其擺位,直至大約5年前,醫學界成功研發出雙活動介面人工髖關節,大大改善關節活動範圍及靈活度。

人工髖關節後遺症
4類人士在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後,特別容易脫骹,包括腰椎曾進行手術、長者、腦癱病人和肥胖人士也要特別注意。

相關文章:【肩關節脫位】慣性甩骱 伸懶腰都出事? 20歲前受傷 再脫位風險近90%

新人工髖關節兩活動介面 增活動幅度及穩定性

鄧醫生解釋,以往傳統人工髖關節只有一個活動介面,即位於人工髖關節的金屬波頭及墊片(或稱內襯)之間。新的雙活動式(dual mobility)人工髖關節,除了原有活動介面外,在人工髖關節的金屬臼杯與墊片之間亦加上一個活動介面。兩個活動介面可增加髖關節的活動範圍及幅度,同時更加接近人體結構,增加人工髖關節的穩定性。美國已廣泛使用這種雙活動介面人工髖關節,近年亦引入本港。

腰椎曾做手術、長者、腦癱、肥胖人士 可考慮雙活動介面人工髖關節

鄧醫生特別指出,以下4類人士在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後,特別容易脫骹,可考慮選用雙活動介面人工髖關節,減低脫骹機會。

1)腰骨曾經進行手術的人士,由於多個腰椎關節融合令活動能力較差,活動時要多依靠髖關節支撐,因此對髖關節的活動要求較高,導致容易脫骹;

2)長者的肌肉力量相對較弱,沒有足夠肌力保護髖關節也是術後容易脫骹的高危一族;

3)腦癱(cerebral palsy)病人由於肌肉不協調及肌力較弱,難以支撐及保護髖關節,術後亦較大機會脫骹;

4)肥胖人士,即身高體重比例(BMI)超過30,因身體負荷較重,增加髖關節的壓力,在術後亦較容易甩骹。

相關文章:肥胖易致三高 加速心臟病、全身血管粥樣硬化、中風風險(附:減肥與運動實戰Tips)

新人工關節 術後脫骹風險明顯減少

鄧醫生表示,上述高脫骹風險病人,如果用傳統人工髖關節,術後脫骹機會達4%至5%,若使用雙活動介面人工髖關節,術後脫骹機會減至2%,風險大大減低。

物料方面,雙活動介面人工髖關節的墊片使用耐磨性最高的高分子聚乙烯,波頭使用磨損度低的陶瓷,臼杯則是金屬。聚乙烯、陶瓷、金屬的人工髖關節組合,被喻為「最佳拍檔」,術後可使用超過15年。

以往置換傳統人工髖關節,由於墊片已鎖死在金屬臼杯上,手術時只需要把單一活動介面連接上,即是把金屬波頭復位到墊片上便可。至於新的雙活動介面人工髖關節,手術期間醫生會把先波頭壓在墊片上,再把墊片復位於金屬臼杯上。鄧醫生說雖然後者手術多一個步驟,但其實兩者的整體手術時間相若。

術後即日落床 加快康復

傳統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後,醫生需要檢查關節有否容易脫骹的位置,以及評估其穩定性,一般而言病人需要在術後翌日才離床站立;使用雙活動介面人工髖關節的病人,大部分病人都可以即日站立步行,例如病人早上或中午接受手術,傍晚便可以落地,讓他們可以更快開始接受物理治療,有助加快康復進度。

術後視乎病人情况,一般住院約1至2星期出院,住院期間及出院後仍需按醫生指示,持續進行復康訓練,亦要避免高強度或撞擊活動,避免脫骹。病人術後要每年覆診,照X光監察人工關節的磨損程度。

專題系列文章

  • 高脂、高熱量零食長者無得食?營養師:偶爾可嘗sometimes food
  • 腸胃炎肚屙肚痛致吉巴氏綜合徵?免疫系統攻擊周邊神經系統令肌肉無力麻痺 康復訓練知多啲
  • 新冠疫下外遊必備6寶傍身 不幸染疫附求助實用資訊
  • 醫務化驗師拆解基因密碼 抽「血」剝繭 為醫生、病人提供個人化治療「情報」 【養和百年專題】
  • 【笑多一點快樂多一點】世界微笑日 關注精神健康 專家教你應對壓力、吃出好心情 慎防情緒爆煲
  • 【腰背痛】姿勢不良久坐少運動 增腰背肌肉、椎間盤壓力 辦公室簡易伸展4招紓緩
  • 【新冠康復者】面對新冠後遺症:咳嗽氣喘乏力 研究:中醫治療三成可根治 肺功能呢?
  • 【點解會笑】笑能抗抑鬱?笑會出縐紋?擳自己唔會笑?假笑苦笑可減壓?教你笑多啲
  •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 多汗症非關肥瘦 主要青春期發病 出門前塗止汗劑原來用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