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方照片為臺灣某地區的土地公廟其對聯可反映當地的產業特色該地區最可能位於下列哪個國家風景特定區附近

高中指考◆地理題庫下載題庫

上一題

下ㄧ題

  • 查單字:關

8. 照片1為臺灣某地區的土地公廟,其對聯可反映當地的產業特色。該地區最可能位於下列哪個國家風景特定區附近?

下方照片為臺灣某地區的土地公廟其對聯可反映當地的產業特色該地區最可能位於下列哪個國家風景特定區附近

(A)西拉雅
(B)大鵬灣
(C)雲嘉南濱海
(D)東北角暨宜蘭海岸

編輯私有筆記及自訂標籤

高中指考◆地理- 108 年 - 108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_指定科目考試:地理#84333

答案:D
難度: 非常簡單

  • 討論
  • 下方照片為臺灣某地區的土地公廟其對聯可反映當地的產業特色該地區最可能位於下列哪個國家風景特定區附近
    私人筆記( 0 )

最佳解!

下方照片為臺灣某地區的土地公廟其對聯可反映當地的產業特色該地區最可能位於下列哪個國家風景特定區附近

C17 高一上 (2020/04/10)

金山 寶礦,是指開挖黃金,北臺灣的金........

(內容隱藏中)

查看隱藏文字

你可以購買他人私人筆記。

  • 查單字:關

懸賞詳解

X

高中指考◆地理

16-17為題組 ◎ 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區是世界著名的高山觀光勝地,興建許多高山鐵路與纜車。圖5為附近的等高 線地形圖,等高線單位為公尺。請問:【�...

10 x
下方照片為臺灣某地區的土地公廟其對聯可反映當地的產業特色該地區最可能位於下列哪個國家風景特定區附近

前往解題

懸賞詳解

X

高中指考◆地理

第33-34題為題組 台北橋位於淡水河最狹之處,建於清領末期,以連絡當時已日見繁榮、住商密集的三 重埔與台北大稻埕(圖5)。淡水河防洪計畫的規畫...

10 x
下方照片為臺灣某地區的土地公廟其對聯可反映當地的產業特色該地區最可能位於下列哪個國家風景特定區附近

前往解題

( )501. 在清代,「廳」這個地方制度通常設在邊境未開發地區或經濟不繁榮的地區。請問:下列哪個廳是在嘉慶年間設立的? (A)噶瑪蘭廳 (B)淡水廳 (C)澎湖廳 (D)卑南廳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02. 下列何者不是清朝對臺的消極態度? (A)各省輪派士兵駐臺 (B)禁止已婚男子來臺 (C)禁止攜帶家眷來臺 (D)赴臺須持有許可證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03. 臺灣的行政區設置,有:(甲)臺灣府、諸羅縣、鳳山縣(乙)臺灣府、諸羅縣、鳳山縣、彰化縣、淡水廳、澎湖廳(丙)臺灣府、諸羅縣、鳳山縣、彰化縣、淡水廳、澎湖廳、噶瑪蘭廳(丁)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依設置的時間早晚排序,下列何者正確? (A)甲乙丙丁 (B)乙丙甲丁 (C)丁甲丙乙 (D)丁甲乙丙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04. 清朝早期官方對原住民的政策,下列何者正確? (A)允許漢人與原住民通婚 (B)劃分漢人與原住民的活動範圍 (C)不許原住民侵入漢人居住地 (D)鼓勵漢人強占原住民土地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05. 附表是整理自清朝的地方行政區劃變遷統計圖。請問:這些數據的演變具有何種意義? (A)人口漸多需加強統治 (B)倭寇盛行,官民恐懼 (C)北方經濟優於南方 (D)教育事業遍及全臺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分析
能力指標:2-4-1
( )506. 清領時期政府為了解決漢番衝突,乃以劃分「特定區塊」的方式限制漢人開墾、伐木,但因執行不徹底,成效有限。請問:此「特定區塊」的名稱為? (A)番界 (B)保護區 (C)限制區 (D)漢界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07. 金城一家人開車環島旅遊,來到某個地方,發現市區有些渠道,經詢問當地人後得知這是清領時期瑠公圳的一段。請問:金城一家人來到哪個地區? (A)臺北盆地 (B)臺中盆地 (C)蘭陽平原 (D)嘉南平原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08. 清代來臺拓墾的漢人,積極興建大規模水圳的背景為何? (A)經常久旱不雨,儲水備用 (B)種植水稻需穩定充沛的水源滋潤 (C)嚴防颱風大雨造成水災 (D)養殖魚貨增加食物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09. 由於清朝的消極管理態度,臺灣初期的土地拓墾與水利建設都是由民間合資完成的,政府只負責監督,但凡事都有例外。請問:下列哪一個水圳的興建是由政府主導修築而成的? (A)曹公圳 (B) 公圳 (C)八堡圳 (D)嘉南大圳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10. 漢人移民來臺拓墾,求取安身。請問:當時漢人的土地取得方式,何者正確?(甲)向官府承租(乙)以強取豪奪的手段,強行占有原住民的土地(丙)向原住民承租(丁)向洋人洋行承租 (A)甲乙丁 (B)乙丙丁 (C)甲丙丁 (D)甲乙丙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11. 清代臺灣以土堆或壕溝劃定的「土牛溝」,主要功能為何? (A)漳州人和泉州人的界線 (B)臺灣人和日本人的界線 (C)客家人和閩南人的界線
(D)漢人和原住民族的界線
答案:D
出處:南一習作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12. 宜蘭有所謂的「開蘭第一人」,是說該人首先率領民眾進入宜蘭開墾,因此有此稱號。請問:下列何人有「開蘭第一人」的稱號? (A)郭錫瑠 (B)劉銘傳 (C)吳沙 (D)施世榜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13. 宜蘭縣教育處若想發行一本「蘭陽平原開發史話」的介紹手冊,分送縣內各中小學強化中小學生對地方的認識,則下列哪一個人應該會出現在手冊中? (A)吳沙 (B)施琅 (C)鄭經 (D)鄭成功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14. 清領前期,政府對臺灣的原住民採取什麼措施? (A)劃定界線,不許漢人侵入原住民居住地 (B)鼓勵原住民與漢人通婚 (C)強迫原住民將土地賣給漢人 (D)鼓勵原住民遷居大陸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15. 歷史地理學家阿福在苗栗山區發現了珍貴未遭破壞的土牛溝遺址。請問:該遺址可以見證下列哪方面的歷史? (A)鄭氏時期走私貿易的盛行(B)清領初期反清秘密結社的盛行(C)清領初期漢蕃衝突的問題(D)清領初期水利建設的完備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16. 下列清代臺灣水圳分布的配對何者正確? (A)八堡圳 ──臺北 (B)曹公圳 ──彰化 (C)瑠公圳 ──高雄 (D) 公圳 ──臺北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17. 某位學者針對清領時期漢人入臺對原住民的影響進行研究,他研究的結論中哪一點有待商榷? (A)在漢人進行土地拓墾時,部分原住民放棄土地遷往他處 (B)平埔族與漢人通婚,喪失傳統的習俗與語言 (C)高山族因與漢人較少接觸,因此保留較多的傳統文化 (D)平埔族對漢人侵占土地的行為並未抗拒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18. 漢人在臺拓墾土地時,迫使許多原住民放棄土地,遷移他處,其中曾抗拒漢人對其土地的侵占,但後來在與漢人通婚長期相處之下,逐漸喪失傳統的習俗與語言,與漢人文化逐漸融洽的是哪一族群? (A)阿美族 (B)泰雅族 (C)平埔族 (D)布農族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19. 有關清領前期的「漢番關係」,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漢人常以通婚、強占等方式取得原住民的土地,使其生存空間受到威脅 (B)「番界」是指漢番界線,禁止番人進入 (C)因渡臺禁令的限制,漢人大多娶平埔族的婦女為妻,形成「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D)漢番居住區邊界常立有界碑或挖掘土牛溝作為標記
答案:B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20. 下列有關清領前期臺灣農業的發展概況,何者正確? (A)土地拓墾大多是官民合墾的方式完成 (B)多數移民採集資合股的方式開墾 (C)為解決灌溉用水的問題,興築桃園大圳與嘉南大圳 (D)臺灣東部平原多已開墾為農地
答案:B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21. 許進財是清朝統治之下,居住在臺灣彰化一帶的農夫。請問:如果他要取用灌溉農地的水源,那麼他應該使用哪一個水圳會比較方便? (A)曹公圳 (B)八堡圳 (C) 公圳 (D)貓霧拺圳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22. 王小二是清代渡海來臺開墾的農民,下列何者不是他可能會遭遇到的情形? (A)向當地政府申請墾照受到刁難 (B)因資金不足,與同伴合股承租土地開墾 (C)東部平原皆已開發,只好向山區發展 (D)因開墾入侵「番界」與原住民發生衝突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23. 清領時期的水圳開鑿,在臺灣的開拓史占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在所有興築的水圳中,施世榜引濁水溪水所建的水圳遍及當地十三個半堡中的八個堡區。請問:施世榜所建的水利建設主要位於今日哪一縣市? (A)雲林縣 (B)南投縣 (C)高雄市 (D)彰化縣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24. 某一國小對身邊的歷史文物展開研究,發現某一個灌溉系統今日已大部分淪為臺北市地下的排水溝。透過專題研究,發現在信義區山邊不起眼的小水溝,竟然曾經背負起推動臺北農業經濟的動力。它有系統的、綿密的灌溉系統,將臺北無數的荒漠、旱田,轉為經濟效益較高的水田,把臺北的農業發展由靠天吃飯的粗放方式,轉為細緻的廣大農耕方式。請問:此國小的專題研究應該是下列哪一水圳? (A)曹公圳 (B)嘉南大圳 (C)瑠公圳 (D)八堡圳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25. 就讀曹公國小的小明,在新生入學時,聽到校長解說曹公國小創校名稱的由來。校長的介紹內容中,最可能提到曹公對當地的哪一方面的貢獻? (A)勤於政事,政治清明 (B)抵禦外侮,安定四方 (C)肅清盜匪,平定民變 (D)興修水利,民生富足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26. 清領時期的鳳山縣農民,可能利用下列哪一水圳灌溉農地? (A)瑠公圳 (B)曹公圳 (C)八堡圳 (D)嘉南大圳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27. 清代臺灣農業能有長足的進步,要歸功於水利系統的建設,而清代所建的水圳有:(甲)曹公圳(乙) 公圳(丙)八堡圳。若依北至南的位置排列,何者正確? (A)乙→丙→甲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丙→乙→甲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28. 新生訓練中,小明自我介紹如下:「我來自臺灣的後山某個縣市,我的家鄉是漢人最早入墾的東部縣市,我的家擁有許多運動公園、博物館、也有好吃的名產如蜜餞、牛舌餅等,歡迎大家來我的故鄉玩……。」根據小明的自我介紹,我們可以判斷臺灣東部最早開發的縣市為下列何者? (A)宜蘭(B)花蓮(C)臺東(D)屏東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29. 在臺北石牌捷運站,有一座「漢番界碑」,這座界碑正說明了清朝對於原住民是採取何種措施? (A)剛柔並濟,賞罰分明 (B)放任措施,不理不睬 (C)保護措施,立法規範 (D)隔離措施,劃定界線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30. 右列為清領時期臺灣主要的水利工程示意圖,其中以施世榜所開鑿的八堡圳灌溉範圍最大。請問:八堡圳主要是利用哪條溪流的水資源?在雍正皇帝時期又隸屬於哪個行政區? (A)高屏溪,彰化縣 (B)新店溪,諸羅縣 (C)濁水溪,諸羅縣 (D)濁水溪,彰化縣

答案:D
出處:南一習作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31. 清領時期北部的河運主要是以哪一條河流為主? (A)濁水溪 (B)淡水河 (C)冬山河 (D)高屏溪
答案:B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32. 清朝政府解決漢番衝突時,沿西部山區邊緣地帶立碑或掘溝,作為漢番界線。請問:此界線的名稱為何? (A)紅線 (B)土牛溝 (C)番線 (D)漢線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33. 瑞華為準備段考,整理了一張清領前期臺灣興築的水利設施與灌溉範圍表,如附表所示。請問:表中哪一項正確?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34. 彰化縣二水鄉有一座「林先生廟」,供奉有「臺灣大禹」尊稱的林先生,與□同留臺灣水利史。□應填入哪一座灌溉水圳? (A)瑠公圳 (B)桃園大圳 (C)八堡圳 (D)曹公圳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35. 下列何者不是清領前期對原住民的統治方式? (A)禁止原住民與漢人通婚 (B)實施劃界封山措施 (C)設置縣令,處理番地事務 (D)採放任政治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36. 過去臺灣有句俗語說:「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此句話代表的意義為何? (A)早期移民臺灣者大多是女子 (B)早期移民臺灣者大多是男子 (C)早期移民臺灣者能存活的大多是女子 (D)早期移民臺灣者能存活的大多是男子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37. 周老師:「道光十八年,鳳山知縣開始興築舊圳,約灌溉農田兩千五百多甲。隨著拓墾的擴大,於道光二十二年再命人開新圳,共開四十六條,受惠農田約有兩千甲。」周老師所介紹的水利設施位於附圖的哪個地方?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38. 清領時期,由官方主動開墾的水圳不多,其中□□引高屏溪水修築而成,後來也曾經過多次翻修,灌溉地區遍布整個高屏地區。請問:該水圳最有可能是下列何者? (A)嘉南大圳 (B)曹公圳 (C)瑠公圳 (D)八堡圳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39. 清池是某大學水利系學生,欲撰寫「清領前期臺灣的水利建設」的報告。他所收集的資料中,哪一水利設施不適合做為其參考之用? (A)嘉南大圳 (B)曹公圳 (C)瑠公圳 (D)八堡圳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40. 在臺中縣石岡鄉土牛國小校園內,有一座「土牛民番地界碑」,現已成為二級古蹟,這座界碑正說明了清朝對於原住民是採取何種措施? (A)放任措施,不理不睬 (B)保護措施,立法規範 (C)隔離措施,劃定界線 (D)剛柔並濟,賞罰分明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分析
能力指標:2-4-1
( )541. 清領初期的臺灣,漢、番間的衝突時有所聞,主要的原因是漢人壓迫到原住民的生活空間,此時期的漢人透過幾種方式,從原住民手中取得土地。請問:下列何者不是漢人取得原住民土地的主要方式? (A)入贅 (B)承租 (C)購買 (D)強占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分析
能力指標:2-4-1
( )542. 報載某地首長帶領外賓參觀曹公圳生態工法,頗獲外賓稱許。請問:某地最可能是下列何處? (A)臺北市 (B)彰化縣 (C)臺中市 (D)高雄市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43. 清領初期,漢人來臺拓墾,使稻米產量從自給自足增加到能外銷中國與南洋地區,這要歸功於下列何者? (A)漢人的刻苦耐勞 (B)清朝統治方針正確 (C)臺灣土地肥沃 (D)水圳的興修建設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44. 乾隆五十五年,閩浙總督上奏提到「茲據臺灣鎮、道等請以此次清查歸屯地段為準,或抵山根,或傍坑崁,令地方官揀用堅厚石料,豎立碑界,詳開年月地方,大書深刻。並稱存檔原圖,從前以紅、藍、紫色畫線為界,今即添畫綠線,以別新舊。」此項史料說明了清廷的何種政策? (A)劃定清朝政府的統治範圍 (B)開山撫番 (C)劃定土牛線 (D)設立泉漳分界線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45. 清代臺灣以土堆或壕溝劃定的「土牛溝」,主要功能為何? (A)漳州人和泉州人的界線 (B)臺灣人和日本人的界線 (C)客家人和閩南人的界線 (D)漢人和原住民族的界線
答案:D
出處:南一習作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46. 艾文研究清領前期臺灣的拓墾事業,發現在當時臺灣的移民拓墾有許多共通的特點。請問:下列何者不包括在其中? (A)皆投入大量的人力與資金(B)以獨資開墾為多(C)需要擁有政府所開立的墾照(D)為了取得原住民土地,很多利用通婚的方式騙取。
答案:B
解析:以合股經營為主。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47. 研究原住民文化的學者指出:「因為多數臺灣平埔族皆為母系社會,因此在與漢人通婚後,往往將財產過繼與父系社會體制的女婿身上,造成土地所有權的喪失...」。請問:上述內容的關鍵在於平埔族的婚姻制度為下列何者? (A)契約婚(B)儀式婚(C)贅婚制(D)亂婚制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48. 小英在某本介紹清領時期的臺灣社會的書中看見以下這段文字:「以山溪為界,其無山溪處,亦一律挑溝堆土,以分界線。……築為界線的土堆,以其外形如臥牛,故稱土牛。……」請問:這段文字應該在介紹下列哪一件史事? (A)為避免漳泉械鬥,將漳州、泉州移民的居住地區隔開來的界線 (B)為避免閩粵械鬥,將閩、粵移民的居住地區隔開來的界線 (C)為避免漢番衝突,將漢人、熟番的居住地區隔開來的界線 (D)為避免漢番衝突,將漢人、生番的居住地區隔開來的界線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應用
能力指標:2-4-1
( )549. 附圖是清康熙年間由西洋傳教士繪製的臺灣地圖。此圖只繪製臺灣西半部,反應出當時清廷治臺的何種政策? (A)禁絕漢人渡臺,防止臺灣成為反清基地 (B)施行劃界封山,禁止漢人入侵原住民區 (C)開港通商,設定西半部為對外貿易據點 (D)加強建設西半部,使該地成為海市重鎮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分析
能力指標:2-4-1
( )550. 臺灣與中國的對渡港口配對,下列何者正確? (A)廈門 ──八里坌 (B)廈門 ──鹿耳門 (C)五虎門 ──鹿港 (D)晉江 ──鹿耳門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51. 在臺灣史上對外貿易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有關於清領前期的臺灣貿易,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貿易對象以日本為主 (B)輸出品多為稻米、蔗糖及鹿皮 (C)輸入品多為日常生活用品、紡織品及藥材等 (D)渡臺禁令使得臺灣與中國間的貿易需要透過走私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52. 兩岸小三通後有所謂金門與廈門「兩門對開」,而「兩門對開」其實早在清領初期就已開始,即對岸的廈門通到臺灣的哪一個港口? (A)三地門 (B)鹿耳門 (C)五虎門 (D)羅漢門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53. 十八世紀起,臺灣的商人藉由何種機構展開對中國大陸的貿易? (A)買辦 (B)行郊 (C)通事 (D)洋行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54. 臺灣是個海島,國家資源有限,十分需要仰賴貿易的進行。在清領初期,臺灣與何地區的貿易最為活躍? (A)日本 (B)東南亞 (C)英國 (D)中國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4
( )555. 清領初期,政府僅開放某地為與大陸貿易的唯一港口,後來因為運糧及軍隊移防的需要,增開鹿港與八里坌港。請問:這個早期開放的港口應該是下列何者? (A)鹿耳門港 (B)淡水港 (C)基隆港 (D)臺中港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56. 清領前期,臺灣的對外貿易十分興盛,其中與何地的商業往來最為頻繁? (A)中國 (B)日本 (C)東南亞 (D)英國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4
( )557. 如果王大是前往「泉州」販賣「蔗糖」的臺南商人,那麼他可能會加入下列哪些「郊」的組織?(甲)北郊(乙)南郊(丙)米郊(丁)糖郊 (A)甲丙 (B)乙丁 (C)甲丁 (D)乙丙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58. 臺灣有一句俗諺「一府二鹿三艋舺」,這句話表示臺灣早期的開發方向為何? (A)由北而南 (B)由西而東 (C)由南而北 (D)由東而西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59. 黃勇慶是清領前期到大陸做生意的臺商,他自大陸進口許多商品回臺販售,下列何者不可能是他所販售的商品? (A)中藥材 (B)日用品 (C)紡織品 (D)鴉片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60. 小林是生活在清領初期的臺南布匹商人。請問:他不會遭遇到下列哪一種情況? (A)要與中國做貿易需利用鹿耳門的港口 (B)進口的貨品以紡織品及日用品為主 (C)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稻米及蔗糖 (D)他可能加入糖郊的同業組織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61. 關於行郊的功能,下列何者錯誤? (A)統一規格,防杜作弊 (B)溝通官衙以協調商困 (C)調解同業糾紛 (D)與外國洋行聯合壟斷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62. 在清朝統治時期,臺南出現「糖郊」、「布郊」等組織,這些組織的成員間具有下列哪一性質? (A)相同的血緣 (B)在臺灣相同的居住地 (C)相同貿易地區 (D)相同的貿易商品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63. 小明讀到一段歷史紀錄:「清領前期,臺灣商人將臺灣的稻米、蔗糖輸往中國,再從中國輸入紡織品、日用品到臺灣。」請問:小明該如何解讀這段紀錄? (A)臺灣農業發達而手工業不發達 (B)臺灣農業不發達而手工業發達 (C)臺灣農業與手工業都很發達 (D)臺灣農業與手工業都不發達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64. 右列為清領前期中國與臺灣之間的貿易簡圖,其中臺灣商人輸往中國的農產品主要為何? (A)水果、藥材 (B)稻米、蔗糖 (C)鹿皮、小麥 (D)番薯、芋頭

答案:B
出處:南一習作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65. 清領初期,清廷僅開放哪個港口與中國大陸貿易? (A)鹿耳門 (B)鹿港 (C)艋舺 (D)淡水
答案:A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66. 清領初期,漢人與原住民的貿易物品,不包含下列哪一項? (A)動物皮毛 (B)軍火 (C)山產 (D)手工藝品
答案:B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67. 清領臺灣以後,由於對外貿易十分興盛,帶動市街的繁榮,「一府、二鹿、三艋舺」是約三百年前臺灣所流傳的俗諺,它代表當時臺灣的三大都市。請問:引句中的一「府」是指今日的何地? (A)臺北市 (B)臺中市 (C)臺南市 (D)高雄市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68. 幾位同學探討清領時期,臺灣的俗諺「一府二鹿三艋舺」的意義。請問:下列哪位同學的說法不正確? (A)芳芳:「展現臺灣海洋文化的性格。」 (B)明明:「臺灣輸出物品以紡織品為主。」 (C)露露:「反映臺灣的開發由南向北發展。」 (D)美美:「商業的繁榮,造成市街的興起。」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分析
能力指標:2-4-1
( )569. 小李是清領時代販賣蔗糖的安平商人,從事上海與臺灣間的貿易。請問:他可以加入下列哪些行郊? (A)南郊、日用品郊 (B)南郊、糖郊 (C)北郊、日用品郊 (D)北郊、糖郊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70. 家住彰化的小順子跟著媽媽到鹿港龍山寺拜拜,沿途經過鹿港最繁榮的街道,赫然發現有一商家門口有「泉郊會館」四個大字。小順子百思不解其意。你能告訴小順子「郊」指的是什麼嗎? (A)宗族組織 (B)國防組織 (C)文教組織 (D)同業公會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71. 「一府二鹿三艋舺」的俗諺,反映臺灣何種開發方向? (A)由西向東 (B)由南向北 (C)由東向西 (D)由北向南
答案:B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72. 下列何者不是清領初期臺灣自中國進口的主要產品? (A)藥材 (B)稻米 (C)紡織品 (D)日用品
答案:B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73. 清領時期當時所增開的「八里坌」,是今日的哪一個地方? (A)彰化鹿港 (B)臺南安平 (C)新北八里 (D)臺北萬華
答案:C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74. 行郊通常以貿易地區或商品為名,下列哪一個行郊的名稱分類不同於其他行郊? (A)北郊 (B)泉郊 (C)廈郊 (D)油郊
答案:D
解析:(D)油郊以商品為名,其他皆是以貿易地區為名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75. 郝友乾是清領前期在臺灣從事進出口貿易的商人,有關他的貿易情形,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透過廈郊與南洋、英國等地區貿易 (B)出口稻米、蔗糖 (C)為了保障商業利益,需加入郊商 (D)進口紡織品、中藥材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76. 清領時期,新莊的張三與艋舺的李四正在茶館內聊天,張三說:「日子愈來愈不好過囉,因為□□的原因,大船都不停靠新莊了,反倒是你們艋舺一日一日興盛,我看我也搬家算了……。」請問:張三言論中的□□所指為何? (A)海盜頻仍(B)泥沙淤積(C)瘧疾傳染(D)改朝換代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77. 昌燁研究臺灣港口興衰史,發現有一個港口是清代中葉中部地區最大的港口,也是當時臺灣最大的貨物集散地,惟現已沒落。請問:上述是指下列哪一個港口? (A)臺中港 (B)梧棲港 (C)鹿港 (D)伸港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78. 四位同學在討論清領前期臺灣對外貿易的狀況。甲:「稻米不但可以自給自足,還可外銷。」乙:「主要貿易對象是中國。」丙:「蔗糖亦是對外貿易輸出的主要商品。」丁:「因與日本貿易而出現許多『郊商』。」何人的說法有誤?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4
( )579. 清領初期臺灣商人會組織類似商人公會的「行郊」,這類組織的功能與目的不包含下列何者? (A)維護商人利益 (B)制定商品價格 (C)調解同業糾紛 (D)與原住民交涉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80. 臺灣在十八世紀以後,由於商業興盛,出現商人組成的公會組織,稱為郊或行郊,臺南的「北郊蘇萬利」、「南郊金永順」是當時最具代表的組織。請問:「北郊」、「南郊」是以什麼條件作區分的? (A)貿易的地區 (B)貿易的商品 (C)商人的姓氏 (D)商人的祖籍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81. 阿華是清領初期的臺灣商人,有關他可能遭遇生活情境,下列何者敘述有誤? (A)加入維護自身利益的行郊組織 (B)郊商組織負責制定商品價格 (C)利用雞籠與打狗港與中國做貿易 (D)若要到廈門進行貿易,應加入「廈郊」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82. 下列何者不是清領初期臺灣對大陸開放的貿易港口? (A)淡水 (B)鹿耳門 (C)八里坌 (D)鹿港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83. 清廷治理臺灣時代前期,「郊」的組織相當盛行,下列哪些地方有這一類的組織?(甲)臺南(乙)鹿港(丙)艋舺(丁)臺東。 (A)甲乙丙 (B)甲乙丁 (C)甲丙丁 (D)乙丙丁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84. 下列何者不是郊的功能? (A)制定商品價格 (B)調解同業糾紛 (C)與官府交涉 (D)接待外國商人
答案:D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85. 清領前期,出現「南郊」、「北郊」等貿易組織,各有其貿易範圍。請問:下列何地屬於「北郊」的貿易範圍? (A)天津 (B)福州 (C)廣州 (D)泉州
答案:A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86. 清廷治理臺灣前期,行郊不可能出現在下列何地? (A)噶瑪蘭 (B)臺灣府城 (C)艋舺 (D)鹿港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87. 大體而言,行郊主要輸出品及輸入品為何? (A)輸出軍用品,輸入農產品 (B)輸出農產品,輸入軍用品 (C)輸出農產品,輸入日用品 (D)輸出日用品,輸入農產品
答案:C
解析:輸出以米、糖為主,輸入則是紡織品等日常生活用品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88. 清代到臺灣開墾的移民,早期主要種植的作物為何? (A)茶葉、樟腦樹 (B)芋頭、番薯 (C)豌豆、蕃茄 (D)稻米、甘蔗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89. 小偉是清領時期臺南地區賣米的商人,經常將米賣到福建。為了和其他商人合作、保障貿易權利,他決定加入下列公會組織:(甲)布郊(乙)米郊(丙)南郊(丁)北郊。請問:小偉可加入哪二種組織?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丙丁
答案:C
出處:各校試題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90. 根據臺灣土地開發的大致順序與進程判斷,下列哪一個港市崛起的時間應該最晚? (A)臺灣府城(B)嘉義笨港(C)彰化鹿港(D)臺北八里坌
答案:D
解析:臺灣城市的拓墾現象大致遵循從南到北的方向。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91. 臺灣史專家阿庚針對清領初期的臺灣進行演說,他在海報上寫著關鍵字以方便演講。請問:下列那個關鍵字不應該出現? (A)渡臺禁令(B)鎖國政策(C)為防臺而治臺(D)郊商組織
答案:B
解析:鎖國為日本近代實施的政策,與清領臺灣較無相關。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92. 艋舺原是當地原住民所用的一種小船BANKA的音譯,後來成為清代中葉臺灣地區重要商港之一。請問:艋舺興起的主要原因為何? (A)外國商人聚集 (B)出產大量甘蔗 (C)原住民聚落所在地 (D)河運交通便利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93. 清領初期,朝廷只開放鹿耳門作為臺灣與中國之間唯一合法的進出口岸,其原因與下列何者有關? (A)清廷為有效管制移民來臺的相關措施 (B)鹿耳門是臺灣航向中國距離最近的港口 (C)鹿耳門曾是清廷對抗鄭氏政權的重要據點 (D)鹿耳門是全臺灣唯一具備港口條件的地點
答案:A
出處:南一習作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94. 清領前期,移民來臺者往往有同鄉群居的現象。請問:漳州人多居住在下列哪個地區? (A)東部山區 (B)西部丘陵地帶 (C)西部內陸平原 (D)西部沿海平原
答案:C
出處:南一習作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95. 移民在移居地祀奉原鄉神明,除移民本身的宗教信仰外,還有何種原因? (A)擴張勢力範圍 (B)宣揚民族精神 (C)凝聚地域意識 (D)防止番民入侵
答案:C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96. 清領時期臺灣人所說的「唐山」指的是哪裡? (A)南洋地區 (B)日本 (C)朝鮮 (D)中國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97. 清領時期,移民來臺的漢人最初多祭祀原鄉神明,這種祭祀活動的主要用意是什麼? (A)凝聚族群的情感 (B)藉機擴大財源 (C)促進商業的繁榮 (D)制衡政府的勢力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598. 臺灣有句福佬諺語:「無某(妻子)、無猴(兒子)、無厝(房子)」,是指清領前期臺灣社會的何種寫照? (A)原住民的生活情形 (B)羅漢腳的生活情形 (C)傳教士的生活情形 (D)出家人的生活情形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599. 阿遠是清代移民臺灣的潮州人,要移民到臺灣時,因為要度過黑水溝,所以來臺前,他母親給他一個家鄉神明的香火袋,保佑他順利渡臺,阿遠順利渡臺後,與來自同鄉的鄉民集資建廟。請問:這香火袋最有可能是向哪一位神明求來的? (A)保生大帝 (B)開漳聖王 (C)三山國王 (D)清水祖師爺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00. 早期臺灣因為衛生條件差,瘟疫橫行現象嚴重,在醫學知識不普及的農村中,老百姓只能祈求神靈大顯神威驅逐瘟疫。請問:下列那個神明就是針對瘟疫問題形成普遍的信仰活動? (A)媽祖信仰(B)王爺信仰(C)有應公信仰(D)祖靈信仰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01. 明鄭以來的漢人移民,多來自中國沿海地區,下列何者不在範圍內? (A)漳州 (B)泉州 (C)廣東 (D)北京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02. 清領時期有一種被稱為「羅漢腳」的人,他們沒有家眷,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和住所,常成為社會秩序的隱憂。請問「羅漢腳」的出現和清朝哪一項政策最有關係? (A)劃界封山政策 (B)渡臺三不禁令 (C)海禁政策 (D)遷界令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03. 清領時期來臺的漢人以來自何處的人數最多? (A)浙江 (B)福建 (C)廣東 (D)江蘇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04. 「臺語」是由原為某地區方言,因該地區來臺的人數眾多,因此其使用的語言獲得廣泛的使用,逐漸發展成今日的「臺語」。請問:該地區應為何者? (A)客家 (B)粵東 (C)閩南 (D)閩北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05. 對於羅漢腳的解釋,下列何者為非? (A)多為單身男子 (B)無固定職業與居所 (C)時常造成社會問題 (D)信奉佛教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06. 清代移民來臺的漢人,將原鄉信仰傳入臺灣,各地信奉的神祇因移民者祖籍不同而有差異,不過也有一些是各地區移民所共同信奉的神明,以下何者可為代表? (A)開漳聖王 (B)三山國王 (C)保生大帝 (D)媽祖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07. 臺南學甲的慈濟宮以及臺北大龍峒的保安宮皆以奉祀保生大帝著稱,保生大帝的信仰原屬於先民移臺的原鄉神明信仰,今日已經是各族群普遍的信仰對象。請問:上述的原鄉指的是下列何地? (A)福建漳州(B)福建泉州(C)廣東潮州(D)福建福州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08. 清代移民渡海來臺往往會祈求祖先與神明的庇佑,下列何者是移民不分祖籍、共同供奉的神明? (A)三山國王 (B)媽祖娘娘 (C)開漳聖王 (D)保生大帝
答案:B
出處:南一習作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09. 清領時期來臺的潮州人,主要祭祀的原鄉神明是下列何者? (A)三山國王 (B)媽祖 (C)土地公 (D)保生大帝
答案:A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10. 福祥是清領時期來自粵東的移民,他想從寺廟中分靈原鄉的神明回家供奉。請問:以下哪一尊神明較可能是他分靈的對象? (A)保生大帝 (B)開漳聖王 (C)關聖帝君 (D)三山國王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11. 清領前期中國大陸人民相繼來臺,其中漳泉等地人民多居住於平原地區,而客家人則多居於丘陵地帶。請問:這樣的分布反映了下列哪種現象? (A)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B)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 (C)來臺移民喜好與同鄉聚居 (D)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12. 阿牛的祖先是漳州人,從小生長在臺灣南部的一個漢人聚落,聚落中的主廟是開漳聖王廟,然而阿牛的媽媽也會到保生大帝廟祈求神明保佑。請問:阿牛是生長在哪一個時期的臺灣人? (A)國際競爭時期 (B)荷蘭統治時期 (C)清領時期 (D)鄭氏治臺時期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13. 不同祖籍的移民供奉不同的神明,如泉州人崇拜的是下列何者? (A)三山國王 (B)開漳聖王 (C)保生大帝 (D)玉皇大帝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14. 宗族組織主要是透過什麼發展而成的? (A)同姓關係 (B)廟宇的祭祀活動 (C)姻親關係 (D)地緣關係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15. 清代漢人移民來臺,往往透過宗教活動以求心靈平安和生存的保障,各地信奉的神祇因移民者的祖籍不同而有差異,不過也有一些神明是大家所共同信奉的,下列何者可為代表? (A)三山國王 (B)保生大帝 (C)開漳聖王 (D)媽祖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16. 清領初期,為避免臺灣再成為動亂之源,採取消極治臺政策,並頒布渡臺禁令。請問:下列哪一項為渡臺禁令對臺灣所造成的影響? (A)男女比例失調,嫁人不易 (B)各種械鬥與族群衝突盛行 (C)形成「有唐山媽,無唐山公」現象 (D)羅漢腳充斥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17. 為平安渡過黑水溝,使哪一神明成為臺灣民間普遍的信仰? (A)關帝 (B)媽祖 (C)觀世音 (D)土地公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18. 清領前期臺灣社會男女比例嚴重失衡,並造成「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現象。請問:這種現象主要是受到什麼因素的影響? (A)男子普遍貧窮,娶不起漢人女子 (B)禁止渡臺者攜家帶眷 (C)社會動盪不安,使漢人女子不敢渡臺 (D)娶平埔族婦女為妻,可繼承大量的土地
答案:B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19. 清領前期的移民隨著拓殖與定居,在宗教信仰方面有何改變? (A)媽祖從泉州人的信仰成為移民者的共同信仰 (B)以特定原鄉地域特色的信仰為主 (C)以同一地區,不分祖籍的信仰方式 (D)基督教來臺後,逐漸取代本土信仰
答案:C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20. 發生於清領時代前期的分類械鬥,主要是以祖籍別的閩、粵分類械鬥和漳、泉分類械鬥為多。由此可知,臺灣早期的移民多來自中國哪兩省? (A)廣東、廣西 (B)福建、廣西 (C)福建、雲南 (D)廣東、福建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21. 不同祖籍的移民,供奉不同的原鄉神明,以追求心靈平安。李老師在鄉土考察時發現,苗栗新竹地區有許多供奉三山國王的廟宇,可見當地人們大多屬於哪一族群? (A)泉州人 (B)漳州人 (C)平埔族 (D)潮洲人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22. 高雄市金獅湖附近的「保安宮」供奉保生大帝,平日香火鼎盛,遊人如織。請問:在清領前期,金獅湖附近應是來自何地的移民聚居之地? (A)泉州人 (B)漳州人 (C)客家人 (D)潮州人
答案:A
解析:保生大帝是泉州人的守護神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23. 一項記載指出某地:「居民七十九家,計二百五十七人,無土著。中有女眷者一人,年六十以上者六人,十六以下無一人。皆丁壯力農,無妻室,無老耆幼童。」根據你對漢人移民入臺開發過程的知識。請問:形成這類居民結構最可能的原因為何? (A)禁止大陸漢人渡海來臺拓墾 (B)實施渡臺禁令、禁止攜眷來臺 (C)經常發生分類械鬥民變事件 (D)原住民與漢人衝突頻繁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24. 清領時期,當時臺灣一種「無田宅、無妻子、不土不農、不工不賈;嫖賭摸竊、械鬥樹旗,靡所不為。單身遊食四方,隨處結黨,且衫褲不全,赤腳終生。」人們稱他們為「羅漢腳」。請問:造成羅漢腳形成的原因為何? (A)社會福利不佳 (B)吏治不良,軍紀不佳 (C)外力入侵,族群衝突 (D)渡臺限制,男女比例失衡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25. 移民者往往有離鄉背井之感慨,下列何者是漢人移民至臺灣時,用以加強凝聚力的方式? (A)宗教信仰 (B)科舉功名 (C)遊戲競賽 (D)講解族約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26. 清領前期,臺灣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俗諺,即府城、鹿港及艋舺為臺灣開港前之三大商業中心,此三大聚落皆位在沿海平原地區,可見主要為哪一地區的移民所開闢? (A)泉州府 (B)漳州府 (C)潮州府 (D)福州府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27. 清代一份文件提到清領前期臺灣當時的人口現象,內容大意如下:「從北路諸羅以上,直到山後長達一千餘里的地方,漢族婦女不到數百人;南路由鳳山到琅 以下長達四、五百里的地方,漢族婦女也不過數人而已。」請問:以上所描述的情形,其背後原因可能是什麼? (A)民間械鬥頻繁,造成婦女傷亡慘重 (B)漢族婦女多纏足,不適合移墾社會 (C)清廷頒布政策,禁止男丁攜眷渡臺 (D)社會普遍重男輕女,導致人口失衡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28. 唐山同鄉之臺灣移民,共同信奉原鄉主神,除了是風俗習慣,更具有什麼功能? (A)分辨敵我 (B)加強內部凝聚力 (C)方便舉辦廟會活動 (D)幫助更多同鄉移民來臺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29. 臺灣俗諺:「泉州人,坐海口、開店舖;漳州人,落平陽、收佃租;客家人,走山尾、曝菜脯。」請問︰形成上述族群分布的主要原因為何? (A)清政府嚴格的管理和控制 (B)地緣因素,選擇與原鄉較相似的環境 (C)取決於和原住民相處的狀況 (D)先來後到,愈早來臺者愈先往山區走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30. 陳博仁於康熙末年從漳州移民到臺灣府城居住,下列何者是他可能經歷的生活經驗?(甲)信仰保生大帝(乙)信仰三山國王(丙)祭祀唐山祖(丁)娶平埔族女子為妻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31. 清代臺灣社會出現「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現象的主因為何? (A)漢番隔離政策漢人娶妻不易 (B)傳統禮教不願女子外出登山 (C)渡臺禁令導致性別比例失衡 (D)因無生產風險男子壽命較高
答案:C
出處:南一習作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32. 有關移民社會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來自閩西與粵東的漢移民,稱為閩南人 (B)來自福建省泉州與漳州的漢移民,稱為客家人 (C)泉州人來臺後多居於沿海平原,漳州人多居於內陸平原地帶 (D)客家人比閩南人還要早來到臺灣,因此被迫遷移至內陸丘陵地帶
答案:C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33. 附圖為清領時期漢人移民臺灣圖,下列有關此圖的判讀哪一項不正確? (A)漢人移民臺灣以閩、粵兩者為主 (B)漢人移民主要來自福建,圖中十個府、州皆屬福建 (C)箭頭上的百分比表示清代泉、漳、客三類移民的比率 (D)從圖中可判斷移民是橫渡臺灣海峽來到臺灣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34. 鳴人參加學校的校外教學,至新莊廣福宮參訪,此廟又名三山國王廟,由此可知最早移民當地者可能為何種身分? (A)潮州人 (B)泉州人 (C)漳州人 (D)福佬人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35. 每逢總統大選,各黨陣營莫不摩拳擦掌,積極拉攏客家票源。如果你是候選人,你最可能到供奉哪一神祇的廟宇拉票? (A)保生大帝 (B)開漳聖王 (C)清水祖師 (D)三山國王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36. 清領初期,來臺開墾的泉州人阿旺與潮州人阿福,在宗教信仰方面會共同祭祀崇拜下列哪一位神祇? (A)開漳聖王 (B)保生大帝 (C)關公 (D)三山國王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37. 下列哪些為漢人移民所共同信仰的神明?(甲)媽祖(乙)玉皇大帝(丙)土地公(丁)三山國王 (A)甲乙丁 (B)甲丙丁 (C)甲乙丙 (D)乙丙丁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38. 臺北士林惠濟宮奉祀開漳聖王,可知這地區大部分居民的祖先來自何方? (A)泉州 (B)福州 (C)漳州 (D)潮州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39. 清領臺灣以後,漢人移民來臺者愈來愈多,不同祖籍的移民,請來不同的家鄉神祇,作為守護神。何大佑在苗栗三義地區發現一般民眾大都供奉三山國王,可見他們的祖先是哪一族群? (A)潮州人 (B)泉州人 (C)漳州人 (D)福佬人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40. 臺灣有句俗語:「一個某(妻),恰贏三個天公祖。」這句話反映出當時男女人口比例嚴重失衡,這是當時什麼因素造成的? (A)福建、廣東一帶居民以男性居多,女性過少 (B)受到當時政府渡臺禁令的限制,不許攜眷渡臺 (C)政府鼓勵漢番通婚 (D)平埔族原住民需要漢人男性傳宗接代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41. 清領時期,保生大帝、三山國王等原為同祖籍移民祭祀的神明,此時已漸成為居住於同一地區、不分祖籍的移民所祭祀的對象。此一情形彰顯何種意義? (A)祖籍意識減弱 (B)宗教信仰觀念日漸淡薄 (C)移民改信基督教 (D)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增加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42. 下列有關移民供奉的神明之描述,何者正確? (A)漳州人供奉開漳聖王 (B)泉州人祭祀三山國王 (C)福德正神俗稱天公 (D)玉皇大帝俗稱土地公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43. 對於十九世紀客家移民創作的渡臺悲歌:「勸君切莫過臺灣,臺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都是難。」我們可以如何解讀?
(A)橫渡臺灣海峽的風險太高,漢人移民始終無法有效克服 (B)移民來臺後多遺棄原鄉妻小,因此做歌勸人莫讓子弟來臺 (C)臺灣人生活奢靡,為避免子弟受影響,所以勸其不要來臺 (D)漢人來臺漸多,整體開發趨近飽和,易討生活的榮景不再
答案:A
出處:南一習作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44. 清領前期移民到臺灣的族群中,以何者的人數最多? (A)漳州人 (B)泉州人 (C)福州人 (D)客家人
答案:B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45. 來臺的漢人在分布區域上形成差異,常與祖籍有密切關係。請問:有關清代移民的分布,下列何者正確? (A)泉州人多居於內陸平原 (B)客家人居東部淺山地帶 (C)漳州人多居沿海平原 (D)客家人居內陸丘陵地區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46. 小芳今年過年跟家人一起去廟宇參拜,祈求來年平安順利,小芳在祭拜過程中發現,在廟宇的廊柱以及牆壁上所贊助建廟的人中,不乏漳州人、泉州人以及客家人。請問:這間廟最有可能祭祀下列何者? (A)媽祖 (B)開漳聖王 (C)保生大帝 (D)三山國王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47. 清雍正年間,有一位清廷官員向朝廷提出報告:「統計臺灣一府,只有中間臺灣府所屬的地區有夫妻、子女等社會關係,其他諸羅、彰化以上,一直到淡水、雞籠,總共婦女不及數百人。」請問: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為何? (A)農業社會亟需勞動力,因此重男輕女 (B)清廷禁止攜眷渡臺 (C)婦女多病,水土不服 (D)械鬥頻繁,造成婦女傷亡慘重
答案:B
出處:各校試題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48. 從附圖可以得知,清領時期移民來臺拓墾的族群分布狀況。請問:居住在近海平原地區的人民大多來自何地? (A)泉州 (B)漳州 (C)潮州 (D)廣州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49. 媽祖和關公是臺灣人普遍信仰的神明,全臺各地的媽祖廟和關帝廟,香火也都相當興盛。下列有關此二尊神明的敘述何者有誤? (A)根據史實或傳說,關公生存的年代比媽祖要早 (B)關公也是民間信仰的武財神,媽祖則是海上女神 (C)關公和媽祖是臺灣移民不分祖籍的共同信仰 (D)關公是廣東客家人早期移民崇拜的守護神,媽祖則是福建早期移民崇拜的守護神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50. 「民間傳說北宋欽宗之母背上長瘡,群醫束手無策,一夜夢見吳 替他醫治,一覺醒來背瘡不藥而癒,欽宗派人找尋吳 欲以重賞酬謝,但使者到達福建時才知吳氏已過世,欽宗因此封之為保生大帝。」這個傳說與臺灣哪一族群的信仰有關? (A)泉州人 (B)漳州人 (C)潮州人 (D)原住民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51. 欣怡對「羅漢腳」這個名詞的由來感到好奇,查閱資料後建立初步的認知。她找到的資料可能是什麼? (A)清代考中科舉的男性士子 (B)清代沒固定工作、家室與田宅的男性 (C)清代出家當和尚的年輕男子 (D)清代從事海上走私活動的男性罪犯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52. 清領初期的臺灣漢人移民,是利用何種方式凝聚彼此,讓移民者能夠安心,相互幫助? (A)宗教活動 (B)商業活動 (C)文教活動 (D)大清律例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53. 對於清領前期的人口結構,呈現男多女少的情形。此一現象的形成與下列關係最為密切? (A)疾病流行 (B)械鬥頻繁 (C)漢番衝突 (D)渡臺禁令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54. 歷史老師上課的時候,提到一句早期的俗諺「有唐山公,無唐山媽」。請問:關於這個俗諺的歷史背景,何者正確? (A)清廷頒布渡臺禁令,禁止來臺開墾的人攜帶家眷 (B)唐山這個地方的男性都不結婚 (C)唐山該地的男性都到外地工作,女性則留在原地 (D)唐山該地是父系社會,女性沒有社會地位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55. 清朝統治臺灣初期,曾明令禁止男子攜眷來臺。此項禁令對臺灣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A)人口結構失衡 (B)族群械鬥激烈 (C)原鄉信仰盛行 (D)文風逐漸興盛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56. 俗諺「一個某卡贏三個天公祖」意指單身男子娶妻成家,其價值和重要性遠勝祭祀三位高高在上的天神。這句諺語的歷史背景為何? (A)只重生女不生男的社會風氣 (B)渡臺禁令期間女子來臺不易 (C)人文精神昂揚重現實輕信仰 (D)女性掌握家庭中財產分配權
答案:B
出處:南一習作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57. 械鬥發生的原因,根據研究顯示這與清領時期「羅漢腳」眾多有密切的相關。請問:羅漢腳指的是下列何者? (A)官府的保鏢 (B)有權有勢的墾戶 (C)無妻無子孤苦伶仃的男子 (D)背叛朝廷流放臺灣的犯人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58. 小如與同學聊天時發現同一個字或詞會有不同的讀法,例如「筷子」在福佬(閩南)話可唸成「ㄉㄧ」或「ㄉㄨ」等,客家話的其中一種則唸成「ㄓㄨˋ」。上述多種讀音並存的現象,與下列何者的發展最有關係? (A)清朝後期設立廣方言館 (B)清朝渡海來臺人口眾多 (C)民國初年推行新文化運動 (D)政府設立文化建設委員會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分析
能力指標:2-4-1
( )659. 清領時期,臺灣所發生的朱一貴事件、林爽文事件和戴潮春事件,這些事件的共同特色為何? (A)皆屬漢人反抗清政府的民變 (B)都是屬於以職業不同而發生的械鬥 (C)都是屬於以祖籍不同而發生的械鬥 (D)皆屬漢人反抗荷蘭統治的民變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60. 清領時期曾爆發三大民變,其中發生於康熙末年的是哪一事件? (A)施九緞事件 (B)朱一貴事件 (C)林爽文事件 (D)戴潮春事件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61. 清領時期爆發的民變中規模最大,迫使乾隆皇帝派大軍前來平定的是哪一事件? (A)郭懷一事件 (B)朱一貴事件 (C)林爽文事件 (D)戴潮春事件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62. 臺灣民間流傳著「鴨母王」豎紅旗起義反清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應是下列何人? (A)郭懷一 (B)林爽文 (C)朱一貴 (D)戴潮春
答案:C
出處:南一習作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63. 下列何者較不可能是移民之間械鬥的原因? A)爭奪水源 (B)番人挑撥 (C)言語隔閡 (D)爭奪土地
答案:B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64. 清領時期的臺灣曾爆發數次重大的民變,迫使清廷自中國大陸派兵前來鎮壓。請問:下列何者不是清代的民變? (A)林爽文事件 (B)朱一貴事件 (C)郭懷一事件 (D)戴潮春事件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65. 臺北芝山岩附近曾爆發大規模漳泉械鬥事件,當時雙方戰鬥慘烈,傷亡眾多。事後,這次衝突的死難者被葬在一起,即今日芝山岩的「同歸所」。請問:這場衝突是因何種問題而起? (A)不同職業 (B)不同姓氏 (C)不同祖籍 (D)不同階級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66. 位於嘉義縣六腳鄉的王得祿墓園,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王得祿因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參與平定一場臺灣史上規模最大的民變,立下首功,後又成為海盜的剋星,是清朝臺灣第一高官。請問:王得祿參與平定的民變所指為何?(A)郭懷一事件 (B)朱一貴事件 (C)林爽文事件 (D)戴潮春事件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67. 某時期的臺灣社會現象如下:「在進行農墾時,常常會和自己同鄉的人聚在一起,並為了田地用水的問題,與其他地方的移民打群架。」請問:這是什麼時期的臺灣? (A)荷治時期 (B)明鄭時期 (C)清領時期 (D)日治時期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68. 福泉是清領時期福建漳州人,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決定移民到臺灣,沒想到歷經九死一生來到臺灣,卻剛好碰到臺灣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民變,聽說這次民變的領袖也是來自漳州的同鄉。請問:福泉遇到的民變是下列 何者? (A)郭懷一事件 (B)朱一貴事件 (C)林爽文事件 (D)戴潮春事件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69. 清領前期的臺灣在社會有許多的動亂,嚴重影響社會秩序。請問:形成這樣的現象與下列何者最相關? (A)社會貧富差距拉大 (B)羅漢腳過多 (C)在臺軍隊訓練不足 (D)漢番衝突過多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70. 清領前期的臺灣有許多民變以及械鬥,其中械鬥還有各種不同類別。請問:下列何者不是發生械鬥的主要原因? (A)語言隔閡 (B)爭奪水源 (C)宗教歧異 (D)文化差異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71. 今日在鹿港仍可以見到許多清領時期遺留下來,作為劃分地盤及防禦盜賊的建築。請問:下列何者屬之? (A)行郊 (B)隘門 (C)水圳 (D)番地
答案:B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72. 清領時代前期,臺灣社會何以經常出現暴力衝突的現象,導致社會秩序敗壞?(甲)吏治不良(乙)族群複雜(丙)男女比例失衡(丁)祕密結盟盛行(戊)外國勢力挑撥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戊 (C)甲丙丁戊 (D)乙丙丁戊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73. 清領時期的社會動亂,械鬥的原因有許多種,統稱為「分類械鬥」。其中閩、粵械鬥和漳、泉械鬥最為激烈。請問:此種械鬥的分類依據為何? (A)祖籍 (B)姓氏 (C)職業 (D)生活習慣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74. 清領初期來臺移民之間時常尋找共同關聯,以便相互照顧、彼此扶持。下列哪一樁社會現象與此一情形無關? (A)漳泉械鬥 (B)祭祀唐山祖 (B)祭拜原鄉神明 (D)娶平埔族女子為妻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75. 老師要求大家在課前先閱讀朱一貴、林爽文、戴潮春三個人的生平事蹟,以做課堂討論。請問:這一堂課所討論的應該是哪一個主題? (A)清代械鬥 (B)明代海禁 (C)清代海禁 (D)清代民變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應用
能力指標:2-4-1
( )676. 忠孝國中學生進行校外教學時,惠娟拍了某座雕像留作紀念。老師解說照片中的人物是清領臺灣第一次大規模民亂事件的領導者。請問:這是以下何人? (A)林爽文 (B)戴潮春 (C)朱一貴 (D)郭懷一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77. 嘉義原稱「諸羅」,之後因為哪一件民變,使得當地民眾獲得皇帝的褒勉,並為「嘉其忠義」而改縣名為「嘉義」? (A)朱一貴事件 (B)林爽文事件 (C)戴潮春事件 (D)郭懷一事件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78. 清領時期,因為吏治不良,民變發生的機率極高。下列哪場民變的規模最大,乾隆皇帝在平亂後,還特定在赤崁樓撰文紀念? (A)朱一貴事件 (B)郭懷一事件 (C)林爽文事件 (D)戴潮春事件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79. 早期的臺灣社會沈迷於賭博、六合彩。不少賭徒聚集在「有應公廟」前祈求明牌,希望一夕致富。請問:下列何者最能夠說明有應公廟的來由?
(A)反映臺灣分類械鬥眾多的情形(B)反映臺灣文風鼎盛的現象(C)反映臺灣水利建設發達的成果(D)反映臺灣海洋文化的特質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80. 一本書上記載:「同安人原居住在艋舺,但在『頂下郊拼』失敗之後,帶著霞海城隍金身至大稻埕,並在當地發展貿易,使得大稻埕成為商業重鎮,臺北市迪化街霞海城隍廟也因此香火鼎盛。」請問:書中的「頂下郊拼」指的是何者? (A)民變反清 (B)漢番衝突 (C)分類械鬥 (D)番民擾境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81. 清領前期的臺灣社會不安,大大小小的動亂不斷,嚴重影響社會秩序。請問:形成這樣的現象與下列何者最相關? (A)社會貧富差距嚴重 (B)社會人口結構問題 (C)外國勢力介入煽動 (D)原住民出草殺害漢人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82. 臺灣各處可見有許多的「有應公廟」,祭祀無人祭拜的孤魂。請問:此一現象可反映出清領前期的哪種社會現象? (A)衛生條件不良,死亡率高 (B)戰爭頻繁,死傷慘重 (C)羅漢腳眾多,無家可歸 (D)勞役繁重,不堪負荷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83. 陳小明在清領初期(雍正五年)移墾臺灣,他可能會看到下列哪一現象? (A)淡水外商雲集 (B)臺灣女多男少,老人多青年少 (C)羅漢腳眾多 (D)客家移民聚集在沿海平原地區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84. 清康熙年間,臺灣民間曾流傳一首歌謠:「頭戴明朝帽,身穿清朝服;五月稱永和,六月還康熙。」請問:這首歌謠是描述哪一反清事件? (A)朱一貴 (B)林爽文 (C)戴潮春 (D)郭懷一
答案:A
解析:林爽文抗清事件發生於清乾隆年間,戴潮春抗清事件發生於清同治年間,郭懷一是抗荷人物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85. 連雅堂在《臺灣通史》中說:「夫臺灣之變,非民自變也,蓋有激之而變也」。從上文可知臺灣民變頻仍的主要原因為何? (A)吏治腐敗 (B)男女人口比例失衡 (C)劃界封山禁令所致 (D)文教不彰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86. 清領時期由於拓墾範圍廣大,官府管轄範圍僅限於府城或縣治所在地,其餘區域管轄不及,因此人們常自行解決各種紛爭。請問:哪些人最常結合起來後,攻擊敵對勢力? (A)相同祖籍 (B)相同興趣 (C)共同信仰 (D)相同年齡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87. 清領前期來到臺灣的移民之中,經常因各種因素爆發械鬥。下列何者不是此一時期爆發械鬥的主要原因之一? (A)反清復明的主張 (B)移民之間的文化差異 (C)經濟資源的爭奪 (D)政府無力維持秩序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88. 清領前期的重大民變中,哪一事件是發生在乾隆末年,並迫使清廷派軍來臺鎮壓? (A)郭懷一事件 (B)朱一貴事件 (C)林爽文事件 (D)戴潮春事件
答案:C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689. 小陳:「他在康熙年間領導了一次重大的民變」。小林:「臺灣民間常稱他為『鴨母王』呢」。這兩位同學的對話,是在談論何者? (A)朱一貴 (B)林爽文 (C)施琅 (D)戴潮春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90. 阿中最敬佩了歷史人物為鴨母王,他打算長大以鴨母王之名,開一間道道地地的薑母鴨專賣店。請問:下列何者會是阿中心願中的店舖的看板人物? (A)鄭成功 (B)陳永華 (C)施琅 (D)朱一貴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91. 臺灣清領前期,社會上經常有民變、械鬥,探究其原因,不包括下列何者? (A)男女人口比例失衡 (B)吏治不良,軍紀不佳 (C)祕密結盟盛行,族群複雜 (D)日本為了占領臺灣,趁機製造暴動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92. 臺灣有句俗諺:「仙拼仙,拼死猴齊天。」、「少年哪無一次戇,路邊哪有有應公。」請問:此一俗諺的形成和臺灣在清領時期的哪一背景有關? (A)分類械鬥頻繁 (B)臺灣開港通商 (C)實施劃界封山 (D)祕密結盟盛行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93. 歷史課時,老師在黑板上寫下郭懷一、朱一貴、林爽文等人的姓名。請問:老師課堂上最可能在探討下列哪一主題? (A)科舉選才的機會不均 (B)民間百姓的反抗事件 (C)行會組織的貿易衝突 (D)地方官紳的改革運動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94. 械鬥在臺灣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常造成在地人民大量的損傷,不利地方文化的發展。請問:造成臺灣地區械鬥的原因,不包括下列何者? (A)移民因語言隔閡產生衝突 (B)爭奪耕地水權 (C)官方的挑撥與煽動 (D)為彼此間的商業利益而產生械鬥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95. 關於清領臺灣初期的社會概況,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治安良好 (B)男女比例失衡 (C)羅漢腳是指黃金單身漢 (D)朱一貴事件屬於分類械鬥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96. 清朝為了「防臺而治臺」,但臺灣卻「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請問:造成臺灣社會治安不良的主因為何? (A)男女比例失衡,羅漢腳眾多 (B)同鄉聚集,易引發爭執 (C)清朝的態度放任,不願管理 (D)臺灣經濟不發達,搶劫強盜事件眾多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97. 附圖是永成利用週末假期到臺南某古蹟遊玩所拍攝的照片,圖中石碑的由來與哪一社會動亂有密切的關聯? (A)戴潮春事件 (B)林爽文事件 (C)朱一貴事件 (D)郭懷一事件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98. 魏源曾經描述臺灣的社會情況是「七、八年一小鬥,十餘年一大鬥。」這是指什麼? (A)民變 (B)分類械鬥 (C)漢番衝突 (D)盜賊侵擾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699. 清領初期,臺灣民變頻繁,其中以朱一貴事件與林爽文事件最具規模。請問:這兩件民變所具有的共同特色為何? (A)都是反抗荷蘭統治的民變 (B)都是反抗清朝政府的民變 (C)都是因爭奪水源而引發的械鬥 (D)都是因祖籍不同而產生的械鬥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00. 清朝統治臺灣的兩百多年間,共發生約六、七十件民變。其中,以朱一貴、林爽文等人所領導的民變規模最大、歷時最久。請問:這些民變的共同點為何? (A)皆以反清為號召 (B)皆源自於不同祖籍移民的衝突 (C)皆為對抗外國列強侵略 (D)與宗教迷信有關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01. 乾隆年間,臺灣曾爆發一次大規模的民變。在此期間,諸羅城的軍民死守不降,並多次抵擋「叛軍」的進攻。亂事平定後,乾隆為嘉勉諸羅城軍民的義行,故將「諸羅」改名為「嘉義」。請問:此一民變應該是下列何者? (A)郭懷一事件 (B)朱一貴事件 (C)林爽文事件 (D)戴潮春事件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02. 清領前期臺灣民變不斷的原因,與下列何者的關係最為密切? (A)臺灣吏治不良 (B)民眾生活困苦 (C)民眾好勇鬥狠 (D)日本藉機煽動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03. 清領前期臺灣地區的械鬥不斷,此一現象與下列何者有關? (A)移民文化隔閡 (B)富家子弟驕縱 (C)各地文風鼎盛 (D)黑道幫派橫行
答案:A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04. 「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主要是在描述臺灣社會何種現象? (A)民變與械鬥頻傳 (B)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C)宗教信仰分歧,教亂頻傳 (D)群雄割據嚴重
答案:A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05. 俗稱「鴨母王」,是臺灣清領時期的民變主角之一。請問:他是下列何人? (A)林爽文 (B)朱一貴 (C)陳永華 (D)戴潮春
答案:B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706. 提示一:該歷史事件是臺灣清領時期民變最早爆發的一個。提示二:今日的高雄市內門區可以看見為了紀念起事者所立的雕像。提示三:它影響了臺灣行政區域的改制。請問:該事件為何? (A)郭懷一事件(B)朱一貴事件(C)林爽文事件(D)戴潮春事件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07. 清領前期,臺灣的治安敗壞,聚眾滋事甚多,官逼民反的現象也頻繁。請問:下列那個俗諺貼切的描繪出當時的時代特色? (A)路不拾遺、夜不閉戶(B)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C)三日打魚、兩日曬網(D)一人一家代、公媽隨人拜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08. 毅祥是雍正年間從泉州來臺灣進行土地拓墾的移民。請問:他在臺灣不可能看到下列哪一種景象? (A)街頭有許多羅漢腳到處遊蕩 (B)不同祖籍的人發生械鬥 (C)有傳教士蓋的學校與醫院 (D)許多人聚在一起討論朱一貴事件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09. 臺北芝山岩的古蹟「同歸所」,其中有一副對聯寫著「同歸原有命,一所豈無緣」。其實這是當初泉州人入侵,漳州人不敵,退守芝山岩,當時雙方戰鬥慘烈,此一事件後將這次衝突的死難者葬在一起而加以命名。請問:這場衝突是因何種問題而起的? (A)不同職業 (B)不同姓氏 (C)不同祖籍 (D)不同階級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分析
能力指標:2-4-1
( )710. 下列哪一組祭祀組織,彼此之間,不但是同姓而且有血緣關係? (A)唐山祖 (B)開臺祖 (C)同鄉會館 (D)宗親會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711. 「一群有血緣關係的同姓者,以來臺第一代祖先或其後代為祭祀對象」,此敘述的祭祀對象是指何者? (A)開臺祖 (B)唐山祖 (C)媽祖 (D)來臺祖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712. 清領初期到清領後期,在臺灣的漢人有本質上的改變,這個本質上的改變莫過於對臺灣的認同。請問:有關此時期鄉土認同的敘述,下列從中國移墾來臺的四人的說法,何者較正確? (A)阿添:「我是住在彰化的鹿港人。」 (B)阿福:「我是福建泉州人。」 (C)阿雅:「社會上普遍說母語。」 (D)阿軒:「士紳以臺灣成為獨立國家為目標。」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13. 「李祖光於乾隆末年,從泉州遷來臺南居住,育有三子,死後留下公產三甲作為祭祀公業,由三房輪流耕作,並負責該年祭祀祖先之費用。」根據上文,可知這是屬於哪一種祭祀組織? (A)血緣祖 (B)媽祖 (C)唐山祖 (D)開臺祖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14. 阿遠某天與家中長輩到家廟去祭拜,一問才知道今天是要祭拜「開臺祖」。下列有關於「開臺祖」的敘述,何者有誤? (A)是在中國的家鄉較為有名的同姓祖先 (B)到家廟去祭祀的人可能與阿遠都有血緣關係 (C)開臺祖不一定是第一代 (D)祭拜開臺祖的情形反映出了移民後裔與大陸原鄉的關係逐漸淡薄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15. 下列關於清代臺灣文教制度的發展情形,何者正確? (A)清代來臺的移民始終都重視文教事業的發展 (B)就讀書院的學生主要是為了修身養性 (C)由於官紳們支持書院的成立,接受教育人數增加 (D)各地的書房與書院都是官方所設立的,這也是臺灣地區首次實施國民義務教育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16. 有關於清領時期的文教事業發展,下列敘述何者有誤? (A)清領時期的臺灣文風始終不盛 (B)民間經濟狀況與文風興盛與否有關 (C)清領時期的私塾、書院愈來愈多 (D)文風興盛與否可以從臺灣地區的舉人與進士的人數多寡得知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17. 清領後期,臺籍人士考取科舉功名者比例漸次增加如附圖顯示。其原因不應該包括下列何者?

(A)地方人士與官員的提倡(B)開墾貿易拓展有成(C)外國留學生返國投入教學(D)書院、私塾數量增加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18. 臺灣大學是現今臺灣學子心目中普遍認定的最高學府,而清領時期□□有「全臺首學」美稱,一直是當時臺灣讀書人心目中官辦的最高學府。請問:此最高學府指的是下列何者? (A)文開書院 (B)道東書院 (C)鳳山縣儒學 (D)臺灣府儒學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719. 清領初期,臺灣的教育文化並不發達,十九世紀以後,臺灣卻逐漸轉型為文治社會,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A)清廷強制要求 (B)原住民逐漸開化 (C)經濟逐漸發展 (D)受西方文化的影響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20. 小瑜在書上找到一筆資料:「陳佛照於乾隆末年從漳州府南靖縣至臺灣南投竹山開墾,死後留下三甲田地作為祭祀公業,由六個兒子輪流耕作。輪到耕作公田的後代,負責該年清明節的祭祀費用。」關於此資料所言的宗族祖織,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屬於「開臺祖」的祭祀組織 (B)以「唐山祖」為祭祀中心的組織 (C)組織成員均為同船來臺者的後代 (D)透過祭祀活動來反抗清廷統治
答案:A
出處:各校試題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21. 清領時期,臺灣地區通過科舉獲得功名的人數日漸增加,下列何者不是形成此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A)經濟日漸發達 (B)教育獲得重視 (C)地方官員的提倡 (D)臺灣考生的保障名額較多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22. 清領初期,臺灣地區文風不盛,教育文化不發達,後來各地書院、私塾不斷增加,文化教育迅速發展,其關鍵點在於下列何者?(甲)經濟的發展(乙)政府的提倡(丙)臺灣人的覺醒(丁)原住民的被同化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丙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23. 老楊與小楊一起從福建漳州渡海來臺,因為在臺生存不易,老楊與小楊就合資建立一座祠堂,供奉原鄉的同姓祖先。請問:他們這種供奉原鄉同姓祖先的情形,在臺灣稱為什麼? (A)開臺祖 (B)開山祖 (C)唐山祖 (D)漳山祖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24. 清初移民來臺的漢人透過同姓關係,發展「唐山祖」的宗族組織,下列何者並非其特色? (A)參與者是一群住在鄰近卻未必有血緣關係的同姓者 (B)採入股方式組成 (C)由有血緣關係的同姓者組成 (D)祭祀對象為唐山著名的同姓人物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25. 大雄是清領前期住在「府城」的讀書人,他最大的心願是考取「舉人」,因此在十年寒窗苦讀後,於今年要參加「省」所舉辦的鄉試。請問:大雄要去哪裡參加考試? (A)臺南 (B)臺北 (C)福州 (D)北京
答案:C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26. 晴晴將清領時期臺灣的宗族組織整理如附表。不過似乎只有一處是正確的。請問:正確的是?

答案:A
解析:(B)為同一祖先的後代,故必定有血緣關係。(C) 大陸原鄉的同姓祖先。(D)來臺的第一代或第二代先人。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27. 上課時老師要求四位同學發表清領時期有關「臺灣社會型態的轉變」,其中哪一位同學的說法有誤?漢文:「鄉土認同方面,以祖籍分類的意識減弱,對本土的認同感逐漸增強。」;仲強:「宗教信仰方面,祭祀內容從奉祀『唐山祖』,逐漸轉為祭祀『開臺祖』。」;晉昇:「社會秩序方面,由原本的械鬥,升級成為民變。」;俊中:「文教事業方面,從不甚重視轉為漸受重視。」 (A)漢文 (B)仲強 (C)晉昇 (D)俊中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28. 清領初期,臺灣的文教還不發達,清領中期以後,臺灣文教迅速發展。請問:下列何者不是臺灣文教迅速發展的原因? (A)地方官員提倡 (B)不同祖籍的士人間的競爭 (C)民間經濟的改善 (D)教育機構的普及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29. 清領初期,漢人移民來到臺灣,形成祭祀祖籍神的祭祀圈,但隨著時間移轉,人民轉而祭祀一般神明。請問:上述的轉變說明了怎樣的歷史意義? (A)與大陸原鄉正式斷絕關係 (B)逐漸形成認同臺灣的本土意識 (C)臺灣人迷信宗教的結果 (D)外來文化大量移植的影響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30. 清領初期,臺灣的教育文化並不發達,直到十九世紀後,臺灣才逐漸轉型為文治社會,造成這種轉變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A)清廷強制要求 (B)原住民逐漸開化 (C)經濟逐漸發展 (D)受西方文化的影響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31. 協志聽說早期來臺開墾的漢人會祭祀「唐山祖」,他很好奇,於是跑去問了幾個人。請問:誰的說法是對的? (A)紹偉說此一祭祀組織是有血綠關係的人所組成 (B)仁甫說此一祭祖組織祭祀的對象為首位來臺的祖先 (C)小刀說此一祭祀組織的成立是為了節省祭祖費用 (D)孟哲說為了尋找心靈的依託,來自相同地方的人會祭拜相同的對象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32. 筱方針對主題清領時期臺灣的文教發展做研究,發現有人針對此議題繪製了附表。請問:筱芳可以從該表中得到什麼訊息? (A)康雍時期,政府的錄取名額較多 (B)臺灣的文風逐漸興盛 (C)乾隆時期以後,政府大幅增加錄取名額 (D)嘉道以後,開始出現用錢買官的現象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33. 自強蒐集許多資料,針對清領前期臺灣社會現象進行報告,可惜他的報告中出現了一項錯誤。請你幫他指出哪裡講錯了? (A)漢人與原住民通婚 (B)械鬥與民變不斷 (C)文教風氣始終不盛 (D)移民後代祖籍分類意識減弱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34. 「國家地理頻道」播出「發現臺灣」的節目,節目介紹十九世紀中葉的臺灣社會現象。請問:下列相關敘述,何者正確? (A)人們到承天府洽公 (B)漢人與原住民通婚,形成「有唐山媽,無唐山公」的現象 (C)各族群仍然祭拜自己所屬的神明 (D)臺灣舉人與進士人數愈來愈多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35. 「一群住在鄰近地方卻未必有血緣關係的同姓者,祭祀在中國大陸原鄉較著名的同姓人物」,此敘述的祭祀對象是指何者? (A)開臺祖 (B)土地公 (C)媽祖婆 (D)唐山祖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736. 下列何者不是臺灣子弟求取功名,獲得官銜、官職的方式? (A)捐獻錢糧 (B)參加科舉 (C)開墾荒地 (D)建立軍功
答案:C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737. 文文整理了一份「清代臺灣地區的舉人與進士人數」表。請問:下列何者可能是文文的結論? (A)臺灣因位處邊陲,文風不盛 (B)隨著地方官員的提倡與民間經濟的改善,文風漸盛 (C)臺灣因文風不盛,故有保障名額 (D)臺灣士人較偏愛舉人類科,紛紛報名

答案:B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38. 隨著拓墾事業有成,清領時期的臺灣逐漸步入文治社會。當時若有志於「任官」可以循著各種不同的管道為之,但是不包括下列那個方式? (A)參加科舉考試(B)捐錢糧(C)立軍功(D)民眾推舉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739. 下列臺灣的宗族組織與分類原則的配對,何者正確?(甲)開臺祖 ──以來臺第一代為祭祀對象(乙)開臺祖 ──成員無血緣關係(丙)唐山祖 ──以原鄉的同姓祖先為祭祀對象(丁)唐山祖 ──成員有血緣關係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丙丁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40. 「臺灣三寶」在現代有許多不同的定義,有人說是故宮文物、美麗高山和美食;也有人說是好山阿里山、好水日月潭、好酒金門高梁酒。請問:清代開港通商後有「臺灣三寶」之稱的是哪三項商品? (A)茶、樟腦、稻米 (B)茶、稻米、蔗糖 (C)茶、蔗糖、樟腦 (D)稻米、樟腦、蔗糖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741. 臺灣在開港通商後,由於何項物品的大量輸入,造成臺灣人民身體衰弱,精神萎靡,白銀大量外流? (A)鴉片 (B)香菸 (C)藥材 (D)香料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4
( )742. 臺灣在1874年以後,對外貿易出口值開始超過進口值,其主要的原因為下列何者? (A)鴉片戰爭 (B)臺灣開港 (C)中法戰爭 (D)甲午戰爭
答案:B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43. 下列何地因濱臨淡水河岸,成為茶葉集散地,各式商行林立,繁榮景象僅次於安平? (A)大稻埕 (B)淡水 (C)艋舺 (D)新莊
答案:A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744. 十九世紀,臺北大稻程的李春生號稱茶葉大王。請問:他的茶葉最可能經由下列哪一個港口外銷? (A)三峽 (B)淡水 (C)打狗 (D)安平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745. 附圖是清領時期被迫在臺灣開放的通商口岸。請問:下列代號與港口名稱的配對,何者正確? (A)甲 ──安平 (B)乙 ──淡水 (C)丙 ──打狗 (D)丁 ──雞籠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746. 哪一事件迫使清朝開放安平、淡水、打狗、雞籠做為通商口岸? (A)中法戰爭 (B)牡丹社事件 (C)英法聯軍 (D)甲午戰爭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4
( )747. 隨著北臺灣哪一項物產的增產與外銷,經濟重心逐漸由南向北轉移? (A)茶 (B)鴉片 (C)蔗糖 (D)樟腦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748. 臺灣開港通商後,進口商品以什麼為大宗? (A)蔗糖 (B)鴉片 (C)樟腦 (D)稻米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749. 臺灣開港通商後,最主要的出口商品為何? (A)蔗糖 (B)鴉片 (C)茶 (D)樟腦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750. 十九世紀時,歐美各國能夠前來臺灣港口進行貿易,與下列哪一場戰爭的戰後條約有關? (A)甲午戰爭 (B)中法戰爭 (C)日軍侵臺 (D)英法聯軍
答案:D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751. 清末臺灣以哪三者為最主要的出口品? (A)茶、鹿皮、鴉片 (B)鴉片、紡織品、稻米 (C)稻米、蔗糖、鹿脯 (D)茶、蔗糖、樟腦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752. 艋舺(萬華)商業的繁榮,與何地開港有密切關係? (A)雞籠 (B)淡水 (C)鹿港 (D)安平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53. 某經濟史家:「現在臺灣經濟結構主要是以高科技產業為主,但我們不能抹煞昔日傳統產業對本島經濟的貢獻,例如臺灣三寶即為臺人賺進大把鈔票。」上文所提及的商品未包括下列何者? (A)茶葉 (B)稻米 (C)蔗糖 (D)樟腦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54. 下列哪一作物,在荷治時代起即為臺灣重要的出口物產,開港後經濟效益更大,導致南部許多稻田紛紛改種? (A)茶葉 (B)蔗糖 (C)樟腦 (D)小米
答案:B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55. 三峽、竹東、集集等城鎮的興起與下列何者有密切的關係? (A)茶葉與樟腦的生產與運銷 (B)清代水圳的興築,使灌溉範圍擴大 (C)渡臺禁令的解除,漢移民日多 (D)漢人與原住民的合力開墾
答案:A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56. 下列有關臺灣在開港通商前後的貿易狀況,何者敘述正確? (A)開港通商前,貿易以洋行為主體,開港通商後以郊商為主體 (B)開港通商前,貿易地區擴及歐、美、澳等地,開港通商後則限於兩岸貿易 (C)開港通商前,出口以茶、糖、樟腦為主,開港通商後以稻米為大宗 (D)開港通商後,對外貿易量高於開港通商前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57. 臺灣歷史上的清領前期與清領後期是以哪一個事件做為區隔? (A)開港通商 (B)日軍犯臺 (C)中法戰爭 (D)臺灣建省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58. 英商「怡和洋行」自清朝以來即已在臺灣成立據點,至今仍擁有頂好超巿、必勝客等股份。請問:外商最早可在臺灣設立洋行,應是始於何事? (A)臺灣開始進行自強運動 (B)臺灣建省 (C)臺灣在清咸豐、同治年間開港 (D)臺灣被割讓給日本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59. 附表是臺灣開港通商前後,三項著名商品的輸出量表,由表中數據分析,臺灣開港通商前後,甲、乙、丙三項物品的輸出量,推測乙應該是當時哪一項商品? (A)茶 (B)糖 (C)樟腦 (D)鴉片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分析
能力指標:2-4-1
( )760. 文賢:「我們臺南市本是全臺第一大城,可惜後來因為產業結構關係而逐漸為臺北所取代。」上述事實發生於何時? (A)荷據時代 (B)明鄭時期 (C)清領前期 (D)清領後期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61. 歷史課時,幾位同學探討臺灣開港通商的情形,何人所言最正確? (A)明華:「美、英兩國迫使清廷開港通商。」 (B)翠萍:「開放臺南、鹿港、艋舺等港口。」 (C)揚名:「外國商人在臺灣設立許多行郊處理貿易。」 (D)英銘:「外國人可在各通商口岸傳教貿易。」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4
( )762. 二十一世紀的臺灣為貨物大量出超、外匯存底始終居高不下的國家,經濟上相當依賴對外貿易,但如果我們回顧清領後期的臺灣對外貿易,你不會看見下列哪項物品大量堆放於港口等待輸出? (A)蔗糖 (B)樟腦 (C)鹽 (D)茶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4
( )763. 「……清領後期,因為臺灣北部適合種該作物,加上海外市場反應良好,逐漸成為臺灣最大的出口產品,為當地居民創造大量的工作機會,提升了北臺灣的經貿地位。」請問:文中描寫的作物應該為下列何者? (A)茶葉 (B)稻米 (C)甘蔗 (D)樟腦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764. 小華製作了一份筆記(如附表)。請問:這份筆記的主題應該是下列何者? (A)臺灣開港後對清政府的經濟影響 (B)臺灣開港後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C)臺灣開港前與開港後的比較 (D)港口貿易對臺灣的影響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應用
能力指標:2-4-1
( )765. 提示一:這個產物是臺灣種植面積最廣的經濟作物。提示二:自荷據時期至二十世紀,這個產物都大量的外銷。提示三:清領後期,這個產物外銷因為地利之便多經由南部的港口出口,例如高雄港、安平港。請問:該產物應為何者?
(A)樟腦(B)蔗糖(C)茶葉(D)稻米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66. 十九世紀中葉,臺灣開港通商。下列哪個口岸不屬於當時開放與外國通商的口岸? (A)鹿港 (B)打狗 (C)雞籠 (D)淡水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767. 臺南的安平目前有多處洋行建築,各國商人在某事件之後紛紛入駐。請問:此事件為何? (A)鴉片戰爭 (B)臺灣建省 (C)英法聯軍 (D)牡丹社事件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4
( )768. 臺灣開港通商後,進口和出口的最大宗貨物各為何? (A)鴉片、蔗糖 (B)鴉片、茶 (C)紡織品、茶 (D)紡織品、樟腦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769. 臺灣三寶是指哪三樣物品?(甲)鴉片(乙)樟腦(丙)蔗糖(丁)稻米(戊)茶 (A)甲乙丙 (B)乙丙丁 (C)乙丙戊 (D)乙丁戊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770. 阿順到超市購物,發現某些貨品上面印著德記洋行代理進口字樣,想起臺灣歷史上很早就有洋行的設立,甚至在臺南還留有某些洋行的建築遺跡。請問:臺灣開始設立洋行的背景為何? (A)鄭氏治臺時期為加強國際貿易 (B)英法聯軍戰敗,臺灣被迫開港通商,外國商人來臺所設立 (C)荷蘭人據臺時期所設立的貿易機構 (D)西班牙人據臺時期設立的國際轉運站辦公處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4
( )771. 根據1898年各地區人口統計,大稻埕已突破三萬大關,遙遙領先艋舺,成為全臺僅次於臺南的第二大城,而大稻埕之所以崛起,何者的輸出是首要功臣? (A)樟腦 (B)蔗糖 (C)茶葉 (D)稻米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72. 蔗糖的出口港以安平或打狗為主,這是因為下列哪一項因素? (A)蔗糖的生產是以南部為主 (B)安平港口比較深能容納較大的船 (C)南部的人比較依賴貿易 (D)淡水港淤積以至於出口港南移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73. 週日,蔡老師帶同學從事戶外教學活動,參觀臺南巿安平的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如附圖)。蔡老師說:「它原為德記洋行,是英國商人所設,經營茶葉出口貿易,並辦保險及銀行代理。民國七十年改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設原住民狩獵、先民渡海來臺、鄭成功受降、私塾啟蒙、製鹽、製糖、農林豐收等七景,以緬懷先民篳路藍縷開臺慘澹經營實況。」請問:德記洋行的設立與下列哪一件史事有關? (A)荷蘭人在安平建熱蘭遮城發展商業 (B)鄭氏治臺時期積極發展海外貿易 (C)清廷在英法聯軍後,開放臺灣為通商口岸 (D)日本在臺灣發展殖民經濟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74. 1878年起,臺灣對外貿易都呈現大量出超。請問:這種現象與下列哪一史實有關? (A)鐵路的開通 (B)北、中、南三條東西道路的開通 (C)日本殖民地式經濟的開發 (D)臺灣的開港通商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75. 有關臺灣開港後在貿易方面的轉變,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 (A)外商紛紛在各通商口岸設立洋行 (B)傳統郊商獨占地位逐漸消失 (C)轉以中國大陸為主要貿易對象,發展出「區域分工」的模式 (D)臺灣對外貿易出現連年出超的狀況
答案:C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76. 清末臺灣開港後的貿易活動有何種轉變? (A)行郊轉為會社 (B)轉口貿易轉為國際貿易 (C)出口貿易轉為進口貿易 (D)工業產品轉為農業產品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77. 清領時期,安平地區有英商德記洋行,淡水地區的紅毛城旁則有英國領事館。請問:這些深具異國風情的建築之所以在臺灣出現,與下列哪一史實有關? (A)臺灣開港 (B)臺灣建省 (C)荷蘭統治 (D)日軍犯臺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分析
能力指標:2-4-1
( )778. 幾位同學對於英、法兩國要求開放安平、打狗、淡水、雞籠通商口岸的原因,各持不同看法。請問:下列哪一種理由最可信? (A)這些地方分別位於臺灣島南北,軍事位置重要,英、法兩國均希望建鐵路貫穿 (B)荷蘭人與西班牙人曾經在這些地方殖民,基礎穩固,英、法統治較易 (C)這些地方人口密集,有許多教友活動,開放通商對傳教較為便利 (D)這些地方是樟腦、蔗糖的主要出口地,有重大商業利益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分析
能力指標:2-4-4
( )779. 附圖是某個港埠之地理環境圖,根據前人所載,清政府曾在哪一場戰爭中失利,因而被迫開放此港對外通商? (A)甲午戰爭 (B)中法戰爭 (C)英法聯軍 (D)鴉片戰爭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分析
能力指標:2-4-1
( )780. 自西元1890年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某項臺灣產業的全盛時期,據估計約占世界總產量的70%至80%,是臺灣最早的世界第一。其主要產地在臺灣中、北部山地,所以多由淡水出口向歐美輸出。請問:上述指的是哪種物產? (A)樟腦 (B)硫磺 (C)茶葉 (D)黃金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4
( )781. 臺灣有南北兩大港口,即基隆港和高雄港,兩者目前都是國際有名的商港。下列關於兩者的敘述,何者正確? (A)基隆原名雞籠,高雄原名打狗 (B)出口貨物都以蔗糖為最大宗 (C)清領時期,基隆港是荷蘭人的貿易基地 (D)都是在清末甲午戰爭戰敗後,被迫開港通商的港埠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82. 附圖為西元1868-1894年臺灣進、出口值曲線圖,由附圖可知,臺灣的對外貿易自1879年後,開始由入超轉為出超。請問:此種變化和下列何者有最密切關係? (A)基隆至高雄的縱貫鐵路通車 (B)清朝興修水利設施,農產量大增 (C)茶葉生產與外銷數量日增 (D)臺灣進口鴉片數量銳減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綜合
能力指標:2-4-1
( )783. 港口邊的大街上,人群熙來攘往,偶而夾雜幾位金髮碧眼的外國人,他們走進街旁的商行裡和商行裡等待交易的茶商討論該地生產即將上市的春茶價格。對面的商家陳列著剛由洋船運抵的紡織品,吸引了大批逛街的民眾,爭相詢問款式與價格。這個場景最可能出現在何時何地? (A) 1800年,安平 (B) 1840年,高雄 (C) 1880年,淡水 (D) 1940年,花蓮
答案:C
解析:淡水是茶葉的主要輸出港
認知歷程向度:分析
能力指標:2-4-1
( )784. 杰倫與佩辰到淡水紅毛城欣賞夕陽,看到紅毛城的簡介得知紅毛城原為荷蘭人所建。到十九世紀中葉以後,紅毛城轉為英國領事館的範圍,其原因為何? (A)英法聯軍後,淡水開放為通商口岸 (B)鴉片戰爭,開五口通商,英人來臺設領事館 (C)明鄭時期與英國簽約通商,准許英國來臺貿易 (D)八國聯軍後,中國門戶洞開,外人自由貿易傳教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分析
能力指標:2-4-1
( )785. 根據附表,哪一個時期顯示臺灣的對外貿易由入超轉為出超? (A) 1868~1869年 (B) 1870~1874年 (C) 1875~1879年 (D) 1880~1884年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86. 臺灣在1868~1895年間,出口貨物及總值比率如附表。請問:表中甲、乙、丙代表何種物產? (A)蔗糖、茶、樟腦 (B)茶、蔗糖、樟腦 (C)蔗糖、樟腦、茶 (D)茶、樟腦、蔗糖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綜合
能力指標:2-4-1
( )787. 歷史老師在說明清代臺灣的對外貿易時表示:「英國貿易商對臺灣的茶葉、蔗糖有很大的興趣,他們先透過郊商購買,後來開始在臺灣設立代表,進行直接貿易。」請問:這種轉變與哪一史實有關? (A)鄭成功驅逐荷蘭人 (B)康熙將臺灣收為版圖 (C)英法聯軍後,清廷開放臺灣通商 (D)甲午戰敗,割讓臺灣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分析
能力指標:2-4-4
( )788. 雨涵在某歷史書籍看到一張「府城港埠 ──安平」的地理環境圖,如附圖所示。請問:這張地圖最有可能是臺灣哪一時期的地圖? (A)荷治時期 (B)鄭氏治臺時期 (C)清領前期 (D)清領後期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綜合
能力指標:2-4-1
( )789. 清領後期,馬偕主要在何處傳教,並引進西方教育和醫療知識? (A)雞籠 (B)淡水 (C)臺南 (D)打狗
答案:B
出處:南一習作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790. 老師正在講述「一手執鉗、一手執聖經」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來自加拿大,他將畢生心血都奉獻給臺灣,對臺灣的文化、教育、醫療貢獻甚鉅。請問:故事的主角為下列何人?
(A)馬雅各(B)馬偕(C)蘭大衛(D)利瑪竇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791. 下列哪一位牧師在北臺灣傳教,「一手執鉗,一手執《聖經》」是他的寫照,更在淡水建學校、辦醫院,引進西式醫療及教育? (A)必麒麟 (B)哈里斯 (C)美利士 (D)馬偕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4
( )792. 十九世紀時,有一位傳教士常常在溪邊或榕樹下教導臺灣孩子知識,他在加拿大的鄉親知道後,紛紛募款捐錢幫助他在淡水成立學校,為臺灣的西式教育奠下基礎。請問:這位傳教士是誰? (A)馬雅各 (B)馬偕 (C)馬雅 (D)馬太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93. 「馬偕紀念醫院」是基督教長老教會為了紀念馬偕醫生而建立的。請問:馬偕來臺的背景為何? (A)清廷解除海禁政策 (B)清廷廢除渡臺禁令 (C)清廷推行鎖國政策 (D)清廷開放臺灣港口
答案:D
出處:南一習作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94. 暑假期間,淡定哥想完成「馬偕對臺灣的貢獻」此一作業,他主要應前往何處,才能獲得比較多的資料? (A)宜蘭 (B)淡水 (C)臺南 (D)臺東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795. 清領後期,來臺的傳教士曾以羅馬拼音,將聖經翻譯成閩南語版本,供信徒閱讀。在此之前,哪個國家的傳教士也曾利用羅馬拼音,拼寫平埔族的語言,形成後來的「新港文書」? (A)英國 (B)荷蘭 (C)西班牙 (D)葡萄牙
答案:B
出處:南一習作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796. 以柔蒐集某位傳教士的生平資料並製成下表,但她只整理了一部分。請根據表中內容判斷,這位傳教士應是何人? (A)馬偕 (B)馬雅各 (C)利瑪竇 (D)巴克禮

答案:C
出處:南一習作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797. 外國傳教士透過何種方式吸引臺人入教? (A)社會救濟 (B)提供就業機會 (C)與當地鄉紳交好 (D)醫療與教育
答案:D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798. 「他是加拿大籍的長老教會宣教師,1870年代搭船至淡水,自此展開醫療、教育與傳道的活動。生前曾留下『寧願燒盡,不願鏽壞』的名言,這位臺灣女婿最後也安葬在這個地方。」以上敘述可能出自哪一本著作? (A)「馬偕生平事蹟」 (B)「馬雅各與南臺灣」 (C)「甘為霖對臺灣的貢獻」 (D)「巴克禮在臺灣」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799. 清領後期,來臺的傳教士除了傳教、為民治病,還設立學校培養人才。請問:下列何者是當時傳教士在臺設立的學校? (A)臺北府儒學 (B)臺北帝國大學 (C)臺中州立中學 (D)理學堂大書院
答案:D
出處:南一習作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00. 下列何者不是馬偕對臺灣的貢獻? (A)設立理學堂大書院 (B)設立淡水女學堂 (C)創立新港文字 (D)替人拔牙治病
答案:C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01. 清領時期臺灣的書院相當發達,是民間相當普及的教育機構。請問:下列哪一座書院屬於西式學堂,其性質與其他書院不同? (A)道東書院 (B)文開書院 (C)登瀛書院 (D)理學堂大書院
答案:D
解析:(D)為馬偕所設立,目的為培養傳教人才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02. 淡水有許多有關馬偕牧師在臺傳教的遺跡,如馬偕醫館、牛津學堂等。請問:當年馬偕博士在臺傳教與行醫的背景為何? (A)清領前期積極發展文教,聘請外國傳教士傳授知識 (B)英法聯軍之役後,外國商人與傳教士可前來臺灣 (C)西班牙占領北臺灣,積極傳播天主教 (D)荷治時期,傳教士積極在原住民中傳教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03. 美美陪著媽媽到臺南新樓醫院看病,候診時美美在醫院裡四處閒逛,看到牆上貼著一些基督教的聖經句子,例如:「喜樂的心乃是良藥」,好奇的美美就詢問了服務臺的義工媽媽,發現新樓醫院舊稱「舊樓」是清領時期某位傳教士來臺南行醫傳教所創辦的西醫診所。請問:這位傳教士是誰? (A)馬雅各 (B)馬偕 (C)馬雅 (D)馬太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應用
能力指標:2-4-1
( )804. 就讀大學歷史系的麗雅,希望在畢業前爲已經高齡110歲的奶奶寫傳記,一方面記錄家族歷史,另一方面可以應用自己的專長,為大學生活留下紀念。在訪問奶奶的過程中,奶奶常常說:「如果不是馬偕醫生創辦臺灣第一所女子學校的話,我根本沒有機會識字讀書……。」請問:奶奶最有可能就讀哪一所學校? (A)牛津學堂 (B)淡水女學堂 (C)長榮女學堂 (D)馬偕女學堂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應用
能力指標:2-4-1
( )805. 昆在是個大二學生,他將就讀學校的歷史沿革整理成附表內容,該校的創始人可能具備哪一種身分? (A)加拿大傳教士 (B)清帝國地方官員 (C)英國貿易商人 (D)日本軍政長官

答案:A
解析:(A) 1872年,加拿大籍傳教士馬偕在淡水登臺,先後在當地設立馬偕醫院、牛津學堂(真理大學前身)與女學堂
認知歷程向度:分析
能力指標:2-4-1
( )806. 臺灣現今有許多醫院,如彰化基督教醫院、臺南新樓醫院、臺北馬偕醫院等。請問:這些醫院的設立與哪一宗教有關? (A)天主教耶穌會 (B)路德教派 (C)基督教長老教會 (D)東正教
答案:C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07. 小順子暢遊淡水老街,在他品嚐美味的阿婆鐵蛋與魚丸湯之後,順道參觀紅毛城附近的牛津學堂與淡水女學堂,心中十分感念馬偕牧師對臺灣的貢獻。請問:馬偕當年得以進入臺灣傳教與行醫的原因為何? (A)鴉片戰爭之後,清廷被迫開放五口通商 (B)英法聯軍後,臺灣開港 (C)八國聯軍前後,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D)雍正皇帝禁教後,傳教士轉至臺灣發展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08. 附表是明瑜整理「臺灣第一:建設篇」的部分內容,其中有兩項有誤,請問是哪兩項?(A)甲乙 (B)乙丁 (C)丙丁 (D)甲丁

答案:D
解析:甲、丁的創辦者相反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09. 下列哪一位牧師在北臺灣傳教:「一手執鉗,一手執聖經」,更在淡水建學校、辦醫院,引進西式醫療及教育? (A)必麒麟 (B)馬雅各 (C)甘為霖 (D)馬偕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10. 臺南的劉醫師一家世世代代皆以行醫濟世為職志,據說最早行醫的祖先是在清領後期拜外國醫生為師學習醫術的,這些外國醫生受到教會的招募至臺培養醫療人才。請問:該教會應為下列何者? (A)長老教會(B)摩門教會(C)路德教會(D)浸信會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11. 柏誠搭乘時空穿梭機來到1880年代的臺灣,他可能會看到哪一景象? (A)日本皇軍占領臺北城 (B)德國商人來臺設立郊行 (C)基督教與天主教傳教士抵臺從事醫療與教育工作 (D)林爽文率部下進攻諸羅城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分析
能力指標:2-4-1
( )812. 上歷史課時,同學們在討論臺灣開港通商後所造成的社會風貌。甲生說:「臺灣開港後,基督教第一次來到臺灣傳教。」乙生說:「臺灣人革除了吸食鴉片和纏足等陋習。」丙生說:「外商紛紛來臺設立商行,以從事貿易牟利。」丁生說:「傳教士來臺後,除了建造教堂、傳播福音外,也成立西式學校,對臺灣的教育發展具有正面貢獻。」請問:上述哪幾位同學的說法是正確的? (A)甲乙 (B)甲乙丙 (C)丙丁 (D)甲丙
答案:C
解析:甲:荷據時期基督教便已傳入;乙:日治時期
認知歷程向度:分析
能力指標:2-4-1
( )813. 清領時期臺灣東部地區的開發相對較晚,實際上甚至有相當長一段時期並未把東部納入版圖。請問:清領時期最早開發東部,在東部設官治理的是下列哪一位官員? (A)沈葆楨 (B)丁日昌 (C)劉銘傳 (D)邵友濂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14. 沈葆楨在臺灣南部增設恆春縣的背景為何? (A)防範日軍的侵略 (B)南部人口增加 (C)防止原住民叛亂 (D)阻止反清事件發生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15. 沈葆楨為推動「化番為民」的政策,促進後山和內山的發展,而積極推展的工作為何? (A)修建炮臺 (B)增設廳縣 (C)開闢道路 (D)興築鐵路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16. 沈葆禎在臺灣南部興建多座西式炮臺的目的,在鞏固何處的防務? (A)臺灣府 (B)鳳山縣 (C)諸羅縣 (D)臺北府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17. 八通關古道西起林圯埔(今南投縣竹山鎮),東至璞石閣(今花蓮縣玉里鎮),全長152公里,1987年,內政部正式將其列為國家一級古蹟。請問:該古道的闢建為何人在臺治績之一? (A)沈葆楨 (B)丁日昌 (C)劉銘傳 (D)邵友濂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18. 清末對臺治理轉趨積極,其中在行政方面有何改革? (A)廢除渡臺禁令 (B)增設臺北府 (C)建造西式炮臺 (D)開山撫番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19. 在哪一事件時,清政府派沈葆楨到臺灣加強防務? (A)中法戰爭 (B)牡丹社事件 (C)林爽文事件 (D)朱一貴事件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4
( )820. 沈葆楨開築三條聯絡臺灣何處的道路,對當地的開發有很大的貢獻? (A)北部 (B)南部 (C)西部 (D)東部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21. 清末住在臺灣府的阿佩在夏天的時候跟他的好朋友大木北上去「臺北府」玩。請問:他們能夠去臺北府玩,最早應在哪一件事情發生後? (A)中法戰爭 (B)朱一貴事件 (C)甲午戰爭 (D)牡丹社事件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22. 筱雲在網路上看到一個歷史事件,其敘述如下:在清朝期間,琉球漁民遇海難漂流到臺灣南部,遭到當地原住民的殺害,日本抓住這個機會,聲明琉球人為日本臣民,並以懲兇為藉口,派兵進犯臺灣。請問:上述即是指哪一事件? (A)朱一貴事件 (B)霧社事件 (C)牡丹社事件 (D)西來庵事件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23. 在清廷眼中,臺灣是一塊很容易發生叛亂的島嶼,於是在清領前期發布渡臺禁令。請問:這項禁令後來由何人奏請清廷將其廢除? (A)沈葆楨 (B)丁日昌 (C)劉銘傳 (D)陳永華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24. 幾年前,日本國會通過海外出兵法案,被亞洲某些國家認為是其軍國主義再起的徵兆。請問:明治維新後,日本海外出兵的第一次行動是1874年侵略何地? (A)朝鮮 (B)臺灣 (C)琉球 (D)東北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25. 中橫的「八通關古道」風景秀麗又具歷史價值。請問:「八通關古道」是何人的政績? (A)沈葆楨 (B)丁日昌 (C)劉銘傳 (D)蔣經國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26. 沈葆楨的開山撫番措施,首當衝擊臺灣原住民。請問:下列何者是沈葆楨在開山撫番後,對原住民產生的重大影響? (A)提高番童的就學率 (B)提高原住民的經濟能力 (C)壓迫原住民的生活空間 (D)造成原住民大舉遷往南洋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27. 附圖是小雯在一本名人傳記上看到的地圖,這幅圖最有可能說明何人在臺灣的功績? (A)劉銘傳 (B)丁日昌 (C)沈葆楨 (D)唐景崧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28. 清朝統治臺灣之初,曾頒布渡臺禁令,一直到何人治理臺灣才廢除? (A)劉銘傳 (B)沈葆楨 (C)丁日昌 (D)唐景崧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29. 沈葆楨在臺期間,積極鼓勵墾殖活動,給予許多優惠措施。請問:下列何者不是沈葆楨給予的優惠? (A)奏請朝廷取消渡臺禁令 (B)提供種子與農具 (C)清查、丈量土地 (D)鼓勵漢人來臺拓墾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30. 臺灣郵政總局計畫發行紀念郵票緬懷沈葆楨對臺灣的貢獻,下列哪一史蹟的照片可彰顯其成就? (A)淡水紅毛城 (B)安平億載金城 (C)臺南市赤崁樓 (D)安平古堡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31. 「牡丹社事件」是日本明治維新之後,開始準備師法西方列強對外擴張的一項具體行動;也是影響臺灣歷史的關鍵性事件。下列有關此次事件的敘述,何者有誤? (A)發生在同治年間 (B)因琉球漁民遇害問題而引發 (C)清朝戰敗,承認日本侵臺行動為「保民義舉」 (D)因此事件使清朝治臺政策轉趨積極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4
( )832. 牡丹社事件的起因為何? (A)琉球漁民在臺灣南端被原住民殺害 (B)牡丹社原住民的叛亂 (C)日本與臺灣的貿易糾紛 (D)牡丹社原住民與清政府的糾紛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4
( )833. 附圖(一)與圖(二)是清領時期的臺灣行政區位圖。請問:由圖(一)演變為圖(二)是下列哪一個國家侵略臺灣而間接造成的? (A)美國 (B)法國 (C)英國 (D)日本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4
( )834. 清廷將臺灣納入版圖後,經過兩百年左右,對臺政策才由消極轉為積極。請問:此種轉變的關鍵因素為何? (A)礦產開採的需求 (B)列強侵臺的刺激 (C)關稅收入的誘惑 (D)臺灣人民的請願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4
( )835. 清廷經過牡丹社事件後,有哪些重視臺灣的措施?(甲)重視海防(乙)建造西式炮臺(丙)在臺中建城(丁)加強對東部的控制 (A)甲丙丁 (B)甲乙丙 (C)甲乙丁 (D)乙丙丁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36. 逸星在假日來到屏東墾丁旅遊參觀,其中何地是沈葆楨來臺的建設? (A)馬鞍山發電廠 (B)石門古戰場 (C)恆春古城 (D)車城土地公廟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37. 清廷對渡臺的移民有諸多限制,導致有臺灣「羅漢腳」大量出現,男女比例不均,成為民變原因之一。請問:「允許漢人進入原住民區,准許漢人娶原住民為妻」是何人治臺時的德政? (A)沈葆楨 (B)丁日昌 (C)劉銘傳 (D)唐景崧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38. 沈葆楨來臺督辦軍務時,主張「開山撫番」,並有多項施行內容。請問:下列何者不是沈葆楨在「開山撫番」上的作為? (A)解除劃界封山政策 (B)設立番人學校,鼓勵番童就學 (C)鼓勵漢人入山墾植 (D)開闢北中南三條溝通臺灣東、西部的古道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39. 八通關古道是清領後期沈葆楨為聯絡臺灣東部所開築的步道,經內政部評為第一級古蹟。請問:八通關古道通過哪一個國家公園? (A)太魯閣國家公園 (B)雪霸國家公園 (C)玉山國家公園 (D)陽明山國家公園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40. 小明招待遠自日本來的網友導覽臺灣的景點。第一天,他們搭乘遊覽車經由蘇花公路,欣賞壯麗的太平洋景觀。第二天,他們經由八通關古道橫貫了中央山脈。第三天,他們來到了億載金城,並在黃昏觀賞落日餘暉。請問:他們所導覽的景點是下列那個歷史人物的建設? (A)沈葆楨(B)丁日昌(C)劉銘傳(D)馬偕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41. 電影「海角七號」風靡全臺,感動無數人心,拍攝地點恆春的風土民情及古城門的文化意象也為此片增色不少。請問:此片能有令人發思古之幽情的古城門入鏡,最應感謝下列哪一位古人? (A)鄭成功 (B)施琅 (C)沈葆楨 (D)劉銘傳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42. 筱雲在網路上看到一個歷史事件的敘述:「在清領時期,琉球漁民遭遇海難漂流到臺灣南部,遭到當地原住民的殺害,日本抓住這個機會,聲明琉球人為日本臣民,並以懲兇為藉口,派兵進犯臺灣。」請問:上述史事即是指哪一事件? (A)朱一貴事件 (B)霧社事件 (C)牡丹社事件 (D)西來庵事件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4
( )843. 上歷史課時,老師說:「今天我們在安平、旗後、東港等地可以看到清朝沈葆楨所建造的西式炮臺遺蹟,它是清廷經過一次歷史教訓,體會到海防的重要而修築的。」請問:引文中的「歷史教訓」是指哪一件史事? (A)英法聯軍之役 (B)日軍侵臺 (C)中法戰爭 (D)甲午戰爭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4
( )844. 臺灣東部地區之所以能獲得開發,漢人愈來愈多,主要應歸功於何人對該地區的解禁? (A)沈葆楨 (B)丁曰昌 (C)劉銘傳 (D)邵友濂
答案:A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4
( )845. 某學術研討會上,楊教授正在對牡丹社事件中日本撤兵的原因進行分析,他所下的結論中,哪一點有待商榷? (A)日軍水土不服,病死者眾多 (B)列強向日本政府施壓 (C)清軍在石門戰場大敗日軍,迫使日本政府撤軍 (D)清政府承認日軍行動為「保民義舉」,日本政府達成出兵的目的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4
( )846. 同治年間發生的牡丹社事件對清廷產生什麼啟示? (A)生番野蠻無比,一定要嚴格管理 (B)應尋求國際友人的協助,以教化原住民 (C)應該主動關懷受難者家屬,以撫平其情緒 (D)應積極建設臺灣,以確保海防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4
( )847. 下列何者是沈葆楨的治臺政策? (A)設立郵局 (B)建造西式炮臺 (C)修築鐵路 (D)設立西學堂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48. 沈葆楨來臺主要著重於何種建設? (A)軍事 (B)行政 (C)交通 (D)教育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49. 杰倫利用寒假,到臺灣南部進行一趟古蹟之旅,某日他來到恆春,才知道恆春是臺灣最南端的城池,也是先前臺灣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城牆尚存一半以上,四個城門亦皆有遺存。如附圖所示。請問:恆春古城是何人倡建? (A)劉銘傳 (B)劉永福 (C)沈葆楨 (D)丁日昌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50. 下列何者是沈葆楨在政治上的建設? (A)將一府調整為二府 (B)在中部增設一府 (C)奠定現今臺灣行政區劃的架構 (D)在東部設直隸州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51. 在社會科討論會上,學友、杰倫、安邦、華健四人發表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奉命來臺主政的成果。請問:他們四人之中哪一位說的與事實不符? (A)學友:「沈氏聘請外籍工程師在安平、旗後、東港等地建造西式炮臺,加強海防。」 (B)杰倫:「沈氏將臺灣行政區調整為二個府,以強化行政功能。」 (C)安邦:「他興築臺北到基隆段的鐵路,對臺灣的交通發展意義非凡。」 (D)華健:「他開築三條聯絡東部的道路,對臺灣東部的開發貢獻很大。」
答案:C
解析:(C)臺北到基隆段的鐵路為劉銘傳主政時所興築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52. 花蓮縣玉里鎮舊名樸石閣,這裡盛產羊羹以及Q彈可口的玉里麵。此地也是登山客群聚之處,這些登山客很多是為了要從玉里經八通關古道通往南投竹山的。請問:這條古道的設置與下列那個歷史事件有關? (A)霧社事件(B)牡丹社事件(C)中法戰爭(D)甲午戰爭
答案:B
解析: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來臺開辦北中南三路通往後山,中路即八通關古道。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53. 南一旅行社抓緊時機在墾丁春吶演唱會推出「墾丁春吶三天兩夜團」。除了讓你可以在演唱會中盡情嘶吼外,還安排附近的歷史景點參觀。請問:下列那個歷史景點可以就近安排? (A)臺灣第一座火車隧道(B)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C)清代撫墾總局遺址(D)全臺首學所在地
答案:B
解析:此碑為牡丹社事件中遇害琉球漁民所建。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54. 附圖中漢族移民開發臺灣區域的順序,下列何者正確? (A)甲→乙→丙→丁 (B)丙→丁→乙→甲 (C)甲→丙→乙→丁 (D)丙→乙→甲→丁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綜合
能力指標:2-4-1
( )855. 劉銘傳所做的建設中,何事曾引發民變? (A)清理田賦 (B)架設電報線 (C)設立新式學堂 (D)設立撫墾局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56. 臺灣自明鄭時期以來,行政區屢屢重劃更改。請問:直到清代出自誰的規劃,在中部增設一府,東部增設一州,奠定現今臺灣行政區劃的架構? (A)施琅 (B)鄭經 (C)沈葆楨 (D)劉銘傳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57. 臺灣最早的鐵路建設是由劉銘傳引進的。劉銘傳也在臺灣最早的火車隧道口提了「曠宇天開」四個字。請問:我們要見到這四個字的真跡要前往下列那個地點? (A)新竹(B)桃園(C)宜蘭(D)基隆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58. 附圖是清末光緒年間中法戰爭法軍進攻路線圖,由圖可知臺澎地區亦遭受戰爭波及。請問此次戰爭係因法國欲將勢力深入何地,與清廷發生衝突而引發的? (A)海南島 (B)越南 (C)緬甸 (D)泰國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59. 清廷在牡丹社事件後,因何事而更加重視臺灣? (A)中法戰爭 (B)甲午戰爭 (C)英法聯軍 (D)八國聯軍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60. 臺灣於光緒十一年改建為行省,首任巡撫為何人? (A)沈葆楨 (B)丁日昌 (C)劉銘傳 (D)李鴻章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61. 生長在福建省的阿偉因為生活困苦,在政府鼓勵下,決定準備舉家遷徙到臺灣北部的臺北府開墾。當時臺灣南部的臺南府因土地已開墾完成,不在阿偉的考慮範圍內。請問:阿偉最早應是哪一個時期移往臺灣的漢人? (A)乾隆年間 (B)沈葆楨來臺後 (C)劉銘傳來臺後 (D)邵友濂治臺時期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4
( )862. 中國古代以農立國,田賦收入是政府稅收的主要來源之一。請問:下列哪一個官員治臺時期,曾進行「丈田清賦」,增加政府稅收? (A)沈葆楨 (B)丁日昌 (C)劉銘傳 (D)邵友濂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63. 清代臺灣省的首任巡撫是誰? (A)劉銘傳 (B)鄭成功 (C)唐景崧 (D)沈葆楨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64. 阿光打算寫一篇關於「劉銘傳治理臺灣」的報告,他收集的資料有:(甲)興建「億載金城」(乙)在臺北設立郵政總局(丙)修建滬尾砲臺(丁)購買騰雲號火車頭。請問:以上哪一項資料和報告主題無關?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A
出處:各校試題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65. 在何人的規劃經營下,臺灣成為光緒年間全中國最進步的行省? (A)沈葆楨 (B)唐景崧 (C)劉銘傳 (D)鄭成功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66. 附圖是清領後期臺灣行政建置的轉變。請問:從圖(一)變為圖(二)的關鍵事件為何? (A)中法戰爭 (B)日軍侵臺 (C)英法聯軍 (D)牡丹社事件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4
( )867. 清朝與某國因為藩屬問題而發生戰爭,並波及到臺灣,附圖為當時該國進攻的路線圖。期間該國領兵將領更因臺灣的積極抵抗,未能攻陷主要城鎮,最後還客死異鄉。請問:與清廷發生戰爭的國家應該是下列何者? (A)日本 (B)英國 (C)法國 (D)美國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4
( )868. 阿辛在課堂上聽老師介紹臺灣歷史,他對劉銘傳開發臺灣過程極感興趣,想進一步了解相關史實。請問:下列哪一本書對他比較實用? (A)《牡丹社的悲歌》 (B)《霧社事件始末》 (C)《臺灣民主國的故事》 (D)《臺灣鐵路興築緣起》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69. 劉銘傳最具體的政績表現在何處? (A)設立臺北府 (B)在臺灣南部增設恆春縣 (C)進行交通建設 (D)開築三條道路通往東部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70. 劉銘傳為加強對東部原住民與往來船隻等事務的管理,設置了何種行政單位,由「省」直接管轄? (A)卑南廳 (B)宜蘭縣 (C)臺東直隸州 (D)花蓮司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71. 清領後期沈葆禎、劉銘傳等人先後來臺,在他們所做的建設中反映出當時清朝對臺的統治重點為何? (A)限制移墾人數,加強對臺的行政控制 (B)發展新式工業,增加政府稅收 (C)推動文教發展,減少叛亂發生 (D)增強軍事防務建設,鞏固東南海疆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72. 為了繼續教化安撫原住民,劉銘傳的哪一項措施突顯其積極建設東部之決心? (A)開闢三條通往後山的道路 (B)設置卑南廳 (C)廢除劃界封山的政策,積極拓墾東部 (D)設置臺東直隸州,提升東部的行政地位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73. 下列有關歷代設官治理臺澎地區的敘述,何者正確? (A)三國時代,孫權曾派兵航抵臺灣,並設市舶司掌管治安 (B)元朝時將赤崁地方改稱東都明京,設置一府二縣 (C)鄭成功首度在澎湖設巡檢司,維持地方秩序 (D)光緒十一年,清廷下令臺灣建為行省,以劉銘傳為首任巡撫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74. 沈葆楨與劉銘傳在臺灣進行建設的背景有何相同之處? (A)臺灣人口外移日益嚴重 (B)臺灣士紳的強烈要求 (C)外國勢力的入侵 (D)建省後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建設
答案:C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75. 某日,兩位朋友正在聊天。甲說:「這次的戰爭據說基隆澎湖都被攻擊了,但是咱們也不是省油的燈,把侵略者打了回去」。乙說:「經過這次戰爭,據說朝廷也決定要將臺灣改建為行省了……。」請問:上述的對話最可能出現在下列那個時間點? (A)西元1840年(B)西元1860年(C)西元1885年(D)西元1895年
答案:C
解析:根據基隆澎湖被攻擊可判斷為中法戰爭。西元1885年臺灣改建為行省。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76. 哈姆是位超級鐵路迷,曾為臺灣的鐵路發展作一整理,但其中錯誤的敘述為何? (A)臺灣第一條鐵路於沈葆楨任內完成 (B)劉銘傳任內完成基隆到臺北鐵路 (C)清領時期劉銘傳曾從事鐵路建設
(D)清領後期的鐵路只有從基隆到新竹一段
答案:A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4
( )877. 中國近代著名學者胡適先生,幼時曾因父親被調到臺灣任官而隨父母來臺,其父親胡傳(字鐵花)先生曾擔任過臺東直隸州代理知州。請問:胡傳先生應是在哪一個時期來到臺灣? (A)臺灣設省之後 (B)沈葆楨治臺時期 (C)鄭氏治臺時期 (D)中法戰爭時期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78. 朱古力是劉銘傳治臺時期來臺的英國洋商,在臺停留期間他不可能有下列何種生活經驗? (A)從新竹搭火車到臺北 (B)到打狗英國領事館請求商務協助 (C)到臺北府城觀看臺灣最早的電燈 (D)前往淡水聽馬偕傳播基督教福音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分析
能力指標:2-4-4
( )879. 胖虎對劉銘傳任期內的臺灣人生活很有興趣,不斷翻閱歷史資料。請問:當時臺灣人不可能出現哪個行為? (A)打電報給在福州的親戚 (B)從基隆坐火車到臺南 (C)到郵局去寄信報平安 (D)圍觀臺灣最早的電燈
答案:B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80. 有關劉銘傳在臺的建設,下列敘述何者有誤? (A)將原臺灣府改為臺南府,並在中部增設臺灣府,進入三府時代 (B)「丈田清賦」增加了政府稅收 (C)原住民感激「開山撫番」政策,帶動當地產業發展 (D)設立「撫墾局」,管理歸順的原住民
答案:C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81. 清朝受到哪一次戰役的刺激,為了加強海防,決定將臺灣改建為行省? (A)甲午戰爭 (B)中法戰爭 (C)英法聯軍 (D)牡丹社事件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82. 臺灣的行政區劃何時奠定今日北中南三大區域的基礎? (A)劉銘傳任巡撫時 (B)明鄭時期 (C)日本統治時期 (D)民國建立以後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83. 劉銘傳對臺灣的交通建設有極大貢獻,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開闢北中南三條通往後山的道路 (B)購買輪船來往臺灣南北之間 (C)完成臺北到臺南的鐵路 (D)在臺南、臺北架設電報線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84. 附圖中可以看出從媽宮經安平到臺南的電報線已架設完成,每當有各種事件發生時,都可以很快的傳到府城,使得官員得以第一時間處理事故。請問:該電報線應該是架設於何時期? (A)鄭經時期 (B)劉銘傳時期 (C)沈葆楨時期 (D)邵友濂時期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85. 是臺灣改設為行省後的第一任巡撫(乙)臺灣在其積極建設下,成為當時最現代化的省分(丙)來臺後即廢除限制漢人渡臺的法令(丁)興築完成了基隆至高雄的縱貫鐵路。以上關於劉銘傳的事蹟,哪兩項正確? (A)甲乙 (B)乙丙 (C)甲丁 (D)乙丁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86. 下列何者不是劉銘傳在臺灣教育上的建設? (A)興辦西學堂、電報學堂 (B)設立同文館 (C)設立番學堂 (D)聘任外國教師教授語文、測繪等科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87. 假如在劉銘傳治理臺灣的時代,在今天的彰化縣發生暴動,當時處理此事的最高行政機構應是下列何者? (A)臺北府 (B)臺灣府 (C)臺中府 (D)臺南府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88. 劉銘傳在臺灣的建設以修築鐵路最為重要,關於臺灣鐵路敘述,何者正確? (A)鐵路早在沈葆楨時便已修築 (B)全臺鐵路在劉銘傳時便已貫通 (C)臺灣鐵路的興建始於劉銘傳 (D)新竹為最早興建的車站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89. 劉銘傳治臺期間,曾大力推動新政,積極建設臺灣。請問:下列何者不是劉銘傳的建設之一? (A)建設鐵路 (B)增設臺北府 (C)設立新式學堂 (D)設置撫懇總局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90. 清末中國發生多次的對外戰爭,其中涉及臺灣的有:(甲)英法聯軍(乙)中法戰爭(丙)牡丹社事件。請問:依發生時間之先後,正確順序為何?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甲乙 (D)甲乙丙
答案:B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 )891. 附圖為臺灣在清領時期的行政建置圖。請問:由圖(一)演變為圖(二)應該是在下列哪一事件發生之後? (A)英法聯軍 (B)日軍侵臺 (C)中法戰爭 (D)甲午戰爭

答案:C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92. 沈葆楨與劉銘傳均是清領後期對臺灣建設有重大貢獻的清朝官員,下列有關兩人的比較,何者有誤?(A)兩人來臺均因戰爭的關係 (B)兩人均曾在臺灣興建西式炮臺 (C)兩人都有開山撫番 (D)前者曾設置「番學堂」,後者曾設置「西學堂」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93. 劉銘傳治臺時,曾經大力推行新政。請問:當時住在臺南的居民,可能會有怎樣的生活? (A)坐火車到臺北觀光 (B)用電報聯絡北部的親友 (C)晚上看書以電燈照明 (D)因為娶原住民女子為妻而受到處罰
答案: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94. 清廷經過哪一次事件後,更加重視臺灣,並將臺灣升格為省? (A)甲午戰爭 (B)英法聯軍 (C)中法戰爭 (D)牡丹社事件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95. 臺北、臺中、臺南三大都市,早在清代就曾設「府」,成為重要的行政區。請問:其設置的先後順序為何? (A)臺北→臺中→臺南 (B)臺南→臺中→臺北 (C)臺中→臺北→臺南 (D)臺南→臺北→臺中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96. 新聞報導:原陳列在「二二八紀念公園」中的老火車頭「騰雲號」被送進廠,在經驗豐富的老技師仔細檢修之後,再度地在鐵軌上展示英姿,時間彷彿回到了清代。請問:最早在臺灣修築鐵路的清朝官員為何? (A)劉銘傳 (B)曾國藩 (C)沈葆楨 (D)李鴻章
答案: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97. 沈葆楨與劉銘傳在臺灣的建設都顯得相當重要,日前臺北市政府還將部分辦公廳命名為沈葆楨廳、劉銘傳廳等。請問:下列有關兩人在臺灣進行的建設,有何共通點? (A)皆是因應臺灣士紳的要求進行建設 (B)丈量土地,增加稅收 (C)皆企圖教化原住民 (D)得到外國勢力的支持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98. 劉銘傳積極建設臺灣,加強現代化設施。請問:當時劉銘傳在臺推動建設所需經費,大部分最可能是由下列哪一項而來? (A)由官府經營茶葉與蔗糖的出口生意賺取而來 (B)向所有在臺灣做生意的洋行借款而來 (C)清查逃稅土地,重新制定稅則以增加稅收 (D)要求富商與大地主捐款贊助
答案:C
出處:各校試題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 )899. 附圖是清末的郵票兼火車票。請問:這是何人在臺灣推行自強新政時興辦的建設? (A)施琅 (B)沈葆楨 (C)劉銘傳 (D)邵友濂

答案:C
認知歷程向度:分析
能力指標:2-4-1
( )900. 詠琪為準備期末考,她整理了一張清領時期臺灣建置簡表,如附表所示。關於清朝治理臺灣的經過與特性,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先有全盤規劃,再逐次調整安排;發展方向大致是由南而北,由東而西 (B)發展方向大致是由南而北,由西而東;對原住民始終採取積極管理教化政策 (C)先有全盤規劃,再逐次調整安排;國防與治安是調整行政區的重要考量因素 (D)發展方向大致是由南而北,由西而東;國防與治安是調整行政區的重要考量因素

答案:D
認知歷程向度:綜合
能力指標:2-4-1
二、填充題:
1. 臺灣目前發現最古老的史前文化是 時代晚期的 文化。
答案:舊石器;長濱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2. 考古學者根據遠古人類使用器物的種類及技術,將史前時代分為 、 與 時代。
答案:舊石器;新石器;金屬器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3. 距今約 年前,人們開始 石器,臺灣進入新石器時代。
答案:七千;磨製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4. 請根據下列對話框中的描述,填入正確的答案。
1. 族:每隔兩年,族人會在苗栗縣的向天湖舉辦「矮靈祭」
2. 族:(1)阿立祖是族人對祖靈的稱呼;(2)主要分布於臺南、高雄一帶,是平埔族中人數最多者
3.近年臺東縣政府為展示原住民族文化,經常舉辦下列何種節慶活動? (A)元宵節炸寒單 (B)媽祖遶境活動 (C)南島文化節 (D)客家文化節
4. 族:(1)主要分布於蘭嶼島上;(2)飛魚祭、新船下水祭是其特殊祭典
5. 排灣族:(1)石板屋、百步蛇圖案的雕刻;(2)屬於 社會
答案:1.賽夏;2.西拉雅;3.C;4.達悟;5.貴族
出處:南一習作
認知歷程向度:應用
能力指標:2-4-1
5. 臺灣原住民屬 族,約自數千年前開始移居臺灣,漢人進入臺灣以前,主要以採集、 及 為生。
答案:南島語;漁獵;游耕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6. 現今臺灣原住民中 族與 族發展出階級制度,由世代相襲的貴族管理土地等生活資源,屬於貴族社會。
答案:排灣;魯凱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7. 清領時期,政府依 、 與否,將臺灣原住民分為熟番與生番。
答案:納稅;服役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8. 原住民的傳統宗教屬於 信仰,相信世上萬物都有靈魂,人的生活也受各種靈魂主宰,其中以 最受敬畏。
答案:泛靈;祖靈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9. 清領時期官方依據納稅、服役與否,將臺灣原住民分為「 」和「 」。
答案:熟番;生番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10. 中國東南海域常受海盜侵擾, 朝政府決定派兵進駐 。原以澎湖為基地的海商逐漸轉移到臺灣活動。
答案:明;澎湖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11. 十六世紀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先後在今 、 建立商業據點。荷蘭人也在 (今印尼雅加達)建立亞洲總部。
答案:澳門;馬尼拉;巴達維亞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12. 荷蘭人為與中國直接貿易,並切斷葡、西兩國在東亞的航路,曾占領 ,但為明將 逼退。
答案:澎湖;沈有容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13.
答案:北、熱蘭遮、聖多明哥、天主
出處:南一習作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14. 荷蘭人在大員(今臺南市安平一帶)建 城(今安平古堡)。不久又在 (今臺南市赤崁樓一帶)建立商業市街,經營南臺灣。
答案:熱蘭遮;赤崁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15. 許多平埔族人仍慣用羅馬拼音的原住民語言與漢人訂定的契約,俗稱「 」,此種文件總稱為「 」,是研究原住民歷史的重要文獻。
答案:番仔契;新港文書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16. 荷蘭人在臺控制的土地全為荷蘭 公司(VOC)所有,漢人必須承租繳稅才能耕種。
答案:聯合東印度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17.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以「 」為治臺最高行政官員,並在部分村社派駐政務員及 ,定期召開地方會議,了解地方,推展政策。
答案:臺灣長官;傳教士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18. 荷蘭人在部分村社建教堂、設學校。學校教師多由 擔任,教導
教義及禮儀,並以 拼寫平埔族語言,翻譯宗教書籍。
答案:傳教士;基督教;羅馬字母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19. 荷蘭人向漢人收取重稅外,對漢人的行動也有諸多限制。漢人對此不滿,因而引發 事件
答案:郭懷一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20. 明遺臣為抵抗滿清,扶植明宗室在南方建立政權,史稱「 」。抗清組織陸續瓦解,原為明臣的 也投降滿清,其子 繼續抗清。
答案:南明;鄭芝龍;鄭成功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21. 鄭成功驅離荷蘭人後,將臺灣改稱為「 」,設 為最高行政機關。
答案:東都;承天府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22. 攻臺驅荷,以臺灣做為抗清的基地。 推展文教與外貿,而能以一海島與滿清政權對抗。 年幼權弱,最後兵敗降清。
答案:鄭成功;鄭經;鄭克塽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23. 鄭經則將東都改稱 ,天興縣改為「 」;萬年縣改為
「 」
答案:東寧;天興州;萬年州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24. 鄭氏治臺時期,進口的主要商品為 與 。
答案:軍火;紡織品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25.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將臺灣劃歸福建省;設置 府,下轄三縣,由北而南分別為 、 、 。
答案:臺灣;諸羅;臺灣;鳳山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26. 康熙帝與部分官員認為臺灣地理位置孤懸海外,治理不易,且曾是 根據地及 的反清據點,欲將在臺漢人遷回中國。
答案:海盜;鄭氏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27. 雍正至嘉慶年間,清廷先後增設 縣、 廳、 廳
答案:彰化;淡水;噶瑪蘭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28. 清廷為避免臺灣度再度成為動亂之源,遂採取「 」的消極政策。
答案:為防臺而治臺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29. 等人主張將臺灣納入版圖,強調臺灣物產豐富,更是中國東南地區的門戶, 地位重要。
答案:施琅;戰略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30. 清廷為避免漢番衝突,曾沿西部的山地邊緣地帶立碑或掘溝,做為 ,禁止漢人越界開墾。
答案:漢番界線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31. 乾隆年間,渡臺漢人逐漸增加,拓墾區域擴大。十八世紀末,臺灣 平原多已開墾為農地,墾荒者遂轉向東北部發展。 率眾進入蛤仔難(又稱噶瑪蘭,今宜蘭地區)墾殖。
答案:西部;吳沙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32. 來臺開墾的漢人以 的方式開發土地,種植 與 等作物。
答案:合股經營;水稻;甘蔗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33. 清領初期,清廷在臺灣僅開放 一地,做為與中國貿易的港口。日後,清廷為因應運糧及軍隊移防等需要,陸續增開 與 (今臺北縣八里鄉)等港口。
答案:鹿耳門;鹿港;八里坌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34. 在臺貿易的商人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常組成 。負責制定商品價格、調解同業糾紛或與官府交涉。
答案:郊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35. 臺灣「一 二 三 」的俗諺,正反映了由南而北的開發過程。
答案:府、鹿、艋舺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36. 清領前期來臺移民的分布情形大致為: 人來臺後多居於沿海平原; 人多居內陸平原; 人則多聚居於丘陵地帶。
答案:泉州;漳州;客家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37. 許多移民並無家眷,也無固定職業與住所,生活並不穩定,被稱為「 」,經常成為社會秩序的隱憂。
答案:羅漢腳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38. 移民為了凝聚地域意識,常供奉原鄉神明。例如:潮州移民祭祀 、漳州移民祭祀 、泉州同安移民祭祀 。
答案:三山國王;開漳聖王;保生大帝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39. 械鬥是指漢人移民因 隔閡,或爭奪水源、商業等利益而產生衝突,乃各自糾集相同 或 者,挾武力向敵對勢力進行報復。其中以閩、粵械鬥和漳、泉械鬥最為激烈。
答案:語言;祖籍;職業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40. 清領時期的臺灣曾爆發三次大規模的民變,即康熙年間的 事件、乾隆年間的 事件與 年間的戴潮春事件。
答案:朱一貴;林爽文;同治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41. 臺灣居民的祭祀內容,也從奉祀「 祖」,逐漸轉為祭祀來臺第一代祖先或其後代的「 祖」。
答案:唐山;開臺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42. 早期的漢人移民常以 不同,區分彼此,如漳州人、泉州人。經過數代的繁衍後,與大陸原鄉的關係逐漸淡薄,以此種方式分類的意識減弱。
答案:祖籍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43. 清領初期,來臺的漢人以 為主要目的,對文化教育不甚重視。
答案:拓墾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44. 道光年間以後,地方有力人士與官員的提倡下,臺灣各地的學校、 、 日益增多,文風日漸興盛。
答案:書院;私塾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45. 1858年 之役後,清廷陸續增開通商口岸。包括臺灣的 、 、 (今高雄)和 (今基隆)四個港口。
答案:英法聯軍;安平;淡水;打狗;雞籠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46. 開港後,臺灣南部許多稻田紛紛改為甘蔗園,蔗糖就近從 或 出口。淡水河岸的 (今臺北巿大同區一帶)因地利之便而成為茶葉集散地。
答案:打狗;安平;大稻埕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47. 清廷因應日軍出兵臺灣的行動,派遣 ,前來督辦防務。他來臺期間,因應臺灣經濟重心的北移,在北部地區增設 。
答案:沈葆楨;臺北府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48. 清廷受到 戰爭的刺激,於1885年宣布將臺灣改建為行省,並以在臺督辦軍務的 出任首任巡撫。
答案:中法;劉銘傳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49. 劉銘傳上任後,進行「 」,清查隱田、丈量土地,以定稅則,增加政府稅收。
答案:丈田清賦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50. 臺灣建省後,將原臺灣府改為 府,並在中部增設 府,加上原有的 府,使臺灣省的行政建置增為三府。
答案:臺南;臺灣;臺北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三、題組:
1. 臺東縣政府委託文強編寫有關臺東觀光景點的導覽手冊,當文強編寫到「八仙洞」的時候,有一段特別介紹:1968年至1970年之間,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的教授帶領一個考古隊在八仙洞若干洞穴中,進行考古發掘。他們在洞穴堆積的底層發現非常豐富的史前先陶文化,經命名為「長濱文化」。請依上文及史實回答下列問題:
(1)依據學者對史前時代的劃分,「長濱文化」應屬於史前哪一時代的文化?(A)舊石器晚期 (B)新石器初期 (C)新石器晚期 (D)金屬器時代
(2)以下哪一項不屬於「長濱文化」人的文化內涵? (A)已知用火 (B)居住在洞穴中 (C)以磨製方式製作石器 (D)藉由採集、漁獵取得食物
答案:(1)A;(2)C。
解析:(2)(C)以敲擊方式製作石器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2. 小惠上完歷史課後,想測驗一下自己對於史前文化的了解增加多少。請你跟她一起動動腦,完成以下的練習題:
(1)劃分臺灣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的標準為何? (A)知道用火熟食 (B)打造鐵製器具 (C)使用磨製石器 (D)過著漁獵生活
(2)下列何者較可證明「臺北盆地曾是一座湖泊」的論點? (A)在卑南遺址發現玉器 (B)在圓山遺址挖出貝塚 (C)發現長濱文化人的化石 (D)發現大坌坑文化的繩紋陶器
(3)舊石器時代的臺灣,人們居住在洞穴或岩蔭中,過著採集、狩獵和漁撈的生活,且已知用火與製作石器。下列哪個文化為此時期的代表? (A)長濱文化 (B)卑南文化 (C)圓山文化 (D)十三行文化
答案:(1)C;(2)B;(3)A
出處:南一習作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3. 阿飛的學校到博物館校外教學,他們去參觀史前文化館中看到一幅臺灣史前文化人們生活的圖畫,圖內的人用繩紋裝飾的陶器裝水,有人正在用磨製過的石器割動物的皮,但是沒有鐵器。請問:
(1)阿飛看到的應是哪一個史前文化的縮圖? (A)長濱文化 (B)大坌坑文化 (C)卑南文化 (D)十三行文化
(2)這個史前文化是哪一個時期的? (A)舊石器時代晚期 (B)新石器時代早期 (C)新石器時代晚期 (D)金屬器時代
答案:(1)B;(2)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4. 附圖為臺灣地區重要史前遺址分布圖,請依圖回答下列問題:
(1)目前臺灣發現最古老的史前文化遺址,位於圖中何處? (A)甲 (B)乙 (C)丙 (D)丁
(2)右圖史前文化遺址中,何處的文化發展已進入金屬器時代,且有熟練的航海技術與貿易? (A)甲 (B)乙 (C)丙 (D)丁
(3)下列哪個史前文化遺址曾出土大量的玉器、陶器、石屋與石棺等,顯現其已有審美與宗教觀念? (A)甲 (B)乙 (C)丙 (D)丁
(4)下列哪個史前文化遺址出現大量的貝塚,說明當時人類是濱湖而居的? (A)甲 (B)乙 (C)丙 (D)丁
(5)圖中那些史前文化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答案:(1)D;(2)A;(3)B;(4)C;(5)B。
出處:南一配套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5. 婷婷趁著暑假參加考古營隊,在這幾天內,婷婷了解到隨著出土文物及遺址的發現,證實過去有許多的文化在臺灣孕育,婷婷也因此認識了許多出土文物。在結訓前有個成果驗收,其中有幾題關於臺灣早期文化的問題,需要你來幫婷婷思考正確的答案。請問:
(1)臺灣曾經出現過以大型石造物及石棺墓葬為特色的是下列哪一個文化? (A)十三行文化 (B)圓山文化 (C)卑南文化 (D)長濱文化
(2)在婷婷小的時候,很喜歡玩玻璃珠。請問:臺灣最早在哪一個文化即已發現玻璃珠的存在? (A)卑南文化 (B)圓山文化 (C)大坌坑文化 (D)十三行文化
(3)下列哪一個文化所製作的陶器,表面有拍印的粗繩紋,通稱粗繩紋陶文化? (A)大坌坑文化 (B)長濱文化 (C)靜浦文化 (D)卑南文化
答案:(1)C;(2)D;(3)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6. 小丸子暑假時和家人同遊花東地區,欣賞東海岸的美景之餘,也體驗了臺灣東部原住民的生活。請問:
(1)臺灣東部的噶瑪蘭族分布在附圖中的何地? (A)甲 (B)乙 (C)丙 (D)戊
(2)附圖中的哪一原住民族群以崇拜百步蛇靈聞名? (A)甲 (B)乙 (C)丙 (D)丁
(3)以紋面做為成年象徵的原住民族群分布於何處? (A)乙 (B)丁 (C)戊 (D)己
(4)因政府在「庚地」儲存核廢料,所以引起當地哪一原住民族群的抗議? (A)達悟族 (B)泰雅族 (C)卑南族 (D)阿美族

答案:(1)C;(2)D;(3)D;(4)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7. 阿嘉是臺灣某知名旅行社的資深導遊,專門引導來自中國的旅遊團暢遊寶島,進行深度原住民文化之旅。為了讓對岸的賓客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了解臺灣豐富的原住民文化,阿嘉除了每站精心的講解之外,還會在最後一天離開前,在遊覽車上舉辦認識原住民族有獎徵答,獎品是原住民圖騰的鑰匙圈。請回答下列問題:
(1)據說日本人統治臺灣的時候,為了要興築日月潭的發電工程,漲起來的水把他們的家園和耕地淹沒在潭底。請問:阿嘉問的應是哪一族? (A)邵族 (B)排灣族 (C)阿美族 (D)卑南族
(2)「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這首「高山青」歌曲中國遊客人人都能哼上幾句。請問:這首歌應是哪一族人的寫照? (A)阿美族 (B)魯凱族 (C)鄒族 (D)賽夏族
(3)中國遊客家寶答對了一題拿到了一個鑰匙圈,他發現上面有一個「百步蛇」的圖騰象徵。請問:這應是哪一族的紀念品? (A)泰雅族 (B)排灣族 (C)賽夏族 (D)達悟族
答案:(1)A;(2)C;(3)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8. 阿達利用假日到圖書館尋找有關原住民的資料。請問:
(1)阿達在圖書館中找到許多有關原住民的生活資料,其中下列哪一個不是原住民的特色? (A)紋面 (B)阿立祖 (C)飛魚祭 (D)划龍舟
(2)阿達整理出一些資料如下,其中哪一部分是錯誤的? (A)臺灣的原住民屬於南島語系的民族 (B)高山族的社會組織有的屬於母系社會 (C)四百多年前,漢人移入臺灣時,原住民們已經有文字和國家的政治組織了 (D)臺灣的高山族主要分布在臺灣的山區、東部及蘭嶼等地
答案:(1)D;(2)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9. 荷蘭人利用臺灣的資源進行貿易並從中獲利,因此荷蘭總督曾說臺灣真是一頭好乳牛。請問:
(1)荷蘭人曾經對臺灣的經濟開發做出哪些貢獻?(甲)引進水牛(乙)引進新作物(丙)招募漢人來臺開墾(丁)大量種植茶葉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乙丙
(2)主要輸出的貿易商品為何? (A)蔗糖 (B)茶葉 (C)樟腦 (D)瓷器
答案:(1)D;(2)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4
10. 臺灣南島民族族群約有二十種之多,他們沒有書寫系統,只有口語相傳,唯一有文字記錄的就是西拉雅族。自西元1624年開始,西拉雅人在荷蘭傳教士的教導下,學會了以羅馬拼音來拼寫他們的母語,這些文字開始應用在他們實際生活當中,於是一份一份形式各異的契約文書紛紛出現。請依據上文回答下列問題:
(1)荷蘭傳教士為了傳教方便起見,以羅馬拼音來拼寫西拉雅族的語言,這是臺灣最早有文字的開始。請問:此種文字我們慣稱它為什麼? (A)新港文書 (B)羅馬文書 (C)荷蘭文書 (D)平埔文書
(2)荷蘭傳教士向西拉雅族傳播的是下列哪一種宗教?(A)天主教 (B)伊斯蘭教 (C)基督教 (D)佛教
(3)為何時至今日該種文字已少有人懂,西拉雅語現今也已無人通曉,其主要原因為何? (A)因為西拉雅族人口愈來愈少 (B)因為西拉雅族已滅亡 (C)因為該種文字和語言很難學 (D)因為西拉雅族已逐漸被漢人同化
答案:(1)A;(2)C;(3)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11.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在1622年在甲地建立城堡作為貿易據點,但當時甲地為中國乙朝代政府版圖範圍,經交涉失敗後,中國派遣軍隊包圍荷蘭人的城堡,迫使荷蘭人於1624年轉而到當時未有政府統治的臺灣島大員設立據點,占領臺灣達38年,至1662年被鄭成功打敗為止。當年的建築如在大員興建的丙城、在赤崁興建的普羅民遮城等仍留存至今,唯多已傾圯,他們對臺灣的影響十分深遠。請依據上文回答下列問題:
(1)甲地指的是下列哪一個地方? (A)澳門 (B)澎湖 (C)金門 (D)香港
(2)乙朝代是指當時中國的哪一個朝代?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丙城指的是下列哪一座城堡? (A)聖多明哥城 (B)聖薩爾瓦多城 (C)紅毛城 (D)熱蘭遮城
答案:(1)B;(2)C;(3)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4
12. 彥如最近以「大航海時代的臺灣」為主題做一份報告,她想要了解十七世紀各國在臺灣競爭的情況。下列是彥如遇到的問題,請你協助她一起解決。
1.當時,許多歐洲國家積極拓展海外貿易,其中最早來到東亞的是哪個國家? (A)荷蘭 (B)英國 (C)葡萄牙 (D)西班牙
2.荷蘭人除占領今日印尼一帶外,還曾兩次進犯何地,遭明朝政府驅逐? (A)大員 (B)澎湖 (C)澳門 (D)金門
3.彥如在有關熱蘭遮城的歷史檔案中發現附圖。這是哪個機構的標誌? (A)英國領事館 (B)英國東印度公司 (C)西班牙在臺辦事處 (D)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

答案:1.C;2.B;3.D。
出處:南一習作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13. 十六、十七世紀,歐洲各國東來,在東亞占有據點,臺灣被荷蘭占據,除了發展貿易,荷蘭人對臺灣的建設亦不少。請問:
(1)荷蘭占領臺、澎等地的主要目的為何?(甲)為切斷葡萄牙、西班牙的航路(乙)與日本直接貿易(丙)與中國直接貿易(丁)以臺灣做為攻擊中國的基地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丁
(2)荷蘭人為發展農業,招募漢人開墾。請問:下列哪一件開發臺灣的史實是荷蘭據臺時期所遺留下來的? (A)引進新作物 (B)發明耕作工具以增加生產效率 (C)實施軍屯,充分利用勞動力 (D)引進大批水牛
(3)荷蘭人統治臺灣期間,在統治區內建教堂,設學校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A)控制原住民的思想 (B)讓原住民接受基督教文化 (C)利用原住民反對漢人 (D)利用原住民反擊明鄭
(4)荷蘭總督曾說:「臺灣真是公司的一頭好乳牛。」請問:這句話的主要涵義為何? (A)臺灣人民刻苦耐勞,像牛一樣溫馴 (B)臺灣盛產鮮乳 (C)臺灣盛產牛隻 (D)臺灣所提供的利潤極多
答案:(1)B;(2)A;(3)B;(4)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4
14. 文棋是電腦遊戲工程師,他想要研發一套航海時代的遊戲,想以臺灣為中心來設計遊戲,不過,他並不了解臺灣在十七世紀時,各國競爭的詳細內容,需要大家來幫他解決。請問:
(1)國際競爭時期的臺灣,有哪些民族在臺灣競爭?(甲)荷蘭人(乙)日本人(丙)葡萄牙人(丁)西班牙人 (A)甲乙丙 (B)乙丙丁 (C)甲乙丁 (D)甲丙丁
(2)西元1626年,十二艘歐洲某國的大帆船,浩浩蕩蕩,從呂宋取道臺灣東海岸北上,幾天後,他們在北部的雞籠登陸;三年後,他們又占領淡水,並蓋了一座城堡,開始向中、日進行貿易和傳教。請問:上述向臺灣經略的歐洲人應是哪一國人? (A)西班牙人 (B)葡萄牙人 (C)荷蘭人 (D)英國人
(3)十六世紀末,日本對臺灣早有野心,但十七世紀荷、西等國在臺競逐時,為何卻不見日本人的蹤跡? (A)荷西聯合抵制日本 (B)明朝實施海禁政策 (C)清朝驅逐日本勢力 (D)日本實施鎖國政策
答案:(1)C;(2)A;(3)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4
15. 十六、十七世紀,因為地理大發現,使得臺灣進入世界體系。臺灣史上一般稱為國際競爭時期,其中荷蘭成為第一個占領臺灣的歐洲國家。因此在臺灣史上顯得格外重要,下列為荷蘭統治臺灣的相關問題,請依據史實回答下列問題:
(1)泰武是荷治時期的臺灣平埔族人。請問:他可能有下列哪些際遇?(甲)有事可以請派駐於各社的聯合東印度公司政務員處理(乙)定期參加荷蘭人所舉辦的會議(丙)需要定期繳納鹿皮等實物(丁)聽聞漢人說他們不分男女,年滿七歲就要繳交人頭稅 (A)甲乙丙 (B)乙丙丁 (C)甲丙丁 (D)甲乙丙丁
(2)阿國是荷治時期在臺的漢人。請問:此時期的阿國不可能遭遇到下列何種情形? (A)必須向公司租地耕種 (B)需要繳納人頭稅 (C)與平埔族土地交易要寫「番仔契」 (D)他買了一批武器作為防身之用
(3)荷蘭人占領臺灣以後,為了開發臺灣的農業,而積極的施行幾項措施。請問:下列何者不是荷蘭人在臺所施行的措施? (A)從中國招攬漢人來臺耕作 (B)興修水利設施 (C)引進黃牛耕作 (D)茶葉的出口為主要商品之一
(4)附圖為荷蘭時期的臺灣地圖,荷蘭人來到臺灣後,首先在赤崁建立商業市鎮,展開對臺灣的經營。請問:赤崁位於地圖上的何處? (A)甲 (B)乙 (C)丙 (D)丁

(5) 荷蘭統治臺灣時,臺灣民眾在重稅與苛政下,爆發反抗事件。請問:下列何者不是該事件所造成的重大影響? (A)荷蘭人建立普羅民遮城 (B)激發漢人的反抗意識 (C)鄭成功攻臺得到島內漢人的響應 (D)荷蘭放棄徵稅
答案:(1)D;(2)D;(3)D;(4)B;(5)D。
解析:(2)(D)禁止漢人私藏武器。(3)(D)茶葉要到清領後期才成為主要出口商品。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16. 歐洲人占領臺灣,建立城堡、傳教、貿易,對臺灣造成十分深遠的影響。請問:
(1)現在的紅毛城是哪一國人所建?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蘭 (D)日本
(2)(甲)普羅民遮城(乙)淡水紅毛城(丙)熱蘭遮城,以上三者建立的先後順序為何? (A)甲乙丙 (B)丙甲乙 (C)乙甲丙 (D)丙乙甲
答案:(1)C;(2)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4
17. 福建南安人何斌曾向某人獻策,指某地「沃野數千里,實霸王之區,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國;使人耕種,可以足其食。……且橫絕大海,肆通外國,置船興販,桅舵、銅鐵不憂乏用。移諸鎮兵士眷口其間,十年生聚,十年教養,而國可富、兵可強,進攻退守,真足與中國抗衡也」。請問:
(1)「某地」是指何處? (A)臺灣 (B)金門 (C)廈門 (D)澎湖
(2)何斌獻策的對象為下列何者? (A)施琅 (B)鄭成功 (C)鄭經 (D)陳永華
答案:(1)A;(2)B。
認知歷程向度:分析
能力指標:2-4-1
18. 小婷甄試某大學的歷史系,在口試的時候,口試教授拿出臺灣古地圖,向她說明這是一張明鄭時期的行政地圖,問她有關明鄭時期的行政區域問題……。明鄭時期臺灣首次建立行政區域,在鄭成功父子的治理下,也屢經變革。請問:
(1)在鄭成功時期,臺灣被稱為什麼? (A)東寧 (B)東京 (C)東城 (D)東都
(2)現在的高雄、屏東一帶,在鄭成功治理臺灣時,是屬於下列哪一縣管轄範圍? (A)承天府 (B)天興縣 (C)萬年縣 (D)鳳山縣
(3)天興縣、萬年縣在何人主政時改稱為州? (A)鄭成功 (B)鄭經 (C)鄭克塽 (D)施琅
答案:(1)D;(2)C;(3)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19. 鄭氏四代五人,從鄭芝龍、鄭成功、鄭經到鄭克臧、鄭克塽,均與臺灣發生過密切之關係,在臺灣歷史上具有不可抹滅的地位。請回答下列問題:
(1)曾被賜姓「朱」而有「國姓爺」之稱的是哪一人? (A)鄭芝龍 (B)鄭成功 (C)鄭經 (D)鄭克塽
(2)曾趁清朝發生三藩之亂之際,渡海出兵,一度占領閩、粵部分地區(如附圖),但最後仍兵敗回臺的是誰? (A)鄭芝龍 (B)鄭成功 (C)鄭經 (D)鄭克塽

(3)治理臺灣時間最久,對臺灣文教等事業貢獻最多的是何人? (A)鄭芝龍 (B)鄭成功 (C)鄭經 (D)鄭克臧
(4)在明末曾擁有當時福建沿海實力最強大的一支武裝勢力及商業團隊,橫行於臺灣海峽,後接受明朝招安,並曾招募漢人到臺灣開墾的是誰? (A)鄭芝龍 (B)鄭成功 (C)鄭經 (D)鄭克塽
答案:(1)B;(2)C;(3)C;(4)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20. 鄭氏在臺推動許多措施,有利於臺灣的建設,後人更稱鄭成功為「開臺聖王」。請問:
(1)鄭成功對臺灣有何貢獻? (A)興建孔廟 (B)對原住民實行教化 (C)實行軍屯政策 (D)將天興縣、萬年縣改為州
(2)鄭氏三代在臺灣的統治結束於何時? (A)鄭芝龍時代 (B)鄭成功時代 (C)鄭克塽時代 (D)鄭經時代
(3)(甲)鄭成功攻臺(乙)鄭克塽降清(丙)鄭經的改革,依時間先後順序排列,下列何者正確? (A)甲乙丙 (B)丙乙甲 (C)甲丙乙 (D)乙丙甲
(4)下列臺灣地名何者受到鄭氏軍屯的影響? (A)中崙 (B)前鎮 (C)麻豆 (D)土城
答案:(1)C;(2)C;(3)C;(4)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21. 走私貨物是政府不能管制、無法課稅的商業行為,會造成政府稅收的重大損失;而走私進來的農畜商品,因未經過合格的檢驗,會增加外來病蟲害的風險,可能會對國內的農畜產業帶來極大的傷害,並且嚴重影響一國的社會治安甚至國防安全,因此各國政府無不嚴密打擊,極力防堵。但鄭氏治臺時期為了生存,卻由政府帶頭進行走私貿易。請回答下列問題:
(1)鄭氏政權進行走私貿易,主要是為了突破清朝政府所實施的哪一項政策所形成的經濟封鎖? (A)海禁政策 (B)鎖國政策 (C)閉關自守政策 (D)門戶開放政策
(2)透過走私貿易輸入臺灣的貨物以下列何者為主? (A)軍用品 (B)民生用品 (C)糧食 (D)貴重金屬
(3)對外貿易是鄭氏政權生存的重要支柱,下列有關鄭氏政權對外貿易的敘述哪一項錯誤? (A)曾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簽訂商約 (B)進口商品以軍火、紡織品為主 (C)出口商品以蔗糖和鹿皮最為重要 (D)因當時日本已下令鎖國,所以無法與日本貿易
答案:(1)A;(2)B;(3)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4
22. 明鄭為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請問:
(1)下列何者曾與明鄭有過貿易往來?(甲)英國(乙)日本(丙)中國大陸(丁)東南亞
(戊)荷蘭 (A)甲乙丙丁戊 (B)甲乙丙丁 (C)甲乙丙戊 (D)乙丙丁戊
(2)何人在位時,在臺灣設置「一府(承天府)、二州(天興、萬年)」的行政區域? (A)鄭成功 (B)鄭經 (C)鄭克塽 (D)陳永華
(3)臺灣於何人在位時降清? (A)鄭經 (B)鄭克臧 (C)鄭克塽 (D)施琅
答案:(1)B;(2)B;(3)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23. 清朝攻下臺灣後,大清帝國部分官吏認為「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倒不如「徙其人而空其地」,因此皇帝有意放棄臺灣,後因率兵攻臺的將領力爭,上《陳臺灣棄留利害疏》,主張:「臺灣一地雖屬外島,……棄留之際,利害攸關。臣思棄之必釀大禍,留之誠永固邊疆。」才將臺灣留下,併入大清帝國之版圖。請依據上文回答下列問題:
(1)文中一開始有意放棄臺灣的大清帝國皇帝是誰? (A)順治皇帝 (B)康熙皇帝 (C)雍正皇帝 (D)嘉慶皇帝
(2)文中上書力主將臺灣納入版圖的攻臺將領是誰? (A)施琅 (B)施世榜 (C)吳三桂 (D)陳永華
(3)該位將領主張將臺灣納入版圖的主要考量因素為何? (A)臺灣戰略地位重要 (B)臺灣人才很多 (C)可以把罪犯流放臺灣 (D)可以增加稅金收入
答案:(1)B;(2)A;(3)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24. 道光十五年(1835年),噶瑪蘭通判柯培元曾有一首〈熟番歌〉:「人畏生番猛如虎,人欺熟番賤如土,強者畏之弱者欺,無乃人心太不古,熟番歸化勤躬耕,山田一甲唐人爭,唐人爭去餓且死,番悔不如從前生,……。」請利用這段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從上文中可了解下列哪一項史事? (A)漢人侵墾生番土地的情形很嚴重 (B)漢人侵墾熟番土地的情形很嚴重 (C)漢番相處融洽,沒有衝突 (D)漢人教導熟番農耕技術,使熟番從不會農耕學會耕作
(2)此時政府對生番的態度為何? (A)將生番視為敬畏崇拜的對象 (B)對生番、熟番一視同仁 (C)將生番視為化外之民,採行劃界封山政策 (D)企圖教化生番為漢民
答案:(1)B;(2)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25. 恆春民謠《思想起》:「思想起,祖先艱辛過臺灣,不知臺灣生做啥款。思想起,海水絕深反成烏,在海山浮漂心艱苦。思想起,烏水要過幾層,心該定,遇到颱風攪大湧……。」歌謠在描寫漢人渡臺墾殖的困境。請問:
(1)清領前期,清廷頒布渡臺禁令,漢人渡臺受到許多限制。請問:下列何者並非渡臺禁令的內容? (A)不得長期居留 (B)須向官府申請渡臺 (C)渡臺者須有許可證 (D)禁止攜眷渡臺
(2)承上題,由於渡臺禁令的規定,使得當時臺灣社會存在許多居無定所、赤腳單身的男子,他們被稱為什麼? (A)羅漢手 (B)羅漢腳 (C)羅漢 (D)阿羅漢
答案:(1)A;(2)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26. 清領時期,重要的經濟活動之一是拓墾土地,而拓墾土地最重要的就是水利建設。請問:
(1)今日彰化地區的人用水時,便會想起哪一個水圳的貢獻? (A)曹公圳 (B)八堡圳 (C) 公圳 (D)嘉南大圳
(2)下列哪一個水圳位置在臺北? (A)曹公圳 (B)八堡圳 (C) 公圳 (D)嘉南大圳
(3)拓墾土地時,為何要興建水利設施? (A)降水多集中在冬季 (B)需要廣植茶園 (C)確保灌溉水源穩定 (D)臺灣地區降水量不足,屬於草原氣候
答案:(1)B;(2)C;(3)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27. 附圖是嘉慶時期臺灣行政區域圖。請依據此圖及史實回答下列問題:

(1)史載:嘉慶十三年,閩浙總督方維甸來臺巡視,蘭陽地區墾首吳化上呈當地住民清冊,請求收入清朝版圖。嘉慶十五年,清朝乃核准設立□。□應填入哪一個行政單位 (A)淡水廳 (B)彰化縣 (C)噶瑪蘭廳 (D)鳳山縣
(2)下列有關淡水廳的敘述,哪一個錯誤? (A)廳治在竹塹 (B)管轄範圍在大甲溪以北 (C)從原來的諸羅縣分離而出 (D)嘉慶時期增設
(3)清領前期,東部地區未設官治理,主要原因為何? (A)因實施「劃界封山」政策的關係 (B)因實施「海禁」政策的關係 (C)因頒布「渡臺禁令」的關係 (D)因實施「遷界令」的關係
答案:(1)C;(2)D;(3)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28. 吳沙為福建漳浦人,曾至三貂社,看見大片肥沃的田野尚未開發,便招募來自漳、泉、粵的民眾來此,每人給米一斗、斧一把,進行拓墾。漢人移民先到烏石港,建築土圍作為根據地,陸續由頭圍拓展到四圍,後世尊稱吳沙為「開蘭第一人」。
(1)請問上文的主題應為何者? (A)荷治時期的土地拓墾 (B)鄭氏治臺時期的軍屯計畫 (C)清康熙年間的土地開發 (D)清乾隆年間拓墾東北部的先驅者
(2)由於開墾的人力需求,移民人數增加,朝廷因而設置哪一單位治理該地? (A)淡水廳 (B)噶瑪蘭廳 (C)諸羅縣 (D)彰化縣
(3)吳沙和民眾在開墾的過程中,不可能遭遇何種問題? (A)海盜侵擾臺灣 (B)反清的朱一貴黨羽發動暴亂 (C)與原住民發生土地糾紛 (D)漢人之間產生利益衝突
答案:(1)D;(2)B;(3)B。
出處:各校試題
認知歷程向度:分析
能力指標:2-4-1
29.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泉州人陳逢春、賴永和、陳天章等人,合股成立了「陳賴章」墾號,向清朝政府申請開墾大佳臘地區獲准,並曾以豬、酒及花紅等物,向當地原住民換取一大片土地,淡水河流域才開始有漢人居住。請依據上文及史實回答下列問題:
(1)當時「陳賴章」墾號應向哪一個官府申請墾照? (A)臺灣縣 (B)鳳山縣 (C)諸羅縣 (D)淡水廳
(2)當時漢人要獲得土地,除了向官府申請墾照開墾所謂的「無主地」之外,尚可用各種方式取得「番地」。下列哪一項並非當時漢人取得「番地」的方式? (A)向原住民租賃 (B)透過通婚取得 (C)強行占領 (D)透過官府徵收
答案:(1)C;(2)D。
認知歷程向度:分析
能力指標:2-4-1
30. 附圖為清代漢人移民來臺示意圖,請依據此圖回答下列問題:
(1)所謂「唐山過臺灣」,唐山指的是中國大陸,從此圖可知臺灣的移民主要來自中國大陸的哪二省? (A)浙江、福建 (B)福建、廣東 (C)廣東、廣西 (D)福建、江西
(2)當時科技不發達,唐山移民冒險橫渡有「黑水溝」之稱的臺灣海峽,可以說充滿風險。下列哪一個俗諺可以反映當時渡海來臺移民的心情? (A)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B)一個某卡贏三個天公祖 (C)唐山過臺灣,心肝結歸丸 (D)紅柿上樹頭,羅漢腳仔目屎流
(3)來自唐山的移民到臺灣後,通常會選擇與原鄉地理環境類似的地域居住。下列有關唐山移民與來臺居住地域的配對,何者正確? (A)泉州人-沿海平原 (B)漳州人-丘陵地帶 (C)客家人-內陸平原 (D)泉州人-內陸平原
答案:(1)B;(2)C;(3)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31. 阿呆參加電視臺益智節目的錄影,只差四題有關臺灣早期宗教題就可以拿到獎金一百萬。請幫他回答下列問題:
(1)在清領時代,哪些神明是為各族群共同供奉的?(甲)媽祖(乙)土地公(丙)保生大帝(丁)關聖帝君 (A)甲乙丙 (B)甲丙丁 (C)乙丙丁 (D)甲乙丁
(2)在早期各族群中,祭祀開漳聖王的人士多為哪一族群? (A)廣州人 (B)漳州人 (C)泉州人 (D)客家人
(3)先民移墾時常帶著特定的守護神保佑。請問:「三山國王廟」是哪一族群的守護廟? (A)潮州移民 (B)泉州移民 (C)漳州移民 (D)福州移民
(4)清領臺灣以後,漢人移民來臺者愈來愈多,不同祖籍的移民,請來不同的家鄉神祇,做為守護神。嘉義民雄地區的民眾供奉保生大帝,由此可見下列何者是他們的祖先? (A)潮州人 (B)泉州人 (C)漳州人 (D)浙江人
答案:(1)D;(2)B;(3)A;(4)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32. 《渡臺悲歌》中提到:「勸君切莫過臺灣,臺灣恰以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都是難。」請問:
(1)以上所言,主要是要表達哪一時期臺灣的社會情況? (A)荷西時期 (B)民國初年 (C)清領時期 (D)日治時期
(2)雖然生活險惡,生死未知,但哪兩省居民仍勇於前往臺灣發展? (A)福建、廣東 (B)江蘇、浙江 (C)廣東、廣西 (D)貴州、雲南
(3)造成當時到臺灣會形成「知生知死都是難」的原因,應不包括下列哪一項? (A)械鬥頻仍 (B)風濤之險 (C)地震不斷 (D)傳染病流行
答案:(1)C;(2)A;(3)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33. 清領時期留下許多諺語與文字紀錄,從中可以知道當時的歷史發展。請你仔細閱讀題目敘述,並選出正確的答案。
1.清代臺灣社會出現「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現象的主因為何? (A)漢番隔離政策漢人娶妻不易 (B)傳統禮教不願女子外出登山 (C)渡臺禁令導致性別比例失衡 (D)因無生產風險男子壽命較高
2.客家諺語「耕田莫耕河壩田,上晝萬富下晝乞」,勸誡後人耕地千萬不要太靠近河邊,以免早上還手捧萬貫家財,下午就落魄淪為行乞之人。這反映出早期先民開墾必須要克服哪個障礙? (A)官員的操守敗壞 (B)與原住民爭奪土地 (C)羅漢腳藉機生事 (D)洪水氾濫淹沒良田
3.「一府二鹿三艋舺」和「頂港有名聲,下港真出名」這兩句話主要想傳達下列哪個情況? (A)貿易興盛 (B)治安優劣 (C)住民多寡 (D)腹地大小
4.俗諺「一個某卡贏三個天公祖」意指單身男子娶妻成家,其價值和重要性遠勝祭祀三位高高在上的天神。這句諺語的歷史背景為何? (A)只重生女不生男的社會風氣 (B)渡臺禁令期間女子來臺不易 (C)人文精神昂揚重現實輕信仰 (D)女性掌握家庭中財產分配權
5.對於十九世紀客家移民創作的渡臺悲歌:「勸君切莫過臺灣,臺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都是難。」我們可以如何解讀? (A)橫渡臺灣海峽的風險太高,漢人移民始終無法有效克服 (B)移民來臺後多遺棄原鄉妻小,因此做歌勸人莫讓子弟來臺 (C)臺灣人生活奢靡,為避免子弟受影響,所以勸其不要來臺 (D)漢人來臺漸多,整體開發趨近飽和,易討生活的榮景不再
答案:1.C;2.D;3.A;4.B;5.A
出處:南一習作
認知歷程向度:應用
能力指標:2-4-1
34. 早期不同祖籍的移民來到臺灣後,彼此之間往往因為各種矛盾和衝突而引發許多武裝暴力事件,即所謂的「分類械鬥」,其主要發生在十八世紀中到十九世紀末,而且南部地區發生得比較少,北部地區則較常發生。「分類」的意思除了意指這種以武力為主的衝突有著自我與敵人「分門別類」的特殊性,也指臺灣這階段的「集體械鬥」型態。請依據上文及史實回答下列問題:
(1)「分類械鬥」主要發生在臺灣的哪一個時期?(A)荷治時期 (B)鄭氏治臺時期 (C)清領時期 (D)日治時期
(2)不同祖籍的「分類械鬥」,除了閩、粵械鬥之外,還有哪一類械鬥最為激烈? (A)福、泉械鬥 (B)漳、泉械鬥 (C)福、漳械鬥 (D)潮、惠械鬥
(3)下列哪一項較不可能是「分類械鬥」發生的原因? (A)為了爭奪田地或水源 (B)因彼此語言隔閡或生活習性不同 (C)為了爭奪婦女以傳宗接代 (D)因行政區域劃分無法因應現實需要,官方管轄鞭長莫及
(4)為何該時期南部地區發生得較少,而北部地區則較常發生? (A)因南部地區較早開發,官府力量也比較強;北部地區則開發較慢,官府力量相對較弱 (B)因南部地區原住民比較多,北部地區則漢人比較多 (C)因南部地區民風比較純樸,北部地區則比較強悍 (D)因南部地區羅漢腳較少,北部地區羅漢腳較多
答案:(1)C;(2)B;(3)C;(4)A。
認知歷程向度:分析
能力指標:2-4-1
35. 下列為「從移民社會到定居社會」的歸納表,請問:
(1)附表中的「甲」有什麼特色? (A)不一定有血緣關係的同姓者 (B)以來臺第一代為祭祀對象 (C)一群具有血緣關係的同姓者 (D)祭祀經費全部由政府補助
(2)附表中的「乙」應填入何者為宜?他們的出現有賴於什麼原因? (A)郊商,在國際貿易中大發利市 (B)軍人,屢次平定動亂素有戰功 (C)大地主,糾集羅漢腳開墾荒地 (D)士紳,透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

答案:(1)A;(2)D。
出處:南一習作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36. 來臺漢人同鄉群居在一起,建廟供奉共同信仰的神明。請問:
(1)哪一位神明是來臺移民不分祖籍共同信仰的神明? (A)保安大帝 (B)媽祖 (C)三山國王 (D)開漳聖王
(2)下列哪一個組織的成員有血緣關係? (A)開臺祖 (B)唐山祖 (C)泉郊 (D)南郊
答案:(1)B;(2)A。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37. 王大川於清乾隆末年從泉州府同安縣來臺,與父老定居於鳳山地區,他在當地墾荒拓殖,農暇之餘,便到廟宇祈福。育有六子,死後留下公產三甲地作為祭祀公業,由六房輪流耕作,輪值耕作公田者,負責該年祭祀祖先的費用。每年清明前後,擇日祭拜,使能慎終追遠。請問:
(1) 王大川一家所供奉的神明應該是下列何者? (A)保生大帝 (B)開漳聖王 (C)三山國王 (D)清水祖師
(2)王大川的子孫可能就近引用哪一水圳來灌溉農田? (A)曹公圳 (B) 公圳 (C)八堡圳 (D)嘉南大圳
答案:(1)A;(2)A。
出處:各校試題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38. 附圖是清領後期(十九世紀)臺灣中北部產業與新興城鎮的分布圖。請問:
(1)十九世紀臺灣的新興產業為何? (A)茶葉、樟腦 (B)稻米、蔗糖 (C)鹿皮、蔗糖 (D)茶葉、蔗糖
(2)這些新興產業帶動了哪一個新興城鎮的興起? (A)基隆 (B)三峽 (C)安平 (D)鹿港
(3)因為地利之便,哪一個新興城鎮成為茶葉的集散地,其發展與繁榮程度僅次於安平,而有「小上海」之稱? (A)三峽 (B)基隆 (C)淡水 (D)大稻埕

答案:(1)A;(2)B;(3)D。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39. 建民陪媽媽去臺北市迪化街採買過年的年貨。媽媽邊逛邊說著:「以前長輩告訴我,這一帶曾經是小農村,後來因緣際會成為臺灣重要的茶葉加工中心,才逐漸繁榮起來」。採買完畢,陪媽媽順道繞去附近香火鼎盛的大龍峒保安宮拜拜。回家後,建民想進一步了解迪化街的過去,因此查詢相關書籍,發現那一帶曾經還是臺灣最早的鐵路起點呢!
(1)根據上述資料判斷,建民陪媽媽逛的迪化街一帶,過去被稱為什麼地名? (A)金包里 (B)艋舺 (C)三張犁 (D)大稻埕
(2)迪化街這一帶因為加工茶葉而繁榮。請問:加工好的茶葉,是從哪一個港口裝船出口? (A)安平 (B)鹿港 (C)淡水 (D)雞籠
(3)迪化街這一帶,早期移民的原鄉應該來自中國的哪裡? (A)潮州府 (B)漳州府 (C)泉州府 (D)杭州府
(4)建民回家查詢的書籍,應該是下列哪一本書? (A)〈清領後期的臺灣現代化〉 (B)〈鄭家諸葛 ──陳永華傳〉 (C)〈新編臺灣府誌〉 (D)〈沈葆楨治臺政績考〉
答案:(1)D;(2)C;(3)C;(4)A。
出處:各校試題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4
40. 報載大陸遊客至臺灣旅遊最愛的商品之一是臺灣的茶葉,此乃因為臺灣氣候溫暖,空氣潮濕,雨量均勻,土壤富於有機質,相當適合茶樹之生長,所以茶葉品質優良,深受好評。但回顧臺灣的茶業發展史,卻約只有二百多年的歷史,能有今日成就,實屬不易。請依據上文及史實回答下列問題:
(1)臺灣在哪一個時期,茶葉的外銷曾占當時輸出總額的一半以上,是當時對外貿易最重要的商品? (A)荷治時期 (B)鄭氏治臺時期 (C)清領前期 (D)清領後期
(2)如果你是當時的臺灣人,若有外國洋商想到臺灣看看茶樹的栽種及生長情形,你會建議他到下列哪個地域去看?(A)中北部丘陵地帶 (B)中南部平原地帶 (C)中央山脈 (D)花東縱谷區
(3)當時的外國洋商若想到臺灣接洽茶葉買賣,以到下列哪一個地方最適宜? (A)淡水 (B)大稻埕 (C)艋舺 (D)安平
(4)當時到哪一個港口,可以看到最多裝載茶葉準備對外輸出的貨輪? (A)雞籠 (B)淡水 (C)安平 (D)打狗
答案:(1)D;(2)A;(3)B;(4)B。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41. 臺灣開埠通商後,商業類型轉變。請問:
(1)開港通商後,臺灣的貿易轉而由何者主導? (A)洋行 (B)郊 (C)會館 (D)行會
(2)開港通商後,臺灣向國外進口的商品中,何者數量居冠? (A)鹿皮 (B)鴉片 (C)武器 (D)棉布
(3)因何種物資的大量外銷,而提升了北臺灣的經濟地位? (A)茶葉 (B)糖 (C)稻米 (D)樟腦
答案:(1)A;(2)B;(3)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42. 小萍在茶藝館牆上,看到介紹臺灣茶葉的資料,上面寫著:「早在1645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中,就已有臺灣茶葉的記載,其主要產在丘陵地帶。1869年,英商杜德、漢人李春生將臺灣烏龍茶外銷,引起國際注意,此後『福爾摩沙茶』就香聞全球。歷經日治時期、中華民國,茶葉便一直位居臺灣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自1970年代以後,臺灣茶生產走向多元,成為島上消費新主流,國內最好的茶葉不必仰賴出口獲利,國人已有能力自己享用,但此時茶產業卻也因工資昂貴不敷成本,轉而大量進口便宜茶葉進行加工,以供市場需求。」請問:
(1)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依據日治時期資料,彙編出1943年各項農產的分布圖,圖中圓圈大小代表產量多寡。請問:下列哪一張圖,最可能是當時的茶葉產量分布圖?
(A) (B) (C) (D)
(2)小萍若依據上文記載,可推得下列何種史實? (A)臺灣茶葉早已在十七世紀大量外銷 (B)鄭成功為爭奪臺灣茶葉驅逐荷蘭人 (C)臺灣至少在十七世紀即已種植茶葉 (D)荷蘭曾因茶葉與臺灣茶農發生衝突
答案:(1)A;(2)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43. 「臺灣擁有國際化港口,並非起自於十九世紀後半,而是肇始於十七世紀前半,不過中間曾間斷過一百多年」請依據上文及史實回答下列問題:
(1)下列有關上文的敘述,何者正確? (A)十七世紀前半臺灣最重要的國際商港是北部的淡水 (B)十七世紀的荷治時期並不重視國際貿易 (C)中間中斷過一百多年是指鄭氏治臺時期至臺灣設省 (D)清領前期因採消極治臺政策,並不重視臺灣的國際貿易
(2)十九世紀後半臺灣又開始擁有國際化港口,指的是臺灣開港通商。下列哪項是促使臺灣開港通商的原因? (A)英法聯軍之役,清朝戰敗簽訂不平等條約因而被迫開放 (B)清朝因感受到國際貿易的重要而主動開放 (C)因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的關係 (D)因臺灣商人的要求,清朝解除海禁而開放
(3)承上題,當時開放的港口前後共有四個,下列哪一個不包括在內? (A)安平 (B)鹿港 (C)淡水 (D)打狗
答案:(1)D;(2)A;(3)B。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4
44. 豆豆想拍攝一齣臺灣歷史大劇,不過,他對清朝和列強的衝突戰爭與臺灣的發展關係並不了解,所以他想蒐集:(甲)英法聯軍(乙)牡丹社事件(丙)中法戰爭(丁)甲午戰爭等資料。請問:
(1)清朝對臺一向缺乏長遠規劃,但在受到何事的刺激後,對臺政策轉而積極,開始重視臺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 (A)甲 (B)乙 (C)丙 (D)丁
(2)臺灣的貿易由行郊的轉口貿易,轉變為以洋行為主導的國際貿易,是在哪一件事之後? (A)甲 (B)乙 (C)丙 (D)丁
(3)臺灣是在何事之後才升格為「省」?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B;(2)A;(3)C。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4
45. 【水果日報訊】由周杰倫導演的「不能說的秘密」,票房榮登該年全臺灣最賣座的國片,本片取景地點在周杰倫的母校 ——淡江中學,創校人是位外國傳教士。記者親自走訪發現,這間學校的校史室,過去曾經是臺灣第一間女子學校的校舍,現在裡面陳列歷屆傑出校友資料,除了有前總統李登輝先生之外,當然還有周杰倫就學時期相關資料!請問:
(1)由上述資料判斷,淡江中學的創校人是下列哪一位? (A)劉銘傳 (B)沈葆楨 (C)馬偕 (D)馬雅各
(2)外國傳教士是在哪一個事件發生後,才正式被允許進入臺灣傳教? (A)甲午戰爭 (B)中法戰爭 (C)英法聯軍 (D)牡丹社事件
(3)文中所提到的「臺灣第一間女子學校」。請問:應該是下列哪一間學校? (A)淡水女學堂 (B)靜修女學堂 (C)長榮女學堂 (D)光仁女學堂
答案:(1)C;(2)C;(3)A。
出處:各校試題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1
46. 西方的傳教士在地理大發現以後,陸續到他們所謂的新世界去傳教,他們認為的新世界即是這片廣大尚未信仰上帝的地方,因此許多傳教士出海傳教,為的就是幫助更多人獲得救贖。請依據史實回答下列問題:
(1)十六世紀以後,陸續有傳教士來臺傳教,他們透過各種方式來幫助他們順利傳教,其中也有藉由簡單的醫學來傳教的傳教士,而以「一手持鉗,一手持《聖經》」為寫照的傳教士是下列何人? (A)甘為霖 (B)巴克禮 (C)馬偕 (D)馬雅各
(2)承上題,如果今天要給這位傳教士拔牙,應到下列何地比較有機會遇到他? (A)淡水 (B)鹿港 (C)臺東 (D)打狗
(3)附圖為新樓醫院內的紀念人像,此人為傳教士,其一邊行醫一邊傳教,病患要看病之前,必須先聽講道,再看病、領藥。請問:這位傳教士應是下列何者? (A)甘為霖 (B)利瑪竇 (C)馬偕 (D)馬雅各
(4)十九世紀來臺的傳教士,為了提倡男女的平等教育,因此設立了臺灣第一所女子學校。請問:該學校應是下列何者? (A)臺北第一女子學院 (B)臺北女學堂 (C)淡水女學堂 (D)臺灣女子學院
(5)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有一傳教士在臺傳教時,在淡水設立理學堂大書院。請問:這所理學堂大書院的別名是下列何者? (A)劍橋書院 (B)耶魯學堂 (C)牛津學堂 (D)馬偕書院

答案:(1)C;(2)A;(3)D;(4)C;(5)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
47. 美星利用暑假到屏東拜訪同學,順便遊玩,他們先到四重溪洗溫泉,沿路參觀石門古戰場、恆春城。請問:
(1)在前往石門古戰場的路上,車子行經一座牌坊(如附圖)。請問:這座牌坊應是哪一個原住民族群建立的? (A)阿美族 (B)西拉雅族 (C)泰雅族 (D)排灣族

(2)美星在石門古戰場的小丘上看見日人為「西鄉從道」所立的紀念塔及忠魂碑,走到山頂又看見「澄清海宇、還我河山」的石碑。請問:這些碑塔是在紀念哪一場戰爭? (A)霧社事件 (B)牡丹社事件 (C)噍吧哖事件 (D)中法戰爭
(3)根據記載,恆春城是哪一位清朝官員為增強臺灣南部防務而奏請興建的?
(A)沈葆禎 (B)丁日昌 (C)劉銘傳 (D)唐景崧
答案:(1)D;(2)B;(3)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4
48. 清廷雖領有臺灣二百餘年,但積極治臺才約二十年。請問:
(1)劉銘傳奉命到臺灣督辦軍務是由於受到哪一事件的影響? (A)牡丹社事件 (B)英法聯軍 (C)甲午戰爭 (D)中法戰爭
(2)在行政區域上,劉銘傳增設哪一府? (A)臺北府 (B)臺南府 (C)臺灣府 (D)臺中府
(3)何人向清廷請奏廢除大陸人民渡臺禁令? (A)鄭成功 (B)劉銘傳 (C)沈葆楨 (D)唐景崧
(4)清廷何時將臺灣改建為行省? (A)光緒八年 (B)光緒九年 (C)光緒十年 (D)光緒十一年
答案:(1)D;(2)C;(3)C;(4)D。
認知歷程向度:知識
能力指標:2-4-4
49. 附圖是十七至十九世紀的臺灣行政區演變圖。請問:

(1)由圖(一)演變成圖(二),顯示當時最嚴重的外患為何? (A)英國 (B)日本 (C)法國 (D)荷蘭
(2)圖(二)行政區的增設與何人有關? (A)施琅 (B)陳永華 (C)沈葆楨 (D)劉銘傳
(3)由圖(二)演變為圖(三),又與下列何人有關? (A)施琅 (B)陳永華 (C)沈葆楨 (D)劉銘傳
(4)圖(三)當中「甲」行政區的名稱為何? (A)臺東直隸州 (B)噶瑪蘭廳 (C)花蓮縣 (D)卑南廳
答案:(1)B;(2)C;(3)D;(4)A。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4
50. 附圖是清領後期臺灣建省後的建設圖。請問:

(1)興辦這些建設,使臺灣成為當時模範省的巡撫是下列何人? (A)沈葆禎 (B)劉銘傳 (C)邵友濂 (D)唐景崧
(2)從圖中可知,興辦的建設多以何地為中心? (A)臺中 (B)臺北 (C)臺東 (D)臺南
(3)建省前,臺灣尚須仰賴福建省的供應。建省後,要興辦許多建設,更需要可靠的財源支持,「以臺地之財供臺地之用」。請問:這位巡撫是如何籌措經費的? (A)廢除渡臺禁令,鼓勵移民拓墾 (B)興辦新式教育學堂,培養財經人才 (C)丈量土地,清理田賦 (D)興築鐵路,促進交通發達
答案:(1)B;(2)B;(3)C。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