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孙 贾 问 曰 与其 媚于奥 宁 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 获 罪 于天,无 所 祷 也

【原文】

3.13 王孙贾问曰①:“与其媚于奥②,宁媚于灶③,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注释】

①王孙贾:卫国权臣。据说他是周王之后,因得罪周王,出仕于卫。他的问话,用的是比喻,带有挑畔意味。

②奥:后室的西南角,被视为尊者所居的位置。

③灶:古人认为灶里有神,因此在灶边祭之。这里王孙贾以奥比喻卫灵公或其宠姬南子,以灶自喻,暗示孔子与其巴结卫灵公及南子,不如巴结自己更实惠。

【翻译】

王孙贾问道:“与其巴结奥神,不如巴结灶神,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上天,到什么地方去祷告求情也是无用的”。

【解读】

信守天道,不媚权贵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意思是说“与其讨好奥神,不如讨好灶神”,这句话是当时流行的一个俗语。奥神虽然身为家中的正神,但却高高在上,不太管实事。但是,灶神就不同了,他掌管着家中的吃喝用度,因此,百姓在祭祀的时候出于私利之心,对其十分看重。以现代的角度去看,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县官不如现管”,与其拍领导的马屁,还不如直接讨好管事的,这样对自己的前程更有帮助。王孙贾这么问孔子,是在暗示孔子自己在卫国掌有实权,讨好国君还不如讨好他呢!

面对王孙贾的诱导,孔子并没有上当,而是以“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作答,向对方明示道,如果违背了天理,昧了良心,必将招祸,到时候谁也帮不了。孔子此言,既婉拒了王孙贾的私利相诱,也提醒他做官要走正道,否则不会有好下场。在孔子看来,做官要走正道,要忠于君上,和于同僚,造福民众,若为一己之私,求名求官,不论是“媚于奥”还是“媚于灶”,都不会有好下场。

武则天时期,有个御史名叫郭霸。有一次,他的顶头上司魏元忠生病,御史们都去看望他。郭霸故意等到人都走光了才去。到魏元忠家里,他竟然亲口去尝大便,并对魏元忠说:“如果大便是甜的,那么病就麻烦了。现在是苦的,说明病快好了!”魏元忠见他如此厚颜无耻,便把这事讲给别人听,郭霸名誉扫地。郭霸便是利欲熏心、“媚于灶”的典型。武则天当政时,曾下令禁止宰杀和捕捞鱼虾,右拾遗张德生了儿子,不少朋友和同僚来贺喜,张德便私下杀了一头羊来招待。补阙杜肃偷偷藏了一些食物,并向皇帝告密。第二天,武则天在朝堂上问张德:“听说你生个男孩儿,很高兴吧。”张德跪谢皇帝的关怀。武则天又问:“待客的肉哪来的?”张德只好实话实说实说,低头认罪。武则天说:“朝廷禁止屠宰,但喜事丧事不限。你以后宴请客人,应该看准人。”说完,拿出杜肃的告密信让他看。当时,杜肃无地自容,退朝后所有官员都想啐他的脸。杜肃为讨好皇帝出卖朋友,是典型的“媚于奥”。由于此二人私欲膨胀,厚颜无耻,有悖大道和正义,可谓“获罪于天”,所以都受到世人唾弃,最终也没有捞到什么好结果。

孔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遵循天道大义,心怀仁善,如此行事,上利国家,下怀万民,自然会得到尊重与爱戴,所以,无需去刻意讨好哪个人。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个主张仍然有着重要价值。身在官场也好,人在职场也罢,只要走得正,行得端,能力出众,贡献良多,就没有必要去献媚巴结。天道昭昭,自有远见卓识的上位者慧眼识珠。如果出于一己之私,图谋罪恶目的,靠阿谀奉承、媚事领导或上级也许能得逞于一时,但最终必将身败名裂。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1)问曰:“与其媚(2)于奥(3),宁媚于灶(4),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5),无所祷也。”

关键词:论语,八佾第三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这个『王孙贾』是当时卫国的大夫。在这里他问孔子,实际上是有他的用意的。他问孔子『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这个媚是亲顺的意思,就是谄媚、求媚这样的意思。根据汉儒孔安国的批注说,「王孙贾,卫大夫也。欲使孔子求昵之,微以世俗之言感动之也。」当时孔子到卫国,王孙贾希望孔子能够跟他亲近。因为孔子是一代圣人,当时众人也是非常的崇敬。假如孔子能够亲近王孙贾,这也是帮助王孙贾提高他的声誉。所以他想使孔子「求昵之」,亲近他,求媚于他。这是假藉圣人的这种声誉来提高自己的声誉。所以他讲这个话,「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这句话是当时的世俗之言,就像我们讲的俚语,一般市井之人讲的这个话,当时想必一定是很流行的。用这个话去感动孔子。那么这个话什么意思?「与其媚于奥」,这个奥,根据古注里面说到,一个房间里面西南角叫奥。古代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这门向南开,向南又有一些偏向于东。西南角属于比较隐深的地方,那是属于尊者所居的位置。奥是西南角,通常都是供所谓「中溜神」。中溜神是主宰整个房屋的。灶神一般是神位设在厨房,灶神是主饮食之事。按照地位的尊卑排列,中溜神排在灶神之上,尊贵高于灶神。王孙贾这里讲的媚奥媚灶,这是说什么?与其你求媚于地位比较高的中溜神,这个神主宰整个房屋的,不如去求媚于主宰饮食的灶神。因为灶神有实权,主管饮食。中溜神虽然他比较尊贵,但是讲实权派他不如灶神。这是一句俗语。

这也是在暗示孔子,因为当时孔子周游列国,他经过卫国的时候,在卫国也希望得到重用。孔子想得到重用的目的不是为自己的功名富贵,是希望藉此机会能够推行周公之道。他这个圣贤之道能够在一国实行,建立起一个好的榜样,那其它诸侯必定也能效法。这个榜样很重要。

就像我们恩师在他的家乡安徽庐江建立文化教育中心,在汤池小镇,这四万八千人口的小镇上推行《弟子规》教育。两年时间收到喜人的成果,社会更和谐了,人心更淳厚。这树立起一个好榜样,结果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爱好和平教育的人士都为之感动。这个小镇在二00六年十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把成果展览出来,轰动世界。所以一定要建立一个模范小区。

那我们想到,孔子当年也是这么个想法。他本来是希望在自己家乡鲁国来办的,因为鲁国国君没有实权,三家专权,孔子斡旋于三家之间,善巧的去推行,包括堕都的事情,都是在善巧方便推行圣贤之道。但是最后一看,还是不行,他就出去周游列国了。当然这也是因为鲁国国君和季氏接受齐国的女乐文马,沉浸于享乐之中,不理朝政,孔子就离开了。既然自己家乡鲁国不能推行周公之道,他看看别的国家能不能去推行。

他来到卫国,看看卫国国君能不能重用他。如果在卫国能建立起榜样,也不错,也能影响诸侯,共同使天下大治,这是圣人的理想。他来到卫国,确实当时国君是卫灵公,对孔子颇为尊敬,但是这种尊敬完全也是一种形式。卫灵公宠爱南子,南子是他的妃子,他的夫人,而南子品行不端,但是又很有才华。当时,卫灵公一切都是听命于南子。这个女人很厉害,使到贤臣都不能够得到重用,那些谄媚巴结她的人得到重用。当时南子也想召见孔子,南子的目的也是藉孔子的名声来壮大自己的声势,这都是有企图的,那孔子也知道。经过三思之后,他最后还是决定去见南子。《论语》里面有讲到孔子见南子的事情。当时很多弟子都想不通,包括子路。子路比较鲁莽,还责备孔子为什么去见南子。这样的一个品行不端的女人,为什么要去见她?孔子有他的苦心,对他自己的声誉,他放在其次,是希望能够看看有没有机会在卫国得到重用,之后可以真正帮助卫国。这是圣人的苦心。

王孙贾是卫国的大夫,也是个小人。他就误会了孔子,以为孔子来卫国是求官来的,所以就用这句话来问他,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是什么意思?这是暗示孔子。这个奥是比喻南子,她比较尊贵,这个灶是比喻自己。你与其去求媚于南子,不如求媚于我,就这个意思。孔子怎么回答?他说,『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的回答也很温和,明知道王孙贾的意思,也不揭露他,就他的问题来回答。「获罪于天」,这个天就是讲天理。《朱子集注》当中说,「天,即理也。其尊无对,非奥灶之可比也。逆理,则获罪于天矣,岂媚于奥灶所能祷而免乎?言但当顺理,非特不当媚灶,亦不可媚于奥也。」

这个解释讲得很明白。天理尊贵到极处,它没有相对的,它是独尊的,它是无二,独尊不二。所以你讲奥和灶,就是主房屋的神跟主灶台的神,都不能跟天理相比。如果我们悖逆了天理,是「获罪于天」,得罪上苍,这个罪过去靠祈祷神灵,主屋神、主灶神,你去祈祷他们也免不了这个罪。这个话是讲,只要我们能顺天理就行了。做事要顺天理,不必想去求媚于灶神,也不必求媚于奥,主屋神,是讲这个意思。意思也是暗示王孙贾,你也不必来说服我,我也不会去求媚于南子,也不会求媚于你,我是顺天理而行。你看,讲话那么温和,又那么谦逊,但是又显露出圣贤的那种骨气,那种正气。这都是说话的艺术,也不得罪王孙贾,你要挑明来说,就得罪别人了。这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艺术是基于他浩然正气。因为心里有正气,自然他没有求媚巴结的心。所以讲得非常的顺理、温和。

我们来看蕅益大师的批注说,他引李卓吾先生的话,「卓吾云:媚,便获罪于天矣」。这个点得很好。心有个媚字,这就是获罪于天。为什么?有了谄媚,求媚于人的心,这就是虚伪的心。心不真诚了,这里头就有私心。你想想,一个人他为什么会求媚?肯定是心里头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有名闻利养的念头,贪图功名富贵,他才会生起谄媚的心。没有这些念头,怎么会有谄媚的心?堂堂正正,绝不会谄媚人,一切行为只是顺天理而已。所以,有一丝毫私心,一丝毫功利之心,就陷于媚心当中,这就获罪于天了。

天是天理,破坏了天理,逆了自性,那就有罪了,这个罪必定会有报应。报应是什么?自己心性的堕落,把自己变成小人。而我们求媚去取得的功名富贵,要知道,能取得的还是我们命中该有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你命中该有,你不用求媚也能有。命中不该有的,靠求媚又怎么能得的到?那只是获罪于天,把自己降格为小人而已。这叫小人冤枉做了小人。而君子不求媚,该有他就能有,君子乐得做君子。所以这是点睛之笔,把那个获罪于天的因点出来,就是一个媚的心。

【评析】

从表面上看,孔子似乎回答了王孙贾的有关拜神的问题,实际上讲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这就是:地方上的官员如灶神,他直接管理百姓的生产与生活,但在内廷的官员与君主往来密切,是得罪不得的。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1)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

(2)媚:谄媚、巴结、奉承。

(3)奥: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

(4)灶:这里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

(5)天:以天喻君,一说天即理。

《论语》求知|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作者  国学新知堂|发布:2021-06-09 04:09:19    更新:2020-02-22 22:07:23

阅读 431赞 0

[原文]

3·13 王孙贾(1)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2),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3)。”

[注释]

(1)王孙贾:卫国大夫,是卫灵公的大臣。

(2)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杨伯峻:这两句疑是当时俗语。屋内西南角叫奥。弄饭的设备叫做灶,古代都以为那里有神,因而祭它。

钱穆:古有此语,贾引为问。奥,古人居室之西南隅,乃一家尊者所居。灶乃烹治食物之所。或说:古人祭社,先于灶径,即灶边设主祭之。毕,又迎尸于奥,摆设食物再祭之。主以木为,古人谓神即栖于此上。尸以人为,祭时由一人扮所祭之神谓之尸。此章奥与灶实指一神,盖谓媚君者,顺于朝廷之上,不若逢迎于燕私之际。或谓奥灶当直指人言,居奥者虽尊,不如灶下执者实掌其饮食,故谓媚奥不如媚灶。奥指卫君之亲幸,灶指外朝用事者。或曰:王孙贾引此语问孔子,意欲讽孔子使媚己。或曰:王孙贾或因孔子曾见南子,疑孔子欲因南子求仕,故隐喻借援于宫阃,不如求合于外朝。此乃贾代孔子谋,非欲孔子之媚于己。

陈晓芬:古人以为奥神位尊,灶神位低,但灶为烹饪食物的地方,对人有更实际的作用。这里可能分别以奥神和灶神比喻朝中近臣和权臣。

(3)杨伯峻:王孙贾与孔子的问答都用的比喻,他们的正意何在,我们只能揣想。有人说,奥是一室之主,比喻卫君;又在室内,也可以比喻卫灵公的宠姬南子;灶则是王孙贾自比。这是王孙贾暗示孔子,“你与其巴结卫公或南子,不如巴结我”。因此孔子答复他,“我若做了坏事,巴结也没有用处;我若不做坏事,谁也不巴结”。又有人说,这不是王孙贾暗示孔子的话,而是请教孔子的话。奥指卫君,灶指南子、弥子瑕,位职虽低,却有权有势。意思是说,“有人告诉我,与其巴结卫君,不如巴结有势力的左右,像南子、弥子瑕。你以为怎样?”孔子却告诉他:“这话不对;得罪了上天,那无所用其祈祷,巴结谁都不行。”我以为后一说比较近情理。

王孙 贾 问 曰 与其 媚于奥 宁 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 获 罪 于天,无 所 祷 也

[译文]

杨伯峻先生译文:王孙贾问道:“‘与其巴结房屋里西南角的神,宁可巴结灶君司命’,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道:“不对。若是得罪了上天,祈祷也没用。”

钱穆先生试译:王孙贾问道:“俗话说的,与其在奥处求媚,不如在灶处求媚,这是什么意思呀?”先生说:“不是这样的。若获罪了上天,什么去处也用不上你的祷告了。”

陈晓芬译文:王孙贾问道:“与其求媚于奥神,宁可求媚于灶神,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话不对。如果得罪了上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祈祷了。”

王孙贾问道:“与其祭祀祈并祷于奥神,不如祭祀并祈祷于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个说法不对。如果获罪于天,向哪位神明祈祷都没有用处。”

[求知]

人若做了错事或坏事,往往希望以祭祀并祈告于神明的方式自赎罪过或者求得内心的安宁。如果这个方法能行通,那么向一位神通广大的神灵祈祷似乎要优于向一位神通小的神灵祈祷。而孔子却认为,这个不对,如果一个人做了违背天理或道义的事,向谁祷告也是无济无事的。

通过这段文字字面上所体现的意思,我们将获得如上理解。但是后世学者解读这段文字时,通常将这些论述看作隐喻的说法。比如,杨先生、钱先生也都持这种意见。上古有天命观念,认为天能主宰一切,是不能欺骗,不能得罪的。孔子继承了这一观念,有上述议论并不奇怪。

在《论语》中孔子屡言天及天命。他说自己“年五十而知天命”。还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过宋,桓魋要杀他,他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离开卫国前往陈国时,途经匡,匡人以其容貌像阳虎而囚禁了他。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的弟子颜渊死了,他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去见卫灵公夫人南子,他的弟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言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还曾讲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通过以上的记载,不难看出孔子是相信和敬畏天命的。他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孔子怀抱复兴周道的政治理想,但却不能见用于世,他概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己矣夫。”“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不难看出,古代天命思想对当时代人们思想观念影响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杨伯峻 《论语译注》

钱 穆 《论语新解》

陈晓芬 《论语译注》

任继愈 《孔子的哲学思想》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