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杰 金 氏 病

專家諮詢/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暨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 張家崙

文字整理/ 李佳欣

「針對特別頑固、復發的何杰金氏症,免疫治療帶來了值得欣喜的成效。」

何杰金氏症(又稱為何杰金氏淋巴瘤)是淋巴癌的一種,在台灣的發生率較低,每年平均只有約兩百名的新增病例,只佔所有淋巴癌病患的不到一成。

淋巴癌是一種淋巴系統的腫瘤,其發生來自淋巴系統中病變或分化突變的細胞,因影響正常細胞的運作,造成淋巴組織中逐漸形成不正常增生的組織。由於淋巴佈滿全身,腫瘤的位置不侷限在單一器官,從淋巴結、 胃腸道、唾液腺、鼻腔及鼻咽部、皮膚、眼窩、 脾臟、呼吸道、中樞神經系統、甲狀腺,都有可能是其藏身之地。

何杰金氏症是所有淋巴瘤分類中生長較為快速的淋巴瘤,且比較容易發生在十五至三十四歲的年輕人身上,不過跟大多數的淋巴癌一樣,都被認為跟免疫系統的缺失有關。如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或罹患自體免疫疾病、愛滋病毒感染的患者【註1】。

現有治療方式,五年存活率已能達到八成

雖然何杰金氏症較為罕見,所幸它較少侵犯到淋巴結外的器官(說明1)大部分的病患在治療後,都可達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不論早期或晚期,何杰金氏症目前最主要的治療方式都是化學治療,差別只是在於使用量的多寡。若腫瘤長在特殊部位或進入二、三期,則會同時合併放射線治療來減少復發的機會【註2】,大部分的病患治療後的預後也很不錯。

而針對治療效果較差或轉移的病患,第二、三線的治療除了有較新的化療與標靶藥物【註3】可以使用,也有些病患會採取自體幹細胞移植、骨髓移植等方式來治療,都可更進一步增加對腫瘤的控制、延長存活期。平均來說,何杰金氏症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可達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十年存活率也有將近百分之八十。

不過,長期存活不代表治癒癌症。根據統計,還是有約五分之一的病患在試過各種治療後仍發現轉移。而且一旦復發,這群病患幾乎很難再透過其他化療藥物來改善病況【註4】。

再加上何杰金氏症的病患多半是年輕人,化、放療後所產生的副作用,像是不孕症、白血病、心衰竭,肺纖維化等,對病患後續生活產生的影響也會比較大。因此腫瘤科醫師還是一直盼望能找到副作用更小、療效更好的治療方式。

「貓頭鷹的眼睛」容易被免疫細胞辨識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出現,可以說使何杰金氏症的治療再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在一項臨床試驗中可以看到,經自體幹細胞移植、標靶、骨髓移植等仍復發的病患使用抗PD-1(nivolumab)後,有將近六至七成的患者淋巴腫瘤出現顯著的縮小,更有約百分之十七的患者腫瘤完全消失,效果非常驚人。而且病人的存活期也能有效延長:不僅腫瘤完全消失的病患可存活超過二十個月,部分縮小的病患平均也可活超過至少十三個月。

在另一個抗PD-1 藥物(pembrolizumab)的試驗中,也同樣可看到類似的效果。對於使用過各種化療皆無效的病患,免疫治療的反應率可達到六至七成,且約有兩成的病患腫瘤完全消失。

這樣的治療潛力,從腫瘤本身的特性中也可以得到印證。何杰金氏淋巴瘤是個相當特別的腫瘤,它的癌細胞有個典型特徵,名叫Reed-Sternberg 細胞 (又稱作RS 細胞),僅佔據約略百分之一的體積,在顯微鏡觀察之下看起來很像是一對貓頭鷹的眼睛。

有趣的是,這個細胞似乎也特別容易被免疫系統察覺,我們在電腦斷層的影像中經常可看到RS 細胞的周圍聚集著大量的T細胞、B細胞與巨噬細胞等,但即便被免疫大軍團團包圍,這對「貓頭鷹的眼睛」還是晝夜不休地在病患體內東張西望著。

研究也發現,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基因有很高的比例會產生突變,可促使淋巴瘤細胞上的PD-L1(這種分子會與T細胞上的PD-1 結合,啟動T細胞的抑制作用)表現增加。這些特性都共同指向了一個可能性:何杰金氏淋巴瘤之所以能存活,勢必對我們的免疫細胞產生了很強的抑制作用。

也因此,一旦透過藥物阻斷它對免疫檢查點的活化作用、使免疫功能重新被啟動,抗癌的效果也會格外明顯。

不過,即便免疫治療的效果如此顯著,但對大部分的患者來說,現有的治療其實已經能提供非常好的療效。且還沒有足夠的研究證據顯示這些新藥可以取代標準的化療、標靶與自體幹細胞移植。

因此,目前仍會建議病患先採取傳統治療,除非是頑固性、或復發的何杰金氏症患者才應考慮使用免疫療法。如果對治療有反應,約在六至十二週可以看到結果。

而除了免疫治療,醫學界也仍持續精進放、化療的治療方式。像是尋找出可分類病患的生物標記、並藉此給予副作用較小的藥物,或是能縮小放射線照射範圍的放療方法,減少對胸部臟器的傷害等。

由此可見,未來癌症治療的方式一定會愈來愈多元,也愈來愈個人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可以見到根治癌症的一天。

說明1

何杰金氏症如何分期

第一期:侵犯單一淋巴結區域或單一淋巴結外的器官或部位。

第二期:侵犯橫隔膜同側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淋巴結區域。

第三期: 侵犯橫隔膜兩側之淋巴結區域,波及侷限性淋巴外器官或單一器官,亦可能波及脾臟或兩者皆有。

第四期: 瀰漫性或散發性侵犯一個或多個淋巴結以外的器官或組織。例如:肝、肺、骨髓。

【註1】 此外也有人認為病毒及幽門桿菌的感染會提高罹癌風險,包括EB病毒、C型肝炎、疱疹病毒與幽門螺旋桿菌等。

【註2】 例如長在鼻腔或鼻咽腔淋巴內、侵犯到脊椎及腦部的淋巴瘤,或體積較大的腫瘤,就需要在早期就採取放射治療。

【註3】 標靶治療主要是利用何杰金氏淋巴瘤細胞上具有CD30 表面抗原的特性。

【註4】 根據統計,約有百分之十的何杰金氏症患者會存在化療耐性。

認識「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當心身體 6 大警訊

  •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 本文轉載自 Care Online 照護線上《迎戰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細胞免疫治療突破治療困境,血液科醫師圖文解說》,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Care Online 喔
  • 加入照護線上 LINE 官方帳號,健康資訊不漏接

何 杰 金 氏 病

60 多歲的張女士因為肺炎呼吸衰竭而插管住入加護病房,檢查後赫然發現腹腔有顆巨大的腫瘤,對周遭器官造成壓迫,經由切片診斷是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簡稱DLBCL,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臺北榮民總醫院血液科王浩元醫師回憶,雖然當時病患的狀況不是很好,但在與家屬詳盡討論後,決定開始積極治療,因為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DLBCL)有機會可治癒。

王浩元醫師說,「我們非常小心的調整藥物劑量,讓腫瘤逐步縮小,肺炎也順利好轉。患者轉到普通病房繼續接受治療,成效相當不錯,目前已經接近五年了,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DLBCL)都沒有復發。」

「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DLBCL)的治療目標是治癒!」王浩元醫師說,「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DLBCL)不僅在第一線治療就有 6 成治癒率,治療反應不佳或復發的患者除了既有的拯救式化療及幹細胞移植外,今日更有免疫及細胞治療可用,透過基因工程可讓免疫細胞精準且持續殲滅癌細胞,提升頑固或復發型淋巴瘤的治癒率。」

源自免疫細胞的淋巴癌

淋巴瘤就是淋巴癌,源自「原本應該保衛身體的淋巴性白血球」轉變為癌細胞。

淋巴瘤可分成兩大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王浩元醫師指出,如果是「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病理切片,在顯微鏡的視野下,癌細胞通常只有少少幾顆,要很用力地尋找。相反的,如果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病理切片,視野所見大多是癌細胞。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又可再依腫瘤的生長速度區分為病程較和緩的(indolent)與病程較快速的(aggressive)淋巴瘤,而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的癌細胞生長快速,病程發展迅速激進,若未及時治療,病人可能在幾週到幾個月內就會有生命危險,所以及早發現與治療疾病非常重要。

六大警訊,當心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關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症狀,一般會談到「大 B 症狀(B Symptoms)」,包括體重減輕、發燒、夜汗等。王浩元醫師說,夜汗是指病人睡一覺起來,即使天氣很冷,床單還是會濕掉。發燒是在一個月中幾乎有超過一半的時間都在發燒,不是只有偶爾燒。體重減輕是在六個月內掉了 10% 或者更多的體重。

何 杰 金 氏 病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最常被注意到的症狀就是淋巴結腫脹,王浩元醫師說,我們的身體有許多淋巴結,淋巴結就像軍營,沒有戰爭時,軍營可能只有少量士兵駐守;當發生戰爭時,軍營就會增加免疫細胞士兵數量以對付鄰近的戰亂;戰亂平定後,軍營的士兵數量在正常情況下就會減少。但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情境下,軍營裡士兵數量持續不斷增加且喪失自然凋亡的機制,形成一股像是軍閥的勢力危害患者健康。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不只會從淋巴結冒出來,還可以產生在身體的任何地方,包括皮膚、睪丸、乳房、腎臟,甚至腦袋裡面都有可能產生。」王浩元醫師強調,「淋巴瘤若出現在腹腔,可能讓患者胃口變差;若長在腦袋,症狀就可能像是失智中風;若壓迫到呼吸道,病人就會咳嗽、喘或有壓迫感。」

王浩元醫師提醒淋巴瘤的症狀表現相當多樣,若有發現燒、腫、癢、汗、咳、瘦等警訊,一定要盡快至血液科就診。

什麼是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

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之中,又以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DLBCL)為我國最常見的類型,因為病程發展快速且很容易侵犯到全身器官,惡性度相當高。

王浩元醫師說,全台灣一年大概會新發 2500 個淋巴癌個案,約 2300 個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約 1000 個是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DLBCL)。

積極治療,消滅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DLBCL)

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的第一線治療主要是透過藥物,包括類固醇、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王浩元醫師說,第一線治療稱為 R-CHOP,一個字母代表一種藥物,包括一個標靶藥物,搭配三種化學治療,再加上類固醇。類固醇在台灣有點被汙名化,但類固醇是治療淋巴瘤很重要的藥物,它可以直接殺死淋巴癌細胞,而且有止吐效果,能夠舒緩化學治療引起的噁心、嘔吐。 

何 杰 金 氏 病

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DLBCL)復發時,可以利用高劑量化學治療合併造血幹細胞移植來治療,王浩元醫師說,移植前的高劑量化學治療,目的在於盡可能清除患者身上殘餘的癌細胞,然後將自體(病人自己的)或異體(捐者的)造血幹細胞回輸病人體內,其中,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能在患者身上建立一套新的免疫系統,繼續肩負殲滅殘存癌細胞的任務。然而,高劑量化療的副作用強烈,對患者身體機能考驗大,而異體移植需要小心處裡排斥的問題,衝擊患者生活品質。

王浩元醫師分析過往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DLBCL)治療成效,每 100 位患者,使用第一線的藥物治療(R-CHOP)可以治好 60 位,剩下的 40 位患者則需面對疾病的復發,越快復發的患者通常預後越差,整體來說,這 40 位患者通常只能挽回 5 至 10 位,這是當前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的治療困境。

什麼是細胞免疫治療?

所幸今日已有細胞免疫治療可作為新的治療武器,王浩元醫師說明,免疫細胞除了會對抗入侵體內的細菌病毒,身體裡的癌細胞也能被免疫細胞揪出來消滅,因此細胞免疫治療便是利用此特性,將免疫細胞作為治療武器。

目前共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透過大量複製免疫細胞,並注射入患者體內。第二種為目前主流作法,是從患者周邊血中分離出免疫細胞(主要是 T 細胞),然後利用基因工程改造免疫細胞,讓免疫細胞可以自我活化並精準找到癌細胞,這些改裝後的免疫細胞在體外經過大量培養後,再重新輸回病人體內,一次性的注射有望幫助部分患者治癒頑固或復發型的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DLBCL)。

何 杰 金 氏 病

貼心小提醒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症狀表現相當多樣,若出現燒、腫、癢、汗、咳、瘦等警訊,一定要盡快至血液科就診。

王浩元醫師叮嚀,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DLBCL)的治療目標是治癒,請與醫師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達到較佳的預後!

  • 此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提供
  • 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Care Online 喔
  • 加入照護線上 LINE 官方帳號,健康資訊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