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痊癒

類風濕性關節炎痊癒

發現手指出現紅腫熱痛,別以為單純是過度操勞所致,也有可能是免疫系統異常反應引起的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一旦延誤治療會令關節持續受到侵蝕而出現無法逆轉的變形,或妨礙日常生活和工作,簡單如拿筷子、寫字、開瓶蓋、梳頭及刷牙等都成問題,嚴重時更會走路不穩及要以輪椅代步。反之若能把握發病後首兩年的治療黃金期接受適當跟進,則很大機會可以控制病情,保持關節的活動能力。


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珮珊醫生指,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免疫系統引起的疾病,患者以女性較多,成因未明,但估計與遺傳及環境等因素有關,令身體產生抗體並攻擊自身的組織而引起關節炎症,產生紅、腫、熱、痛等症狀。

類風濕性關節炎女性佔多 發炎情况惡化始求醫

據估計,大約1%的人口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以人口推算,本地便有逾6萬名病人。陳醫生表示,由於患者通常較為年輕,不乏20多歲人士,對其學業、工作,以至家庭等日常生活都帶來很大影響。「曾有30出頭的女病人,最初只有一兩處關節發炎,覺得並沒有接受診治的迫切性,遂令病情逐漸惡化,甚至痛至無法起床才求醫,結果年紀輕輕由家庭照顧者變為需要被照顧的病人。」

她稱,持續的炎症會侵蝕關節,令病人即使執行一些簡單的細微動作也會變得困難,如扣鈕、開門、擰開瓶蓋、梳頭及洗頭等;若波及下肢關節則可影響日常行動,甚至平日走路亦容易會跌倒。過去更有些較年長的病人,求醫時已經手指彎曲變形,更甚是已需要坐輪椅。

錯過治療黃金期 關節易侵蝕變形

若要控制好類風濕性關節炎,及早治療是病人保住關節活動功能的關鍵。「一旦出現病徵,若6個月內得到診斷並爭取在病發後首兩年接受治療,是治療的黃金期。有研究顯示,若然沒有適當的治療,關節受炎症影響5至10年便會出現變形,而早於患病後兩三年或已有侵蝕情况。」陳醫生強調,關節一旦受侵蝕便無法逆轉,病情嚴重則需要置換人工關節及其他相關治療,才能緩減症狀。

她提醒,此病症與退化性關節炎(或稱骨關節炎)因病徵相似,很容易混淆。建議若發現關節有紅腫熱痛並持續一段時間,尤其是手指及手腕關節出現對稱性症狀,即左右2邊同樣位置出現相似症狀;起床時關節顯得僵硬要待一段時間後才有改善;而平日就算沒有走動或活動,關節依舊感到痛楚,宜接受詳細評估。

陳醫生表示,醫生可以從患者年齡、影響的關節及症狀等(見附表)作初步判斷,而抽血檢驗C反應蛋白和紅血球沉降速率等發炎指數、類風濕因子(R F)及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CP)等,加上X光及超聲波等影像檢查,有助盡早確診及評估炎症的嚴重程度,對症下藥。

類風濕性關節炎痊癒
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珮珊醫生強調,若能把握病發首兩年的治療黃金期,有助減輕關節侵蝕和維持關節活動能力的機會。

藥物治療外 患者注意日常關節保護 壓力大不利病情

目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常用藥物,包括消炎止痛藥、類固醇、改善病情抗風濕藥(DMARDs),以及生物製劑等。陳醫生稱,消炎止痛藥只能治標不能治本;類固醇則可以快速控制炎症,但副作用多故不能長期使用;生物製劑亦有針劑或口服藥物等不同選擇,醫生會視乎病人情况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很多病人對於長期服藥都有莫明的恐懼或抗拒,但陳醫生強調,進行超聲波檢查可以讓病人即時清楚看見關節的滑膜及筋腱等軟組織是否受炎症影響,讓病人明白為何症狀不嚴重也有接受治療的必要,對醫生與病人的溝通帶來很大的幫助。藥物治療以外,陳醫生建議病人日常要多加護理及保護關節,例如出現症狀時要多休息,症狀緩退後則可以重新進行適量運動,有需要時可由職業治療師配製手托及扶手等輔助器具,以減低關節過勞或受壓。同時亦要懂得減壓,有助穩定病情。

類風濕性關節炎痊癒

「類風濕性關節炎大解構」明報副刊FB Live直播

日期:2022年6月23日(星期四)

時間:20:30 – 21:00

講者:陳珮珊醫生(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查詢電話:2515 5437

專科醫生Q&A 立即提問:https://link.mingpao.com/73886.htm

專題系列文章

  • 【扭傷】前十字韌帶撕裂「卜」一聲關節脫位 血水積聚關節僵硬 自我癒合難
  • 【認知障礙症】偵測患阿茲海默症風險 2分鐘分析「眼底相」視網膜圖像準確度約84%
  • 【低溫症】天氣轉涼 5類人士容易出現低溫症 注意初期病徵神智不清、說話含糊、震顫(更新11月30日)
  • 【二次感染】社區新冠患者二次感染比率3% 院友高達三成 學者倡優先接種二價疫苗
  • 【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 【濕疹】轉天氣又發作 打破濕疹要斷尾的心魔 勿誤解類固醇盲從偏方(醫路同行)
  • 【痛風藥】轉服別嘌醇後出皮膚紅疹、頸腫、發燒 停藥續惡化至「毒性表皮溶解症」彌留方知帶藥物過敏基因
  • 【冬季流感】保護自己及身邊人 及早接種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 (衛生處方)
  • 【立冬】4類體質偏性:實寒、虛寒、實熱、虛熱 初冬保暖方法有不同(養生帖)
  • 冠心病可引致「突然死亡」 須減少心血管收窄及堵塞機會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的藥物有哪些?

傳統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包括非類固醇類消炎藥、類固醇及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 (DMARDs)。隨著近年來生物製劑的蓬勃發展,讓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選擇更為多元,治療效果也大幅進步。

  • 非類固醇消炎藥:具有鎮痛及解熱的作用,但不會改變疾病的病程。傳統消炎藥有較多副作用,目前已發展出副作用較少的新一代非類固醇類消炎藥。
  • 類固醇:能有效減輕關節的發炎症狀,但長期服用高劑量類固醇較會產生副作用 (如月亮臉) 和後遺症 (如骨質疏鬆),因此建議使用低劑量之類固醇。
  • 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 (DMARDs)可以延緩病程發展,阻止免疫系統進一步破壞器官,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生效,且長期使用的耐受性比較不好,且注意副作用之發生。
  • 生物製劑及小分子抑制藥物:

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免疫機制中的特定目標來抑制。生物製劑不但可較快速地緩解症狀,副作用也較輕。由於其價格較貴,目前生物製劑只核准用於 DMARDs 治療無效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目前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根據作用目標不同又分成以下幾種:

  • 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包括「恩博」、「復邁」、「欣普尼」與「欣膝亞」:是生物製劑中的第一線用藥(當此類藥物治療無效時才可換用其他種類的生物製劑)。
  • B 細胞標靶治療「莫須瘤」:是生物製劑中的第二線用藥。
  • T 細胞標靶治療「恩瑞舒」:是生物製劑中的第一線用藥。
  • 介白素-6 (IL-6) 因子標靶治療「安挺樂」:是生物製劑中的第一線用藥。

除了生物製劑可供使用外,目前健保也給付小分子抑制藥物,包括「捷抑炎」與「愛滅炎」:皆為口服藥物 (藥效與生物製劑相當)。

類風濕性關節炎痊癒

如何評估治療效果?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都希望治療後症狀能夠完全消失。不過許多患病多年的病人很難達到這麼好的治療效果。此時醫生便會退而求其次,如果治療能讓疾病的活動程度降低,對於病人的感受及病情的減緩同樣大有幫助。所以評估治療效果時,計算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疾病活動度」是相當重要的!

DAS28 (28處關節疾病活動度評估) 是國內最常用來評估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疾病活動度的評量工具,藉由 28 處關節中有壓痛或腫脹之關節數、紅血球沉降速率與病人整體健康狀態,可用來評估病人用藥後的治療效果。

類風濕性關節炎痊癒

DAS28代表的是疾病活動程度的具體數值。DAS28 < 2.6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終極治療目標-「完全緩解」;DAS28介於2.6-3.2之間則是退而求其次的替代治療目標「低度疾病活動度」。比較治療前後的DAS28數值,可讓醫師客觀地評估治療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並和病人一同決定是否調整治療方向。

  • DAS28的計算方式

 由醫師來評估關節受損的情形:醫生會藉由觸診,來評估病人全身 28 個關節中壓痛及腫脹的關節數目

 由病人來評估自己的整體健康狀態:利用醫師提供的 100 mm 量表,病人可在 0~100之間選擇出最符合自己整體健康狀態的刻度。

❸ 在醫院進行血液檢查:藉由血液檢查來測量出病人的紅血球沉降速率 (ESR) ,代表病人體內的發炎程度

的結果帶入特定公式後,便可計算出 DAS28。

DAS28 提供醫師與病人一個具體治療目標的測量,讓雙方溝通病情狀況時更為容易。

類風濕性關節炎痊癒

日常照護

合宜的運動與休息

  • 持續且規律的運動,對於保持關節的活動性十分重要。
  • 合宜的運動有助於維持體重,降低關節負擔,且可減少骨質流失。
  • 應該避免對於關節負擔過重的運動,如游泳是不錯的選擇,可以在減輕關節壓力的狀態下達到運動的效果。
  • 若關節正在發炎,則不要從事激烈運動,以免讓發炎症狀更加嚴重。
  • 充分睡眠與休息,對於受損關節的照護也是相當重要的。

適當冷熱敷

  • 當運動後或症狀急性發作時,冷敷可以暫時減輕關節的疼痛。
  • 在症狀較不嚴重時,熱敷則有助於鬆弛肌肉。
  • 皮膚過於敏感或血液循環不良的病人,可能比較不適合冷熱敷。

均衡的飲食

  • 和運動一樣,三餐定時定量的均衡飲食亦有助於維持體重,符合營養需求,降低對關節的負擔。
  • 地中海式飲食也被認為有助於對抗發炎,如深海魚類富含 omega-3 脂肪酸,可緩解發炎。
  • 營養專家建議減少糖份及動物性脂肪的攝取,以減少肥胖或動脈硬化的機會。
  • 富含維生素 D 及鈣的食物可減少骨質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