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完整 的 甲骨文 著錄 是 那 一 本書

雷煥章神父《甲骨文集書林》序

发表于2010年-9月-27日  2条评论 

【作者】蔡哲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編者按:雷煥章神父於2010年9月24日晚上9:31在新店耕莘醫院辭世。蔡哲茂教授囑本站發表他為雷神父《甲骨文集書林》一書所作序言,以致悼念。

清代學者王鳴盛曾說:「目錄之學,學中第一緊要事,必從此問途,方能得其門而入。」(《十七史商榷‧卷一》)又說:「凡讀書最切要者,目錄之學。目錄明,方可讀書;不明,終是亂讀。」(《十七史商榷‧卷二十二》)的確,研究學問如果不能盡可能掌握所有相關資料,則無法進入此學問之門徑。但目錄學的類型極多,從書名、作者、版本的著錄,到反映書籍內容和學術源流的解題書寫,以致於專科目錄的編纂,五花八門,各有成就。本書《甲骨文集書林》應屬於專科性質的書目,畢竟甲骨出土不過百餘年,就學術史而言,這是一個新的領域,但研究者已不計其數。

十九世紀末甲骨文出土於安陽小屯之後,許多學者隨即投入相關的研究,至二十世紀的三O年代,出版的甲骨著錄及論文已累積到一定的程度,目錄類的參考書籍就應運而生。譬如:1923年容庚的<甲骨文之發現及其考釋>(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第一卷第四期)末附「甲骨文字書籍論著參考目錄」,之後,1933年有董作賓的《甲骨文論著目錄》(北平圖書館《讀書月刊》第二卷第七號),1934年李星可編《甲骨學目錄》(中法大學月刊第四卷四冊),1935年劭子風撰《甲骨書錄解題》(上海:商務印書館),1952年胡厚宣編寫《五十年甲骨學論著目》(上海市:中華書局),至1956年,陳夢家先生出版《殷墟卜辭綜述》(北京:科學出版社),總結了五十年來的甲骨文研究。該書「附錄」中有「甲骨論著簡目」,並將書目分為「總論」、「文字」、「文法」、「斷代」、「年代」、「曆法天象」、「方國地理」、「先公先王」、「禮制」、「宗廟」、「農業」、「宗教」、「歷史社會」、「引書簡稱及版本」、「有關殷代遺址的紀錄」十五類,為甲骨學目錄做了分類。其後1965年有彭樹杞的〈甲骨學專書提要及論文目錄〉(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the Publications on the Inscribed Oracle Bones Excavated from the Yin Ruins)(原載《Chinese Culture》6卷3期,後收入《甲骨學論著提要目錄三種》(台北:華世出版社,1975),頁97-149),1985年吳浩坤、潘悠合寫《中國甲骨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該書分類與《殷墟卜辭綜述》類似,比較特殊的類別有「辨偽與綴合」以及與社會制度有關的類別。1988年劉一曼、郭振錄、徐自強合撰的《北京圖書館藏甲骨文書籍提要》(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將書目區分為五類,是書側重書籍提要,異於其他書目。其後1991年有濮茅左的《甲骨學與商史論著目錄》(上海:古籍出版社),該書分類方法強調主題性,分為「甲骨學」、「商代社會」、「商代經濟」、「商代文化」、「商代思想」、「商代科學技術」、「考古」、「其他」。最近的一部書目是1999年甲骨文出土百年宋鎮豪、常耀華編纂的《百年甲骨學論書目》(北京:語文出版社),該書為紀念甲骨文發現一百年的出版品之一,學者投注了極大的精力,也是目前為止最詳盡的一部甲骨文研究書目。

除了中國以外,世界各國對中國的甲骨文也表現了非常濃厚的興趣,其中日本與法國即曾致力於書目資料的整理。日本長瀨誠於昭和十一年(1936)出版《殷墟卜辭》一書,其第三部分「甲骨文研究的現況」對早期的甲骨文研究有具體的介紹;並於書目及索引前精簡的介紹了甲骨的發掘狀況與早期中、日重要學者。其後八幡關太郎於昭和十四年(1939)出版《支那藝苑考》,其中第一部分關於甲骨文,內容包括「甲骨文字的發現」、「中央研究院的發掘及其報告」、「甲骨文字的著錄」、「甲骨文字的考釋」、「甲骨文字的文字學研究」、「根據甲骨文的古史與地理研究」、「根據甲骨文的殷代曆法及龜卜相關研究」、「甲骨學通論及字書目錄的編纂」等,對甲骨學研究各方面都做了介紹,此二書在當時應為日本學者學習甲骨學的重要參考書籍。近有成家徹郎於2003年出版《甲骨文研究日本人著作目錄》,該書以國別為界,介紹日本學者研究甲骨文的狀況,書後也附上「人名‧著作名索引」,對於人名與書目的檢索提供相當大的便利。

法國遠東學院於1976年出版《甲骨文:相關研究書目與綜合評述》(LES JIAGUWEN Essai bibliographique et synthèse des études)一書(收於本書第228號),作者為M. Christian Deydier,對1974年以前的相關甲骨著錄與研究資料蒐羅頗豐,而雷神父的〈商朝的甲骨文,發現與最初研究的歷史與目錄〉(Les Inscriptions des Shang sur Carapaces de Tortue et Sur Os, Aperçu Historique et Bibliographique de la Découverte et des Premières Etudes,《通報》,T´oung Pao,1975)則較前者更為詳盡。

從以上的簡介可以發現,自1903年甲骨文的第一本書《鐵雲藏龜》出版以來,由於學者的研究成果不斷累積,在當時資訊不發達的社會,每隔五年、十年或二十年左右就要將研究成果重新彙整一遍,以利研究者能掌握最新、最完整的研究資訊,好在前賢的基礎上再往前推進。也因此,不管什麼時代,出版詳盡的書目式論文彙編,方便學者翻閱檢索是必要的。如果不能充分掌握前賢研究的成果,後代學人容易重複討論前人已得出正確結論的成果。

舉例來說:《粹》112有甲、乙、丙三片,甲、乙為王國維先生綴合,丙為董作賓先生綴合,此片攸關殷先公先王之世系至為重要,但「

最 完整 的 甲骨文 著錄 是 那 一 本書
」《粹》112考釋誤為「
最 完整 的 甲骨文 著錄 是 那 一 本書
」字。「
最 完整 的 甲骨文 著錄 是 那 一 本書
」字的考證最早見於方靜若〈
最 完整 的 甲骨文 著錄 是 那 一 本書
為「小甲」合文說〉,該篇文章刊載在一九四八年九月八日的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後胡厚宣在1952年出版《五十年甲骨學論著目》輯錄了一八九九年至一九四九年所有有關於甲骨學的中、日、英、法、德、俄等文字專書目和論文篇目,並附有著者、篇名以及編年的索引,也收錄了該篇文章(頁100,編號451)。一九六五年台灣的彭樹杞也將該篇文章收錄在〈甲骨學專書提要及論文目錄〉。之後陸續有多位學者討論「
最 完整 的 甲骨文 著錄 是 那 一 本書
」字,如:陳夢家在《殷虛卜辭綜述》(頁374)中也曾引《粹》113指出「辭2第四行「大庚七」後似是『小甲』合文」、其後經嚴一萍〈
最 完整 的 甲骨文 著錄 是 那 一 本書
甲與
最 完整 的 甲骨文 著錄 是 那 一 本書
〉(《中國文字》新1期(1980),頁1-10)、黃奇逸、彭裕商〈釋小甲〉(《古文字研究論文集》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10輯(1982年),頁303-304)、姜寶昌〈殷墟卜辭學習札記三則〉(《山東古文字研究》(1993年),頁4-7、49),俱明確的指出,
最 完整 的 甲骨文 著錄 是 那 一 本書
為「小甲」合文。其實方靜若已經考釋出
最 完整 的 甲骨文 著錄 是 那 一 本書
字,由於刊於周報未能引起學者足夠的注意,但若事先翻查《五十年甲骨學論著目》可檢索出
最 完整 的 甲骨文 著錄 是 那 一 本書
為「小甲」之合文已有學者指出,便可避免重複論說的弊病。

本書《甲骨文集書林》收錄了412項甲骨相關書籍與論文,始自1903年的《鐵雲藏龜》迄於2006年的《洹寶齋所藏甲骨》,與其他整理甲骨書目的著作相較有以下幾點差異:

1.全書書目皆中英對照,不僅有益於懂中文的讀者,也能讓使用英語的研究者一目瞭然,可謂前所未有。

2.不僅收錄甲骨學論著,並且介紹了不少較不為人注意的甲骨相關著作,特別是介紹以外語撰寫而成的論文。例如:日本同風印社出版的期刊(本書第72號)《印印》,82期中曾刊出六片甲骨拓片,一片偽片、四片屬園田湖城、一片為富岡昌池所有,這批拓片從未有甲骨學者注意過。還有黃然偉〈西德柏林民族博物館的甲骨收藏〉(本書第283號),該篇論文中附上35張該館所藏甲骨的照片,彌補了胡厚宣《蘇德美日所見甲骨集》與《甲骨文合集》摹本模糊不清的缺點,更方便學者使用,如拙作《甲骨綴合集》(第166號),以兩張照片替換合13446、合12456及合12357,與英1017綴合。

3.針對不同的版本有詳盡的比較和說明,例如:《殷契遺珠》(本書第81號)除引用金祖同出版的版本之外,也注意到1974年台北藝文印書館嚴一萍再版《殷契遺珠》時添加了「三井源右衛門氏藏甲骨補遺」,嚴氏沒有說明拓本的來源,雷神父指出和1979年的《東洋文庫所藏甲骨文字》至少有11片重片,我本人比對過,也有幾片的原骨現藏於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4.旁及其他相關文獻,例如:介紹<臺灣大學所藏甲骨文字>(本書第123號)時參考《我的台灣紀行》,其內容為宮本延人的口述,從而可知台灣大學收藏的五片小型甲骨的原因。

5.詳細比對甲骨著錄的內容並加以說明,例如:提到《戰後所見甲骨錄》(本書第120號)第五部分的<無想山房舊藏甲骨文字>與<冬飲廬藏甲骨文字>,一為王瀣藏甲的摹本,一為王瀣藏甲的拓本,但雷神父比對出有16片曾為胡氏所錄的甲骨,卻沒有出現在<冬飲廬藏甲骨文字>中。由此可知,雷神父對甲骨著錄的內容比對相當細膩,絕不囫圇吞棗。

西方的耶穌會自十六世紀起便對中國語言有濃厚的興趣,1949年耶穌會成立了五組語言研究團隊,開始了字典的編纂工作,雷神父是在1955年加入這個團隊,職在翻譯古典中文。其中美籍的賀之緘神父早年原跟隨甘易逢神父負責校閱所有古文資料,賀神父對中國古代學問涉獵廣泛,也對甲骨學有一定的了解,但賀神父在1964年不幸意外去世。當時,甘神父認為利氏學社亟需一名粗通甲骨文的人,他屬意雷神父,於是在這個機緣下,雷神父接觸了甲骨文。雖然雷神父早年矢志於中國哲學,並曾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就讀,卻因這個偶然的機緣而忘情於甲骨學,放棄了原先立志鑽研的中國古代哲學。(詳見梅謙立、黃雄銘編著,《巴黎‧北京‧台北~迷人的老魔鬼》)

一九八五年的《法國所藏甲骨錄》及一九九七年的《德瑞荷比所藏一些甲骨錄》,是雷神父以中、英、法三種語言發表的著作,介紹了藏於歐洲大部分的甲骨,在學界廣受好評。現在雷神父又以八十五高齡完成了一部厚達446頁的甲骨學總目提要,簡潔扼要的介紹了與甲骨學相關的重要論著、專書、論文共412項,所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正可形容雷神父一生孜孜不倦投入甲骨學研究而樂在其中之精神。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又加上神職的專職身份,如果不是對甲骨學幾近癡迷的熱愛與專注,如何能在這一片領域上有如此傲人的成就?

二OO六年六月十八日蔡哲茂謹序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