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 顳 葉 型 失 智 症

概述

额颞叶痴呆症是一组主要累及大脑额叶和颞叶的脑病总称。受累脑区通常关乎人格、行为和语言能力。

在额颞叶痴呆症患者中,这些脑叶的部分区域会缩小(萎缩)。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各异,具体取决于受累的脑区。一些额颞叶痴呆症患者会出现极大的人格变化,变得不适应社交、冲动或者情感冷漠,另一些则会丧失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额颞叶痴呆症可能会被误诊为精神疾病或者阿尔茨海默病。但是额颞叶痴呆症的发病年龄通常低于阿尔茨海默病。额颞叶痴呆症通常在 40 至 65 岁时发病,但也见于年龄更大者。约 10% 至 20% 的痴呆症由 FTD 造成。

产品与服务

  • Book: Day to Day: Living With Dementia
  • 书籍:《妙佑医疗国际阿尔茨海默病》

症状

额颞叶痴呆症的体征和症状因人而异。这些体征和症状会随时间加重,通常在数年后发生。

各种类型的症状群通常会同时出现,某些患者可能出现一类以上的症状群。

行为变化

额颞叶痴呆症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行为和个性的极端变化。这些变化包括:

  • 越来越不适宜的社交行为
  • 缺乏同理心和其他人际交往技巧,比如灵敏察觉他人的情绪
  • 缺乏判断力
  • 丧失自制力
  • 缺乏兴趣(情感淡漠),常被误认为是抑郁
  • 重复的强迫性行为,比如敲击、拍手或咂嘴
  • 个人卫生习惯变差
  • 饮食习惯改变,通常是暴饮暴食或喜好甜食和碳水化合物
  • 吃不能吃的东西
  • 强迫性地往嘴里塞东西

言语和语言问题

某些亚型的额颞叶痴呆症会引起语言问题,或导致说话障碍或失语。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症、语义性痴呆和进行性语法失能性(非流利性)失语症都属于额颞叶痴呆症。

由这些疾病引发的问题包括:

  • 越来越难以使用和理解书面语和口语,例如说话或指称事物时很难找到恰当词语
  • 事物指称困难,可能会用更普遍的词语替代具体词语,例如,用“它”代表钢笔
  • 不再知道词语含义
  • 说话吞吞吐吐,可能听起来像发电报
  • 遣词造句出错

运动障碍

额颞叶痴呆症罕见亚型的特征是运动问题,与帕金森病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特征类似。

运动相关问题可能包括:

  • 震颤
  • 僵硬
  • 肌肉痉挛或抽搐
  • 协调能力差
  • 吞咽困难
  • 肌无力
  • 不合时宜的大笑或哭泣
  • 跌倒或行走问题

病因

额颞叶痴呆症表现为脑的额叶和颞叶萎缩。此外,某些物质在脑中积累。通常无法确定哪些原因导致这些变化。

有一些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额颞叶痴呆症。但是一半以上的额颞叶痴呆症患者并没有痴呆的家族史。

最近,研究人员证实了额颞叶痴呆症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 之间存在共同的遗传学和分子途径。然而,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

风险因素

如果您有痴呆症家族史,则患额颞叶痴呆症的风险会升高。目前没有其他已知的风险因素。

在 Mayo Clinic 治疗

Nov. 16, 2021

  1. AskMayoExpert.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adult). Mayo Clinic. Accessed Sept. 26, 2019.
  2. Jameson JL, et al., eds.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In: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th ed.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2018. https://accessmedicine.mhmedical.com. Accessed Sept. 27, 2019.
  3. Olney NT, et al.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Neurologic Clinics. 2017; doi:10.1016/j.ncl.2017.01.008.
  4. Bang J, et al. Non-Alzheimer’s dementia 1: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The Lancet. 2015; doi:10.1016/S0140-6736(15)00461-4.
  5.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information pag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https://www.ninds.nih.gov/disorders/all-disorders/frontotemporal-dementia-information-page. Accessed Sept. 26, 2019.
  6. Diagnosing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The Association for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https://www.theaftd.org/for-health-professionals/diagnosing-ftd/. Accessed Sept. 26, 2019.
  7. What causes frontotemporal disorders?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https://www.nia.nih.gov/health/what-causes-frontotemporal-disorders. Accessed Sept. 26, 2019.
  8. Lee SE, et al.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Treatment.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Sept. 27, 2019.
  9. Young JJ, et al.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Latest evidence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Psychopharmacology. 2018; doi:10.1177/2045125317739818.
  10. Gerlach LB, et al. Managing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18; doi:10.1016/j.psc.2017.10.010.
  11. Providing care for a person with a frontotemporal disorder.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https://www.nia.nih.gov/health/providing-care-person-frontotemporal-disorder. Accessed Sept. 26, 2019.
  12. Braswell Pickering BA. AllScripts EPSi. Mayo Clinic. July 2, 2021.
  13. Alzheimer's disease research centers.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https://www.nia.nih.gov/health/alzheimers-disease-research-centers. Accessed Sept. 26, 2019.
  14. Participating institutions. Arizona Alzheimer's Consortium. http://azalz.org/about-us/participating-institutions/. Accessed Sept. 26, 2019.
  15. Graff-Radford J (expert opinion). Mayo Clinic. Aug. 16, 2021.

相关

Associated Procedures

Mayo Clinic 新闻

产品与服务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神經部 楊依倩醫師

50歲的劉女士原為某科技公司高階主管,在過去任職的20年中,工作表現平穩,除偏頭痛外,沒有重大內科疾病。然而近3年來,她開始出現焦慮緊張與憂鬱等情緒問題,也經常抱怨胸悶、心悸與頭痛。 

額 顳 葉 型 失 智 症

劉女士起初認為這些症狀是工作壓力大所導致,故先至身心科求診, 也按時服用相關藥物,但症狀卻不見改善且逐漸影響到工作表現,迫使她不得不辭去工作。家人也發現她思考反應變慢與動作遲緩,個性變得被動,思緒不集中,並且比較不再注意外表與個人衛生。 

在日常生活方面,她雖然仍可做些相對簡單的事情如購物與清掃環境等,但對於略為複雜的家務,如煮飯、財務管理或行程安排等,能力大不如前,可是並未出現明顯的記憶缺損、幻覺、妄想、不自主動作或睡眠異常。她因上述症狀持續進展,遂至神經科求診,在經過一連串的血液、神經心理測試及腦部影像學檢查後,被診斷為額顳葉失智症。 

什麼是額顳葉失智症? 

額顳葉失智症屬於進展緩慢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之一,不同於阿茲海默症以記憶缺損為主要表現,而是以行為異常、執行功能缺損或語言障礙為早期表徵。其主要的解剖神經病理變化為皮質額顳葉退化。 

此病最早由Arnold Pick醫師於1892年提出,他描述一位早發型失智症病人伴隨有失語症,死後解剖發現左側顳葉萎縮。1911年發現阿茲海默症的德國醫師Alois Alzheimer提出在額顳葉失智症病人身上,發現特殊的畢克氏體(Pick bodies),在當時畢克氏症(Pick's disease)被視為額顳葉失智症的另一個別稱。

常見的早發型失智症之一 

額顳葉失智症的盛行率僅次於阿茲海默症與路易體失智症,為第三常見的原發性失智症好發年齡多小於65歲,為常見的早發型失智症之一,男女發生比例相當。一篇綜合型分析的文獻指出,額顳葉失智症為僅次於阿茲海默型失智與血管性失智症,第三常見的早發型失智症,年盛行率約在3-26%之間。 

臨床表現可分為4種類型 

患者多合併有行為異常,往往不容易與精神疾患做鑑別診斷。而依據其臨床症狀,可分為3種主要變異型:行為變異型,與早期行為異常與執行功能缺損有關;原發性進行性失語變異型,又可根據臨床表現細分為非流暢性失語與語意型失語;額顳葉失智症合併運動神經元疾病: 

 行為變異型額顳葉失智症  

最常見的早期症狀為情緒異常、人格改變與執行功能缺損。家人可觀察到病患個性改變(可能變得被動、冷漠無情,也可能變得焦慮緊張、急躁或衝動、出現強迫意念或行為)、衛生習慣變差、對於過去熱衷的運動或興趣變得索然無味,有些人甚至會逃避社交場合,這些症狀有時會被誤診為憂鬱症。 

由於專注力不足或組織計劃的能力退步,使得工作表現明顯變差。患者在社交場合也會出現不合時宜的行為,與人的互動減少,變得冷漠,缺乏同情心或同理心。有些人的飲食習慣會改變,例如食慾大增或偏好甜食、高熱量食物等。雖然病患出現執行功能的異常,但記憶與視覺空間概念在早期幾乎不受影響。 

 語意型失語性額顳葉失智症 

此類病人初期仍保有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但會失去對於特定詞彙含意的理解力,也可能說不出想要表達的詞彙而用其他相近的話語代替,例如用「四條腿的動物」代替「狗」 等等。有時也會出現命名困難、詞彙搜尋困難或字義理解困難。有些病人會出現相關的失認 症,包含無法辨識人臉。 

據文獻報導,這類患者會有左右邊不對稱的額顳葉萎縮,尤其在前顳葉處。左顳葉萎縮的患者多會出現語意型失語變異型,而右側顳葉萎縮者以行為變異為主要表現。患者左顳葉與右顳葉萎縮比例為3:1。 

 非流暢性失語性額顳葉失智症 

患者主要以不流暢、費力、遲疑性語言表達與語言輸出減少為主要症狀,並常伴隨語法使用錯誤。病患雖知道要表達的語句,卻很難清楚流暢地說出來。他們對於簡單詞彙的理解認知還算正常,但若要理解較複雜的語句是有困難的。 

 額顳葉失智合併運動神經元疾病  

約有12.5%行為變異型額顳葉失智症的患者合併有運動神經元疾病,典型表現包含上運動神經元表徵(肌腱反射增強、肌張力痙攣性增強與腳蹠部的伸張反應)、下運動神經元表徵(無力、肌肉萎縮與肌纖維顫動)、構音困難與吞嚥困難。 

4成患者有失智症家族史 

在額顳葉退化疾病族群裡,大約40%有失智症家族史,其中10%為顯性遺傳。常見的變異基因為C9orf72、MAPT與GRN,約占所有遺傳性額顳葉退化疾病的60%。C9orf72基因變異在家族性額顳葉失智症占13-50%,此基因的non-coding GGGGCC 6個核苷酸的重複序列與額顳葉退化疾病合併運動神經元疾病最為相關。MAPT與GRN在家族性額顳葉失智症各占5-20%,MAPT為第一個被發現與遺傳性額顳葉失智症相關的單基因變異,主要機轉為透過改變微小管的穩定性與增加tau蛋白不正常聚合。GRN基因會轉譯為progranulin蛋白,參與調節細胞週期與發炎反應,過多不正常progranulin蛋白也與TDP-43(TAR DNAbinding protein 43)蛋白的堆積有關。 

醫師如何進行診斷? 

對於認知功能異常的患者,須仔細從病史、理學檢查與實驗室影像檢查加以鑑別診斷。早期額顳葉失智症患者主要表現為行為改變與情緒變化。神經心理學檢查可發現語言功能缺損、額葉執行功能異常(包含注意力、概念轉換與組織計畫能力)與情緒異常。與失智症相關的家族史也可幫助診斷。 

影像學檢查可發現患者額葉與內側顳葉的皮質體積減少,頂葉與枕葉則相對不受影響。功能性影像檢查可發現額顳葉呈低代謝活性。腦脊髓液檢查可發現高於正常值的tau蛋白與低b-amyloid數值,但此結果仍需與阿茲海默症做鑑別(阿茲海默症有更高的tau/ b-amyloid比值)。 

治療以症狀控制為主 

此病尚無有效藥物可以治療,仍以症狀控制為主。例如使用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s)來改善衝動行為、強迫意念或憂鬱;若出現精神病症狀,可考慮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以降低藥物副作用(如:錐體外動作症狀)的產生,但有心律異常的病人應避免使用。 患者晚期多死於因吞嚥困難與行動不便引起的感染,從出現初期症狀到死亡平均為6-11年,而合併有運動神經元疾病的患者預後最差,存活期約5年左右。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