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 胚胎 學


重要考點

胚胎發育第3週,心臟在是最早成熟與具有生理機能的器官;心臟外形基本完成在胚胎發育第5週初,但內部分膈是在第5週末才宣告完成

說明

(介紹)

一、心臟外形的建立:

心臟外形基本完成在胚胎發育第5週初,但內部分膈是在第5週末才完成。 在胚胎第3週時,生心區的中胚層內出現圍心腔,在圍心腔的腹側中胚層會逐漸形成縱向並排且中空的心管。心管的頭端與動脈相連,尾端與靜脈相連,且兩端固定於心包上。心管有三個膨大,依次稱為心球、心室、心房:

  1. 心室發展為為原始左心室;
  2. 心球的頭端與動脈幹相連,動脈幹上與弓動脈的起始部相通;心球尾段膨大,融入心室,並演變為原始右心室,左、右心室之間的表面出現室間溝;
  3. 在心房的尾端逐漸出現一個膨大的靜脈竇,心房和靜脈竇早期位在原始橫膈內。不久,心房離開原始橫膈,逐漸移至心室頭端的背側,靜脈竇也離開原始橫膈,位於心房背面,以竇房孔和心房相通。心房擴大,房室溝加深,房室之間形成房室管;

    另外,心包腔(pericardial cavity)和胸膜腔(pleural cavity)的完全分隔是因原始縱膈(primitive mediastinum)和胸腹膜(pleuroperitoneal membrane)融合所造成。

二、心臟內部的分膈:

房室管分隔

  1. 心房與心室之間原來是以狹窄的房室管相通連的
  2. 之後,房室管背側壁與腹側壁的心內膜組織增生,各形成背、腹心內膜墊,並相互對向生長、融合,將房室管分隔成左右房室孔
  3. 房室孔周圍的間充質組織增生,向腔內隆起,形成房室瓣

原始心房分隔

  1. 胚胎發育第4週末,在原始心房頂部背側壁出現原發膈(septum primum)或第1房間膈,此膈逐漸向心內膜墊方向生長,其間的通道稱原發孔(foramen primum)或第1房間孔,此孔最後也會由心內膜墊來封閉。在原發膈上部數個小孔,之後融合為一個繼發孔(foramen secundum)或第2房間孔
  2. 在原發膈右側的心房頂端再出現繼發膈(septum secundum)或第Ⅱ房間膈,逐漸向心內膜墊生長接近時,下方遺留卵圓孔(foramen ovale),此孔位置略低於繼發孔位置。原發膈上部逐漸消失,其餘於繼發膈左側覆蓋卵圓孔,防止左心房血液流入右心房。右心房約有1/3血液經卵圓孔流到左心房,出生後,左心房壓力增大,兩膈合而為一,卵圓孔關閉,左、右心房完全分膈

原始心室分隔

  1. 心室壁組織向上凸起形成脊,稱室間膈肌部,此向心內膜墊伸展靠近後,之間留有一小孔,稱室間孔(interventricular foramen)
  2. 室間膈膜部形成:胚胎發育第7週末,左、右球脊融合併向下延伸的同時,還與室間膈肌部的前緣和後緣融合,如此關閉了室間孔上部的大部分,少部分室間孔則由心內膜墊組織封閉
  3. 室間孔完封後,主動脈與左心室相通,肺動脈幹與右心室相通

靜脈竇的演變

靜脈竇分為左、右兩角,左、右總主靜脈、臍靜脈、卵黃靜脈分別通入兩角:

  1. 左角→遠側段發展為左房斜靜脈根部,近側段發展為冠狀竇;右角內的血流量逐漸增加,右角逐漸變大,日後體循環的血液均匯流入靜脈竇右角
  2. 左卵黃靜脈頭段消失,右卵黃靜脈頭段形成下腔靜脈頭段;左、右尾段分支吻合,發育成門靜脈
  3. 右臍靜脈退化消失;肝和靜脈竇之一段左臍靜脈退化消失;胎盤回流的血液→臍帶內的臍靜脈→臍至肝之一段左臍靜脈→肝內靜脈導管→下腔靜脈→靜脈竇右角。即靜脈導管在下腔靜脈與臍靜脈之間
  4. 左、右前主靜脈之間形成一吻合支→發展成左頭臂靜脈;右前主靜脈近側段和右總主靜脈發展成上腔靜脈

永久性左、右心房形成

原始心房擴展→靜脈竇右角併入右心房後,發展為右心房光滑部

肺靜脈根部及其左、右屬支併入左心房後,參與部分左心房光滑部
(胚胎發育第7~8週)

三、心血管結構特點與出生後變化

胎兒時期結構特點

卵圓孔

動脈導管

自髂總動脈發出兩條臍動脈通過臍帶進入胎盤

由胎盤部形成的臍靜脈,經臍帶入胎兒體內肝臟,並發出靜脈導管連接下腔靜脈

出生後變化

卵圓孔閉鎖形成卵圓窩

動脈導管閉鎖形成動脈韌帶

退化

臍靜脈退化成肝圓韌帶;靜脈導管閉鎖成靜脈韌帶

相關考題

(問題來了) 以下題目摘自考選部公佈醫師專技高考試題

1.分娩時,從連接胎盤一端的臍帶切口流出的血液源自下列何者?<97-2-31>

  1. 胎兒的動脈血及靜脈血
  2. 母體的動脈血及胎兒的靜脈血
  3. 胎兒的動脈血及母體的靜脈血
  4. 胎兒和母體的動脈血及靜脈血

解答:A

2.心包腔(pericardial cavity)和胸膜腔(pleural cavity)的完全分隔是因原始縱膈(primitive mediastinum)和下列何者的融合所造成?<99-1-31>

  1. 胸腹膜(pleuroperitoneal membrane)
  2. 胃背繫膜(dorsal mesogastrium)
  3. 食道繫膜(mesoesophagus)
  4. 胸心包膜(pleuropericardial membrane)

解答:A

3.關於胎兒心臟系統的敘述,何者錯誤?<100-1-31>

  1. 右心房約有三分之一血液經卵圓孔到左心房
  2. 肺靜脈由肺臟帶回充氧血至左心房
  3. 動脈導管連通主動脈與肺動脈
  4. 靜脈導管在下腔靜脈與臍靜脈間

解答:B

4.胚體發育過程中,下列何器官在第三週中期開始發育,最早成熟與具有生理機能?<101-2-30>

  1. 心臟
  2. 肝臟
  3. 腎臟

解答:B

關鍵詞

胚胎學、心臟、心臟外形、心血管結構、房室管、房室瓣、心血管結構、心包腔、心臟系統、胚體發育

胚胎學
  • 心血管系統的發生
    • 心臟的發生
      • 原始心臟的形成
      • 心臟外形的建立
      • 心臟內部的分隔

胚胎學目錄

人胚第18~19天,生心區的中胚層內出現圍心腔(pericardiac coelom),圍心腔腹側的中胚層(即臟層)細胞密集,形成前後縱行、左右並例的一對長索,稱生心板(cardiogenic plate),板的中央變空,逐漸形成一對心管(cadiac tube)。由於出現頭褶,胚體頭端向腹側卷屈,原來位於口咽膜頭側的心管和圍心腔便轉到咽的腹側,原來在圍心腔腹側的心管則轉至它的背側(圖24-4)。當胚體發生側褶時,一對並列的心管逐漸向中線靠攏,並從頭端向尾端融合為一條。與此同時,心管與周圍的間充質一起在心包腔(即圍心腔)的背側漸漸陷入,於是在心管的背側出現了心背系膜(dorsal mesocardium),將心管懸連於心包腔的背側壁。心背系膜的中部很快退化消失,形成一個左右交通的孔道,即心包橫竇(圖24-5)。心背系膜僅在心管的頭、尾端存留。當心管融合和陷入心包腔時,其周圍的間充質逐漸密集,形成一層厚的心肌外套層(myoepicardial mantle),將來分化成為心肌膜和心外膜。內皮和心肌外套層之間的組織為較疏鬆的膠樣結締組織,稱心膠質(cardiac jelly),將來參與組成心內膜。

心臟 胚胎 學


圖24-4 原始心臟的位置變化 (人胚頭部縱切)

心臟 胚胎 學


圖24-5 原始心臟的發生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 Feb 19 Tue 2019 15:45

胚胎學-心血管系統發育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心臟、血管是人體主要系統中最早產生功能的系統(於胚胎第3周時產生)

  1. 胚胎第22天,心肌開始收縮
  2. 胚胎第24~25天,心臟開始推送血液
  3. 淋巴系統的發育相對慢些,約在胚胎第5周開始

參與形成心臟的胚層

  1. 臟層中胚層splanchnic mesoderm
  2. 軸旁中胚層、外側板中胚層
  3. 神經嵴細胞neural crest cells

補充:造血hematopoiesis

  1. 造血最早出現在胚胎第3周,位於卵黃囊的胚外臟層中胚層(extraembryonic splanchnic mesoderm)
  2. 中胚層除形成血管外,亦會分化為造血幹細胞,負責形成所有血球細胞
  3. 胚胎第5周開始,造血功能逐漸由肝臟、胸線、脾臟取代
  4. 胚胎第20周之後,骨髓逐漸成為最主要的造血場所,出生以後主要也是由骨髓負責造血

心臟發育

  1. 形成心管(heart tube)
    1. 胚胎第3(約第16~18),胚內外側板中胚層(intraembryonic lateral plate mesoderm)的臟層(splanchnic layer)於頭端神經摺兩側及前緣形成初級心區(primary heart field)
    2. 胚胎側向摺疊(lateral folding)使雙側成心區向中線併攏,並且前後摺(AP folding)使成心區彎向腹側面
  2. 形成心環(cardiac loop)
    1. 心管膨大成五區
      1. 動脈幹(truncus arteriosus)
      2. 心球(bulbus cordis)
      3. 原始心室(primitive ventricle)
      4. 原始心房(primitive atrium)
      5. 靜脈竇(sinus venosus)
    2. 心環彎曲、旋轉,摺疊成最終型態
  3. 形成心房中膈(atrial septum)
    1. 胚胎第23~27天形成
    2. 共同心房(common atrium)頂部,向下長出鐮形原中膈(septum primum)
      1. 原中膈下緣仍留有開口連通左、右心房稱為原孔(ostium primum)
      2. 原中膈上部形成開口稱為第二口(ostium secundum),之後原孔逐漸封閉消失
    3. 右心房形成新的鐮形第二中膈(septum secundum)
      1. 第二中膈下部形成開口稱為卵原孔(foramen ovale)
      2. 血液由右心房卵圓孔斜向穿經原中膈第二孔進入左心房
  4. 形成房室中膈(atrioventricular septum)
    1. 胚胎第4周底,共同房室管(common AV canal)前面、後面(或稱腹、背面)分別出現逐漸突出的房室心內膜墊(AV endocardial cushion)
    2. 前後心內膜墊相互靠近,最終相觸融合,區分左右各自獨立房室管
  5. 形成心室中膈(interventricular septum)
    1. 從下方正中線處的心室中膈肌肉部(muscular interventricular septum)向上延伸
    2. 從上方分隔出主動脈、肺動脈幹的右心球嵴和左心球嵴(right and left bulbar ridge)分別向下延伸,最終心室中膈肌肉部和左右心球嵴會在中線處相融合成心室中膈膜狀不(membranous interventricular septum)
  6. 形成主動脈-肺動脈幹中膈(aorticopulmonary septum)
    1. 胚胎第5周,神經嵴細胞(neural crest cells)由後腦移到動脈幹嵴(truncal ridge)、心球嵴(bulbar ridge)
    2. 神經嵴細胞同時建立節律器細胞(SA nodeAV nodePurkinje fibers)、心臟傳導系統
    3. 動脈幹嵴、心球嵴以螺旋方式生長,由相對位置相互靠近,於中線癒合成主動脈-肺動脈幹中膈(aorticopulmonary septum)

心包繫膜 Mesocardium

  1. 心臟發育
    • 胚胎第3周,胚胎頭段形成左右兩條縱向心內管(endocardial tube)
    • 兩條心內管向中線靠攏合併,融合成單一條位於中線處的粗大心內管,其背側有背側心繫膜(dorsal mesocardium)將之連結於背側體壁
    • 心環(cardiac loop)形成五處膨大過程中,出現旋轉、彎曲,被撕裂的背側心繫膜退化消失,心臟(心內管)成為心包腔中一根游離的彎曲血管,下方以靜脈竇(sinus venosus)連到卵黃囊
  2. 心包橫竇(transverse pericardial sinus)
    • 成人心包後壁的心包橫竇,它的下緣就是四條肺靜脈的穿入點
    • 心包壁層轉折區(也就是無壁層區),就是胚胎期靜脈竇(sinus venousus)的發育遺跡
    • 背側心繫膜破裂消失,形成相通連的空間,成為未來的心包橫竇
      心臟 胚胎 學

      圖片來源:https://www.slideshare.net/PoonamSingh42/1-pericardium

疾病簡介-心房中膈缺損Atrial Septal Defect, ASD

  1. 心房中膈缺損是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疾病,發生率大於1/2000,男女比例為1:2
  2. 正常出生後,肺臟開始運作造成左心房血壓上升,使原中膈貼緊第二中膈,阻擋血液由右心房流入左心房,之後第二中膈逐漸與原中膈相癒合,形成完全封閉的心房中膈
  3. 心房中膈缺損中最常見的情形,是原中膈上的第二孔過大(細胞過度凋亡)或是第二中膈發育不全導致卵圓孔過大,此時左右心房間形成開放性通道,使缺氧血和充氧血在右心房混合
  4. 較嚴重的ASD,運動時會有呼吸困難、心悸、氣短、易疲勞等情形

心臟 胚胎 學

    TeachingCen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全站分類:醫療保健
    • 個人分類:胚胎學、發育
    • 此分類上一篇: 胚胎學-胎盤 Placenta
    • 此分類下一篇: 胚胎學-心血管系統發育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2)
    • 上一篇: 婦產科超音波 胎兒年齡估算(estimate of fetal age)
    • 下一篇: 胚胎學-心血管系統發育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