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覺 失調 症 要 治療 多久

一名年僅20多歲,大學剛畢業的男性,因情傷開始有憂鬱的情形,然而一段時間後,卻出現幻聽,甚至無法正常工作,家人帶至精神科就醫,這才發現罹患了「思覺失調症」,所幸經長效針劑治療後,病況穩定許多,不再有症狀,現在已恢復正常上班和社交活動,甚至可以獨自在外生活,家人也相當放心。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成癮防治科主任張志誠表示,思覺失調症沒有大眾想的可怕,「只要把握5年黃金治療期,患者也有機會能恢復正常生活。」

思覺失調症患者常沒有病識感 難有警覺性

張志誠醫師說明,「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大腦疾病,會造成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常出現邏輯思考異常、妄想、幻覺等症狀,現今可透過藥物及復健治療,幫助患者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

在台灣,思覺失調症盛行率約為千分之三,但疾病成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的證據指出,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分泌出了問題,可能與基因、心理因素或環境影響有關。通常好發年紀為青少年或成年早期,患者由於認知功能出現障礙,病識感並不高。張志誠醫師指出,「對患者而言,幻聽的現象就如同一般人在對話時所聽到的真實聲音,是再真實不過的感受,因此他們不知道自己生病是很常見的。」

不應歧視、恐懼生病的人 妥善治療後與一般人無異

然而目前社會的氛圍對思覺失調症仍有污名化的標籤,患者常遭歧視、不平等待遇,「原本藉由精神科治療就能改善病情,卻因社會氛圍,使患者害怕面對,反而延誤就醫,這對本人和社會都是傷害。」張志誠醫師坦言,從過去研究文獻看來,思覺失調症患者成為暴力受害者,遠比暴力加害者要來的多。

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攻擊風險,與酒精、毒品使用、以及未接受精神科治療等因素最有關連。也就是說,接受精神醫療可以有效降低受症狀影響的暴力行為,大眾應鼓勵他們及早就醫、接受治療,「仇視病人並沒有辦法讓他們獲得更好的治療。」張志誠強調,思覺失調症病友仍處於社會弱勢,僅少數人可以幫自己發聲,若有妥善與穩定的治療,其實他們就與一般人毫無差別。

無法天天按時服藥 可選擇注射長效針劑

思覺失調症病友要踏上穩定治療之路,也得靠照護者與大眾支持。張志誠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需要長期治療,也許一開始患者可以每天認真服藥,但久而久之,與你我等人相同,變得容易漏服藥物,服藥便愈來愈不規則。」另外,因受精神疾病汙名化影響,患者在社區生活、職場或校園上班上課時,有可能擔心被周遭朋友、同事、同學等發現,又難以解釋自己的疾病,便可能放棄吃藥。患者也可能因認知功能影響,忘記吃藥,或是認為自己沒有生病,或擔心副作用而拒絕服藥。

「回歸社會、不再復發」是疾病治療的共同目標。張志誠醫師強調,思覺失調症每次發作,等於是不斷傷害大腦,發作愈多次,受損愈嚴重,愈不易恢復,可能會走向「慢性化」的病程,甚至影響後續數十年人生的生活。根據研究,患者在首次精神科住院後,五年內復發比率高達八成,其中復發最重要的預測因子便是中斷服藥。是以,患者應把握發病後的最初五年黃金治療期,早期介入,早期治療,以減少對大腦認知功能的傷害。

如果口服藥物治療有困難,張志誠醫師表示,可以考慮長效針劑的治療,有助提高服藥順從性,可減少口服藥量,甚至有患者可以不用每天吃藥。即使停止治療,相對於口服藥物,可延後疾病再度復發時間。而且,病友只要固定回診打長效針劑,可減少生活中被發現服藥的困擾,也能得到和相同成份口服藥物一樣的效果。

奇美醫院成立思覺失調家屬支持團體 盼社會撕去負面標籤

思覺失調症至今仍不被社會完全接納,其汙名也影響著家屬。張志誠醫師表示,過去臨床經驗裡,曾有家屬在面對患者發病時,感到手足無措,甚至因此選擇結束生命。為避免憾事再度發生,奇美醫學中心於2017年起,成立思覺失調家屬支持團體,有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專科護理師等一起帶領家屬認識這個疾病,了解如何與生病的家屬相處。今年(2022)更成立思覺失調家屬讀書會團體和紓壓團體,協助家屬更有系統地了解思覺失調症、學習自我照顧與紓壓。張志誠指出,「網路上仍充斥著許多不正確的資訊,讓家屬無所適從。希望透過專業人員的帶領、其他家屬的照顧歷程分享,傳達給家屬正確的疾病認知、醫療資訊、以及與生病家人的互動技巧,讓家屬能互相扶持、互相打氣,並紓解照護壓力,以幫助家屬與患者能早日回到正常生活。」

新冠肺炎 大腸直腸癌(大腸癌) 痔瘡 胃潰瘍 過敏 高血壓 糖尿病 B型肝炎(B肝) 陰道分泌物(白帶)
思 覺 失調 症 要 治療 多久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作者登入 E-mail
2018-05-14 13:54:17

台中市陳小姐剛出社會到北部工作,就罹患了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返家後還不願接受治療。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廖尹鐸醫師說,所幸現在透過衛生局的「精神疾病患者社區評估照護」方案,有機會對症狀明顯干擾生活又拒絕就醫或是中斷治療的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居家治療幫助。

陳小姐從小成績優良,大學時名列前茅,個性開朗,人緣佳。但工作後常打電話回家抱怨公司氣氛不好、同事間勾心鬥角。爸媽起初以為女兒是適應不良,勸女兒看開一點,但半年後,公司來電說陳小姐上班時經常喃喃自語,把辦公桌上電話拆開,還會莫名對同事破口大罵,甚至作勢要打人;就醫才知罹患了思覺失調症。

他指出,思覺失調症好發在20多歲的成年初期,死亡率是一般人的2.54倍,而發病起的5年是治療黃金期,若錯失此5年,治療的效果就有限。有了精神疾病患者社區評估照護方案,醫師可以進行居家治療評估,並成為居家個案,陳小姐也因此獲得治療,病況已漸漸轉好,考慮再重返職場。

尹鐸醫師說,思覺失調是因負責神經傳導的內分泌「多巴胺」分泌失常引起的腦部疾病,症狀包含幻聽、妄想等,一般和遺傳和壓力誘發都有關係。

整體而言,罹患此症必須持續用藥,不能中斷,並僅有4分之1的患者可以重返職場,但若失去關鍵5年的治療黃金期又中斷治療,將更增其難度。

廖尹鐸指出,為了促進患者持續治療,用藥上已簡化口服藥物服用頻率,從每天吃1次,到發展1個月注射1次,或是最新的3個月注射1次,目標都是希望讓患者能夠減少治療中斷,提升生活品質,減少家庭負擔,有機會恢復自身的工作或社會功能。

他期待能透過社區評估照護計畫,讓更多困難就醫的個案或是急需協助的家屬得到幫助,重見曙光,與醫師一同對抗思覺失調症。

思 覺 失調 症 要 治療 多久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廖尹鐸醫師說,思覺失調患者應掌握發病5年治療黃金期。記者黃寅/攝影
思覺失調症 多巴胺

思 覺 失調 症 要 治療 多久
思 覺 失調 症 要 治療 多久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部收治一名「思覺失調症」病友阿毅,發病時深信有特務即將來取他的性命,甚至聽到特務在他耳邊威脅的話語,令阿毅非常害怕,雙膝跪地、用頭撞地、全身發抖,甚至因害怕遭到刑求而一心想要上吊自殺......

過去,許多社會大眾對於「思覺失調症」並不了解,透過前陣子相當熱門的公視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劇中可以看到醫護人員、社工幫助病友接受治療、回歸社會的過程,也讓許多社會大眾更認識這個疾病。

思覺失調症就是過去俗稱的「精神分裂症」,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系主任許世杰解釋,思覺失調症是一腦部疾病,每100人中就有1人為患者,因其「思考」與「知覺」功能失調,可能導致幻覺、妄想等症狀。根據衛福部資料統計,通常男性較早發病,發病的高峰期約在15-25歲這段年紀,女生平均的發病年齡大約較男生晚5-10歲。

那該如何治療思覺失調症呢?吃藥真的能改善嗎?

5成思覺失調患者被社會汙名...感到自卑、不願治療

林口長庚精神部副部主任洪錦益指出,思覺失調症會讓患者脫離現實感,可能會出現的症狀包括正性症狀、負性症狀及混亂症狀。「『正性症狀』是指超過正常體驗的經驗,例如聽到別人聽不到的聲音、覺得有人監視他、跟蹤注視他、覺得有些魔幻的力量在影響著他;『負性症狀』是指正常體驗的縮減,例如變得懶散、退縮、缺乏動機、情緒呆板、社交畏縮。而『混亂症狀』是指思考、情感或行為的混亂,如語言離題或前後不連貫、傻笑、不合宜或無理由的舉止。」

許世杰表示,過去社會大眾對「精神分裂症」存在有刻板印象,即所謂的標籤化與污名化,可能是來自少數極端嚴重離奇的病人,讓大家以偏概全。事實上,大部分病人在一般時候,不見得就會有自言自語、傻笑、亂發脾氣或是鬧事、搞破壞的現象,多數病情穩定的病人是可以言談適切,也能照常就學、工作、進行一般的日常生活。

不過,根據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康復之友聯盟2017年調查,仍有約5成思覺失調症患者對於患病感到自卑、認為病情會阻礙其社交生活。社會對思覺失調症仍存有不認識及汙名,常見情形如稱患者為「怪人」、「不定時炸彈」,造成病人、家屬蒙羞,甚至會阻礙就醫。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黃玉書表示,大眾對於疾病的理解越多,就能減少對疾病的誤解。「透過正確認識疾病、理解病友會經歷的症狀,才能鼓勵病友積極治療,用善意及包容開啟治療正循環。」

吃藥真能改善「思覺失調症」嗎?醫:頭5年是關鍵

那該如何治療思覺失調症呢?吃藥真能改善嗎?

目前全台仍有約15萬名受到思覺失調症困擾的病友,許世杰指出,「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種類很多,目前不論是口服或是針劑治療,除了改善正性症狀外,也改善負性症狀,讓病友可以回歸日常生活、工作及社交。臨床上,醫師也多會搭配抗副作用藥物,讓多數患者可以免除或減輕副作用發生。

黃玉書指出,思覺失調症發病的頭5年是黃金治療期,如果這段時期可以維持穩定治療,讓疾病不再復發,就能讓大腦維持原本的運作與功能。「反之,如果任意停止治療,使得疾病一再復發,嚴重的話可能造成腦部功能不可逆的退化,導致患者再也無法回復到原本的功能狀態。」

黃玉書強調,目前很多疾病的治療,都朝向更長效的治療模式,例如糖尿病、骨質疏鬆,都有所謂的長效針劑治療,增加患者的方便性。「思覺失調症也不例外,除了口服藥物,也有2週、1個月甚至3個月施打1針的針劑。口服藥物較符合一般人的治療經驗,接受度較高,但常有忘記吃藥的問題;長效針劑只是劑型不同,且在發揮完作用後就會隨日常上廁所、流汗時代謝排出。」

思覺失調症和遺傳有沒有關?

也有人問到,思覺失調症和遺傳有沒有關係?會不會遺傳?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的確在病人的近親當中,有較高的比例出現思覺失調症或其他精神疾病,但大部分思覺失調個案的父母都沒有生這個病;而思覺失調症病人的子女,的確有較高的機會(約是一般人的10-15倍)得到這個病。但一般人生這個病的機會其實不到1/%,病人的子女同樣發生這個病的機會,大約是10%上下。

目前的研究有找到一些與思覺失調症「相關」的基因,也就是說這些基因在病人身上出現機率較一般人高,然而有些人具有這些基因並沒有生病,也有些人沒有這些基因依然生病,還有些人具這些基因,卻是發生其他的精神疾病,也就是說,生病與否,是基因和環境經過複雜的交互作用下的結果。

洪錦益也表示,每個病友的狀況都不盡相同,可依照個人需求,與醫師討論出合適的治療模式。而在接受治療後,病患阿毅的症狀已趨穩定,但洪錦益仍提醒,像阿毅這樣的病友發作時無法分辨症狀及現實,更需要身邊親友的協助,及時察覺,鼓勵就醫接受治療。

思覺失調症治的好嗎?

思覺失調症的病因尚未被完全研究清楚,一般咸信與腦中多巴胺分泌失調有關。 而藥物治療,可以有效地減少幻聽與妄想等問題,多數病人的症狀可以得到緩解與改善。 及早藥物治療,可以維持大腦功能。 然而,若是屢次復發,則會造成腦部的損傷,影響認知功能,故長期治療的目標在於避免復發,穩定的藥物治療便顯得相當重要。

思覺失調症症狀持續多久?

思覺失調症是發生在生命早期的失能疾病,對病患與家屬的影響幾乎遍及整個生命歷程。 依思覺失調症的病程,15~20歲大概是處於疾病的前驅期,而20~40歲之間是屬於症狀發展的關鍵期。 病患在這段期間的症狀通常不穩定,功能的下降快且明顯。

思覺失調症發作怎麼辦?

思覺失調症和其他疾病一樣是可以治療的,早期治療可以避免疾病惡化。 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家庭治療、心理治療、職能治療、環境治療,及復健治療。 急性期通常以藥物治療為主,並配合其他治療法。 慢性期則以精神復健,強調技能訓練與再教育為主,但藥物仍須持續規則服用。

長效針要打多久?

為能幫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研究人員依據藥物的特性,陸續發展出不同的長效 針劑(long-acting injections, LAI)。 對於不使用或不規則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的病患,藉由2~4 週,甚至1~3 個月施一次的長效針劑,可減少或替代患者每日口服藥物次數,達成長期穩 定病情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