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例子

寧可食無肉 不可居無竹

刊登日期 : 25/08/2021

這兩詩句是出自宋.蘇軾的詩作《於潛僧綠筠軒》。詩歌首四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基本已述說了古人認為竹子的重要性,沒有肉食並不打緊,但沒有竹子,就會令人變得庸俗,可見在古時,文人墨客對竹子背後的於寓意非常重視。

中國人一直對竹子的優雅姿態十分欣賞。竹子四季常青,給人清雅脫俗的感覺;其生長速度驚人,加上挺直的外型,給人寧折不彎、誓不低頭的耿直個性。再仔細來看,竹莖中空代表謙虛,竹節分明代表氣節。既謙虛又氣節,集剛柔於一身,具有高貴的精神品格。

中國人還以竹子為「歲寒三友」(松、竹、梅)之一,並且把它人格化,和梅、蘭、菊共稱「四君子」。所以有些相關文獻,會以「此君」代表竹子。

竹子的地位高尚,沒有植物能及,與肉食比較,更加超出其右,不能相比。蘇軾的詩作,正正反映這個現象。

世事如棋局局新

歌神許冠傑有一首歌曲名叫「世事如棋」,便是引伸...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十分微妙,以朋友而言,有的是泛...

此地無銀三百兩

「此地無銀三百兩」形容有些人自作聰明,想要隱瞞...

這是來自一個有趣的民間故事。從前有一個人叫張三...

動以養身 靜以養心

現代科學和醫學昌明,人的壽命愈來愈長,養生之道...

中醫有一句學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意思是...

物離鄉貴 人離鄉賤

「物離鄉貴,人離鄉賤」是流傳已久的一種說法。說...

本地貨品在本鄉銷售是一個價格,但當貨品受歡迎,...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這傳頌千古的詩句來自唐.王維五言律詩《終南別業...

王維一生仕途頗順利,但也目睹不少官場現況,中年...

良藥苦口利於病 忠言逆耳利於行

「良藥苦口」,良藥多數是帶苦澀味的,但卻有利於...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出自《史記·...

閻王易見 小人難纏

「閻王」在典故中,是形容一些大人物、高官,外表...

「閰王易見,小人難纏」出自清·李寶嘉《官場現形...

「食得禾米多」究竟誰吃最多?

正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在一套電視劇的劇情裏,「...

「食得禾米多」是指人多行不義,壞事做得太多,最...

「大閘蟹」為何令人又愛又恨?

股票時有波動,連日下跌會令股民「損手爛腳」,大...

大閘蟹,正稱為「中華絨鰲蟹」,是河蟹的一種,當...

「大刀闊斧」與「大馬金刀」

若我們形容一個人辦事果斷而有魄力,可以用大刀闊...

「大馬金刀」的意思是形容豪爽,氣派大,因為在過...

壞過凱婷

每個年代都有一個只有新一代才明白的「過氣」潮語...

「壞過凱婷」一詞是起源於一篇過氣的網絡潮文,帖...

香港也玩的萬聖節 要「糖果」又要「蘋果」?

每年10月31日就是萬聖節的日子,雖然這是一個...

「萬聖節」在西方是紀念逝者、聖人的節日,當中最...

南瓜燈原來是「蘿蔔」做的?

過去多年由於西方文化影響,大家在香港也會過萬聖...

近日網絡上就瘋傳一張相片,荷里活動作巨星史泰龍...

確係認真「濕滯」

廣東省為沿海省份,海洋性氣候令到廣東省不少地區...

「濕滯」,原本是中醫的一個概念。 「濕」...

章太炎的四個女兒:㸚、叕、㠭、㗊

如果你有四個女兒,你會把他們的名字改為梅、蘭、...

這位國學大師名叫章太炎,是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

「四四六六」點拆掂?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禮儀之邦,人與人之間重視和諧...

四四六六,意思就是採取互相可以接受的解決方式。...

「白鴿轉」與「白鴿眼」

最近播出的電視劇《下流上車族》成為網民們討論焦...

廣東話俗語中就有「白鴿轉」這說法。白鴿轉的意思...

「有排」定「有牌」

最近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提及為提升公務員辦事效...

在廣東話當中,我們會「有排」來形容還有很長時間...

秋風秋雨愁煞人

數秋天的絕句,首選「秋風秋雨愁煞人」!

1907年7月15日,著名愛國巾幗英雄秋瑾女士...

不成功便成仁

  我們在電視劇說到生命關頭時,或會聽到:「今次...

這句話是針對「幹大事」的人來說的。凡做事便有風...

小確幸

「小確幸」指因微小的事情,而確切感到幸福。這詞...

村上春樹的散文集《蘭格漢斯島的午後》其中一篇叫...

原來爸爸也叫「阿媽」?

大家會怎樣稱呼自己的父親?

「父」:是由象形文字演變而成的,意思是一雙拿着...

「收山」源自閩南話?

今年是四年一度世界杯舉行的年份,部分處於職業生...

我們在不少球類運動中,也會聽到運動員「收山」的...

「壕」語新解

在現今網絡世界當中,不但有很多新創作出來的潮流...

「壕」,原本的意思是溝,護城河又被稱為城壕,另...

受人二分四  

「受人二分四,做到索晒氣!」相信這兩句話也是不...

「受人二分四」是廣東話一個俗語,意思就是受僱於...

https://www.ourchinastory.com/zh/2280

1樓:第一職責

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

原文:於潛僧綠筠軒

宋代:蘇軾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譯文: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沒有肉吃不過人會瘦掉,但沒有竹子就會讓人變庸俗。原因是人瘦還可變肥,人俗就難以醫治了。

旁人若果對此不解,笑問此言:“似高還痴?”那麼請問,如果面對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獲甘味之樂,世上又哪來“揚州鶴”這等魚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擴充套件資料

賞析: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是對“不可使居無竹”的進一步發揮。它富哲理,有情韻,寫出了物質與精神、美德與美食在比較中的價值;食無甘味,充其量不過是“令人瘦”而已;人無松竹之節,無雅尚之好,那就會“令人俗”。

下面是詩人對俗士的調侃和反詰:“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詩意謂:又想種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甘味,人間何處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這等美事。

名節高的人難得厚富,厚富的人難得名高;做官的人無暇學仙,得道的人無暇做官;食肉的人無高節,高節的人不食肉;兩種好處都不能兼得,多種好處就更不能兼得了。

這首詩以五言為主,以議論為主。但由於適當採用了散文化的句式(如“不可使居無竹”、“若對此君仍大嚼”等)以及賦的某些表現手法(如以對白方式發議論等),因而能於議論中見風采,議論中有波瀾,議論中寓形象。蘇軾極善於借題發揮,有豐富的聯想力,能於平凡的題目中別出新意,吐語不凡,此詩即是一例。

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2樓:魚要糧

其實蘇東坡這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一個典故。這句話的意思是: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

據《晉書·王徽之傳》記載,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馬上令人種竹。有人問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釋,說:

“何可一日無此君!”意思是:怎麼可以一天沒有這位先生(指竹子)呢!

這“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便是藉此典而頌於潛僧。因為典故中有著那樣一位風采卓異的形象,詩入又用了“可”、“不可”這樣的選擇而肯定的語氣,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躍然紙上。

擴充套件資料:

《於潛僧綠筠軒》——作者蘇軾:宋代

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詞句註釋:

1、於潛:舊縣名,在今浙江省臨安市境內,縣南有寂照寺,寺中有綠筠軒。僧:名孜,字惠覺,出家於於潛縣的豐國鄉寂照寺。

2、此君:用晉王徽之典故。王徽之酷愛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來種竹,人問其故,徽之說:

“何可一日無此君。”此君即是竹子。大嚼:

語出曹丕《與吳質書》:“過屠門而大嚼,雖不得肉,貴且快意。”

3、揚州鶴:語出《殷芸**》,故事的大意是,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有的是想當揚州刺史,有的是願多置錢財,有的是想騎鶴上天,成為神仙。其中一人說:

他想“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兼得升官、發財、成仙之利。

白話譯文:

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沒有肉吃不過人會瘦掉,但沒有竹子就會讓人變庸俗。原因是人瘦還可變肥,人俗就難以醫治了。

旁人若果對此不解,笑問此言:“似高還似痴?”那麼請問,如果面對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獲甘味之樂,世上又哪來“揚州鶴”這等魚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3樓:百度網友

1、意思:寧可不吃肉,也不能居住在沒有竹子的地方。表示寧可物資生活短缺,也不能市區高尚的情操。

2、這句話出自宋代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

3、全文如下: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4、作品鑑賞:這首詩是借題"於潛僧綠筠軒"歌頌風雅高節,批判物慾俗骨。詩以議論為主,但寫得很有風采。

據《晉書·王徽之傳》記載,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馬上令人種竹。有人問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釋,"但嘯詠指竹曰:

'何可一日無此君!'"這"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便是藉此典而頌於潛僧。因為典故中有著那樣一位風采卓異的形象,詩入又用了"可"、"不可"這樣的選擇而肯定的語氣,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躍然紙上。

4樓:百度網友

這反映出蘇軾的生活態度 和生活的追求..

不需要大魚大肉 但居住環境一定要夠清雅

5樓:桓代玉

寧可沒有肉吃,有竹子也不能居處沒

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什麼意思

6樓:大野瘦子

意思是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居住在沒有竹子的地方。

出自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

全文如下: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哪有揚州鶴?

意思為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沒有肉吃不過人會瘦掉,但沒有竹子就會讓人變庸俗。原因是人瘦還可變肥,人俗就難以醫治了。

7樓:流光異世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宋.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蘇軾很喜歡竹子,寧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

對居住環境都有相當高雅的品味, 這是對竹的高度評價,自古就有梅,竹,菊,蘭歲寒四友.把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著超凡脫俗,清新高雅。這句也代表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相輔相稱。

8樓:艾艾the蘭溪

蘇軾非常喜歡墨竹,因為竹子是君子的象徵,蘇軾希望以竹子自比,寧願吃飯的時候沒有肉,也不能居住的地方沒有墨竹

滿意請採納,謝謝

古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話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9樓:百度網友

這句話出自蘇軾詩

於潛僧綠筠軒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全詩大意為,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沒有肉吃不過人會瘦掉,但沒有竹子就會讓人變庸俗。原因是人瘦還可變肥,人俗就難以醫治了。

旁人若果對此不解,笑問此言:"似高還似痴?"那麼請問,如果面對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獲甘味之樂,世上又哪來"揚州鶴"這等魚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兩句這既是對於潛僧風節的讚頌之語,也是對缺乏風節之輩的示警。此詩借題"於潛僧綠筠軒"歌頌風雅高節,批判物慾俗骨。

10樓:薩克斯吹吉它聲

表達了詩人對竹子寄託了高雅的品味。該詩出自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蘇軾非常喜歡竹子。他寧願不吃肉也要住在有竹子的房屋,表達了古代文人對居住環境具有非常優雅的品味。

這是對竹子的高度評價,自古以來就有歲寒四君之稱的梅蘭竹菊。這些植物是人性化的,竹子代表著非凡、清新和優雅。這句話也代表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相輔相成。

竹子在中國是一種氣質不同的植物,大多數文人給竹子帶上了氣節和高風亮節的寓意。特別是在古時候,許多人喜歡竹子。不僅因為它非常漂亮,而且因為它的氣質。

每個人都希望像竹子一樣為世界感到自豪,因此他們喜歡這種植物並用這種植物來表達他們的寄託和正直。我國廣泛而深刻的竹文化也催生了許多竹畫傑作,至今仍深深地影響著我們。

在某些農村地區,竹子的含義是“平安”,而且由於竹子是分段的,所以有些人還認為竹子代表“節節高”。而且竹子是一種流行的植物,我國的大熊貓喜歡吃竹子。實際上,這些不是科學的說法,只是人們的最美好的祝願,所以許多文人更喜歡竹子,有些人會在院子裡種些竹子。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話實際上反映了人們對竹子的“重視”。在中國古代,竹子是“氣節”的象徵。

許多文人在參加科考的時候,就在自己的房屋周圍種了一些竹子,這也是人們對生活的一種“期許”。

此外竹子是一種非常美麗的植物,它也代表著一種完整性。在我們國家,熱愛竹子的文人人數不勝列舉,這也表明我們是一個誠信的民族。因此,我們必須記住這句話的實質並繼續前進。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必須種植竹子或粉刷竹子,只要每個人都將竹子的精神牢記在心。

11樓:學院派魚多多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表達了重視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具有高尚的情操,才能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才能不畏**,直道而行的思想感情。

釋義: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出自宋代文學家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

原詩:《於潛僧綠筠軒》宋代:蘇軾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釋義: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沒有肉吃不過人會瘦掉,但沒有竹子就會讓人變庸俗。

原因是人瘦還可變肥,人俗就難以醫治了。旁人若果對此不解,笑問此言:“似高還似痴?

”那麼請問,如果面對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獲甘味之樂,世上又哪來“揚州鶴”這等魚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春,蘇軾出任杭州通判時,從富陽、新登,取道浮雲嶺,進入於潛縣境“視政”。於潛僧慧覺在於潛縣南二里的豐國鄉寂照寺出家。寺內有綠筠軒,以竹點綴環境,十分幽雅。

蘇軾與僧慧覺遊綠筠軒時,寫下了這首《於潛僧綠筠軒》。

賞析:關於竹子我們耳熟能詳的莫過於蘇東坡先生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釋義: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

也就是說哪怕嘴上將就一點,也要講究居住品位。試想一下,在“民以食為天”的古代,因為不能“居無竹”,而情願意“食無肉”,這是需要一點決心和毅力的。

這首格律上十分隨性率性的作品,寫作於東坡先生杭州市長任上。此時,他已經經歷了“烏臺詩案”,地獄般的磨難,經歷了黃州被貶,煉獄樣的淬鍊,經歷了天上人間的逡巡,經歷了波峰浪谷的考驗。實際上,他幾乎已經在人格上幾近進入方外化境。

於潛,是當時浙江的一個縣名,今天的浙江臨安附近。於潛僧,是東坡先生的一個方外好友慧覺師傅。綠筠軒,就是慧覺所在寺廟裡面的一個待客喝茶,誦經打坐的地方。

字面理解,不難發現,一定是翠竹環繞的幽靜之所。

東坡先生這首詩,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寓意深幽。

這裡面牽涉到兩個典故:

其一,關於“此君”。說的是“書聖”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為人高雅,痴愛竹子。他每到一地,哪怕是短暫的寄居,也要人在其住所周圍栽植上竹子。

人們好奇的問他原因,他手指著眼前的竹子回答:“何可一日無此君”(怎麼可以一天看不到竹子),竹子也被雅稱為“此君”。

其二,關於“揚州鶴”。

揚州的富饒,美麗,銷魂讓多少人心嚮往之。所以,當有人願意成為土豪,有人願意成為揚州市長,有人願意駕鶴仙遊的時候,最後一位乾脆就說:他願意腰纏萬貫,騎著鶴去揚州。

把有錢,有權,有閒諸等美事,兼有之,兼得之。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意思不言自明:又想毗竹為鄰的贏得清高之名,又要對著竹子大快朵頤。人間何處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這等美事。

守得住名節,就要耐得住落寞;要想執掌權柄,就不要飄飄欲仙;食豬肉的人無高節,高節的人不食豬肉。在名和利面前要有取捨:兩種好處不可兼得,多種好處不可能集於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