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內 感染

定义

院内感染 (HAI) 是由细菌、病毒和真菌引起的。人们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感染该类疾病中的大部分,但在医疗机构中,它们带来的挑战更大。大多数 HAI 是由患者在感染之前体内已经存在的细菌引起的,并且可能在患者之间或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发生交叉感染。医疗机构的环境也有可能成为感染源,微生物可通过空气、水或各种物体表面进行传播。医疗机构的患者比普通人群更易受到感染,因为他们处于患病状态,身体更虚弱(如早产儿、老人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并且会暴露于各种侵入性治疗方式中。
 

HAI 是一项全球性的挑战

在许多高收入国家,国家和地区卫生部门以及独立的医疗保健机构都投入到了针对 HAI 的预防、控制、监测和报告措施中。虽然最近几年较为重大的 HAI 事件已显著减少,但其发病率依然很高,尤其是在高危人群中。例如,在高收入国家,约 25-30% 的 ICU 患者至少都会经历一次 HAI 感染1,2。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及个人和环境卫生的相关问题,HAI 更加严峻。据 WHO 统计,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 ICU 获得性感染至少比高收入国家高 2-3 倍,并且医疗设备相关感染可能比美国高 13 倍1。

HAI 包括各种类型的感染,如尿道感染(最常见于高收入国家1,2)、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于低收入国家1)、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和血液感染。耐药菌的出现加剧了 HAI 的传播和严重程度。经历 HAI 爆发的医疗机构将面临严峻的医患护理关系、经济负担,以及 HAI 对其形象和声誉的潜在负面影响
 

在什么情况下应将感染视为 HAI?

如果患者入院时不存在感染,但在进入医疗机构的 48 小时或更长时间之后发生了感染,则应称为院内感染 (HAI)。对于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三个月甚至长达一年时间(骨手术或关节手术)发生的感染也应考虑是 HAI3。

诊断

定期仔细监测医疗机构中所有患者的感染性疾病患病状况非常关键,尤其是对于 ICU 患者或由于其他原因具有高患病风险的患者。体外诊断可精确判断致病感染源,测试其药物敏感性,有助于选择适合的抗菌治疗方案。通过调查高危患者群体和快速确定感染源来确认和控制可能的流行病爆发
 

HAI 通常涉及的微生物1,2,4

  •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 肠球菌 (Enterococci)
  • 大肠埃希菌 (Escherichia coli)
  • 肺炎克雷伯菌 (Klebsiella pneumoniae)
  •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
  • 难辨梭菌 (Clostridium difficile)
  • 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ESBL)
  •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 鲍曼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Enterococcus)
  • 链球菌 (Streptococci)
  • 白假丝酵母 (Candida albicans)

预防和管理/治疗

预防和管理

应对 HAI 的预防措施必须在患者和医疗机构范围内同时实施。
 

  • 环境控制
    • 定期监测空气、水质和物体表面
    • 对设备和环境进行严格清洗及消毒
    • 适当的时候进行患者隔离(或集中护理)
  • 感染控制
    • 密切监测高危患者和人群
    • 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 保证医疗程序的卫生条件
    •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按规定使用医用导管
  • 监管
    • 疾病爆发应急管理
    • 对细菌耐药性感染自动预警
    • 信息传输和管理
    • 高水平、协调一致的报告
    • 流行病学监测和追踪
  • 治疗
    • 适当的抗菌剂治疗
    • (如果可能的话)尽早移除临时医疗设备(如医用导管)
    • 进行治疗监测,尽早停用抗菌剂

指南

  • Top CDC Recommendations to Prevent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 CDC/NHSN 2014: Surveillance Definitions for Specific Types of Infections 
  • WHO 2011: Core components for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grammes Assessment tools for IPC programmes
  • CDC 2003: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nfection Control in Health-Care Facilities
  • WHO 2002: Prevention of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s: A PRACTICAL GUIDE, 2nd edition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1: Report on the Burden of Endemic 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Worldwide

2. CDC, Public Health Reports 2007: Estimating 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and Deaths in U.S. Hospitals, 2002

3. CDC/NHSN 2014: Surveillance Definitions for Specific Types of Infections 

4. CDC: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3

本网页并非医嘱指南

网页中的医护相关内容均为概述,属于一般性资料,仅用于提供相关信息。本网页内容不能替代专业医疗指导。不得将本网页的医护相关内容用于健康问题或疾病的诊断。如有任何涉及身体状况或疾病治疗的问题,请咨询您的医生或其他有资质的医护人员。本网页中的任何内容均不用于指导医学诊断或治疗。医生不应将本网页的内容作为处方决策的唯一信息资料。请勿因本网页的内容而无视专业的医疗指导或延误就医时间。

Mini-Medical School

院內 感染

如何避免院內感染

院內 感染

醫院是治療疾病的地方,也是病患集中的地方。在醫院內的任何人 (如病患、工作人員、訪客等),都可能成為散播感染病菌的來源,對住院病患造成二度傷害。

住院的病患由於身上常有許多管路或傷口與外界交通,細菌可經由這些途徑進入人體,此稱之為院內感染。為維護病患住院的安全,不要再遭受另一次感染,不論家屬、病患或醫護人員均有責任共同防堵院內感染的發生。

接觸病患管路或傷口前後均必須洗手,防止將院內感染的細菌被帶入病患體內;審慎處理病患之分泌物及排泄物,使其中的病原菌不會污染環境或感染其他病患;共同維護病室的整齊清潔,以杜絕細菌之生長源,均是防止院內感染的重要步驟。為了病患的福祉,請大家多多配合。

院內 感染

洗手

洗手是預防及控制院內感染最簡單及最重要之方法。

先打開水龍頭潤濕雙手;用肥皂抹在雙手及前臂,用力摩擦搓洗至泡沫產生,注意指尖指縫之清潔。以流動之清水沖洗乾淨;擦乾雙手。

院內 感染

什麼時候應該洗手?

吃東西前後、如廁後。

接觸病患前後。

曾以手挖鼻或擤鼻之後。

進入加護病房、嬰兒室、燙傷中心、隔離病房前後。

院內 感染

什麼時候應該戴手套?

接觸病患之排泄物或分泌物時。

為病人抽痰時。

調整或更換醫療管路時。

院內 感染

垃圾分類

為了妥善處理具感染性之醫療廢棄物,並維護病患及工作人員的健康,因此在醫院實施垃圾分類有其必要。凡接觸過病患之分泌物者皆視為感染性廢棄物。感染性廢棄物要丟棄於感染性之紅色塑膠袋內。

院內 感染

傷口護理

注意保持敷料的乾燥,敷料有滲濕的情形時請通知醫護人員給予更換。

傷口若有滲血,請通知醫護人員處理。

勿用手直接接觸傷口。

勿用未經消毒過之敷料敷蓋傷口。

院內 感染

靜脈導管護理

保持輸液順暢,勿扭轉或壓摺。

注射部位若有鬆脫或滲血現象,請通知護理人員。

勿自行拔除導管。

注射部位若有紅腫現象,請通知護理人員。

院內 感染

導尿管護理

維持尿道口及會陰部的清潔與乾燥。

尿管勿有扭轉或壓摺以保持通暢。

尿袋之位置不可高於膀胱或放於地上以避免感染。

倒尿袋中的尿液時,出口勿接觸到尿壺或便盆,倒完尿液後尿袋之出口處應立刻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