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天中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卢照邻资料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卢照邻(约636-约680),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定兴县)人,初唐诗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后人有多种说法,有三子,现其后人居住在河北省正定县内。 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 查看详情>>

卢照邻代表作品: 《长安古意》 《折杨柳·倡楼启曙扉》 《江中望月》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元日述怀》 《十五夜观灯》 《雨雪曲·虏骑三秋入》 《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 《结客少年场行·长安重游侠》 《春晚山庄率题二首》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意思

这首诗托“古意”,实抒今情。它的题材、用语与萧纲的《乌栖曲》等齐梁宫体诗非常接近,但思想感情却大不相同。它的词采虽然富丽华赡,但终不伤于浮艳。诗的写法近似汉赋,对描写对象极力铺陈泻染, 并且略带“劝百讽一”之意。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铺陈长安豪门贵族争竞豪奢、追逐享乐的生活。首句就...

查看详情>>

注释 1.古意:“古意”是六朝以来诗歌中常见的标题,表示这是拟古之作。 2.狭斜:指小巷。 3.七香车:用多种香木制成的华美小车。 4.玉辇:本指皇帝所乘的车,这里泛指一般豪门贵族的车。 5.主第:公主府第。第,房屋。帝王赐给臣下房屋有甲乙次第,故房屋称“第”。 6.络绎:往来不绝,前后相接。 7.侯家:封建王侯之家。 8.龙...

查看详情>>

《长安古意》是唐代诗人卢照邻的代表作,也是初唐七言歌行的代表作之一。此诗托古意而写今情,展现了当时长安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在这首长篇七言诗中,诗人用传统题材写自身的感受,以铺陈的笔法,描称”正教三大高手之一“绘当时京都长安的现实生活场景,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写权贵阶层骄奢淫逸的生活及内部倾...

查看详情>>

序言:

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应该是四杰中最悲剧的神童,他自号幽忧子,似乎就已经注定了他忧郁悲苦的一生。下面由诗人一首名作《长安古意》,走进神童了解诗人孤苦的一生: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由于诗作太长,这里只截取部分内容,这首诗是作者最出名一首长诗,其中“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这一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也是古今爱情的口谈之句,也是“只羡鸳鸯不羡仙”名句的出处。

★生平简介

卢照邻(约635年-约685年),字升之,又自号幽忧子,唐幽州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由于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所以只能知道卢照邻大概的生卒年。其出身望族,幼读诗书,曾拜曹宪、王义方为师学习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十岁起就学习经史及《雅》、《苍》等,也是享誉一方的神童。然而“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却不堪病痛的折磨,人情世故的打击,最终跳河自杀,真是令世人惋惜啊。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轶事典故

1、仕途坎坷

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处理文书的小官),邓王李元裕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七儿子,也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是当今皇帝唐高宗李治的皇叔。神童的出仕,果然都是一样的,前有王勃(沛王府的修撰)、杨炯(太子李显的司值)、后面介绍骆宾王(道王李元道的王府录事)都是一样的。邓王很器重他,并曾经对别人说“此吾之相如也”,司马相如是谁,那可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大家,被后人称为“赋圣”和“辞宗”的大文豪,邓王如此抬举,一是邓王真的器重他,二是卢照邻真的才华出众。因皇家藏书比较多,卢照邻利用工作之便,博览群书,学了很多知识。

唐高宗龙朔末(公元663年),卢照邻调任益州新都(成都)担任县尉(派出所所长),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卢照邻秩满(任期结束)去官,离开成都后在洛阳定居,后期虽有朝堂征召出仕,但终因恶病缠身而推掉了。

2、艳情卢郎

话说骆宾王在四川游山玩水的时候,无意间碰到一位郭氏妇人,这位妇人正好是卢照邻在新都时认识的。虽然他是大名鼎鼎的初唐四杰之一,但是他生活作风不端正,在把人家郭氏姑娘搞怀孕时,他却自己因任期结束去了洛阳,临行前信誓旦旦,向郭氏许诺不久回来接她。谁料他一去不回,连封信也不回,孩子生下不久也死了,郭氏很悲痛,于是她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告诉了骆宾王。

对于这样的渣男,骆宾王虽与卢照邻是好朋友,但“天生一副侠骨,爱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的骆宾王,毅然操起笔来“声讨”卢照邻,替郭氏申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骆宾王的不朽之作,长篇七言歌行《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下这首长诗。

3、投水自杀

卢照邻离开四川成都后居住在洛阳,因为长诗《长安古意》中的“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而被横祸下狱(别人利用得罪武三思),幸亏友人相救才免于灾难。后来不幸染上风疾(类风湿类疾病),居长安附近的太白山(秦岭主峰),因长期服用丹药中毒,导致手足残废。心智正而形体残,对于一个年富力强而又博学多才的卢照邻来说,是多么沉痛的打击啊。

这病不但折磨人,而且医疗费用也死贵,于是他写了一篇《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向社会求助,这封公开信在长安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好友闻讯后,纷纷来到床前嘘寒问暖,捐衣捐药又捐钱,给他脆弱的心灵带来一丝慰藉,如同当今社会的爱心捐助活动一样。

这当代才子卢照邻生病,也惊动了药王孙思邈,白发苍苍又一大把年纪的老人亲为他医治。据说在此期间,卢照邻曾以弟子身份向药王学医求治,在药王的精心调理之下,卢照邻的风疾曾一度趋于好转,但是药王后来随唐高宗陪驾出游,卢照邻只得自己在深山中,服丹药养病以自疗度日。

长期病痛的折磨,使得卢照邻心灰意冷,于是他用朋友们的资助,在具茨山(河南伏牛山余脉)下买了数十亩的田园,又为自己预先建造了墓室,等候死神召唤。后来,武则天称帝登基、好友骆宾王兵败失踪、药王孙思邈离世,彻底摧垮了他内心留世的希望,含恨挥杖,打碎了那只日日熬汤煎药的瓦罐后,最终选择投颍水而死。

(详情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唐诗人事)

       十里平湖霜满天,

寸寸青丝愁华年。

对月形单望相护,

只羡鸳鸯不羡仙。

       这四句诗本出自《倩女幽魂》的背景插曲:《十里平湖》,创作源于电影里宁采臣与聂小倩缠绵悱恻的动人爱情故事。如今电影可用来怀旧,倩女故事还在被传颂,而一句“只羡鸳鸯不羡仙”却是真切道出了多少痴情人儿的心声。

这不禁让小编想起了另一句诗:“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古今多少爱情佳话,都可以在诗词句里流淌着无限的真情、深爱与思念。

而只羡鸳鸯不羡仙:是从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的《长安古意》中化来的俗语。意思就是:只是羡慕能像鸳鸯一样携手同老,相伴终生。只要能这样,就算是能做天上的神仙也不要。爱情能达到此种境界,多半已是有相知相守一生的祈愿。

       人世间多一眼的凝眸,可能就是一生的相许。而多一转角的错过,可能就是一生的遗憾。愿那些已有爱情的人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也愿那些正在寻觅爱情的人,相信爱情,憧憬爱情,遇到转角要抬头向前望多一眼的凝眸。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订单号:150978815

花款:爱的纪念日

花材:红玫瑰11枝(蕴含一心一意的美好寓意),搭配粉色勿忘我、栀子叶

  花语:一次偶然的凝眸, 就注定了一生的痴情依托. 这如梦的邂逅, 美丽的相逢……